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水泵运行一段时间后,提水效率逐渐降低,除泵体、泵叶轮等的磨损、汽蚀等原因使水泵性能变化外,水泵的内漏损失和外漏损失(泵管接头、填料函等的泄漏损失)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什么是水泵内漏? 水泵在运行过程中,进入泵体(压力室)的水流经过水泵叶轮后,水流压力增加(使水流的大部分动能转换成压力能),有一部分的高压水经过泵体内的间隙(如口环间隙)泄漏到叶轮进水口处的低压区。  相似文献   

2.
1水泵的维护与保养1 1经常拧动的螺丝不要用钳子拧而要用合适的扳手拧 ;1 2定期向水泵轴承体上油杯加注黄油 ,润滑轴承 ;1 3用轴承体顶丝拆下轴承体 ,并用水冲洗泵体和弯头 ;1 4检查石墨环磨损情况 ,严重时要换新件 ;1 5拆下阀体和手压泵体 ,用水冲洗干净 ,并在阀体大小锥孔面加机油防锈 ;1 6检查叶轮口环与泵体口环配合间隙 ,径向间隙超过0 1mm以上的 ,要进行维修或更换泵体或叶轮 ;1 7泵安装好后可注入少量废机油 ,转动皮带轮 ,使泵体壳内壁漏满机油防止生锈。泵进、出口用布包好 ,防止异物掉进。2喷头的维护与保养2…  相似文献   

3.
一、结构它是由水环泵体、水环轮、层盖、控制旋塞、泵体、叶轮、水杯、水泵轴、橡胶油封、护轴套和口环等零部件组成(见图2)。水环泵体与后盖组成了水环泵的工作室,水环轮将工作室分为吸气室和排气室两个部分,后盖又同泵体构成离心泵的涡流室。水杯供第一次启动时向水环泵灌注工作用水。水环泵的注水、自吸和增速箱的冷却,均由  相似文献   

4.
水泵运行一段时间后,提水效率逐渐降低,除泵体、泵叶轮等的磨损、汽蚀等原因使水泵性能变化外,水泵的内漏损失和外漏损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什么是水泵内漏 水泵在运行过程中,进入泵体(压力室)的水流经过水泵叶轮后,水流压力增加,有一部分的高压水经过泵体内的间隙泄漏到叶轮进  相似文献   

5.
水泵在运行过程中,进入泵体(压力室)的水流经过叶轮后,水流压力增加(水流大部分动能转换成压能),有一部分高压水经泵体内间隙泄漏到叶轮进水口处的低压区,即称谓水泵的内漏。  相似文献   

6.
井用潜水泵的口环间隙大小对泵性能及流场具有较大影响,基于200QJ80-22井用潜水泵,通过CFD软件对泵全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口环间隙大小对泵外特性和内部流场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整泵的扬程和效率都随着间隙值的增大而减小,特别是口环间隙值增大到0.70 mm,减小更为明显,但功率变化较小.当间隙值达到1.00 mm时,效率从最高点的77.2%减小为68.7%,同时扬程也随之减小了约3.5 m.口环间隙为0.20 mm时,第一,二级叶轮前盖板腔体内以及叶轮出口与前盖板区域间产生回流,泄漏量较小,对叶轮进口流动和流场影响也较小,当口环间隙值增大至0.50 mm时,第一,二级叶轮前盖板腔体内以及叶轮出口与前盖板区域间回流逐渐消失,但更大的泄漏量冲击叶轮进口处,使叶轮进口过流面积减小,严重影响了泵的水力性能.  相似文献   

