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虾纤毛虫病纤毛虫病 (Protozoan Epizoism)是绿纤毛虫目的钟形虫和累枝虫附着于对虾体表、眼部、触鞭等处,使虾体得病病虾被一层土褐色的毛状物,且有部分病虾鳃部溃烂或变成黑色,附肢逐渐脱落,尾节腐烂,眼球向两侧突出甚至变瞎,游泳速度慢,严重者  相似文献   

2.
一、萤光极毛杆菌病的诊断方法1、肉眼观察:病虾的体色相对变淡,鳃暗灰色。严重时鳃变黑色或黑绿色,并开始腐烂。腐烂部位中间黑色,边缘绿色或黄绿色。白天不潜入池底,甚至浮上水面。捕食能力差,应激反应迟钝。用手触摸虾体有粘滑感。2、镜检:将病虾的鳃用无菌操作法取出,按在准备好的无菌载玻片上,使留一印迹,在酒精灯上烤干固定后用革兰氏法染色,镜检。如每视野的细菌数在20个以上,且以萤光极毛杆菌为主便可确诊为萤光极毛杆菌病。萤光极毛杆菌:一种短杆状细菌,0.7~0.75×0.4~0.45um。两端呈园形,极端单鞭毛,有运动…  相似文献   

3.
斑节对虾不仅个体大、生长快、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并且斑节对虾杂食性,很适合人工养殖。在养殖斑节对虾过程中,大多数疾病是由于水质、底质恶劣或温度、盐度不适,影响正常蜕皮而引发的。今简略介绍斑节对虾常见疾病和防治方法如下: 一、黑鳃症(烂鳃症) 病虾的鳃部附着大量污物呈黑色或棕黄色。真菌感染,水质不良,重金属中毒,缺乏维生素C等都可能导致黑鳃。黑鳃病全年都可发生,以夏秋季节较多。  相似文献   

4.
黑鳃病在对虾养殖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危害程度可大可小,如处理不当,可引起对虾大量死亡。一、对虾黑鳃病的病原、症状及解剖变化1.病原:取病虾鳃丝磨片直接镜检及实验室检验,确定黑鳃病的病原主要为细菌,但池塘底质与水质不良会促使该病的发生。2.症状:病虾在水面慢游,尤其在傍晚及早晨日出之前多见;病虾不摄食,肠道空虚,外观其鳃部发黑;增氧机周围的池底有死虾。3.解剖变化:解剖病虾,可见鳃部发黑,胃、肠空虚;镜检鳃片,可见鳃丝发黑、肿胀及溃烂。病虾往往因鳃部呼吸功能受损、机体严重缺氧而死亡。二、对虾黑鳃病的病因经过大量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1.对虾病害有哪些类型? 从不同的病原体来划分,由细菌、真菌、病毒引起的为传染性虾病,如弧菌感染引起的“红腿病”、“白斑病”,霉菌或细菌感染引起的黑壳或黑斑病、黑鳃病等;由寄生虫或附生生物引起的为侵袭性虾病,如微孢子虫寄生在肌肉中引起的“棉花虾”病,聚缩虫或蓝绿藻类附生在体表引起的“绿毛虾”病等;此外,还有一些因环境条件如高温、缺氧引起的疾病,如肌肉白浊病、弯体病等。  相似文献   

6.
徐晓津  王军 《内陆水产》2002,27(5):32-33
我国对虾养殖主要有6类寄生虫病。1 微孢子虫病1.1 症状与病理变化微孢子虫主要感染横纹肌,病虾腹部肌肉向外隆起,变白,成棉花状。此病也叫乳白虾或棉花虾。对虾八孢虫主要感染卵巢,使卵巢肿胀、变白色、混浊不透明。在鳃和皮下组织中出现许多白色瘤状肿  相似文献   

7.
症状:病虾的鳃部颜色由红棕色变成黑色,虾体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病因:引起黑鳃病的原因很多,一般有如下几种;①池塘底质严重污染,池水中的有机碎屑较多,这些碎屑随着呼吸的水流,贴附在鳃丝上,使鳃呈黑色,影响虾  相似文献   

8.
《科学养鱼》2004,(9):76-76
六、黑鳃病 [病原]引发该病的病原为镰刀菌。 [症 状]发病初期,病虾体表、附肢、鳃等部位出现浅黄色或橘红色斑块,随着病情发展,色斑变为浅褐色;鳃丝上附着有较多的污物,严重时鳃呈黑色并发生溃烂,有时可见附肢上也有溃烂斑。病虾游动缓慢,摄食减少,最后致死。  相似文献   

9.
对虾红腿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或鳗弧菌病症:病虾个体消瘦,甲壳与肌肉间空隙较大;头胸甲心区上方由原来的青色透u变为白色,后期变为淡橘红色。其主要症状是附肤变红,游泳足最早变红,以后步定及尾胶呈鲜红色。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附胶变红是由于红色素细胞扩张,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第三触角鳞片呈黄色。附肢、肝胰腺、肌肉、肠、鳃等组织器官中有大量细菌。肝胰腺萎缩或呈白色,软化。病虾活动力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作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对外界的惊扰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停止吃食。流行:该病在全国各养虾地区都有流行…  相似文献   

