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刘珍  张世举 《植物保护》1991,17(4):53-53
豆天蛾是我市大豆田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20万亩左右。1990年全市种植大豆49.63万亩,豆天蛾发生面积达47.7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6.2%。尤其是沿黄河滩区发生更重。一般减产5-10%,严重者豆株被吃成光杆减产50%以上。 封丘县测报站一台黑光灯全年诱蛾量为3023头,除比大发生的1983年(3996头)、1984年(3605)头)稍低外,均高于其它年份,比1985-1989年的平均值多56.8%。发蛾高峰  相似文献   

2.
种子处理防治红麻炭疽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Wolker)在大部分地区1年仅发生1代,周期较长,不利加速对该虫的防治和生物学研究。为研究观察豆天蛾成虫的行为,笔者对促使越冬豆天蛾幼虫室内化蛹方法进行了初步摸索。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人工养殖豆天蛾过程中卵的最佳消毒时长及筛选最优消毒剂配方,首先以38%盐酸+37%甲醛+水(0.5∶0.5∶10,V/V)为消毒剂,测定不同时长消毒处理对豆天蛾卵生长发育的影响,获得最佳消毒时长;再以此为基础,探究不同消毒剂配方(以下简称配方)处理对豆天蛾卵孵化率、25日龄幼虫存活率、体重和体长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毒30 min的豆天蛾卵孵化率(80.00%)、25日龄幼虫的存活率(59.72%)、体长(8.02 cm)及体重(8.96 g)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配方20(37%甲醛∶31%双氧水∶水=0.5∶0.5∶10,V/V)处理后的卵孵化率(86.67%)、25日龄幼虫存活率(66.67%)、体长(8.88 cm)和体重(10.70 g)优于其他配方,且显著高于对照,表明配方20对豆天蛾卵的消毒效果最好,为本试验筛选出的最优配方。此结果为人工养殖豆天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室内试验,豆天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1.4×10~(4(?)8)个多角体/毫升。田间试验,喷施1.6×10~7多角体/毫升的病虫尸匀浆液,对豆天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在70%左右。豆天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与苏云金杆菌或银纹夜娥核型多角体病毒混用,防治同时发生的多种大豆害虫的总效果明显提高,虫口下降率可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5.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是我国黄淮大豆产区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淮北等地连年大量发生和为害,在生产上造成严重损失。以往防治主要依靠666等化学杀虫剂,对天敌等有益生物群落和环境造成不良后果。自从666停产禁用后,迫切要求提供比较理想的杀虫剂。经两年来室内外试验和1万5千亩大面积防治示范,证明青虫菌6号液剂对豆天蛾幼虫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并对豆田几种主要捕食天敌基本上能起良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Walker)、银纹夜蛾(Plusia agnata Standinger)、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和豆灰蝶(Plebejus argus L.)对黄淮流域大豆生产影响较大,防治指标亟待改进。人工模拟剪叶建立了叶损失率与产量损失的函数方程。逐种测定日食量,求取了每种幼虫不同阶段的校正等量系数,建立了为害当量系统。在考虑多维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大豆不同生育期的复合防治指标。田间调查表明,应用该指标能较好解决4种害虫在田间混合发生,虫龄参差不齐,难以确定防治指标的困难,具有较高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Walker)是大豆上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洛阳市1年发生1代。主要寄主植物为大豆,其次有绿豆、豇豆和刺槐等。前些年,在洛阳市豆类作物上仅为轻度发生,而2005年8月份在洛阳市大豆主产区的洛宁县大豆田发生较为严重,局部暴发成灾。1发生为害情况据田间观察,豆天蛾幼虫暴食性强。幼虫1~2龄为害豆棵顶部,咬食叶缘成缺刻,一般不迁移。3~4龄食量大增,并转株为害。5龄进入暴食阶段,约占幼虫期食量的90%。该虫8月中旬开始在大豆田为害,8月下旬进入暴发为害期。2005年8月中旬,该虫在洛宁县大豆田发生面积826.7hm2,平均百株有…  相似文献   

8.
水稻褐鞘症发生原因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探讨水稻褐鞘症的发生原因,本试验设室内人工接种和室外田间小区喷药防治两项处理。人工接种分设接螨、接菌、接螨加接菌和对照4个处理组;田间小区喷药防治则分设喷杀螨剂(双甲脒)和杀菌剂(多菌灵、井岗霉素)两个处理组。获得如下结果: 1.接螨组和接螨加接菌组的病株率分别为89.54%、99.14%;病情指数分别为57.84、38.86;单株带螨量分别为20.74头、12.6头(均包括卵粒)。接菌组和对照组的病株率分别为31.98%、15.36%;病情指数分别为5.98、2.91;单株带螨量分别为1.85头、0.06头(均包括卵粒)。 2.田间喷施杀螨剂(双甲脒)小区比喷施杀菌剂(多菌灵)小区螨发生期推迟15天,单株带螨量降低(分别为18.5头、8.2头)、防治效果较高(分别为51.8%、29.46%)。以上证明斯氏狭跗线螨(Steneotarsonemus spinki Smiley)为华南地区水稻褐鞘症发端的祸首,只要防螨得宜,稻褐鞘症也就可大为减轻。  相似文献   

