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9 毫秒
1.
以初始平均体重(2.04±0.02)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70天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不同添加方式的非淀粉多糖酶对牙鲆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在5000.0 g豆粕中添加25.0 g非淀粉多糖酶,然后用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进行发酵预处理,得到非淀粉多糖酶预处理豆粕.共制作4种等氮等能饲料,其中以全鱼粉饲料为对照饲料,用豆柏蛋白替代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豆粕组饲料;在豆粕组饲料中添加0.2%非淀粉多糖酶配制成非淀粉多糖酶组饲料:用非淀粉多糖酶预处理豆粕蛋白替代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非淀粉多糖酶预处理豆粕组饲料.结果表明,用豆粕蛋白替代饲料中45%的鱼粉蛋白,若不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则显著降低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贮积率(P<0.05);在含豆粕饲料中添加0.2%非淀粉多糖酶显著提高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氮和磷贮积率,显著降低氮和磷排放率(P<0.05);在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预处理豆粕显著提高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但对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无显著的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对黄金鲈生长及肠道组织的影响。【方法】选用初始体质量为(3.47±0.03)g/尾的黄金鲈为研究对象,利用豆粕不同比例(0.0%,8.0%,16.0%,24.0%和32.0%)替代鱼粉蛋白,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粗蛋白420.0g/kg,总能20.0 MJ/kg)的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黄金鲈20尾,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测算豆粕替代鱼粉对黄金鲈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采用国标方法,分析黄金鲈肌肉营养成分;采用形态学方法,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对黄金鲈肠道组织的影响。【结果】当豆粕替代24.0%和32.0%鱼粉蛋白时,黄金鲈蛋白质效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豆粕各处理组黄金鲈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豆粕各处理组黄金鲈肌肉中水分、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当豆粕替代24.0%和32.0%鱼粉蛋白时,黄金鲈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豆粕各处理组黄金鲈肠长指数和肠长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当豆粕替代24.0%和32.0%鱼粉蛋白时,黄金鲈前肠和中后肠皱襞高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豆粕替代24.0%和32.0%鱼粉蛋白时,黄金鲈前肠和中后肠的组织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上皮细胞与固有层部分出现分离现象,肠绒毛部分出现脱落或破损。【结论】在黄金鲈配合饲料中,当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不超过24.0%时,不会对黄金鲈生长、饲料利用、肌肉营养成分和肠道组织结构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别研究了饲料中添加外源消化酶、非淀粉多糖酶、植酸酶和柠檬酸对奥尼罗非鱼内源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分别添加15 g&#183;kg-1和30 g&#183;kg-1的消化酶制剂,胃、肝胰脏、肠道蛋白酶活性分别升高了22.3%、17.7%、12.5%(P<0.05)和42.0%、25.2%、16.5%(P<0.01),肝胰脏、肠道淀粉酶活性分别升高了62.4%、28.8%(P<0.05)和54.0%、27.4%(P<0.05),肠道脂肪酶活性分别升高了23.2%(P<0.05)和43.6%(P<0.01);添加1 g&#183;kg-1非淀粉多糖酶和植酸酶,肝胰脏、肠道淀粉酶活性分别上升11.4%、49.5%(P<0.01)和14.0%、24.1%(P<0.05),对胃、肝胰脏、肠道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10 g&#183;kg-1柠檬酸使胃蛋白酶活性提高29.6%(P<0.01),肠道蛋白酶活性下降35.1%(P<0.01),肝胰脏和肠道淀粉酶分别上升30.7%和29.4%(P<0.01);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植酸酶和柠檬酸对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选用10头母猪生产的100多头仔猪,研究了玉米-豆粕型仔猪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仔猪早期生长和消化的影响,试验组在对照组日粮中添加120g/t非淀粉多糖酶,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非淀粉多糖酶断奶仔猪蛋白质消化率提高9.67%(P<0.01),有机物消化率提高15.40%(P<0.01),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他猪断奶前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对断奶后0=14d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提高猪日增重10.40%*(P<0.05),提高窝重17.65%(P<0.05),试验结果同时提示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可有效地缓解仔猪断奶时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
以鱼粉、豆粕和玉米蛋白粉为待测原料,分别与暗纹东方鲀基础饲料配制成3种试验饲料,其中含有70%的基础饲料和30%待测原料,研究暗纹东方鲀对3种蛋白质原料的消化率;用豆粕、玉米蛋白粉替代部分鱼粉配制基础饲料,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50%和0.075%的酶制剂,研究酶制剂对暗纹东方鲀配合饲料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暗纹东方鲀对鱼粉、豆粕和玉米蛋白粉蛋白质和干物质的消化率都较高,蛋白质的消化率分别为93.40%、91.83%和94.97%;干物质的消化率分别为88.13%、85.73%和89.25%。饲料中添加酶制剂能显著提高暗纹东方鲀蛋白质和干物质的消化率,但0.050%和0.075%的实验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可通过添加0.050%的复合酶制剂来提高暗纹东方鲀对饲料的利用率。研究亮点:研究暗纹东方鲀对鱼粉、豆粕及玉米蛋白粉3种蛋白原料的消化率,并结合肉食性鱼类的消化生理研究酶制剂对消化率的影响,为开发暗纹东方鲀低鱼粉饲料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是开展渔业生态、低碳研究的一个关键步骤,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6.
