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9 毫秒
1.
李登友 《植物保护》1989,15(4):43-44
大豆食心虫为害情况,既是当年发生情况的重要标志,也是下一年发生趋势预测的主要依据。过去该虫为害情况调查,一般都是统计虫食率即粒害率,剥查麻烦,费工费时。作者等利用调查荚害率、株害率代替虫食率调查,提高了效率,既不降低数据的准确性,也不影响历史资料的可比性。完全可以代替常规调查法。现介绍如下: 1.荚害率调查法:选代表性地块,每地5点或随机拔取大  相似文献   

2.
大豆食心虫危害情况既是当年该虫发生防治情况的重要标志,也是预测第二年发生趋势的主要依据。因此,准确掌握每年的危害情况就成为该虫测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所采用的每块田选五点共取大豆10——15株剥荚或混合脱粒,计算虫食率的调查方法所得的结果误差很大,代表性较差,很有加以改进的必要。近几年来,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分析工作,试用了两种新的调查方法,效果很好,既提高了调查速度,又不影响资料的准确性和与  相似文献   

3.
稻瘿蚊是武平县中、晚稻主要害虫之一,主害代第3~5代发生面积常达6000hm2以上。稻瘿蚊虫口密度是以株标葱率来确定的,田间调查需逐丛逐株调查,工作量大。笔者在1993~1995年研究稻瘿蚊标葱空间分布型的基础上,发现株标葱率与丛受害率之间密切相关,其简易估计模型适宜乡(镇)一级田间大面积调查。1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在稻瘿蚊主害代标葱定局后,按不同为害程度,选择13块稻田,每块田采用连片逐丛调查600~1000丛,分别记载每丛的标葱数。  采用Iwao回归分析法m*=α+βx测定稻瘿蚊标葱的空间分布型,通过计算得到:  m*=0.2126+1.3170x(r=…  相似文献   

4.
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又名豆野螟。在当地主要为害夏绿豆和夏大豆的蕾、花、嫩荚粒。据2000年7月上旬至9月中旬调查,豇豆荚螟在本县严重发生。夏大豆发生面积1.5万hm2,占种植面积的37.5%,平均虫田率60.3%,虫株率52.1%,百株有虫20~35头,发生为害盛期在8月中、下旬大豆开花结荚盛期。夏绿豆田普遍发生严重,发生面积1.2万hm2,占种植面积的95%以上,平均虫田率100%,蕾、花、嫩荚受害率60%~80%,最重的达100%。幼虫常吐丝缀合蕾、花、嫩荚,匿居其中为害,平均百束缀合的蕾、花有幼虫63头,多的一束有幼虫3头;…  相似文献   

5.
大豆食心虫是我乡大豆的重要虫害,对大豆产量、质量影响极大。1983年大面积推广应用敌敌畏熏杀大豆食心虫,防治面积为4653亩,占大豆种植面积的80.4%。通过防治田和无防治田块的七个大队的多点调查结果证明,全乡防效在75.26—87.6%,平均防效为81.4%。我们调查了全乡五个小队的防治田块,百荚残虫量平均0.8头,无防治田是3.7头;防治田的虫食率2.9%,无防治  相似文献   

6.
1 概述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cinivorella(Mats.)]是我国长江以北大豆主产区的重要害虫,它以幼虫蛀荚咬食豆粒,虫食粒率一般年份20%,重时50%以上,严重影响大豆产量、质量和出口贸易,因此防治食心虫已成为大豆增产措施之一。大豆食心虫在我国一年一代,只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虫蛀荚食害豆粒。成熟后脱荚入土结荚越冬,在土中达10个月之久,次  相似文献   

7.
麦田野燕麦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小华 《植物保护》1988,14(1):35-36
野燕麦(Avena fatua L.)是麦田恶性杂草,1986年我们对其空间分布型、确定最佳抽样方法和理论抽样数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研究方法 (一)田间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长方形麦田5块(A、B、C、D、E),每块60亩,并等分3段,各20亩,共计15块田;于年前杂草萌发高峰后(20—22/12)进行调查,采取顺序两级抽样法调查,即每块田从四角开始,顺垄每走20步查1点,每点0.1m~2共查10点,每块田20垄,共查200点,并按顺序将点内的野燕麦株数记入方格纸上,并分别计算其总和(∑x)、平方和 (∑X~2)、平均数(X)和方差(V),结果见  相似文献   

