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夜间补光对黄瓜幼苗形态的调节与补光方式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光质夜间延时补光对不同生长阶段黄瓜幼苗形态的影响,制定黄瓜育苗夜间延时补光模式,对LED夜间延时补光对黄瓜幼苗形态发育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选取"津春四号"黄瓜为试材,以下胚轴长、子叶面积、茎粗、叶面积、节长、干物质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壮苗指数为指标,研究使用红光(R,630 nm)和红蓝混合光(RB,630 nm∶660 nm=8∶2)两种LED光源夜间延时补光4 h对不同生长阶段黄瓜幼苗形态的影响,利用Logistic曲线对叶面积增长速率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子叶期红光延时补光幼苗子叶面积和茎粗最大,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61.60%和19.55%;一叶期红光延时补光幼苗叶面积和茎粗最大,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5.11%和14.72%;成苗期红蓝光延时补光幼苗叶面积、茎粗、干物质量、叶绿素含量和壮苗指数最大,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41.92%、17.75%、45.45%、21.92%、200.00%。利用红光夜间延时补光能够促进前期(子叶期和一叶期)黄瓜幼苗的生长,红蓝混合光夜间延时补光可促进后期(二叶期至成苗期)黄瓜幼苗的生长、提高幼苗壮苗指数。  相似文献   

2.
朱梅  张天彤  栗昕羽  陈雷 《农业工程》2021,11(6):123-130
从植物光控发育角度出发,研究基于新型荧光粉封装的远红光LED灯辐照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促进效果。利用(Y,Gd)3(Ga,Sc)5O12:Cr3+远红光荧光粉封装LED器件作为直接光源,将LED芯片发射450 nm蓝光转化为峰值波长为730 nm的远红光,应用对比试验,观测远红光LED辐照和普通白光辐照两种光照模式下3个品种水稻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根长、株高、茎粗及干物质质量变化。结果表明,经远红光LED辐照后的水稻种子发芽参数得到了显著提高,发芽势提高了6.38%~16.20%,发芽率提高了2.81%~10.33%,发芽指数提高了24.12%~30.84%。远红光LED辐照亦促进水稻幼苗生长发育,根长、株高、茎粗增长速率提高了3.01%~22.96%、14.58%~14.68%、14.50%~14.74%。干物质量増幅约为2.22%~6.06%。新型远红光辐照是提高水稻种子萌发效率和幼苗生长发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大田试验对辣椒4个生育时期分别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下限,研究地下渗灌辣椒生长、耗水规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苗期土壤水分下限为65%θ?(θ?为田间持水率)]和T9处理(后果期土壤水分下限为65%θ?)对辣椒株高、茎粗等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而T1处理(苗期土壤水分下限为45%...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地膜覆盖对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及产量的影响,在陕西杨凌开展田间试验,以平作不覆膜(CK)为对照,研究了平作全膜覆盖(FM)和平作半膜覆盖(HM)对夏玉米土壤温度、生长指标、灌浆过程、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FM和HM提高了表层地温,促进了夏玉米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优化了籽粒灌浆过程,最终提高了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CK相比,FM与HM的产量分别增加了15.19%和8.34%,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19.75%和11.80%.地膜覆盖主要通过提高夏玉米灌浆期各阶段的灌浆速率,延长灌浆快增期持续时间,实现灌浆结束后籽粒产量的提高.与CK相比,FM与HM下夏玉米灌浆结束时理论最大百粒重分别增加了18.19%和7.78%.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番茄苗期生理特性在水分胁迫胁迫下的响应,试验设置充分灌溉的对照(T)和轻度(T1)、中度(T2)、重度(T3)水分胁迫处理.在试验开始的第5,10,15和20 d,测定各处理番茄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气孔特征及抗氧化酶等指标.