大口黑鲈饲料中2种植物性蛋白质混合物替代鱼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在大口黑鲈饲料中去皮豆粕分别与玉米蛋白和大米蛋白组成的2种植物性蛋白质混合物替代鱼粉的可行性,分别于含45%和30%鱼粉的配方中配比上述2种植物性蛋白质混合物,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用上述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58.69±0.07)g的大口黑鲈53 d。结果显示:30%鱼粉组的终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5%鱼粉组(P0.05),而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消化率和氨基酸消化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玉米蛋白组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大米蛋白组(P0.05),而摄食量显著低于大米蛋白组(P0.05)。全鱼和肌肉的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0%鱼粉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血清蛋白含量显著高于45%鱼粉组(P0.05),而玉米蛋白组和大米蛋白组对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血清蛋白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去皮豆粕分别与玉米蛋白和大米蛋白组成的植物性蛋白质混合物可以使大口黑鲈饲料中的鱼粉含量由45%降至30%;去皮豆粕与玉米蛋白组成的植物性蛋白质混合物的替代效果优于去皮豆粕与大米蛋白组成的植物性蛋白质混合物。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蚕蛹替代不同水平白鱼粉对中华鳖幼鳖表观消化率、消化酶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54%白鱼粉含量为对照组饲料,以5%、10%蚕蛹分别替代对照饲料组中2.7%、5.4%的白鱼粉,配制成3种等氮饲料,投喂平均体质量3.93 g的中华鳖幼鳖56 d。试验共设3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中华鳖幼鳖。结果表明,用5%蚕蛹替代鱼粉对中华鳖幼鳖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用10%蚕蛹替代白鱼粉时,干物质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各替代组的消化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5.0%蚕蛹替代组对中华鳖的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但是10%蚕蛹替代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有上升的趋势(P0.05)。说明5.0%蚕蛹替代2.7%白鱼粉没有降低中华鳖幼鳖对饲料的消化、内源酶的分泌及血液代谢。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探讨高豆粕(SBM)/低鱼粉(FM)的白鲷鱼(鲷科)饲料中添加非淀粉糖酶(NSPase)复合酶对其性能的影响。四组等氮(36%CP)、等脂(18%CL)饲粮按2×2方阵设计,包括15%FM/32%SBM或5%FM/42%SBM两种豆粕、鱼粉比例,添加或不添加NSPase复合酶。共12组,每组15条鱼(平均体重58 g),为期10周。试验检测了各组日粮的表观消化率、FM两组的采食量、生长性能、饲料效率、体成分、消化率、远端小肠和肝组织形态学以及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然而,补充NSPase能显著增加饲料消化率,提高蛋白质、能量利用率,5%FM组的作用效果高于15%FM组。随着NSPase的添加,体成分和脂肪含量也随之提高,粪氮和能量的损失减少。此外,在5%FM组添加NSPase能促进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但对蛋白酶活性无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缺乏FM时,白鲷性能表现更好。高植物性饲料中添加NSPase可提高饲料的营养利用效率,并有助于减少粪便产生。  相似文献   

9.
