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广东火龙果果柄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一火龙果种植基地发现了一种火龙果新病害,命名为火龙果果柄腐烂病。通过病原菌分离与纯化培养、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引起火龙果果柄腐烂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病原菌菌落呈圆形,白色,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其形态特征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相似。病原菌接种后,火龙果果柄出现白色菌丝,与自然发病果实症状一致。病原菌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与已有木贼镰刀菌的rDNA-ITS序列同源性高达100%。结合形态学分析和rDNA-ITS基因序列鉴定结果,最终确定木贼镰刀菌(F.equiseti)为火龙果果柄腐烂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导致广东省霸王花Hylocereus undatus褐腐病的病原种类.【方法】通过病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及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霸王花褐腐病病原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和结论】在PDA培养基上,病原菌的菌落为深灰色,绒毛状.产生2种类型的节孢子:一种为浅色、薄壁的柱状孢子,大小为(5.00~10.69)μm×(2.61~4.52)μm;另一种为褐色、厚壁、圆形或椭圆形、基部平截、成链的孢子,大小为(5.15~12.39)μm×(3.87~6.07)μm.应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获得该病原菌579 bp的18S-28S rDNA ITS序列.BLAST结果显示,该序列与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火龙果菌株的18S-28S rDNA ITS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100%.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霸王花褐腐病的病原菌为N.dimidiatum.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新疆库尔勒地区的香梨树上发生的腐烂病进行病原鉴定.[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采集到的腐烂病病组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新疆库尔勒香梨腐烂病树上分离获得32个分离物,未发现有性型.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结果表明:28个分离株的形态特征与Cytosperma sacculus(Schwein.) Gvrit的特征描述相吻合,二者在rDNA-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聚为一类;剩下的4个分离株的形态符合C.schulzeri Sacc.&P.Syd的特征描述,且rDNA-ITS序列的同源性较高.[结论]新疆库尔勒香梨树腐烂病病原菌为C.sacculus(Schwein.) Gvrit和C.schulzeri Sacc.&P.Syd,其中C.sacculus是主要种.  相似文献   

4.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病原及药剂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的发生危害,2016-2018年开展对黄岩境内甘薯基部腐烂病病原微生物检测鉴定、药剂防控试验、田间病害消长动态,以及喷药对发病时间的影响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引起黄岩地区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的病原微生物有甘薯基腐病菌(Phomopsis destruens Harter)、甘薯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mi f.sp.batatas)和甘薯干腐病菌(Diaporthe batatatis),且以甘薯基腐病菌为主,该病菌此前在我国大陆从未见报道。采用无病种苗、土壤消毒和甘薯生长期喷药预防对控制病害有显著效果,喷药与推迟扦插可延迟发病时间,甘薯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综合3年研究结果采取种植健康种苗、土壤消毒、喷药防治、轮作和种植抗病品种等综合防控措施可有效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鉴定广西采后火龙果果实上的病原真菌,明确病原菌菌株对季铵化壳聚糖(HTCC)的敏感特性,为火龙果果实的采后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采后贮藏自然发病的火龙果果实上分离病原菌,经致病性鉴定后,依据菌株形态学特性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病原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PI染色法,观察HTCC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及菌丝细胞膜的影响.[结果]从采后贮藏自然发病的白心火龙果果实上分离到1株丝状真菌菌株E;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E为火龙果采后病害病原真菌;经形态学特性和rDNA-ITS序列分析,将菌株E鉴定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HTCC对菌株E的作用结果显示,HTCC对菌株E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与HTCC浓度呈正相关,0.25、0.50、0.75和1.00 mg/mL HTCC对菌株E的抑菌率分别为20.84%、50.05%、72.91%和83.23%;HTCC处理能破坏菌株E的菌丝细胞膜通透性,降低细胞膜的完整性.[结论]新月弯孢菌能引起广西采后火龙果发生真菌病害,依据HTCC对该菌的抑制效果,火龙果采后流通过程中可使用HTCC来减轻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6.
 川芎Ligusticum chuamxiong Hort.为四川产主要道地药材,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等功效,主产于都江堰市、新都、崇庆等县.川芎块茎腐烂病俗称“水冬瓜”,是川芎产区发生普遍而严重的一种病害.鉴于此我所1988~1992年开展“川芎块茎腐烂病病原及防治研究”,本文报道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测定.  相似文献   

