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程鹏 《安徽林业》2008,(1):12-14
受日本林木育种协会和日本林木育种中心邀请,2007年11月我对日本林木育种协会、京都大阪森林管理事务所、京都府立北桑田高等学校、关西育种场、日本林木育种中心等7个单位进行了访问与学术交流,考察了日本的林木育种、森林组合模式、松材线虫病防治等工作,所见所闻,很受启迪。一、日本的林木育种事业1.从历程看,日本的林木育种事业始于1957年,当时为满足战后重建对森林资源的激增需求,以及满足社会对提高林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借鉴欧洲林业发达国家育种工作的先进经验,组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林木育种工作体系。从那时起,林木育种事业就一直作为日本的一项长期国策开始施行。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日本自1956年以来的林木育种事业发展概况,及其今后研究动向。对日本以林木育种场为骨干的研究体系及特点做了较系统的介绍,并着重分析和论述了日本林木育种学家们在抗气象害、抗病虫害和有关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战略思想和研究动向。最后,借鉴日本经验,对我国林木育种事业的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日本国的林木育种贾斌(辽宁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沈阳110036)1994年10月至1996年3月,我受国家教委派遣,以中国政府赴日访问学者身份,对日本国的林木育种事业进行了考察与研究。现将考察情况介绍如下。1育种的技术和方法1.1选择育种日本的优树选择...  相似文献   

4.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是举世闻名的,仅种子植物就有25000多种,木本植物8000余种。从引种驯化的角度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我国特产的植物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全世界的农林业发展及园林植物种类,它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林木引种驯化方面的辉煌历史和成果。现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一些新的高科技林木育种技术应用广泛,如野生植物资源选种技术、开发利用技术、杂交育种技术、克隆转导和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林木育种引种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来,一些新的林木品种如彩叶树种、彩条树种、速生树种以及特殊用途的经济树种在国内不断推出,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实践,使我们的林木引种成为增加生物多样性、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林木生物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从较高的起点开始,研究林木生物技术育种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同时,要进行组织创新,以新的机制促进林木生物技术育种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林木遗传育种研究都是林木良种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种基地是遗传育种研究工作的前沿阵地,遗传育种研究是良种基地建设的先决条件。河北省针叶树种类较多,在林业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河北省针叶树良种基地建设和遗传育种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今后我们应该从思想认识和技术措施上多方努力,更好地发展针叶树良种事业。  相似文献   

7.
1985年我作为日本国际事业协力团的研修员,先后在国立筑波林业试验场和关东林木育种场白石进,古越隆信等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林木育种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现将学习期间,我所了解到的日本林木育种的概况整理成文,望能对我国的林木育种工作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8.
世界加速林木育种轮回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木育种事业向多世代发展, 通过缩短每一育种轮长度追求单位时间平均最大育种效益并降低育种作业成本, 已成为林木育种先进国家广为探讨的一个研究领域。决定缩短育种轮回的因素是如何克服林木始花龄晚和能否有效进行早期测验和选择。近20多年来欧洲和北美等国学者在上述两方面的研究中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使松科一些树种的育种轮比常规方法缩短1/2的时间。我国针叶树育种事业虽有近40年历史, 但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几近空白, 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质和量双重性差距, 严重限制着多世代育种的进展。本文在概述国外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成就的基础上, 讨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及其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分子设计育种的概念、研究进展及其在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结合当前林木育种发展现状和育种目标, 介绍了开展林木分子设计育种的研究基础, 包括林木多基因转化技术研究、林木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以及林木的生物信息学研究。针对林木分子设计育种现状, 分析了开展林木分子设计育种存在的相关问题, 并对今后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日本《林野时报》1979年8月发表农林省林野厅造林课文章,介绍日本林木育种事业的发展。 日本林野厅造林课于1956年增设育种组,1957—1960年间在全国按地域建立了五个国立林木育种场和四个分场(1978年调整为三个)。育种场负责选育和培育良种,繁育原种,收集保存育种材料,是地区的林木良种中心,普及并指导林木良种技术。 一般造林需用的苗木供应、优树选择、种子和采穗园的建立管理以及子代鉴定林等业务,在国有林归营林局负责,在民有林则由都道府县的机构负责。在每一林木育种地区、林木育种场、营林局、都道府县、林业试验场和大学等共同组成地区性林木育种协会。 日本有组织的进行林木育种已经二十  相似文献   