9.
1981年,我们在观察稻纵卷叶螟生命表时发现,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幼虫不同虫龄对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cypris Nixon的发育历期有明显的影响。现将结果整理如下。方法采回稻纵卷叶螟成虫在室内稻苗上产卵,幼虫孵化后分别进入一、二、三、四龄时,各按一定数量(100~200头)接于田间无虫的稻苗上,每龄设四个小区,每小区禾20丛,每丛禾接虫1~3头,让天敌自然寄生。当各龄将进入或刚进入下一龄时,将其采回饲养。根椐接放虫与回收各龄日期及室内寄生蜂最先与最后钻出的日期,计算寄生蜂产卵至幼体钻出时的发育历期。结果与讨论结果列于表1。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不同的测定方法对本省不同世代区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的研究表明,一代区和不完全二代区采用大样本单测回归法。一代区玉米单株每增加1头幼虫,单株产量损失3.48克,损失率2.65%。不完全二代区玉米单株每增加1头幼虫,单株产量损失3.78克,损失率3.0%。二代区采用改进的小区对比法。第一代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5.15%;第二代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2.35%;一、二代混合,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3.38%。以玉米螟产量损失为依据,提出了一代和不完全二代区的防治指标及二代区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大草蛉幼虫捕食豆大蓟马和豆蚜的功能反应及生长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大草蛉幼虫对2种豆科作物害虫的控害潜能和猎物适应性,室内研究了大草蛉幼虫对豆大蓟马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以及两种猎物对大草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草蛉2、3龄幼虫对豆大蓟马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大草蛉2龄幼虫对豆大蓟马2龄若虫和豆蚜成虫以及大草蛉3龄幼虫对豆大蓟马成虫、2龄若虫和豆蚜成虫的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55.56、416.67头和588.24、1250.00、909.09头。搜寻效应结果表明,大草蛉2和3龄幼虫对豆大蓟马2龄若虫的搜寻效应均大于豆蚜。大草蛉取食豆蚜和豆大蓟马的未成熟期发育历期(1龄至成虫)分别为18.01和19.89 d,存活率分别为96.67%和93.33%,表明豆蚜和豆大蓟马均是适宜大草蛉生长发育的天然猎物。综合分析捕食功能和生长发育各参数,表明大草蛉对豆大蓟马和豆蚜均具有良好的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   

12.
稀点雪灯蛾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7年以来,一代稀点雪灯蛾(Spilo-soma urticae Esper)在我省已成为麦套玉米的主要害虫。轻者玉米小苗受害,重者缺苗断垄,甚至翻种。为经济有效地控制一代稀点雪灯蛾的危害,于1990——1992年,对其为害损失率和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1 试验内容与方法1.1 人工接虫测定危害损失率选择有代表性的麦田进行试验,每小区种20株玉米,用纱网笼罩。分别接虫1、2、4、5、6头,以不接虫为对照,共6个处理,随机排列,重复3次。当套种玉米正值二叶一心时,大田幼虫正处三龄盛期,接三龄末  相似文献   

13.
桃蛀螟为害夏玉米果穗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为害夏玉米果穗对产量的影响,于2012—2013年通过人工接种法将桃蛀螟初孵幼虫接到吐丝期玉米果穗上调查果穗被害程度,分析接虫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穗腐病发生及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桃蛀螟主要通过降低百粒重、缩短果穗长度和减少行粒数等影响产量;当接虫密度每穗为1、3、5和10头时,不同处理的百粒重均比对照显著降低0.65、1.03、1.07和1.60 g;当接虫密度为每穗5和10头时,果穗长度比对照分别显著缩短9.66 mm和13.17 mm,行粒数减少5.15和5.45粒;桃蛀螟为害可诱发穗腐病的发生,主要病原菌为轮枝镰孢菌、青霉菌和禾谷镰孢菌,引起穗腐病的发生率分别为84.91%、54.45%和40.97%;接虫密度为每穗1、3、5和10头时,平均单穗产量损失率分别为0.73%、4.19%、11.65%和17.71%。研究表明,桃蛀螟为害不仅直接造成产量损失,还可加重穗腐病发生,影响玉米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大豆食叶性害虫主要有大豆造桥虫及豆天蛾。大豆造桥虫的优势种是银纹夜蛾和大豆小夜蛾,长须夜蛾、云纹夜蛾等也造成一定的为害。过去所提大豆造桥虫的防治指标是一个混合概念,豆天蛾尚无统一的防治指标。为判定更为科学的化学防治指标,于1984年以来,对银纹夜蛾、大豆小夜蛾和豆天蛾幼虫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通过5年的试验研究,拟定出了不同产量水平下,几种食叶性害虫混合发生时的防治指标。本防治指标是根据经济允许损失率,通过实验分析而制订出的。其方法是,首先根据  相似文献   

