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耐密型玉米育种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玉米种植密度逐步提高不仅是玉米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也是育种中提高选择效果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国玉米生产和育种基础单薄的实际情况,对耐密型玉米品种的内涵、选育目标、选育根源、种质基础、自交系选育技术和杂交种鉴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提高玉米种植密度选育自交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育玉米自交系除了要拓宽种质资源外还应改进育种方法提高选择效果,选择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育种工作的效率,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来选育玉米自交系是近几年来在玉米育种中普遍应用的一个有效的选育方法。通过提高选择材料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玉米育种的现状、目标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玉米育种素材多为二环系,种质基础十分狭窄,严重制约了突破性杂交种的选育,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匮乏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不完善是现在玉米单产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利用各地独特的地域和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科学的种质创新技术,拓宽创新种质资源,特别是引进外来自交系是提高玉米育种水平,进行轮回选择和突破杂交种选育的重要途径,对提高玉米单产、稳定总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单倍体技术及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单倍体技术是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的一种育种新途径.文章介绍了如何获得单倍体、如何进行单倍体的鉴别和加倍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单倍体技术选育玉米自交系,能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单倍体技术已在玉米育种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当前我国玉米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提高育种效率的主要策略,提出种质基础狭窄是主要问题,需要利用外来种质,尤其是先锋杂交种改良选育自交系,通过高密度压力选择与环境压力选择,利用现代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提高育种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6.
玉米杂种优势与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   总被引:70,自引:5,他引:65  
遗传基础狭窄是当前玉米育种的首要限制因素.根据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原理扩增和改良玉米种质,将为育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我国研究杂种优势群的技术路线可概括为系谱分析结合双列分析、NC-Ⅱ设计和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组合.当前,我国玉米育种主要使用3个杂种优势群或5个亚群,2个主要杂种优势模式或4个子模式.根据我国玉米生产和种质结构特点,制定了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外来群体接力改良、创造半外来种质和分析杂种优势群与构建杂种优势模式.杂交种选育技术的提高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构建促进群体改良技术从群体内选择转变为群体间相互轮回选择.相应的技术路线也要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7.
优质高产多抗玉米育种的可能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产、优质、多抗玉米单交种桂单22号为例,探讨了适应广西生态特点和需求的玉米品种特性及选育技术:在高产的基础上,突出选育籽粒为黄色硬粒、光泽性好、白轴的杂交种,同时主攻耐旱耐瘠抗病;选系基础材料的选择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利用是提高育种效率的关键;采用生态育种和选育保绿性强的杂交种均能提升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降低育种风险。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研究5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简要概述了黑龙江省玉米发展情况,系统阐述了黑龙江省玉米育种50年在农家品种、综合种、品种间杂交种的鉴选与应用,杂交种的选育和应用,自交系的选育和基础材料的创造,基础理论研究,专用玉米育种方面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以及育种技术进步,育种目标的变化发展,育种技术方法的变化与进步;在杂交种的选育推广、种质创新与自交系的选育取得的重要成就.并对黑龙江省玉米育种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加强育种基础材料创新研究,抗病,抗逆性育种研究,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耐密品种的选育等方面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玉米高密度育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高产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因此,高密度育种是玉米育种的最重要手段。阐述了我国与国外先进的玉米高密度育种思路、技术、方法存在的差距,确定了玉米高密度育种的目标。进一步探讨了耐密玉米自交系的选育思路和方法;耐密玉米自交系的常规选育技术环节;耐密玉米杂交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0.
玉米单倍体技术加快了玉米育种进程,已渐渐成为玉米育种的关键技术。本文进行了单倍体诱导系XKY-1和XKY-2的选育试验。结果表明,经过6代的自交和严格的选择,选育出了对唐四平头类玉米诱导率较高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系XKY-1和XKY-2。改良后的诱导系部分农艺性状有较大改善,提高了株高、雄穗分枝数、雄穗主枝长。  相似文献   

11.
玉米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围绕玉米商业化育种的思路,基于二群论、杂交种产量增益与自交系改良同步、高密度抗逆育种等育种技术原理,构建了玉米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分析了技术体系的组成:群内杂交构建选系群体,群间杂交配制优势组合,人为创造高密度等逆境选系,以及多点测试等。对育种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如株型、叶片、早熟、抗倒、籽粒脱水、抗病、选系群体的大小和测配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决选玉米自交系的效率,加快玉米单倍体诱导育种的研究进程,对玉米单倍体诱导育种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展望了单倍体诱导系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培育高产品种是玉米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叶夹角是株型选择进而提高产量的重要指标,对叶夹角的形成及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分子机理解析是开展耐密高产玉米品种选育的基础。从叶夹角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叶夹角的形态建成、遗传基础、分子调控机制及QTL定位和基因克隆等方面归纳了国内外对玉米叶夹角的遗传与分子调控研究进展,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未来玉米叶夹角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耐密型品种,提高玉米产量潜力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玉米耐密育种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应用,但不同的育种团队方法各有侧重。结合育种实践深入阐述了玉米耐密育种的具体选育过程,指出了选育中应注意的关键指标。就转型阶段耐密玉米在种质资源多样性保留和密度选择上提出了选育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从隔离种植、良种选择、整地施肥、分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去除分蘖、人工去雄、辅助授粉及适时采收等措施着手,对鲜食糯玉米的高效种植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韩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406-8407,8410
综述了生物技术的特点和发展,从细胞工程、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3个方面论述了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概况,分析了玉米生物技术育种的的限制因素,并对现代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旨在探索新疆绿洲农区如何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提高玉米育种效率,以期为新疆绿洲地区快速有效的玉米育种和高产优质玉米品种的获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玉米单倍体技术要点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海林 《农学学报》2014,4(9):25-29
简要介绍玉米单倍体技术的概念、流程、优化内容及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情况,增进玉米育种研究人员对玉米单倍体技术的认识与了解。玉米单倍体技术可以大大缩短玉米自交系纯化代数,加速种质资源的改良利用创新周期,为育种目标的快速实现提供可能。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是未来玉米育种中的核心技术,各个环节的优化是提高该技术效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玉米材料的耐密性鉴定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逐步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当前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杂交种的耐密性。以夏玉米育种上常用的4个基本骨干自交系为试验材料,以耐密自交系130为对照,在种植密度7.5万~15.0万株/hm^2范围内设计6个梯度水平,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生育期、穗部性状、倒伏倒折率和产量的影响,旨为耐密型玉米育种提供合理的选系密度。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4个参试玉米材料的穗长变短、穗粗变细、秃尖长度增大,当密度超过某一个范围后倒伏倒折率明显增大,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范围为12.0万~13.5万株/hm^2;而耐密自交系130(对照)的穗部性状变化幅度较小,倒伏倒折率明显较低,产量一直呈增加趋势。在试验密度范围内,不同种植密度对同一玉米材料的主要生育期和穗行数均无显著影响。并对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种植密度和杂交种鉴定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选择耐密型自交系时低代选系材料的种植密度应〉13.5万株/hm^2,在选择耐密型杂交种时还要保证穗粒数和穗粒重不能降低得太多,对耐密型杂交种进行鉴定时设立一年多点异地鉴定并适当加大鉴定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9.
‘永优988’是鹤壁市农业科学院以欧洲硬粒改良系T1932为母本、自选改良系浚856为父本杂交育成的国审玉米新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审定。分析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亲本来源及特性、品种参试的产量表现及抗逆性、抗病性和品质分析等。提出品种选育要重视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同时加强逆境选择提升品种生态适应性,最终培育出高产优质、广适耐密、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