7.
离心式水泵在农村排灌中应用极为普遍,但是由于安装、使用与维护不当,经常出现流量不足的故障,既不经济又影响农时。但是只要采取以下措施,就能提高离心式水泵的流量。1.及时更换磨损的减漏环和叶轮一些农户对更换磨损的减漏环和叶轮认识不足,水泵使用多年也不更换。减漏环用来阻止泵体内水流回到叶轮进口,起到密封和保护泵体的作用。减漏环与叶轮磨损较快,间隙增大后水的回流增多,流量减小;而其间隙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高温多级熔盐泵的运行可靠性,基于流固热多场耦合理论系统对熔盐泵在极端高温工况下的结构应力进行研究,对比分析高温转子系统在无预应力和有预应力(流场、质量力和温度载荷)作用下的模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熔盐介质的密度和黏度对外特性影响较小,清水测试结果可作为高温熔盐泵运行性能的参考;随叶轮级数增多,各级叶轮温度整体升高,且叶轮的温度变化呈中心对称分布,叶轮最高温度随流量减小整体上升;叶轮受到的主要应力来自流场与质量力载荷,且分布具有对称性;在叶片与盖板交线处有应力集中现象,在叶片尾缘处应力大幅上升至60.000 MPa以上;温度是引起叶轮变形的首要原因,随温度升高,叶轮变形量增大;转子结构的固有频率在有预应力下比无预应力时有较大程度提升,上升幅度为109%~498%,各阶振幅没有明显规律;熔盐泵临界转速值均偏离泵额定转速,避免了转子系统在运行中发生共振.研究结果可为高温熔盐泵设计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多年搁置未用的单级单吸离心水泵 ,因锈蚀严重 ,要把泵盖从泵体上拆出来 ,难度较大。在拆卸中稍不留神 ,轻者扭断螺栓 ,重者泵盖被顶破 ,甚至报废。所以拆卸时要按下述方法进行。(1)先用一断锯条 ,将泵盖与泵体接合部位的缝隙中的铁锈彻底去除。(2)将泵体倾斜 ,用废柴油浸润缝隙 ,同时适当拧紧拆卸螺栓。取木棒或铜棒轻击泵盖 ,以增加柴油渗浸面积和深度。(3)卸进水管、下叶轮螺帽和叶轮时 ,应将螺帽重新拧在轴上 ,要求其平面与轴端面相水平。(4)用几块砖头或石头 ,托住泵壳边沿 ,使水泵轴离地。(5)取废布块或纸沾上油 ,放在…  相似文献   

10.
水泵叶轮是水泵的核心部件,如果使用不当,常会损坏叶片(杂物进入泵体打坏叶片或进水条件恶劣等原因使叶片表面产生汽蚀破坏);如果水泵实际工作扬程与额定扬程相差悬殊,就会形成高能耗、低效率运行。水泵叶轮的好坏及使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泵站装置效率的高低。目前,各地泵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充分利用泵站原有设备及水工建筑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从较少的投资换取较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就更换水泵叶轮以改造泵站谈几点看法。1.在保证灌排要求的前提下,选用与当地运行条件相适应的泵型叶轮,去更换那些与当地运行条件不相适应的泵型叶轮,以提高水泵的运行效率。为此,我们在天平乡新联机电排灌站做  相似文献   

11.
切线泵流动特征的整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单级切线泵在设计工况进行了定常流动数值模拟,分析了叶轮流道及蜗壳内的液体流动情况。结果表明,切线泵内流场非常复杂,叶轮进口有明显冲击,叶轮各流道的速度、压力差异很大,环形蜗壳内流动呈现旋涡推进特征,上、下游流动有强烈的相互作用,整机流场不具有对称性;环形蜗壳的几何结构以及流场上、下游的相互作用是导致整机流场非对称特性的主要原因。计算结果为进一步改进结构、提高性能、减小水力损失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自吸泵的自吸过程属于复杂的气液两相流动过程。通过建立泵自吸性能外特性及自吸过程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协同测试系统,采用NI虚拟仪器Lab VIEW编程平台,实现了对泵自吸过程中的进出口压力、流量、转速的瞬态测试;同时采用高速摄影观测系统对自吸泵叶轮、蜗壳及气液分离室内部的气液两相流动过程进行了可视化观测。结果表明:在流量未上升之前,自吸离心泵的自吸过程一直处于动态的稳定过程。气液分离室进口出现的稳定气液分离面有利于气液分离,有助于气泡的排出。而扩散段出口出现的停滞回旋气泡不利于气泡的及时排出,对自吸性能有不良的影响。在自吸末期,流量、压力均有突变的过程,且气液分离室内小水珠、扩散管处气泡数目急剧增多,随后又急剧下降,体现了明显的瞬态效应。  相似文献   

