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考察石榴皮、诃子、炒白术、黄连、败酱草、红藤、薏苡仁等7味中药对西藏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采用纸片法对近年来实验室分离保存的14株西藏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14株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对黄连敏感;对石榴皮、诃子、败酱草中度敏感;对炒白术、红藤、薏苡仁均耐药;对14种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14株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对万古霉素、青霉素、红霉素表现为耐药,对呋喃妥因中度敏感,对氯霉素、诺氟沙星、万古霉素、头孢唑啉等10种抗生素均敏感。提示7味中药中石榴皮、诃子、黄连、败酱草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藏药合剂、中药及藏药对西藏牦牛源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试验以1株西藏牦牛源沙门氏菌H42为研究对象,选择5种藏药合剂、11种中药、14种藏药,采用超声波处理、煎煮浓缩等方法制备药物水煎剂;利用纸片法制备各种药物的药敏纸片,初步检测药物敏感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中藏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利用肉汤稀释棋盘法检测中藏药联合后对菌株的抑菌效果;同时选取部分效果较好的中藏药进行动物保护性试验和肝脏、盲肠载菌量测定试验。结果表明:H42菌株对诃子表现为极敏,对仁青芒觉、坐珠达西、肉桂、藏木香表现为高敏,对荜茇、石榴、岩白菜、草红花、干姜、地榆、黄连、白术表现为中敏,对其他中药、藏药表现为不敏感,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均表现为敏感。仁青芒觉、诃子的MIC和MBC均为31.25 mg/mL,坐珠达西、藏木香的MIC和MBC均为62.50 mg/mL,地榆、黄连的MIC和MBC均为31.25 mg/mL。仁青芒觉与诃子联合用药效果最好,其联合抑菌指数(FICI)为0.5。灌胃中藏药组的小鼠死亡率明显降低,保护率均达50%及以上。灌胃中藏药后小鼠盲肠和肝脏...  相似文献   

3.
12种藏药对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安全浓度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MTT法测定了藏菖蒲、红景天、决明子、灵芝盖、灵芝柄、龙胆、天冬、降香、乳香、仁青芒觉、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五味松石丸等12种藏药对体外培养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安全浓度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各藏药的最大安全质量浓度红景天为31.25 mg/L,天冬、降香、决明子和二十五味松石丸为62.5 mg/L,乳香为125mg/L,二十五味珍珠丸为250 mg/L,藏菖蒲和灵芝柄为1 000 mg/L,龙胆和仁青芒觉为2 500 mg/L,灵芝盖为5 000 mg/L,藏菖蒲为1.954~500 mg/L,天冬为1.954~15.625 mg/L,决明子为1.954~3.907 mg/L,灵芝柄为1.954~7.813 mg/L,仁青芒觉为19.54~1 250 mg/L,龙胆为312.5~625 mg/L,可显著促进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4.
用MTT法测定了藏菖蒲、红景天、决明子、灵芝菌盖、灵芝菌柄、龙胆、天冬、降香、乳香、仁青芒觉、二十五味珍珠丸和二十五味松石丸12种藏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培养体系中的安全浓度。结果表明,各藏药的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红景天31.25ng/mL,天冬、降香、决明子和二十五味松石丸为62.5μg/mL,乳香为125μg/mL、二十五味珍珠丸为250μg/mL,藏菖蒲和灵芝菌柄为1000μg/mL,龙胆和仁青芒觉为2500μg/mL,灵芝菌盖为5000μg/mL;藏菖蒲在1.954~500μg/mL、天冬在1.954~15.625μg/mL、决明子在1.954~3.907μg/mL、灵芝菌柄在1.954~7.813μg/mL、仁青芒觉在19.54~1250μg/mL、龙胆在312.5~625μg/mL范围内能显著促进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5.
为调查西藏班戈县奶牛场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情况,本试验从西藏班戈县奶牛场采集90份牦牛腹泻粪样,采用分离鉴定、PCR检测、药敏试验以及生化试验等方法。其结果表明,本次试验共分离鉴定得到18株牦牛源大肠杆菌,其中疑似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的有6株(B13、B4、B7、B27、B29、1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6株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不敏感外,其余药物均为高度敏感;生化试验结果表明:6株疑似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均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均能产酸并产气;吲哚、硫化氢、硝酸盐、明胶、M-R试验均为阳性;肌醇、山梨醇、V-P、柠檬酸、尿素试验均为阴性,其结果跟大肠杆菌的有关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在牦牛源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22对基因中,只检测出2对(STP和CS8)毒力基因,检出率为33.33%。本次试验结果指示西藏班戈县牦牛源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基因的确存在,应引起高度重视,并根据实际情况急需加强以及重视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牦牛腹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感染和流行,并合理选药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6.