花鲈配合饲料中鱼粉与豆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不同比例的鱼粉、豆粕为蛋白源,配以小麦粉、淀粉、鱼油、混合无机盐与混合维生素等,配制成蛋白质含量为43%,鱼粉与豆粕的比例为[BF]1:0.00~1:1.79[BFQ]的6组配合饲料,并以小杂鱼为对照组饲料,喂养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结果表明,花鲈的生长和消化率随着配合饲料中豆粕含量的增加而递减,但用豆粕鱼粉替代的比例在40%以下时并无显著差异.花鲈幼鱼适用配合饲料中鱼粉含量不应低于40%,鱼粉与豆粕的适宜比例为[BF]1:0.72~1:1.15[BFQ].  相似文献   

10.
肉骨粉和大豆分离蛋白以1∶1比例混合,分别替代0(CK)、15%(T1)、30%(T2)、45%(T3)、60%(T4)和75%(T5)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能饲料,替代组添加包膜必需蛋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使这3种氨基酸水平与CK组一致,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黑鲷幼鱼,探讨肉骨粉和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鱼粉对黑鲷幼鱼消化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混合蛋白替代比例超过60%时,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而幽门、前肠及中肠胰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变化。胃和中肠肌层厚度随混合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随混合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血清总蛋白、葡萄糖和三酰甘油含量随混合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均无显著变化,而总胆固醇则显著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随混合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大。结果提示黑鲷幼鱼饲料中以1∶1比例混合肉骨粉和大豆分离蛋白可替代45%鱼粉而不影响其消化性能与生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开展了为期63d的饲养试验以评价豆粕替代鱼粉对日本黄姑鱼生长、体组成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配制了3种等氮饲料,以豆粕蛋白分别替代0%、20%和40%的鱼粉蛋白,饲养初始重大约5.67~5.77g/尾的幼鱼。结果显示,各组间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值没有显著差异性存在(P〉0.05)。然而添加豆粕的D2和D3组的摄食率和FCR值显著地高于鱼粉组,PER的值显著地低于鱼粉组(P〈0.05)。日本黄姑鱼的内脏比、肠脂比和丰满度的值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存在(P〉0.05),但高水平豆粕添加组(D3)的肝体比最低,且显著地低于D2组(P〈0.05)。不同饲料处理对日本黄姑鱼体成分和背肌组织成分组成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总之,在本实验条件下,豆粕可以替代40%的饲料鱼粉蛋白而没有引起日本黄姑鱼生长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以初始平均体重(2.07±0.02)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70天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发酵和未发酵豆粕对大菱鲆摄食生长的影响.用米曲霉(Aspergillusoryzae)AS 3.951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经检测.与未发酵豆粕相比较,发酵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酸、大豆皂甙、水苏糖和棉籽糖的含量分别下降了46.5%、26.6%、11.7%、30.1%和19.7%.实验共制作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其中以全鱼粉饲料为对照饲料;未发酵豆粕蛋白分别替代25%、40%和55%的鱼粉蛋白;发酵豆粕蛋白分别替代40%和55%的鱼粉蛋白.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豆粕对大菱鲆的成活率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饲料中未发酵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水平为25%时,对大菱鲆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替代水平为40%和55%时,以上指标显著降低(P<0.01).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水平为40%时,未降低大菱鲆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替代水平为55%时,显著降低大菱鲆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P<0.01).  相似文献   

13.