8.
运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田间系统调查,并用t检验法、种群聚集强度指标及地统计学方法,对茄田和菜用大豆田烟粉虱成虫数量及空间格局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月7日至8月25日茄田烟粉虱成虫种群增长模型为y=3053e0.0053x(r=0.823*),菜用大豆田烟粉虱成虫种群增长模型为y=2356e-0.1662x(r=-0.9631**),对茄田和菜用大豆田烟粉虱成虫种群数量之间的差异性进行t检验,t值为3.3333,df=7时,t0.05=2.365,两者之间差异显著。这期间两种作物上烟粉虱成虫的田间水平分布和在茄株叶片上的垂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
稻瘿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8-1991年在广州,通过田间笼罩及大田调查,研究稻瘿蚊为害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受害比秧苗期受害产量损失大,分蘖期标葱串与产量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秧苗期不受害,分蘖期受害标葱率(x)与产量损失串(y)的关系式 早熟品种为y=0.2558+0.7691×(r=0.9334**迟熟品种为y=-5.0741+0.8709x(r=0.9792**)秧苗期及分蘖期(迟熟品种)均受害的关系式为Y=-61408+0.6676x (r=0.9741**)。稻瘿蚊主害代的防治指标应以前一代受害稻株(标葱)中的有效虫源为依据,掌握在晚稻分蘖初期阴雨天多、带活虫标葱串达2-3%时为宜。  相似文献   

10.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Walker)是大豆上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洛阳市1年发生1代。主要寄主植物为大豆,其次有绿豆、豇豆和刺槐等。前些年,在洛阳市豆类作物上仅为轻度发生,而2005年8月份在洛阳市大豆主产区的洛宁县大豆田发生较为严重,局部暴发成灾。1发生为害情况据田间观察,豆天蛾幼虫暴食性强。幼虫1~2龄为害豆棵顶部,咬食叶缘成缺刻,一般不迁移。3~4龄食量大增,并转株为害。5龄进入暴食阶段,约占幼虫期食量的90%。该虫8月中旬开始在大豆田为害,8月下旬进入暴发为害期。2005年8月中旬,该虫在洛宁县大豆田发生面积826.7hm2,平均百株有…  相似文献   

11.
潘学锋 《植物保护》1996,22(1):22-24
通过大田调查和在夏大豆田采用尼龙网笼罩人工接种法观察大豆秆黑潜蝇发生为害及其虫口密度、虫株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秆黑潜蝇在安徽霍邱县沿淮地区1a发生5代,以第3~4代为主害代,对产量损失最大、分别为33.4%、28.1%;其防治指标应根据大豆市场行情和单产而定,以产量100~150kg/667m2,单价2.40元/kg为淮,防治指标第3代虫口密度可定为4~10头/100株,虫株率为16%~18%;第4代虫口密度为8~12头/100株,虫株率为21%~23%。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现行的二代棉铃虫防治指标为,二代百株累计卵量90粒。卵量调查是自各代的始卵前定点定株,到产卵终每天或隔一天调查一定数量棉株的着卵量累计而得,费工费时,在实际应用中,农民不易掌握,为寻找便于棉农掌握的调奄方法,自1986至1989年每年在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达到90粒左右时的当天,对部分乡(镇)的同类棉田进行普查5块,每块田对角线5点取样,查100株,统计一次调查百株卵(虫)量。  相似文献   