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与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7,(10):1913-1918
为了了解西藏地区牦牛源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本试验对西藏林芝、拉萨等不同地、市107株牦牛源大肠杆菌进行了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PCR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利用22对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引物进行检测,只检出STp以及CS8基因;对所检测到的16株牦牛源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进行克隆测序,经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牦牛源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菌株内同源性达到99.9%左右,与GenBank中所录其他菌株的同源性达到95%~100%。按照系统发育进化分型的方法,对16株大肠杆菌中有3株属于D群,其余均属于A群。结果表明,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中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基因确实存在,其毒力基因主要为STp以及CS8基因;西藏林芝、拉萨、山南和日喀则均有分布,那曲和阿里地区未检出,通过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致死率为95%,说明致病性很强,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清热消炎类藏药方剂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试验采用琼脂打孔法研究了15种藏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通过倍比稀释法测定部分药物对敏感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绘制帮间久埃作用36 h的细菌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帮间久埃、仁青芒觉、六味丁香丸、七味红花殊胜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显著抑菌作用,帮间久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介于6.25~12.5 mg/m L之间,仁青芒觉、六味丁香丸、七味红花殊胜丸的MIC介于12.5~25 mg/m L之间,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作用较弱。说明部分藏药方剂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抗新城疫病毒藏药复方的组分药,将安全质量浓度范围内的藏菖蒲、红景天、灵芝菌柄、灵芝菌盖、决明子、天冬、龙胆、降香、乳香、仁青芒觉、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珍珠丸的煎液和鸡新城疫病毒(NDV)分别以3种方式(先加藏药后接种病毒、先接种病毒后加藏药、藏药和病毒感作后同时加)加入到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培养体系中.用MTT法测定各藏药对NDV感染CEF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藏药均能显著抑制NDV感染细胞,且与加药方式和药物质量浓度有一定关系.藏菖蒲、灵芝菌盖和降香在3种加药方式中均呈现显著效果,可作为抗NDV藏药复方的组分药.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抗新城疫病毒藏药复方的组分药,将安全浓度范围内的藏菖蒲、红景天、灵芝菌柄、灵芝菌盖、决明子、天冬、龙胆、降香、乳香、仁青芒觉、二十五味松石丸和二十五味珍珠丸的煎液和鸡新城疫病毒(NDV)分别以3种方式(先加藏药后接种病毒、先接种病毒后加藏药、藏药和病毒感作后同时加)加入到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培养体系中,72h后用MTT法测定各藏药对NDV感染CEF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藏药均能显著抑制NDV感染细胞,且与加药方式和药物浓度有一定关系。藏菖蒲、灵芝菌盖和降香在3种加药方式中均呈现显著效果,可作为抗NDV藏药复方的组分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5,(10):1610-1613
对西藏部分牧区牛源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考察,在对发病牦牛进行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纯化培养的基础上,采用美国NCCLS规定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10株牛源大肠杆菌对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磷霉素、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率均为100%,可为临床合理选药、有效治疗牦牛大肠杆菌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研究拟通过测定引进奶牛进入高原后疾病发生率、生产性能发挥情况及血液主要生理指标变化,继而综合评价引进奶牛高原适应性。试验选取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纯种娟姗牛和荷斯坦奶牛,两个品种奶牛均分为高山病发病组、生理指标组、生产性能组,每组均包含对照组和试验组。结果表明,高山发病组:引入一年后,荷斯坦奶牛因高山病死亡率为26.5%,娟姗牛因高山病死亡率为8%,娟姗牛高山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荷斯坦奶牛,且氧气浓度与高山病发病率密切相关;生理指标组:与奶牛引入前组(Before introduction,BID组)相比,奶牛引入前组(After introduction,AID组)娟姗牛和荷斯坦奶牛进入高原1年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极显著提高(P <0.0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显著提高(P <0.05),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极显著降低(P <0.01),此外呼吸、脉搏均有提高;生产性能组:与奶牛引入前组(Before introduction,BID组)相比,奶牛引入前组(After introduction,AID组)娟姗牛和荷斯坦奶牛进入高原后,产奶量、体细胞数极显著降低(P <0.01),乳蛋白率显著降低(P <0.05),此外犊牛初生重较低,且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引进奶牛无论是疾病抵抗还是生产性能发挥方面均未表现出对高原环境的长期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为试材,采用叶面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Epibrassinolide,EBR)的方法,探讨EBR对低温胁迫下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幼苗抗氧化保护和渗透调节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EBR导致垂穗披碱草幼苗生物量随浓度增加而升高,但高浓度下又有降低的趋势,而叶片相对电导率则呈相反变化趋势,其中1 μmol·L-1的EBR处理抗寒效果最好。