11.
Forestry practice differs from agricultural crops practice owing to the huge size of trees, their longevity and the variety of uncontrollabl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y grow. Even with intensive forest management, the actual effects of investment of labour and materials in the forest seem to be fairly small because of the size of the forest and the long harvest rotation. Since we expect to produce both a higher quantity and a higher quality of timber with intensive forestr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have adequat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fatal or destructive factors which affect forest establishment and growth. In Japan, in the field of forest tree breeding, we are making maps as information sources for decision making, in which iso-lines show the degrees of damage due to fatal factors such as pests and diseases. If there is more than one fatal factor overlapping in an area, it might be difficult to grow forests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We have to decide how to use the forest land in these areas, or how to tak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ending, chemical control, genetic improvement or even a change in the tree species. As forestry has a long harvest rot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quality control system’ in management, in which a follow-up assessment of planting materials, tending techniques in combination with site conditions, and fatal factors will be made. In this situation, forest tree improvement (breeding) seems to be of prime importance in intensive forest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传统林木遗传改良的成就进行概述,分析了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对传统林木遗传育种的影响,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改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林木遗传改良在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抗性等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单一或者几个树种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成为可能;基因组学的发展从基因的水平对认识林木的遗传本质提供了信息,也丰富了传统遗传改良的方法和手段,必将加速林木遗传育种的进程;基因组学只是辅助传统林木遗传育种的工具,不可能替代传统林木遗传改良理论、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国内林木育种工作的进展情况,介绍了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育种的特点,并对福建省林木育种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谢屹 《世界林业研究》2019,32(3):96-100
日本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管理体系健全。文中首先通过整理日本政府主管部门公布的日文资料,介绍日本民有林流转市场近况,得出林地流转在宗数、面积及每宗林地流转平均面积方面的变动趋势;其次,从事后备案制、差异化税收价格计算制度和征收标准以及对外国资本购买日本民有林地实行的事先审批制3个方面分析日本民有林流转制度;最后建议我国将森林纳入不动产管理时应建立不动产管理部门与森林管理部门的协作机制,并在进行集体林权流转时完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技术不断进步为基因的功能解析和生物的定向改良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林木基因工程育种也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成熟而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目前国内对林木基因工程育种中处于关键地位的转基因技术进行系统论述的还比较少。文中从原理、过程和优缺点等几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几种应用于植物基因工程的转基因技术,评述了转基因技术在林木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的林木基因工程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Fikret Isik 《New Forests》2014,45(3):379-401
Using large numbers of DNA markers to predict genetic merit [genomic selection (GS)] is a new frontier in plant and animal breeding programs. GS is now routinely used to select superior bulls in dairy cattle breeding. In forest trees, a few empirical proof of-concept studies suggest that GS could be successful. However, application of GS in forest tree breeding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e major hurdle is lack of high throughput genotyping platforms for trees, and the high genotyping costs, though, the cost of genotyping will likely decrease in the future.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interest in GS among tree breeders, forest geneticists, and tree improvement managers. A broad overview of pedigree reconstruction and GS is presented. Underlying reasons for failures of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were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with GS. Challenges of GS in forest tree breeding and the outlook for the future are discussed, and a GS plan for a cloned loblolly pine breeding population is presented. This review is intended for tree breeders, forest managers, scientist and students who are not necessarily familiar with genomic or quantitative genetics jargon.  相似文献   

17.
日本森林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日本森林的管理政策、补贴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产业发展等,探讨了对日本森林发展的认识,并对我国森林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跨世纪林木高新科技——林木生物工程育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技术的发展对林木遗传育种乃至整个林业具有深远意义。本文综述了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分子遗传标记)在国内外林木遗传改良研究中的进展及现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近期内我国在林木遗传改良中可以开展的有关生物技术的几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