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推荐的"3414"试验设计方案,研究不同肥料处理对糙花少穗竹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磷、钾平衡施肥不仅显著提高糙花少穗竹笋产量,还明显提高单笋质量,平衡施肥处理的笋产量比未施肥的空白区增产26.56%,比氮或磷或钾缺素区分别增产10.45%、42.11%和28.57%,单笋质量比氮或磷或钾缺素区分别提高4.86%、27.01%和22.74%,不同肥料的增产效果表现为磷肥 > 钾肥 > 氮肥;2)平衡施肥处理能够改善笋品质,其笋粗蛋白含量较氮、磷、钾缺素区处理分别增加66.63%、41.45%、6.33%,笋粗纤维含量较空白区和氮、磷、钾缺素区处理分别降低7.32%和23.63%、12.84%、9.08%;3)肥效模型显示,糙花少穗竹的氮、磷、钾肥最佳施用量分别为氮肥150 kg/hm2、磷肥为58 kg/hm2、钾肥为83 kg/hm2,预计出笋产量1 596 kg/hm2,氮、磷、钾肥最佳比例为1:0.4:0.6。  相似文献   

2.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灌溉次数、施肥量和立竹密度对博爱县斑竹笋产量、竹笋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斑竹发笋指标的各因素主次关系以施肥量为主导因子,其次是灌溉次数,立竹密度影响最小;不同因素对发笋指标影响程度不一样,施肥量对各指标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灌溉次数对发笋数量影响显著,对鲜笋产量影响不显著,立竹密度影响均不显著;影响发笋数量和鲜笋产量的因素排列顺序为施肥量>灌溉次数>立竹密度;3个因素对提高斑竹笋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灰分含量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斑竹笋品质。获得最多发笋数量、鲜笋产量的处理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3 00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提高斑竹竹笋品质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5次/年;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5 000~7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  相似文献   

3.
雷竹退化林分改造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Preveynalis)是优良笋用竹种,因其所产竹笋出笋早、产量高、味道鲜美而被誉为"江南第一笋".临安是雷竹主产区,现有雷竹林约2.67万hm2,竹笋年产值达6.02亿元,是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1991年开始,临安陆续实施早出覆盖丰产技术,覆盖面积每年保持在4 333.3 hm2左右.这项技术的推广,使得雷竹笋产量显著提高,雷竹的供应期明显延长,667 m2收入普遍达到万元以上,为临安竹农增收致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林地实施覆盖年限的增加,土壤酸化、林地退化、竹笋产量持续下降等等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已成为当前雷竹持续丰产高效的瓶颈.本文通过对临安市雷竹林的调查,解剖退化林分,寻找雷竹退化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力求探索出一条雷竹持续高产稳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雷竹笋产业是浙江临安区农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临安区雷竹林出现因经营规模小、成本上升而比较效益下降等问题,适度增加竹林经营规模势在必行。为确定农户经营雷竹林的合适规模,对临安区85个雷竹农户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竹林经营面积、投入的劳动力、产出效益等。结果表明,农户经营的竹林面积在1.33 hm2时,通过轮流覆盖栽培,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稳定农户的种竹积极性。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制定竹林流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竹鞭侧芽分化、生长规律对于提高竹笋和竹材的产量都具有重要价值。【方法】通过地下挖掘和地上调查的方法对大年毛竹鞭侧芽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鞭侧芽总数552 433个·hm-2,其中萌发芽19 433个·hm-2;未覆盖竹林出土竹笋3 543个·hm-2,成竹1 479株·hm-2;覆盖竹林出土竹笋20 550个·hm-2;75.80%的退笋高度不足30 cm, 85.81%的退笋根系入土不足10 cm, 87.85%的退笋无根或少根,12.15%的退笋根系发达。【结论】毛竹笋芽分化率低并且启动分化时间具有不均一性,覆盖栽培不能显著增加竹鞭侧芽分化数量,根系在笋芽成竹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诱导休眠竹鞭侧芽分化和增加竹笋根系发育的营林措施能显著提高竹林产出。  相似文献   

6.