13.
泵自吸过程的数值计算与可视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欧拉多相流模型、标准k-ε湍流模型及结合滑移网格技术并加载试验所得的叶轮转速变化曲线和出口压力变化曲线对65ZB-40C型外混式自吸泵自吸过程的气液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在叶轮进口、蜗壳各断面、气液分离室进口、回流孔上设置监测面,分析各监测面气体体积分数、气液相速度、混合相压力等参数的变化.采用高速摄影技术对自吸泵的叶轮、蜗壳、气液分离室及蜗壳出口段进行自吸过程的拍摄,把得到的图像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自吸泵自吸过程中气液两相流态的微观变化与试验仪器监测到的压力、流量、转速等宏观变化具有一致性;自吸稳定过程占自吸时间的比例最大,对自吸性能的影响最大;气液分离室中心区域的气相空穴有利于蜗壳出口段的移动气泡的形成,有助于泵体内气体稳定地排出;自吸中期是一个动态稳定过程,进出口压力周期性地波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自吸泵的瞬态气液两相流动过程,应用VOF多相流模型并结合滑移网格技术,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以泵的进口速度实测值为边界条件,对型号为65ZB-40C的外混式自吸泵自吸瞬态过程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将叶轮分为8个区域,将蜗壳划分为10个断面并设定监测点,分析自吸过程中自吸泵叶轮各区域、蜗壳各断面监测点及其他关键监测面的压力、体积含气率及速度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自吸初期和末期,泵内部多数区域压力和体积含气率存在着一个迅速变化过程,叶轮进口、蜗壳各断面、回流孔及气液分离室进口处的速度在自吸初期存在振荡,表现出明显的瞬态效应.所采用的模拟方法能够对自吸泵自吸过程各参数进行初步预测,研究结果对于自吸泵的自吸过程内部流动特性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根据速度系数法设计了1种对称的“马蹄形”断面蜗壳和2种非对称的 “圆形”断面蜗壳与相同的轴流泵叶轮组合,并基于标准k-ε模型封闭的雷诺平均方程,应用 ANSYS CFX 14.5 软件,对设计的3个蜗壳式轴流泵内部的三维流动开展数值模拟.当采用“马蹄形”蜗壳时,设计流量点的扬程和效率最低,蜗壳内部压力分布不如非对称的圆形断面蜗壳均匀.选择水力效率相对较高的蜗壳,将4种轴向位置不同的叶轮与该蜗壳组合,并进行三维流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叶轮出口与蜗壳进口中间平面距离40 mm时,轴流泵效率最高,叶轮出口与蜗壳进口中间平面距离80 mm时,轴流泵效率最低.此时,过流段和蜗壳内有明显回流和旋涡.轴流式叶轮与蜗壳的相对位置对蜗壳轴流泵的扬程-流量曲线和效率-流量曲线都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2种不同压出室下叶轮切割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以及单级单个叶轮切割与多级下单个叶轮切割的差异,基于N-S方程、标准k-ε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对MD-280-43×6型多级离心清水泵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以单级单个叶轮为切割目标时,随着切割量增大,螺旋形压出室的水力效率变化趋势比径向导叶式压出室的变化趋势更为明显,压水室水力损失每叶轮2%切割量,损失平均增长分别为0.360,0.193 m,2种压出室内部动压分布及对叶轮所产生径向力的变化趋势有明显差异;以多级下单个叶轮切割与单级单个叶轮切割的对比为目标时,对于径向导叶式压出室离心泵和螺旋形压出室离心泵,其水力效率、扬程、内部湍动能分布与各种单级单个模型平均偏差分别为1.644%,0.279%,2.090 m,1.573 m,1.302 J/kg,1.548 J/kg;不同压出室下叶轮切割特性的研究,应考虑压出室所带来的差异;多级泵叶轮切割特性研究时,应尽量回归多级环境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双吸离心泵性能提高及其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双吸离心泵增大高效点流量、提高水力性能的原理、方法、实施过程及改造结果.根据要求的运行参数,增大叶轮出口宽度,减小叶轮出口直径,重新设计叶轮.并采用CFD软件对新设计的叶轮内部流动进行数值模拟,预测该泵性能.根据新叶轮运行结果,修削泵体隔舌,扩大喉部面积.通过两次改造,效率曲线的高效点向大流量偏移1.18倍,最高效率提高2.9%,最大流量增加1.03倍,效率提高1.8%.  相似文献   