将点带石斑鱼幼鱼(15±0.5) g,随机分为3组,每组投喂不同饵料,分别为鱼肉组、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饵料组(小杂鱼和配合饲料交替投喂),每组3个重复,养殖6周后测定各组幼鱼生长指标、全鱼营养成分、肠胃消化酶活性及肝脏磷酸酶活性以研究这3种饵料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消化功能及全鱼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肉组和混合饵料组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肠、胃蛋白酶活性呈现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肠淀粉酶活性趋势相反且差异显著(P<0.05);各组肠、胃脂肪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鱼肉组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鱼肉肝脏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混合饵料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各组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含量为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且差异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趋势相反,为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且差异显著(P<0.05)。因此,小杂鱼在各方面都要优于配合饲料,交替投喂小杂鱼和配合饲料是一种较好的投喂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等氮的基础上,用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为0(对照,鱼粉的质量分数为39.9%)、20%、40%、60%、80%和100%,用上述6种饲料分别饲喂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幼参(0.34g±0.01g)56d。养殖试验在水泥育苗池内的圆柱体网箱(直径为60cm,高为65cm)中进行。结果表明:当用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为40%时,仿刺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饲料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它饲料组(P〈0.05);试验仿刺参体壁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它营养成分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仿刺参前肠中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仿刺参的体成分和前肠的各种消化酶的比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仿刺参生长指标来看,豆粕是比鱼粉更好的蛋白源,但将豆粕适当地与鱼粉搭配,效果更好,即饲料中用豆粕替代鱼粉的最适比例为40%。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旨在探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外源酶制剂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体组成以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以25%鱼粉组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中性蛋白酶、角蛋白酶、纤维素酶、植酸酶以及复合酶(中性蛋白酶、角蛋白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配置6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以初始体重为(39.65±0.15)g的大口黑鲈为实验对象,进行了57d的养殖实验,每天饱食投喂2次。结果显示,角蛋白酶、纤维素酶和复合酶的添加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的末体重、增重率以及特定生长率(P < 0.05);中性蛋白酶、角蛋白酶和植酸酶的添加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的蛋白沉积率(P < 0.05);而植酸酶和复合酶的添加对脂肪沉积率的提升明显(P < 0.05);不同酶制剂的添加均对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表观消化率有改善作用:复合酶组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 0.05);角蛋白、纤维素酶和复合酶组的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中性蛋白酶和对照组组(P < 0.05)。综上,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酶制剂,特别是角蛋白酶、纤维素酶或复合酶,可以有效地促进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进而改善饲料利用率,提高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马铃薯蛋白粉替代鱼粉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28日龄健康断奶仔猪120头,按体重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即对照组(鱼粉组)、处理组Ⅰ(1%马铃薯蛋白粉等量替代鱼粉)、处理组Ⅱ(2%马铃薯蛋白粉等量替代鱼粉)、处理组Ⅲ(3%马铃薯蛋白粉等量替代鱼粉),进行为期28 d的饲养试验,测定分析仔猪的生产性能、腹泻指数、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平均日增重、料肉比,处理组Ⅰ显著优于其他3组(P<0.05),对照组与处理组Ⅱ无显著差异(P>0.05),且明显优于处理组Ⅲ(P<0.05)。与对照组相比,其他3个处理组在腹泻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3个处理组之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但处理组Ⅰ略优于其他各组。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处理组Ⅰ略优于其他各试验组。说明用1%的马铃薯蛋白粉替代仔猪日粮中的鱼粉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成活率、肌肉成分及消化酶活性与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的关系。设置饲料中鱼油添加量为0%、2%、4%、6%、8%和15%共6个梯度组,其脂肪水平分别为1.73%、3.71%、5.69%、7.67%、9.64%和16.55%共3个重复,饲养90d。吉富罗非鱼饲养中成活率的范围在84.76%~99.05%之间,但是投喂16.55%饲料的吉富罗非鱼成活率显著低于3.71%脂肪组(P<0.05)。吉富罗非鱼摄食量变化范围为(0.94±0.04)~(1.34±0.02) g/d,当饲料中脂肪水平大于7.67%时其摄食量显著下降(P<0.05)。7.67%组的试验末鱼平均体重和体长显著大于1.73%及16.55%组(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吉富罗非鱼的肌肉脂肪含量上升,变化范围为2.29%~4.27%,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及磷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吉富罗非鱼胃和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P>0.05),前肠和中肠的脂肪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前肠中的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试验证明,高脂肪水平的饲料导致吉富罗非鱼成活率下降,摄食量减少;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吉富罗非鱼肌肉脂肪含量随之增加,胃和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变化较小,但是肠道中脂肪酶的活性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