与对照相比,不同程度水分胁迫条件下,随胁迫程度的增大,各处理番茄幼苗的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qP)及电子传递速率(ETR)均有所下降,且由大到小基本表现为T,T1,T2,T3;处理T1,T2和T3的气孔密度、长度及宽度均有所减小,重度水分胁迫条件下,气孔关闭;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而增加.轻度水分胁迫番茄幼苗各生理指标与对照差异较小,故可在番茄苗期进行50%~60%田间持水量的参考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量交替灌溉对木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作物旱后复水的补偿效应,采用不同水量交替灌溉方式研究木薯的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设计了5种水分处理模式,分别为3种常规灌水处理(T1,T2和T3处理的灌水定额分别为10,20,30 mm)和2种交替灌水处理(T4处理:即对灌水定额10和20 mm进行轮回交替;T5处理:即对灌水定额10和30 mm进行轮回交替).结果表明:与T2处理相比,T5处理的总叶面积、总干物质质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增加31.1%,20.3%,64.6%和114.0%.与T3处理相比,T5处理节水33.3%,其总干物质质量下降较小,而根系干物质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1.2%,119.0%和13.3%.因此,T5处理是有利于木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最佳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河西走廊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田家闸灌溉试验站开展了马铃薯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的试验研究。在保持其他生育期土壤水分为正常灌溉(土壤含水率65%~75%)的情况下,在马铃薯的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分别进行轻度(土壤含水率55%~65%)的调亏处理,以全生育期的正常灌溉作为对照,进行马铃薯生长指标、产量和水分利用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水分调亏均引起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单株总生物量降低,其中块茎膨大期水分亏缺降低程度最为显著。调亏处理中,苗期轻度水分调亏处理马铃薯产量33 027.22 kg/hm2,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分别达到6.91和9.38 kg/m3,而且能够显著提升马铃薯综合品质。而块茎形成期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仅分别为24 047.32 kg/hm2和5.85 kg/m3,且造成马铃薯品质下降。膜下滴灌调亏可促进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且苗期轻度水分调亏对马铃薯稳定提质和改善当地水分利用现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亏缺灌溉对秋冬茬设施番茄生理、生长、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盛丰5号”为试材开展番茄亏缺灌溉试验。在番茄花果期至采收期实施0~4次灌水(分别对应处理T1、T2、T3、T4、T5)栽培试验,观测了设施内空气温、湿度及土壤含水量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的形式构建番茄综合生长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为生理、生长、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指标,生理指标包括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片含氮量、叶绿素;生长指标包括根冠比、生物量;品质指标包括番茄红素、Vc、总糖、可滴定酸;水分利用效率指标包括WUE_(y)、WUE_(b),利用熵权法对二级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并使用TOPSIS评价法进行排序。在生理指标评价体系中,T3的相对接近度0.769最接近理想解;在生长指标评价体系中,T1的相对接近度0.555最接近理想解;在果品品质评价体系中,T5相对接近度0.617,可认为是表现最优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指标体系中,T1为最优处理。利用模糊Borda评价法对一级评价指标的评价序值和排名信息进行组合评价,T1~T5模糊Borda得分依次为8.87、4、5.14、5.77、5.15。结果显示,定植水后除追施水溶肥时少量灌水,秋冬茬设施番茄花果期至采收期0水处理不仅可以使植株生长良好,同时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在番茄综合生长评价体系中表现最优。该灌溉制度有效减少了河北地区秋冬茬设施番茄用水量,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9.