低温胁迫下,抗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CK,而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低于CK,EBR处理后抗氧化酶活性进一步增加,同时叶面喷施EBR提高了低温胁迫下垂穗披碱草幼苗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降低了丙二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积累。因此,低温胁迫下喷施EBR能显著提高抗氧化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积累,增加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减轻低温引起的膜脂过氧化,从而增强垂穗披碱草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研究西藏地区不同种植时间对青贮玉米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西藏地区玉米青贮饲料制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西藏地区春玉米(3月种植,10月刈割)和夏玉米(6月种植,10月刈割)为材料,进行青贮饲料制作,青贮后的第7,14,30和60 d开窖取样,测定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种植时间会影响玉米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相比于春玉米,夏玉米青贮饲料中干物质含量、pH值、丁酸含量和氨态氮/总氮更低,但乳酸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更高。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与春玉米相比,夏玉米青贮饲料中变形菌门丰度更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LAB菌种的丰度更高。因此,夏玉米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14.
鸡源沙门氏菌作为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其血清型分布和致病性研究对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在西藏拉萨市养鸡密集的城关区、曲水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堆龙德庆县5个地区,选择12个养鸡场,采集疑似发病鸡样品121份,最终分离鉴定出104株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结果显示,这104株沙门氏菌分属于4个血清群,其中A群(O2)13株、C1群(O7)29株、C2群(O8)9株、D群(O9)53株;优势血清群为D群(51%),其次为C1群(27%)。PCR扩增结果显示,这104株沙门氏菌和标准阳性对照均扩增出inv A基因片断,表明均为致病性沙门氏菌。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7日龄雏鸡接种后感染率可达100%。上述结果表明,拉萨市鸡源沙门氏菌流行较为普遍,且均有致病性,会对当地禽产品卫生安全带来威胁,因此西藏地区需要加强鸡源沙门氏菌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侯磊  薛蓓  薛会英 《草地学报》2019,27(2):443-451
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为探讨气候变化对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以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模拟增温3个月,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OTC内外不同深度土壤线虫的群落组成,探索这种方法在高原土壤线虫研究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OTC内色矛纲(Chromadorea)线虫的相对丰度都较OTC外小,OTC内刺嘴纲(Enoplea)线虫都较OTC外大;OTC内矛线目(Dorylaimida)线虫的相对丰度都较OTC外大,OTC内垫刃目(Tylenchida)线虫都较OTC外小。土壤理化指标Cu2+、Zn2+、有机质和pH与纲水平土壤线虫相关性较大。短期增温已使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在纲、目水平上发生改变,在长期增温及大幅度增温的未来有可能发生更大的不可测变化,从而深刻影响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利用概略养分分析法测定半细毛羊6种蛋白质饲料原料[豆粕、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棉籽粕、膨化大豆、玉米蛋白粉和菜籽粕]的营养成分含量,并通过消化代谢试验结合套算法实测饲料原料的可消化粗蛋白质(DCP)含量和有效能值。试验选取16只体重为(56.05±5.47) kg的云南半细毛羊,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平均分为4组,每组4只。试验共2期,共7个饲粮,包含1个基础饲粮和6个试验饲粮。第1期饲喂4种饲粮,第2期饲喂3种饲粮。试验期10 d,其中预试期5 d,正试期5 d。结果表明:1)玉米蛋白粉的粗蛋白质(CP)含量最高,为65.77%,棉籽粕和豆粕的CP含量为50%左右,膨化大豆和菜籽粕的CP含量为37%左右,DDGS的CP含量最低,为25.93%。菜籽粕和膨化大豆的粗纤维(CF)含量较高,为16%左右,DDGS和棉籽粕的CF含量为11%左右,豆粕和玉米蛋白粉的CF含量较低,均在6%以下。2)各种蛋白质饲料原料的DCP含量之间差异显著(P <0. 05),其中玉米蛋白粉的DCP含量最高,为581. 79 g/kg,其次是棉籽粕、豆粕、膨化大豆和菜籽粕,DDGS的DCP含量最低,为211.48 g/kg。膨化大豆的消化能(DE)和代谢能(M E)最高,分别为21.54和19.79 M J/kg,其次是玉米蛋白粉、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DDGS的DE和ME最低,分别为14.62和12.45 MJ/kg。棉籽粕、菜籽粕和DDGS的有效能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从营养成分含量上看,玉米蛋白粉品质最好,其次是豆粕、棉籽粕、膨化大豆、菜籽粕和DDGS。从DCP品质来说,玉米蛋白粉的品质最优,依次高于棉籽粕、豆粕、膨化大豆、菜籽粕和DDGS。从有效能值来说,膨化大豆最优,依次高于玉米蛋白粉、豆粕、棉籽粕、菜籽粕和DDGS。  相似文献   

17.
