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承包经营制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这种经营体制不具有规模化的特征,分散的农地经营制度使得当前中国的农业生产依然落后。农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大规模集中生产经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地流转制度在中国实行较晚,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本文借鉴日本、韩国、越南和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农地流转制度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以期为完善中国农地流转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业人口的老龄化、缺乏充足的农业接班人与农地抛荒面积的增多是日本农业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日本因地制宜的作出了相关调整,主要包括创新与改革农地制度、发展与培养农业经营者一体以及农业安定经营等放方面,其中农业安定经营策略是保障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的关键,促进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与和谐制度环境的创建。此外,农业经营者的能力也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日本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政策调整及其启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日中两国农业经营体制各有特色,可互相学习借鉴。在农地制度方面,日本在私有制基础上实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农地所有权与经营耕作权由统一逐渐转向分离。中国实行农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两权分离制度;在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上,日中两国都是以小规模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但中国在农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基础上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有利于群体与个体两个积极性的发挥;在农业合作组织方面,日本的农协作为具有广泛基础的农业合作社团体,为农户提供多方面服务,在日本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目前亟待发展、重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日本脱离农地零碎化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从农地零碎化经营向规模化经营的转变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同样,作为过去以小农经营为主的传统农业国家,日本正处于从传统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其脱离农地零碎化经营的经验可为中国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中国在农业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可充分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通过放宽农地流转限制,建立农地流转服务机构,颁布农地规模化经营相关扶持政策,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农地经营主体,明确农业规模化经营阶段目标来促进农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确定了基本的土地经营制度,其决定了土地分散和细碎经营的特征性,但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分散占有与规模化经营之间的矛盾性降低了农地资源的高效配置,而农地流转制度可一定程度上弥补该缺陷,但因制度的缺失和不足,影响了农民流转意愿和行为,针对此,文中以农地流转制度变迁动因和农地流转现状为逻辑起点,围绕农地流转长期稳定性、规模化经营阐释其目标取向,并结合农地流转的主要瓶颈,提出制度完善的相关措施,以确保农地加速流转,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的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兼业化和老龄化严重,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低。通过采取农地制度创新和机制设计、建立健全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财政和信贷政策倾斜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收获规模经济效益。中国与日本国情相似,借鉴日本的经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通过创新和完善农地产权机制、建立农地流转中介组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流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土地制度的运行效果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日本、美国、法国因地制宜,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实现了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加快了本国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本文在对日本、美国、法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农地流转制度分析的基础上,以河南省为例,结合其农村土地流转实际情况,以期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农地法》是日本政府在1952年制订的,之后又经多次修改而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农地改革与1952年《农地法》的制订 日本战前占统治地位的农地制度,是所谓“寄生地主土地所有制”。其主要特征是:少数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农地,但一般并不直接经营农业,甚至不生活在农村,而是把这些农地出租给大佃农耕种,坐享租米之利;地主所获地租收入很少用于农业投入,而主要用于奢侈生活消费或农外投资;直接经营农业的农户一般并不占有或很少占有农地,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发现,中国目前农业结构与日本20世纪60年代类似,存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经营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前期农地市场"和"过小农户制"。围绕农民阶层分化、农地流转、农地价格与地租,本文整理了日本20世纪60—80年代的相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并进行了评述,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地流转中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优势,具体如下:①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更高效率。②在地租分配中能够实现集体、经营者、农民的利益统一。另外,要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必须在农地制度、产权制度和交易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并在农业政策上重点扶持符合中国特色的、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农业经营组织。最终通过建立保证市场运行的正的机制和减少影响市场机制的已有的负的制度性成本,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农地流转制度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农村土地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研究了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和俄罗斯、中国、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农地流转制度。研究表明,农地流转制度是实现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晰的权利界定,赋予农民充分的土地权利是实现农地流转的必要条件;完善的土地交易市场,市场一方面是农地交易的平台,另一方面能够在国家的监督下实现土地的公平交易;其他制度的保障,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能够在农地流转中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