10.
五、黑鳃病 其病原主要是柱状曲桡杆菌感染引起。病虾鳃呈桔黄色或褐色,后逐步变暗,最后变成黑色,故称黑鳃病。开始一般由细菌、真菌感染,造成组织病变,呼吸困难,然后水流带来许多有机碎片附着鳃丝上,加之寄生聚缩虫等,更加重了呼吸困难,使虾体消瘦,游动停滞至死亡。病虾浮于水面,不久即死,主要危害对虾幼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细菌性黑鳃病的组织病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凯 《水产学报》1997,21(3):303-308
报道中国对虾细菌性黑鳃病的症状、鳃组织的显微、超显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病虾鳃区呈,黑色条斑状、活动力差、厌食、死亡率较高。不镜下观察,鳃组织严重坏死、断裂,鳃丝充血,为多量血淋巴细胞浸润,黑色素在多沉积在鳃丝末端。电锐观察到鳃组织的甲壳层和表皮层中的许多没切面的杆状细菌,呈多形态,大小约为(0.2-0.4)×(1.2-1.8微米,单个,偶而连成双,无芽孢,菌体周围细胞结构完全瓦解,组织被腐蚀或许多圆  相似文献   

12.
长毛对虾黄鳃病是我省对虾养殖中发病较普遍、流行甚广、威胁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近十几年来,人们越来越深入地进行虾类病理学研究,以便准确地弄清导致对虾生理病态紊乱和虾体防御的机制及病原体在体内进行的合成作用。B.Z.Bian(1981),S.Egusa(1983),I.Dykova(1988),I.G.Nash(1988)等在对虾黑鳃病、红鳃病、弧菌病和单孢子虫病的组织病理学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随着对虾养殖的发展,我国也开始了虾病的组织病理研究。盂庆显等(1989)开展了中国对虾红腿病的组织病理观察;叶孝经(1990)对中国对虾红足病进行了病理学初步研究;刘正义、张聪洲(1987)报道了斑节对虾外寄生原虫症、细菌性败血症、铁末沉积症的病理病征。但有关长毛对虾黄鳃病的组织病理研究,则未见报道。为此本文对长毛对虾黄鳃病的鳃和肝胰腺组织病理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三、细菌性疾病虾蟹细菌性疾病是虾蟹最常见、危害非常严重的疾病,有虾红腿病、虾蟹肠炎病、虾蟹烂鳃病、虾烂尾病、蟹水肿病、蟹黄斑病、蟹肝坏死病等,其中虾红腿病、虾蟹肠炎病、虾蟹烂鳃病是最常见的几种,现将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虾红腿病病原:弧菌或气单胞菌。病症: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随后逐渐沉底死亡;厌食或食欲不振,附肢变红,鳃变黄,肝胰腺  相似文献   

14.
1.黑鳃病症状:病虾鳃部颜色由红棕色变成黑色,鳃内外布满菌丝,影响呼吸,导致死亡。防治方法:①抽除池底淤泥,减少病原体繁殖机会。②可用浓度为1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③用0.3毫克/升的二溴海因或0.15毫克/升的聚维酮碘全池泼洒,同时每千克饲料中添加中水VCE2克和虾宁2  相似文献   

15.
我省自1984年开始大规模养殖对虾,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和面积的扩大,对虾“黄鳃”病发生率逐年剧增,危害也日趋严重。1985年8月仅在个别虾池中零星发现黄鳃病虾。然而到了1986年8月在闽东部分养殖历史较久的养殖区开始大面积发生黄鳃,发病率达40%以上,病虾死亡率近80%。1987年7—8月发病区域蔓延至闽东和闽南大部分  相似文献   

16.
对虾高密度养殖过程中常会发生鳃病,有许多养殖户由于没有正确诊断病原或病因,常采用错误的防治方法而给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笔者总结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由弧菌引起 病虾浮在水面游动缓  相似文献   

17.
《科学养鱼》2007,(7):83-83
一、虾类黑斑病 虾类黑斑病病因主要是水质和底质败坏,一些可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细菌大量繁殖所致。其症状表现为病虾的甲壳上出现黑色溃疡斑点,通常在鳃部和腹部,包括步足和游泳足,严重时病虾活力大减,或卧于池边处于濒死状态。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与渔业》2009,(6):24-24
病名:固着类纤毛虫病病原:最常见的为聚缩虫、单缩虫、微孢子虫、吸管虫、累枝虫和钟形虫等。症状:虾类(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青虾等)被固着类纤毛虫附着时,虾体外观呈黑色,体表有灰黑色绒毛。当大量虫体寄生在虾体、鳃、附肢时,轻者病虾活动能力下降,不摄食、不蜕壳,生长缓慢,影响鳃的呼吸,重则与细菌性疾病并发,引起虾的死亡;成虾感染寄生虫后体表粗糙,  相似文献   

19.
正3.黑鳃病产生原因:底部环境恶化,澳洲淡水龙虾鳃丝受细菌感染所引起。表现为鳃丝由肉色变为褐色、深褐色,直至完全变成黑色,引起鳃萎缩,病虾往往伏在水边不动,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防治措施:先用久效底安、臭氧底安或强效解毒底改片改良底质,然后用护鳃宁泼洒1次,过  相似文献   

20.
一、发病和防治情况2002年6月10日,戈沽一口2.5亩的池塘发生了虾病,症状是:南美白对虾的触须变红、尾扇的尖部变红,有的是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最为明显,全身也呈红色。病虾活动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作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反应迟钝,摄食量减少。病虾头胸甲的鳃呈淡黄色,壳变硬,肝胰脏变异不明显,机体无黑斑症状。开始,一天死虾10多只,后来死亡数逐渐增加。根据以上症状,我们诊断为弧菌性红体病。按照一些有关资料上介绍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首先采用二溴海因进行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3克/米3,同时投喂药饵。施药后的第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