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螟对玉米制种田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梅 《种子科技》2005,23(2):111-112
1玉米螟的危害特点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玉米钻心虫".玉米螟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它的食性复杂,危害寄主种类达200种以上.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谷子、高粱、水稻、棉花等,其中以玉米受害最重.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穗期和花粒期的主要害虫有玉米螟、蚜虫等。玉米螟又叫钻心虫,是我国玉米的主要害虫。一般春玉米受害减产10%左右,夏秋玉米减产20%~30%。玉米螟以老熟幼虫在茎秆、穗轴、根茬中越冬,春天化蛹,蛹变成蛾(成虫),卵产在生长比较旺盛植株的叶片背  相似文献   

3.
正由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德州市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有关专家组成的一课题组,近期在玉米灌浆期亚洲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等3种鳞翅目害虫的空间分布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人员采用网格式取样200株玉米,整株剖秆调查亚洲玉米螟、桃蛀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螟是虞城县夏玉米上的主要害虫,以2代、3代为害严重,除为害玉米外,还可为害高粱、棉花、水稻、麻类、辣椒等作物,一般春玉米受害后减产10%,夏玉米减产20%~30%。近几年玉米螟在该县的发生为害程度和冬前调查玉米螟百株平均活虫量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一般减产10%~15%,严重的年份可减产20%~30%,并且其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另据有关预测资料表明,今年玉米螟将中等偏重发生,因此,防治玉米螟,虫口夺粮,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欧洲玉米螟(Ostrinia unbilalis Hb.)是中欧地区的一种主要玉米害虫,它可能促进玉米感染镰孢菌种(Fusarium species)。本研究之目的有3个,1.测定早熟欧洲Bt玉米杂种及其近等基因杂种、商品品种和试验性杂种中的念珠状素(MON)浓度;2.评价MON浓度和欧洲玉米螟抗性间的关系;3.用相同的植株材料来测定MON浓度与其他真菌毒素浓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1玉米苗期害虫包括旋心虫、金针虫、蛀茎叶蛾、蛴螬、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等。成株期害虫有玉米螟、黏虫、蚜虫等。蝼蛄、蛴螬、地老虎和金针虫为害玉米植株地下部分,咬食幼苗的根、茎和种子及幼芽,造成严重的缺苗和断垄。预防地下害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种子包衣。用7%以上克百威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可以有效防治害虫对玉米的为害;加强田间管理也必不可少秋收后深翻,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了2018年全国玉米和棉花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及测报技术研讨会。预计今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为中等发生,三代粘虫、穗期玉米螟、棉铃虫、大斑病、褐斑病局部偏重发生,7月底至8月底为各种病虫为害盛期。一、发生种类和面积玉米中后期病虫以钻蛀性、食叶性、刺吸性害虫和叶部病害为主,玉米螟、棉铃虫、蚜虫、大斑病、小斑病和褐斑病发生较为普遍、为害较重;叶螨、双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在拔节孕穗期至抽穗阶段,常有玉米螟发生。玉米螟是钻蛀性害虫,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影响养分输导。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甚至无籽粒。被蛀茎秆易被大风吹折,造成严重减产。玉米心叶被幼虫蛀穿后,展开的叶片上出现一排排小孔。幼虫还可以钻入雄花序取食,往往造成雄花序基部折断。  相似文献   