18.
基于DEM-CFD的旋流泵大颗粒内流特性模拟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抗堵塞性能较优的旋流泵在输送污水时,其过流部件仍存在磨损、半堵塞等问题,将DEM-CFD方法引入旋流泵数值模拟中,研究旋流泵在输送不同粒径、体积分数颗粒时的颗粒运动物理特性,以及颗粒与液相、固壁多向耦合的运动特征,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由旋流泵输送油菜籽试验可知,外特性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在该旋流泵模型特征下,进口管与无叶腔区域由循环流引起的颗粒旋转流动现象较为严重,从无叶腔沿着进口壁面螺旋式逆向回流,与进口顺向来流相混达到平衡,试验拍摄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较为相符,说明DEM-CFD耦合方法具有一定可靠性;旋流泵内部存在3种不同的颗粒运输方式,第1种为颗粒随贯通流经由叶轮进入蜗壳,第2种为受循环流影响经由无叶腔直接甩入蜗壳,第3种为颗粒从叶轮前端面区域进入叶轮,再经叶轮进入蜗壳;对蜗壳内流特性进行分析,发现颗粒主要分布在蜗壳后侧,在扩散段到蜗壳出口区域,颗粒随液体以螺旋的方式流出,蜗壳断面叶轮侧形成大小不等的螺旋涡。  相似文献   

19.
离心泵全流场与非全流场数值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亮  刘厚林  谈明高  王凯  王勇 《排灌机械》2012,30(3):274-278
为研究不同计算域对离心泵数值计算结果的影响,采用虚拟分块网格划分技术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对5台不同比转数离心泵设计工况下的内部流动进行了三维定常全流场与非全流场数值模拟.基于全流场和非全流场数值计算结果分别进行了性能预测和内流场特征分析,并将性能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计算域对数值计算结果影响显著;全流场数值模拟性能预测精度高于非全流场数值模拟,扬程预测精度平均高1.54%,效率预测精度平均高1.67%;流场分析发现两种计算方法得到叶轮内的静压分布基本一致,而蜗壳内静压分布存在着明显差异;全流场数值计算得到的叶轮与蜗壳的间隙速度分布呈现层状分布,而非全流场数值计算得到的结果呈三角形分布;由于全流场计算区域考虑叶轮进口口环、前后盖板间隙流的影响,其数值计算得到的蜗壳断面内二次流分布并不完全对称.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混流泵作透平工况下,叶轮外径对性能的影响,以混流泵为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了CFD方法的有效性.基于BladeGen设计了160,170,180 mm这3种叶轮外径的混流泵水力模型, 并通过数值分析研究了3种叶轮外径下,混流泵作透平工况下的外特性,水力损失分布及内部流场分布.结果表明:随着叶轮外径的不断增大,混流泵作透平的高效点逐渐向大流量区域移动,高效点的扬程、轴功率及效率都随之增加;大流量区域内,扬程迅速降低,轴功率下降变缓,效率有所上升;总水力损失与叶轮部分的水力损失显著减少;蜗壳部分的水力损失变化不明显;叶轮入口处的旋涡区域逐渐减小,蜗壳出口与叶轮入口之间存在的间隙流体逐渐减小,从而引起该部分水力损失逐渐减小;压力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