在闽北开展雷竹施肥试验,设置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处理1),施用氮磷钾复合肥(375kg/667m2,处理2),施用有机肥(腐熟的鸡粪5t/667m2,处理3),施用有机肥与氮磷钾复合肥(腐熟的鸡粪3t/667m2和氮磷钾复合肥150kg/667m2,处理4),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竹林生长、笋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筛选出适合闽北雷竹经营的优化施肥方案。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对竹林的光合特性、生长量、笋产量和笋营养物质含量均产生显著性差异影响;光合特性指标表现最优的是处理3和处理4,竹林生长效果最好的为处理2和处理4,竹笋产量和笋品质表现最优的是处理4和处理3。综合分析认为,最优施肥方案为处理4,即施用有机肥(腐熟的鸡粪)3t/667m2+氮磷钾复合肥150kg/667m2,该施肥处理可有效提升雷竹光合作用效率、促进竹林生长、增加竹笋产量及提高竹笋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经营措施对高氏甜龙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云南、四川、重庆等10个不同环境条件的试验点,高氏甜龙竹的生长状况差异显著,其中在云南省元江县、重庆市武隆区和云南普洱市思茅区生长较好,3年生竹笋年产量分别达到30.03、27.23和26.20 t/hm2,而在云南嵩明县的生长相对较差,笋年产量仅为10.93 t/hm2;经营措施也影响着高氏甜龙竹的生长,采用全面整地,旱季时每月对竹丛进行1次浇水,浇水量为900 kg/丛,造林时施用大量有机肥,出笋高峰期施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500 g/丛),可促进竹林生长,提高笋产量和笋品质。  相似文献   

8.
雷竹笋期早、笋味鲜甜,是我国重要的笋用竹种。雷竹原产于浙江,近年来,江西省大面积引种成功,得到了林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2010-2016年的7年间,江西雷竹种植面积从不足1 333 hm2飙升至1万hm2,平均产值超3万元/667 m2,经济效益凸显。文章在阐述江西雷竹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雷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冬季竹林无覆盖的条件下,采用生产上常用的竹笋专用肥,研究不同施肥量(年施肥量分别为150 kg/667 m2、250 kg/667 m2和350 kg/667 m2)对雷竹笋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笋产量和经济收益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以年施肥量250 kg/667 m2的综合施肥效果最佳,肥料全年分4次施入,每次施肥量分别占总施肥量的35%、15%、15%和35%。研究建议,目标笋产量为1 000~1 500 kg/667m2的丰产竹林,年施肥量可定为240 kg/667 m2;目标笋产量为1 500 kg/667 m2以上的高产竹林,年施肥量可定为360 kg/667 m2。研究结果为笋用竹林精准化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广西柳州不同地区麻竹笋外观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分析了广西柳州市4个麻竹主产区(柳北区、柳南区、鱼峰区、柳城县)的笋外观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笋个体的长度、基径及质量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柳城县的笋个体长度最大,平均为58.98 cm,柳南区的笋个体基径和质量均表现最好,平均分别为13.90 cm和3 140.52 g;笋个体质量与其长度和基径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且与基径的相关性最为密切(R=0.930)。总体而言,柳南区的麻竹笋外观品质优于其他3个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秃瓣杜英Elaeocarpus glabripetalus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对酸雨胁迫的抗性强弱及差异,通过盆栽法,以蒸馏水(pH值7.0)处理作为对照组,研究在轻度酸雨(pH值5.6)、重度酸雨(pH值2.5)胁迫下,秃瓣杜英和青冈的光合指标、叶绿素和生物量差异。结果表明:1)在无酸雨胁迫下,秃瓣杜英和青冈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暗呼吸速率(Rd)、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无显著差异。2)在轻度酸雨胁迫下,秃瓣杜英的Pnmax和LSP显著升高(P <0.05),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的含量以及茎干质量、根干质量、总干质量指标都显著下降(P <0.05),其他参数无显著变化;青冈的Pnmax、Rd、LSP、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以及叶干质量、根干质量、总干质量都显著下降(P <0.05),其他参数无显著变化。3)在重度酸雨胁迫下,秃瓣杜英的Pnmax和LSP进一步升高(P <0.05),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以及生物量指标都进一步显著下降(P <0.05),Rd和LCP出现显著下降(P <0.05),其他参数无显著变化;青冈幼苗的Pnmax、Rd、LSP以及叶干质量、根干质量、总干质量指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但叶绿素a含量显著增加(P <0.05),其余参数无显著变化。综上可得,秃瓣杜英与青冈相比更能适应在酸雨环境下生存,具有更为成熟的酸雨防御机制,而青冈对酸雨表现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年间的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对保护区美学质量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水域和其它等6类景观类型组成。阔叶林为优势景观,面积比例维持在80%以上,是形成保护区优美景色的最主要因素。而且该景观类型斑块破碎度低,结合度和聚集度高,具有宏观美。2)常绿阔叶林的面积比例逐年下降,平均斑块面积、结合度和聚集度也随之降低;而落叶阔叶林各指标变化与之相反,并在2004年开始超过了常绿阔叶林成为主导景观类型,丰富了保护区的季相变化,显著提升了秋季美景度。3)竹林面积扩张了近3倍,但是斑块破碎度较高,没有形成壮阔的竹海景观,而且极易入侵阔叶林,造成阔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美景度的下降,所以采取人为砍伐对其扩张进行了控制。4)景区道路、旅游基础设施、农家乐等面积增长了50%,由于缺少专业的设计和统一规划,建筑物景观与当地的森林景观没有形成很好的融合,美学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13.