13.
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防治指标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有效防治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的为害,通过人工接虫方法研究了其幼虫虫口密度(x)与玉米缺苗率(y)的关系,采用人工去苗模拟为害方法研究了玉米缺苗率(y)与产量损失(z)的关系,并提出了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指标。结果显示,虫口密度为1、3头/株时,无缺苗现象,虫口密度为5、10、20和30头/株时,缺苗率分别为19.4%、22.8%、44.4%和49.6%。玉米缺苗率随着虫口密度增大而升高,二者呈显著二次线性相关:y=-0.0609x2+3.636x-4.5306,R2为9564;玉米缺苗率对单株穗重、穗长、穗粗和秃尖长等均无显著影响;玉米缺苗率(y)与产量损失(z)也呈二次线性相关:z=0.0036y2+0.3077y-0.3553,R2为0.9691。根据防治的直接收益和成本,提出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幼虫的防治指标为3头/株,此时玉米缺苗率为6%~7%。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1978—1983年对棉红蜘蛛的为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棉花苗期受害后,棉株高度降低,果枝数和青铃数减少。蕾铃期受害后,青铃数明显减少。棉株受害后影响产量。为害指数(x)与减产率(y)的关系式为:苗期y=10.40x±1.21(0≤x≤2.36),蕾铃期y=12.53x±1.5(0≤x≤2.5)。在田间调查时,可根据红斑株率(n)与红斑株平均为害指数(m)的关系式m=0.2165+0.00889n±0.14推算出减产率。利用y=10.40x±1.21,y=12.53x±1.5和m=0.2165+0.00889n±0.14,结合当地棉花的生产水平,可确定以红斑株率表示的防治指标。红斑株率易于调查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大豆食心虫是辽宁省大豆生育后期的主要害虫,每年发生面积187~396万亩,全省平均自然虫食率6.8~22.8%,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由于食心虫的发生和为害年度间差异较大,如何能提前预测当年的虫食率,适时指导大面积的防治,则成为迫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搜集了1981—1990年共10年的全省大豆食心虫测报站、点的观测圃和一般大豆田自然不防治地块的虫食率平均值,和全  相似文献   

16.
1986年5月中旬,我区丘陵地春播花生田出现大量蒙古灰象甲成虫。受害面积约1400亩,一般每穴有虫20—30头,多者67头,有虫穴率在90%以上。或在花生苗眼(幼苗出土时拱的土缝)周围的土块间隙中食害初萌发的幼苗;或在地面取食苗株嫩叶,活  相似文献   

17.
1992年棉铃虫在我市大发生,一类棉田一般百株累计卵、虫量1500—2000粒(头),高的达5000粒(头)以上,不仅为害棉花而且为害夏玉米、夏大豆等作物。笔者7月1-3日在丰县、铜山县等县调查,玉米百株平均有虫98.5头,受害株率90.4%。大豆百株平均有虫95.6头,受害株率88.7%。受害严重田  相似文献   

18.
经1981—1984年研究,明确了棉花苗期棉蚜为害对棉株生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程度,依棉株卷叶(指卷曲半圆或全卷,下同)数的增多而加重。卷叶蚜量与苗龄、卷叶指数与卷叶株率和百株蚜量、卷叶指数与减产率均呈直线正相关。由卷叶指数(x)与减产率(y)的相关式:2叶期y=0.2445x+0.3772、4叶期y=0.1826x+0.0142和卷叶指数(x)与卷叶株率(y)的相关式:y=1.5223x+5.0058,结合当地棉花生产水平和防治水平,即可求得以卷叶株率为受害标志和不同产量水平下各苗期的防治指标。并于1985年进行了防治示范。  相似文献   

19.
美洲斑潜蝇对芸豆、黄瓜的危害损失及经济阈值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 ,美洲斑潜蝇虫叶率 5%~ 70 %情况下 ,虫叶率与产量损失率之间有明显正相关系 ,其大棚芸豆、露地芸豆和露地黄瓜的直线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 =3 .58450 0 .0 3 1 65x、y =8.82 943 0 .0 52 0 9x和 y =5.45698 0 .0 652 8x。经济阈值数学模型分别为x=1 1 .962ln( 7.1 94L /( 2 3 .92 9-L) )、x =1 1 .61 1ln( 5.51 66L /( 4 1 .50 3 -L) )和x =0 .71 0 7L /2 .42 3。  相似文献   

20.
采用笼罩法测定了小菜蛾在秋甘蓝不同生育期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建立了产量损失率与小菜蛾虫口密度的回归关系式。结果表明,在秋甘蓝苗期、莲座期、结球始期和结球中后期秋甘蓝损失率(y)与小菜蛾虫口密度(x)关系式分别为:y=9.480 6x-2.586 2,y=3.621 8x-0.790 2,y=-0.210 7x2+6.698 1x-1.906 5和y=0.081 1x2-0.147 9x+0.405 4。根据经济阈值模型,秋甘蓝不同生育阶段的小菜蛾幼虫经济阈值分别为苗期0.54头/株,莲座期0.91头/株,结球始期0.67头/株,结球中后期6.08头/株。该研究为秋甘蓝小菜蛾的防治策略和经济阈值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