于2013—2014年在河南商丘开展了5个灌水处理(T1:苗期水45 mm+拔节水60 mm+灌浆水60 mm+成熟期水45mm,T2:苗期水45 mm+拔节水60 mm+灌浆水60 mm,T3:拔节水60 mm+灌浆水60 mm,T4:拔节水60 mm,T5:灌浆水60 mm)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夏玉米阶段耗水量、总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收获穗数、穗粒数、百粒质量、行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灌水处理的耗水量均显著大于不灌水处理(P0.05),且随着整个生育期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总耗水量显著提高。2013年和2014年,灌拔节水和灌浆水处理(T3)的总耗水量显著低于T1处理(P0.05),产量分别下降8.0%和8.9%,水分利用效率则分别提高5.3%和0.5%。灌水显著影响了夏玉米的收获穗数、穗粒数和百粒质量。2 a的苗期灌水处理(T1和T2)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的收获穗数(P0.05),拔节期和灌浆期灌水处理(T3)的穗粒数和百粒质量均显著大于只灌拔节水(T4)和只灌灌浆水(T5)的处理(P0.05),但收获穗数差异不显著。在节水灌溉的条件下,黄淮海平原夏玉米主产区要实现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灌拔节水和灌浆水是最基本的灌水策略。  相似文献   

10.
控制灌溉水稻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节水灌溉水稻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水分高效利用机制,设置控制灌溉(控灌)和淹水灌溉(淹灌)2种灌溉方式开展田间试验,研究节水灌溉水稻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气孔调节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的关系,建立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回归方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叶片蒸腾速率(Tr)、光合速率(Pn)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与气孔导度(Gs)呈良好的二次曲线关系,控灌水稻通过较低的气孔开度便可获得较优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与空气温度(Ta)、叶片温度(Tl)、叶气温差(ΔT)、空气CO2浓度(Ca)和光合有效辐射量(Par)等环境因素呈二次曲线关系,与胞间CO2浓度(Ci)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率(θ)呈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Rh)呈指数关系。由Ta、Tl、ΔT组成的"温度因子"对水稻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贡献率达39.19%,而由Ca和Ci组成的"CO2浓度因子"的贡献率为22.94%,由Rh和θ组成的"水分因子"的贡献率为17.81%,由Par组成的"光照因子"贡献率为9.01%。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回归方程,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通径分析,对于控制灌溉稻田来说,影响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不是光合有效辐射量、气孔导度和土壤含水率等,而是胞间CO2浓度、叶片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温室黄瓜苗期灌溉上限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在土壤灌溉下限为60%田间持水量的条件下,对不同季节温室黄瓜幼苗土壤灌溉上限进行了研究.对其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春茬还是秋茬,在90%田间持水量的灌溉上限条件下,幼苗叶片具有适宜的水分状况,生长发育良好,壮苗指数高,根系活力强,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光合能力强,蒸腾效率高,为温室黄瓜苗期最适宜的节水灌溉上限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麦后移栽棉的合理灌溉方式,在测坑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水次数组合对麦后移栽棉生长发育、蕾铃生长、籽棉产量、纤维品质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麦后移栽棉在新叶萌发期加灌促苗水(CT1)虽然促进了植株生长发育,但成铃数和铃重没有显著提高,也没有显著提高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且衣分和灌溉水利用率最低;仅灌活苗水而依靠降雨(CT4)不足以满足麦后移栽棉的正常需水,棉花受到了水分亏缺,抑制了植株生长发育和蕾铃正常生长,导致出现大幅度减产(18.9%),降低了水分利用率,同时水分亏缺降低了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纤维品质差.与CT1处理相比,对盛蕾期进行灌水处理,在没有降低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衣分,同时,水分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率分别提高了8.5%和30.8%,可实现麦后移栽棉节水高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传统水稻育秧易受气候环境影响,导致秧苗质量差的问题,以育秧环境参数为目标,优化设计水稻育秧气候箱及基于植物工厂技术的水稻育秧平台。