7.
猕猴桃采后腐烂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9月,于湖南省浏阳果园内发现大量采摘后易腐烂的猕猴桃,腐烂部位有明显块状褐色病斑。对染病猕猴桃腐烂部位进行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和致病力验证、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区分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导致猕猴桃腐烂的病原菌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 longicolla)。  相似文献   

8.
【目的】火龙果溃疡病是火龙果上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对贵州省火龙果溃疡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防治贵州省火龙果溃疡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及Biolog表型芯片技术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病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5℃,最佳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6~7;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短时间的紫外光照射对病原菌生长有促进作用。火龙果溃疡病菌对PMl、PM2微孔板中190种碳源物质利用率为18.42%,对PM3微孔板中95种氮源物质的利用率为52.63%。【结论】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病原菌较耐高温,生长环境偏酸性。研究结果对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的防治及病原菌的碳氮源代谢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贵州省火龙果溃疡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的防治及病原菌的碳氮源代谢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及Biolog表型芯片技术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病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5℃,最佳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6~7;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短时间的紫外光照射对病原菌生长有促进作用。火龙果溃疡病菌对PMl、PM2微孔板中190种碳源物质利用率为18.42%,对PM3微孔板中95种氮源物质的利用率为52.63%。【结论】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病原菌较耐高温,生长环境偏酸性。  相似文献   

10.
山西太谷、祁县苹果树枝干病害近几年有加重为害的趋势。通过对该地区苹果树枝干病害病原鉴定和为害性观察,结果表明,为害严重的主要枝干病害是苹果树腐烂病和苹果树干腐病,其中,苹果树腐烂病病原是苹果壳囊孢(Cytospora mali),苹果树干腐病病原有性型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无性型为大茎点菌属(Macrophoma);而为害较轻的是苹果树枝枯病,其病原菌为盾壳孢属(Coniothyrium tirolensis)。该地区近几年由于春季频繁出现超低温天气,致使苹果树冻害严重,为苹果树枝干病害发生危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枝干病害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组织培养是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进行快速繁育的有效途径。本实验以火龙果幼嫩茎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筛选其最适培养基,使其快速繁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本论文通过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其不定芽诱导的影响、不同激素配比对其不定芽增殖的影响、不定芽生根培养,再生植株移栽来建立火龙果的再生体系。实验结果表明,MS + 6-BA 5.0mg/L + NAA 0.08 mg/L培养基为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MS + 6-BA 6.0mg/L + NAA 0.08 mg/L为最佳不定芽增殖培养基,培养基MS + NAA 0.9mg/L +IBA 0.1mg/L + IAA 0.9mg/L最适于火龙果生根,此外采用继代4-5代的材料能提高其增殖率。  相似文献   

12.
火龙果果实和花及茎的应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火龙果果实、花及茎的开发应用研究状况。着重介绍了火龙果果实、花及茎的营养成分、保健价值及火龙果果汁、果酒、果脯、果醋、酸奶、果酱、罐头、冰淇淋、花保健饮料和干花的加工工艺,并对火龙果的开发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以红皮白肉、红皮红肉两种类型火龙果种子为材料,在3种不同基质上进行了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的火龙果在猪粪基质上出苗最快,在腐殖土基质上出苗最慢;在3种基质上的出苗率无显著差异;幼苗生长状况表现为:在猪粪基质上最优,其次为腐殖土,最差为草木灰。  相似文献   