10.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对田间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田种植条件下,通过对玉米整个生长期内田间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类和发生数量的定期调查,研究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对田间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消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转植酸酶基因玉米10TPY005与非转基因亲本玉米蠡玉35、当地常规玉米郑单958三个处理间的4种害虫和3种天敌的种群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种群发生数量除个别调查时间差异显著外,在生育期的大部分阶段,三个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在收获期剖秆调查了玉米螟的每株蛀孔数、每株秸秆和果穗中的虫量以及虫体重量,结果表明三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因此,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短期种植,未对田间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是中国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由于不同类型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程度不同,影响玉米螟的存活和生长发育,同一品种的不同组织器官对玉米螟的存活和发育影响也不相同。笔者在室内研究了高油玉米、糯玉米、甜玉米和普通玉米等的不同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在不同生育期的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不同。高油玉米298的心叶组织最适合玉米螟幼虫的存活和生长发育,而心叶期抗螟品种邢抗2号和的心叶不利于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玉米螟幼虫在高油玉米、甜单8号和白糯4号的雄穗上存活率高,幼虫体重较重,而在邢抗2号雄穗上的存活率和幼虫体重最低。甜单8号玉米苞叶总体上比较适合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而白糯4号和邢抗2号的苞叶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甜单8号、农大108和高油298的花丝适宜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而超甜2号和邢抗2号2个品种的花丝对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有不利影响。超甜2号玉米的穗轴适宜玉米螟生长和发育,玉米螟幼虫在甜单8号和白糯4号穗轴上取食存活率和化蛹率高,但蛹重较轻。邢抗2号穗轴对玉米螟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在邢抗2号和农大108籽粒上取食同特用玉米籽粒上取食的幼虫相比,其幼虫体重显著或极显著低,幼虫发育历期极显著长,说明特用玉米籽粒比普通玉米的籽粒更适合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研究结果还表明,在甜玉米、糯玉米等特用玉米中,不同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有一定程度的抗性,可以通过抗螟品种筛选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李绵龄 《种子科技》2019,(12):116-117
玉米螟属于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分析玉米螟虫害特点及其发生规律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干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结合当地种植玉米的实际情况,基于自身经验简要介绍了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旨在为后续的农业种植与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王振营研究团队揭示了大田玉米心叶期受到亚洲玉米螟为害时能诱导产生直接和间接的防御反应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玉米在受到害虫为害后,会产生对昆虫具有忌避、拒食或(和)毒杀作用的直接抗虫物质,如苯并恶嗪酮类物质,也会产生引诱害虫的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的间接抗虫物质,如吲哚、萜烯等。目前,玉米诱导抗虫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B73等玉米自交系中。已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德国玉米螟(ECB)是玉米的一种重要虫害。现在玉米螟已从其最初发生的来因河域和巴伐利亚扩展到更北方的Koelu—Bonner Bucht和Oderbruch玉米主产区。玉米螟蛀食玉米茎秆和穗子导致玉米减产和品质下降。产量损失达30dt/ha,在Baden—Wuerttemberg和  相似文献   

15.
玉米螟俗名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玉米杂交制种的主要害虫。承德地区夏季高温高湿,天敌寄生量少,适合玉米螟生长发育繁殖,危害较重,一般发生年份减产7%~15%,大发生年份减产超过20%。  相似文献   

16.
玉米螟是宁城县玉米上的主要害虫.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残存秸秆的增多,玉米螟在全县发生逐年加重.据1995年在城关、大明、双庙等10个乡镇调查,玉米螟钻蛀率为74%~85%,平均减产17.4%,最高减产22.6%.为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从1996年开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笔者从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引进高压汞灯进行诱杀玉米螟试验、示范.通过4年的应用,均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了玉米病虫会商会,预计今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为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上年,7月底至8月底为各种病虫为害盛期。一、发生种类和面积玉米中后期病虫以钻蛀性、食叶性、刺吸性害虫和叶部病害为主,玉米螟、棉铃虫、蚜虫、大斑病、小斑病和褐斑病发生较为普遍、为害较重;叶螨、双  相似文献   

18.
<正>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虫害之一,几乎每年都在玉米上造成严重危害。它是一种喜温暖高湿环境的虫害。今年江南一带雨水来得早、湿度大、气温偏高,对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另外,每年夏玉米播种期拉得长,更有利于其发生与危害,现将其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发生危害特点。玉米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为玉米常见多  相似文献   

19.
仝媛 《种子科技》2023,(22):100-102+111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饲兼用型农作物之一,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为我国畜牧业发展提供饲料来源,因此,玉米种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玉米新品种不断涌现以及气候环境变化和栽培管理不科学等因素影响,导致病虫害发生概率逐年增加,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玉米螟虫是玉米栽培中的主要害虫之一,选择化学防治方法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使害虫产生耐药性。主要分析了玉米螟虫及绿色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呋喃丹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残留的胺基甲酸酯类杀虫(包括线虫)剂,对害虫有触杀、胃毒和内吸杀虫作用.用呋喃丹颗粒剂防治亚洲玉米螟,在我国尚缺乏试验与应用,施用呋喃丹后在玉米粒中的残留量究竟怎样,也待测定.我们于1980-1985年在室内进行了呋喃丹颗粒剂防治亚洲玉米螟的杀虫测定,在田间作了适宜用药量试验,并测定了呋喃丹在玉米籽粒中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