树阵景观介于开阔的广场空间和复合式种植的绿地空间之间,可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进行叠加处理,能够创造舒适的人际交往灰空间,同时对周边小气候也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文章通过对杭州市树阵景观的调查,明确了杭州市树阵景观主要有休憩型、通过型和观赏型3种树阵景观类型,应用树种以常绿乔木最为常见。同时,通过对代表性树阵进行研究,发现树阵景观对夏季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有显著影响,能起到很好的降温、增湿和减缓光照强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4种水性聚氨酯漆料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漆料和基材类型、涂饰工艺对水性漆表干、实干时间和漆膜硬度、附着力及耐磨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漆料的表实干时间及漆膜性能很大程度受成膜树脂本身性能影响;基材影响漆料表实干时间、漆膜硬度和附着力,对漆膜耐磨性影响不大,漆料涂饰在樱桃木和水曲柳上的干燥速率最快,在樱桃木、沙比利和水曲柳上的硬度最佳,达2 H,在樱桃木、沙比利和红橡上的附着力最佳,达0级;涂饰工艺对漆料的表干、实干时间以及漆膜硬度、附着力、耐磨性的影响都不明显,3种工艺涂饰后漆膜硬度和附着力分别为2 H和0级,漆膜耐磨性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5.
16.
城市农园建设旨在美化城市风貌的同时也为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提供便利。笔者参与四叶草堂朴门永续设计课程培训,通过调查与研究,详细介绍上海火车菜园都市朴门PDC示范基地的分区规划和不同区域的项目设计需求,总结和分析基地内植物种植、能源利用、生境培养、户外家居设计等方面的设计理念和成果经验,并提出相关建设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农园建设和更迭提供好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杭州市富阳区美丽乡村建设为研究对象,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存在环境生态破坏、本土文化消失、产业缺乏活力等问题,提出景观生态保护、本土文化传承、乡村产业发展等3大建设途径,以期对未来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村落景区基于宜居、宜业、宜游、宜文4个方面的更新策略。宜居即生态优先,建设优美人居环境;宜业即三产融合,调整产业结构;宜游即资源整合,塑造旅游品牌;宜文即继承保护,合理开发文化资源。以临安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实践为例,验证了所构建四宜策略的合理性,以期对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毛竹林细根生长的趋富特化现象及对养分限制的响应,采用内生长土芯法在毛竹林地设置5种养分处理(NPK、NP、PK、NK、CK),定期收集根系样品,分成活细根(0~1mm,1~2mm,2~5mm)和死细根(0~5mm)。通过对不同养分处理下细根(0~5mm)生物量差异的研究,揭示其对缺素处理的响应及季节动态变化规律,为优化毛竹林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种添加养分处理(NPK、NP、PK、NK)的全年平均细根生物量在各径级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表现了细根生长的“趋富特化”现象。不同养分限制条件下细根生长的趋富特化特征存在差异,养分限制作用表现为P>N>K,NPK处理显著高于NK和PK处理(P<0.05),与NP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毛竹林全年细根生长表现为6月和10月生长高峰的双峰型,在高峰期细根生长所表现出的趋富特化特征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雷竹笋用林覆盖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砻糠为覆盖材料,试验研究了雷竹林不同覆盖次数对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措施减少了林地土壤的水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减少幅度随着覆盖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土壤速效钾含量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覆盖次数越多土壤钾素积累越多;覆盖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保肥性增强;覆盖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减小,保水、通气性增强;多次覆盖使土壤的酸性减弱,pH值增大,表层土壤酸性强度减弱,pH值增高趋势因施肥和覆盖年限而异。因此,建议改变林地经营模式或者采用间隔带状覆盖的形式降低土壤劣变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