15.
草地贪夜蛾幼虫龄期对自相残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群体饲养下草地贪夜蛾幼虫在不同龄期的自相残杀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4种密度(5、10、20头/瓶和30头/瓶)下,不同龄期的幼虫自相残杀率差异显著,不同密度下的自相残杀行为主要集中在5龄幼虫,其自相残杀率均在5龄第2天时最高,在5、10、20和30头/瓶中分别为(14.34±3.28)%、(17.94±3.26)%、(18.21±3.47)%和(27.05±5.52)%,幼虫在5龄前的自相残杀行为并不明显。进一步测定发现,相同数量的4龄和5龄幼虫混合后在3种密度(4、10和20头/瓶)下的自相残杀率无显著差异(F=2.29,df=2,P>0.05),但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死亡的4龄幼虫占总死亡个体的比例升高,而死亡的5龄幼虫所占比例下降。这说明草地贪夜蛾同一龄期的幼虫自相残杀行为具有明显的龄期依赖性,自相残杀行为主要发生在高龄幼虫间。低龄和高龄幼虫同时存在时低龄幼虫被残杀的比例较高。试验结果对于草地贪夜蛾的室内大量饲养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穗期玉米螟为害对夏玉米产量损失影响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工接卵方法研究夏玉米小黄品种乳熟到完熟阶段玉米螟幼虫数量与产量的相关,得知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呈直线相关。单株每增加幼虫1头,百株产量损失0.17斤,损失百分率为0.89%,影响极小。如按每亩2300株计,在上述玉米生育阶段内无虫时的产量436斤,单株平均有虫1头时,每亩损失约4斤。作者初步认为:北京地区夏玉米使用颗粒剂一次防治螟害,在玉米较早生育期(如心叶末期或开花授粉期)施药,效果应优于在卵高峯前后施药。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以来,对晋草蛉(Chrysopa shansiensis Kuwayama)进行了人工饲养、食虫范围及田间释放试验,结果如下。 一、人工饲养 从当地桔园采回晋草蛉茧,用20×12厘米的圆筒形硬纸盒(两端用纱布封扎)饲养。每盒接当日羽化的雌、雄成虫各1头,观察记载雌虫产卵时间、产卵量、成虫寿命。饲养幼虫,采用直径9厘米的培养皿,皿内放一厚5厘米、直径7厘米的泡沫塑料圆垫,上面放一塑料薄膜,皿底加水,以不淹薄膜为度。每皿接晋草蛉初孵幼虫1头。成、幼虫每日更换饲料一次。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我国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重点防范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该虫为害籽粒玉米的防治阈值,于2020—2021年分别在籽粒玉米小喇叭口期(6~8叶)、大喇叭口期(8~10叶)和抽雄吐丝期 (12~14叶),通过人工接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虫口密度和为害株率下玉米的产量损失,并确定相应防治阈值。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密度为2~12头/株时,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的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6.78%~31.91%、 10.45%~25.14%和15.71%~29.17%,在3个玉米生育期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阈值分别为2龄幼虫55~67头/百株、 97~118头/百株和59~71头/百株;当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为害株率为5%~60%时,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的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8.81%~22.43%、 4.83%~17.75%和8.16%~20.43%,在3个玉米生育期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阈值为害株率分别为4.24%~5.22%、 7.61%~9.49%和4.46%~5.55%。表明黄淮海夏玉米区草地贪夜蛾在不同生育期为害籽粒玉米的产量损失和防治阈值不同。  相似文献   

19.
1990年6月底至7月初在北京郊区顺义县和延庆县调查发现,当小麦黄熟及收割后,麦田中的粘虫幼虫(当地的第一代)大量转移至玉米田。此时正值夏玉米喇叭口期,喇叭口中有粘虫幼虫1~4头不等,有虫株占32~40%。为此,9月5日在生防所试验小区内。做了在玉米喇叭口中释放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期幼虫防治粘虫(幼)的探索性试验。9月5日下午,在玉米的小区内,选择株高45厘米左右的玉米15株,在每株喇叭口中各投入粘虫3龄幼虫(实验  相似文献   

20.
冀向阳 《植物保护》1984,10(3):32-32
1983年8月15日在陆集乡贺庄,每亩用40%杀灭敌乳剂1.5两兑水40斤防治豆天蛾效果95.5%;90%晶体敌百虫每亩3两,兑水40斤防治效果95.8%;田间施用杀灭敌后立即采集幼虫,进行室内饲养观察。每亩用1两防治采集2头刚脱皮的四龄幼虫,20分钟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