为调查四川省某规模化豪猪养殖场中豪猪大面积腹泻死亡的原因,本研究采集病死豪猪的肠道内容物和肺脏等病料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通过培养特性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的克隆测序进行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耐药性分析,对其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进行PCR检测并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得到1株革兰阴性菌,该分离株符合福氏志贺菌的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并且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福氏志贺菌该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对小鼠具有较强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具有多重耐药性,仅对丁胺卡那敏感,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和氯霉素类药物均表现为耐药;分离株的DNA促旋酶Ⅱ和拓扑异构酶Ⅳ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均有突变,且携带有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nr A和qnr S。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关于豪猪源福氏志贺菌病的报道,为豪猪养殖中该细菌性疾病的诊断防治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内外抑菌活性作用。用传统水煎法制备菪可轮蒲水煎液,用HPLC法测定菪可轮蒲水煎液中龙胆苦苷浓度,并用龙胆苦苷浓度标定复方药物浓度,分别采用牛津杯法和宏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建立死亡率为75%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感染小鼠模型,测定浓度为0.0232mg/mL的菪可轮蒲水煎液,在感染前和感染后给药方式下,分别给予0.1、0.3、0.5mL药物时对小鼠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显示,菪可轮蒲水煎液浓度为0.0464mg/mL时,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圈平均直径为13.5mm,MIC值为0.0029mg/mL,经病理剖检、细菌镜检、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表明死亡率为75%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感染小鼠模型建立成功,且预防组各组和治疗组各组小鼠死亡率依次为58.3%、41.7%、83.3%、66.7%、58.3%和91.7%。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抑菌活性,且其预防作用较治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9.
牦牛不同年龄肌肉组织microRNA表达谱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挖掘牦牛不同年龄肌肉组织中miRNA表达谱,分析其生物学特征,以探索其在牦牛肌肉发育过程中的调节模式。本研究构建0.5、2.5、4.5和7.5岁肌肉组织的4个小RNA文库,利用Solexa技术进行测序,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RT-qPCR技术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获得各miRNAs分别在4个年龄段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在7.5岁肌肉组织中发现58个共同与0.5、2.5、4.5岁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53个miRNAs在7.5岁肌肉组织中显著下调,5个显著上调。运用R语言进行GO富集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58个miRNAs可能通过PI3K-Akt、MAPK、Ras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通路(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参与调节牦牛肌肉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且PI3K-Akt、MAPK、Ras 3个信号通路共同靶向53个靶基因,说明3个信号通路相互关联。随机选择8个miRNAs进行RT-qPCR验证,结果表明其中7个miRNAs的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结果表明,牦牛肌肉发育可能受到多种miRNA的调控并涉及多个信号通路,有助于构建肌肉组织中miRNA的调控网络,为进一步研究miRNA调控哺乳动物肌肉发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2017年8月四川省某规模化猪场出现临产母猪产弱子、发抖、死胎,且死胎率达30%,哺乳仔猪成活率明显降低,其中以全身性或局部性阵发痉挛为典型症状。用RT-PCR扩增及序列分析确诊该猪场感染了一种新型的猪非典型瘟病毒(APPV)。这是四川省首次检测到并报道APPV,可为该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