14.
五华县大面积种植火龙果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五华县的气候条件和火龙果生长适宜气候条件的分析,得出五华县的光、温、水等气候条件基本适宜火龙果的生长,但要注意防御低温冻害、洪涝、大风等气象灾害,为火龙果在五华县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火龙果组培增殖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建立火龙果的组培快繁体系,以火龙果的茎段为外植体,消毒后接种到含有不同浓度的6-BA和IAA的MS培养基上,从中筛选出增殖系数最高的培养基配方;将增殖出的火龙果芽接种到含有不同浓度的6-BA和IAA的MS培养基上,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伸长培养基配方;将生长到4cm的火龙果幼苗接种到含有不同生长素的生根培养基上,从中筛选出生根效果最好的培养基配方。试验结果显示,最好的增殖培养基配方是:MS+6-BA3.0mg·L-1+IAA0.5mg·L-1;最好的伸长培养基配方是:MS+6-BA1.0mg·L-1+IAA1.0mg·L-1;最好的生根培养基是:1/2MS+IAA1.0mg·L-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白玉龙火龙果子叶、下胚轴及子叶节的不定芽诱导及茎段增殖技术,为白玉龙火龙果的品种改良及快繁育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白玉龙火龙果种子培育的无菌苗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不同培养基、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浓度及其组合对白玉龙火龙果子叶、下胚轴及子叶节不定芽诱导及茎段增殖与生根的影响。【结果】白玉龙火龙果子叶、下胚轴及子叶节均能直接诱导不定芽发生。其中,16个正交处理均能诱导子叶节不定芽发生,其最优诱导培养基为WPM+0.50 mg/L TDZ+0.50 mg/L CPPU+0.05 mg/L 6-BA+1.0 mg/L NAA,诱导率为87.1%~100.0%;子叶仅1个处理未能诱导出不定芽,最高诱导率为36.0%,其最优诱导培养基为1/2MS+0.50 mg/L TDZ+0.05mg/L CPPU+2.00 mg/L 6-BA+0 mg/L NAA;下胚轴仅5个处理能诱导出不定芽,最高诱导率仅3.0%,其最优诱导培养基为1/2MS+0.05 mg/L TDZ+2.00 mg/L CPPU+1.00 mg/L 6-BA+1.0 mg/L NAA。茎段去顶处理有利于腋芽的诱导萌发,去顶处理的最大增殖系数为4.2,不去顶处理的最大增殖系数为3.1,其最优增殖培养基为WPM+0.50 mg/L 6-BA+0.05 mg/L IBA。NAA处理能促进茎段生根,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1~0.5 mg/L NAA,生根率达100.0%。【结论】不同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浓度及其组合均能诱导白玉龙火龙果子叶、下胚轴和子叶节不定芽发生及茎段芽增殖和不定根产生。其中,不定芽诱导以子叶节最易诱导发生,其次为子叶,下胚轴较难;茎段芽增殖和不定根诱导均较容易。  相似文献   

17.
在广泛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火龙果的种属、成分、药理,临床应用等进行了概述,为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同发芽床对火龙果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沙床为较理想的火龙果种子发芽床,其发芽势、发芽率、幼苗鲜重均高于纸床和纱布床,其次为双层纱布发芽床,发芽效果最差的为双层滤纸发芽床。白肉火龙果种子的发芽率高于红肉种子,但幼苗质量低于红肉种子。  相似文献   

19.
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和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是蟹爪(Zygocactus truncates)嫁接最常用的砧木。主要分析了由它们嫁接的植株越冬结果及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提出了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人工授粉与自然授粉对火龙果果实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肉火龙果为试材,进行人工异花、人工自花和自然授粉3种授粉处理比较试验,研究3种不同授粉处理对果实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肉火龙果平均落蕾率为61.9%;人工异花授粉、人工自花授粉座果率果显著高于自然授粉;人工异花授粉、人工自花授粉果实体积增长速度远大于同期自然授粉果实;人工异花授粉、人工自花授粉商品果率、单果重等均高于自然授粉;人工异花授粉、人工自花授粉比自然授粉每667 m2增产787.6~1 381.6 kg、增值2 775.6~6 132.6元,产投比为1.42~2.84∶1。火龙果采用人工授粉,尤其是人工异花授粉,可显著提高红肉火龙果座果率,提高单果重、商品果率和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