利用水稻育秧气候箱,通过均匀试验和逐步回归法优化对秧苗指标有显著性影响的环境参数,进而确定水稻育秧最优环境参数组合,并利用基于植物工厂技术的水稻育秧平台进行规模化生产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光谱条件下,叶面积系数受光照强度影响显著(P<0.05)。蓝光光质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对根数、根长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对SPAD值和叶面积系数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茎基部宽影响显著(P<0.05)。红蓝比3∶1光质条件下,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茎基部宽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均对株高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对SPAD值影响显著(P<0.05);土壤含水率对叶面积系数影响显著(P<0.05)。水稻育秧环境最优参数组合为蓝光光质、土壤含水率60%(发现叶片卷曲后灌溉,每次灌溉最大含水率60%)、光照强度1.1×104 lx(光源表面处的测量值,光源表面距离育秧盘上表面20 cm)、光照时间9 h、温度28 ℃/24 ℃(光照期/非光照期)、湿度60%。基于植物工厂技术的水稻育秧平台所培育的水稻秧苗形态指标与力学特性均能达到机械插秧壮秧标准。试验结果可为大面积闭锁式水稻育秧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韬 《农业工程》2021,11(6):131-136
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选用35%咯菌腈·精甲霜、31.9%戊唑·吡虫啉、12%吡唑·灭菌唑和12%噻·咯菌腈·苯醚4种种子包衣剂,以清水为对照,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种子发芽特性和幼苗生长变化特征。室内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包衣能够提高种子发芽率,但是降低了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显著提高了种子贮藏物质的转运量和转运速率。田间试验表明,包衣剂处理的小麦幼苗根系健壮,根长、表面积、体积和根尖数优于对照,幼苗质量较好,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叶色浓绿,光合特性较好。整体来看,12%噻·咯菌腈·苯醚悬浮种衣剂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以超级稻“陵两优268”为试验材料,采用控制灌溉与增氧灌溉技术相结合,设置4组处理,分别为机械控制灌溉增氧(JX)、超微泡控制灌溉增氧(WP)、控制灌溉(CK)、淹水灌溉(YS),研究控制灌溉条件下增氧对水稻根系生长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条件下增氧与淹水灌溉条件相比,有效节约用水最大达15.3%,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增大了水稻的根部干物质质量,降低了水稻的茎叶干物质质量;提高了水稻根体积、根粗及干物质的质量,能显著增强水稻的根系活力,延缓水稻根系的衰老;产量上,控制灌溉增氧处理基本与淹灌处理接近,但结实率、千粒重、水分利用效率都优于淹灌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灌溉条件对甘蓝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蓝苗期结束时浇一水,会延长莲座期,缩短结球时间。只在结球前期浇一水可比对照节水39.75 mm,增产8.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38%,根重密度提高8.3%,而叶球的干物质、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积累高于对照,但与对照无明显的差别。同时,地膜覆盖条件下浇三水和不浇水都不利于产量形成,也达不到节水高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壮苗是作物取得最终高产的物质基础。以玉米为对象,研究双微生物液对培育壮苗的效果及对玉米苗期抗旱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双微生物液浸种处理后,玉米苗期根系及茎叶的生长发育均得到显著提高,表现在双微生物液提高了玉米苗期的总干质量,培育了壮苗,为玉米后期的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生物菌肥的施用可以达到较为明显的促进效果,但施肥时要注意平衡施肥,不要单一施用某一种肥料。  相似文献   

18.
秧田灌水深度对水稻秧苗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稻二优培九秧苗期2叶1心期至7叶期不同的灌水深度处理对秧苗分蘖及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秧苗期灌溉水的深度与秧苗分蘖和根系生长密切相关,灌水越深,分蘖发生和根系生长越不利。浅水层灌溉,能促进秧苗分蘖的发生,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秧苗素质;而灌水深度达到4 cm,则不利于秧苗分蘖的发生和根系生长,根冠比不足。提出在水稻生产秧苗期用浅水灌溉或无水层灌溉的有效水分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有机基质育秧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应用有机基质育秧的前提下.比较了旱育秧、半旱育秧、水育秧、湿润育秧4种方式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和半早育秧秧苗的不定根数、平均不定根长、最长根长、根鲜质重和干质重等根系指标要好于水育秧和湿润育秧,且白根率高.根系吸收面积和活力也好于水育秧和湿润育秧.其叶面积较大.叶绿素含量高,苗高15—20cm.茎基部较宽,根系盘结力强.比水育秧和湿润育秧更符合机插秧苗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