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国内6个省区12个参试抗旱品种(系)2年新植丰产性试验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桂糖89/5的出苗率高,有效茎多,蔗产量和含糖量高且稳定性好,1/15hm^2蔗产量和含糖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川蔗17号高1.383和0.134t,分别增加24%和15%;川糖89/103和川糖91/91两品种(系)的蔗产量和含糖量表现突出,1/15hm^2蔗产量分别为7.919和6.960t,分别比川蔗17号高37%和20%,含糖量分别比川蔗17号高21%和27%。这3个品种(系)可作为四川盆地丘陵旱坡地地区只种新植蔗不种宿根蔗农户的重要选择品种。  相似文献   

2.
秋乐花177是秋乐种业以开农30做母本、开选01—6做父本,采用套龙骨瓣杂交技术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具有丰产、稳产、早熟、抗病、适应性强等特点。两年河南省区试结果表现,秋乐花177荚果产量和果仁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花育19号增产11.1l%和11.39%。河南省麦套花生品种生产试验中,荚果产量和果仁产量分别比对照豫花15号增产14.20%和14.40%。2013年6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适宜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北方花生产区春播、麦套种植或夏直播。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Tai模型对2012年参加全国南方区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的13个品种的荚果产量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航花3号、桂花68表现为平均稳定性品种,具有较好的稳产性;汕油诱1号、仲恺花10号等11个品种表现为难以预测品种,产量表现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赵蔚  王昊 《北方水稻》2020,50(3):22-24,28
利用AMMI模型对2019年辽宁省水稻区域试验中晚熟组23个品种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稳定性参数(Dg)、产量水平对参试品种进行稳定性、丰产性评价。结果表明: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交互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环境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交互效应占总变异的91.8%。交互效应中IPCA1、IPCA2、IPCA3解释了89.8%基因与环境互作信息。23个水稻品种Dg值在0.05~0.80之间,产量在9.49 t/hm~2~10.30 t/hm~2之间。天隆13、沈稻551、阳光稻63、北粳1801、北粳1702、万利粳1号具有较好的产量丰产性和稳定性,同时稳定性较高的品种每穴穗数较多。  相似文献   

5.
以2006~2007年度福建省春花生区域试验结果为材料,通过产量、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对花生品种莆花1号和泉花10号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与比较,以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莆花1号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优于对照品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高产花生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2003-2004年红麻新品种(系)区试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3-2004年福建省红麻新品种联合区试试验,由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省农科院提供的参试红麻新品种8个,以粤743和红引135为对照,在福建省5县市设点鉴定,对参试各品种的原麻产量进行方差和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Finlay的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各参试品种进行丰产稳产性估算,结果表明供试中福红992产量居区试首位,平均每公顷原麻产量达7778kg,比对照粤743增产25.7%;其次为福红15号、福红14号、福红11号、福红13号平均每公顷原麻产量分别为7295kg、7283kg、7241kg和7189kg,分别比对照粤743增产17.9%、17.7%、17.0%、和16.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而金光2号和闽红964也比对照粤743增产9.6%和8.3%,也达极显著水平。各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品种稳定性、抗病性和品质也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花生品种产量与品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泉花10号为第一对照(CK1)、汕油523为第二对照(CK2),对福建省1995~2011年育成的泉花10号、闽花5号、福花3号及莆花1号等21个花生品种进行产量和品质比较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荚果产量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最高与最低产量相差32.19%,有10个品种高于CK1,占总数的47.6%,有9个品种高于CK2,占总数的42.9%;品种间籽仁产量也有极显著差异,最高与最低产量相差39.83%,有15个品种高于CK1,占总数的71.4%,有3个品种高于CK2,占总数的17.7%.蛋白质含量28.66%~31.54%,平均29.68%;脂肪含量46.91%~50.27%%,平均48.65%.21个花生品种根据16个性状聚类结果分成四类,第一类群有17个,占总数81.0%;第二、第三和第四类群只有1个、2个和1个,分别占总数的4.8%、9.5%和4.8%.  相似文献   

8.
《花生学报》2006,35(3):27-27
中花12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用“唐92918”作母本,“ICGV86699”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花生品种。200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6001。2003~2004年参加湖北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平均荚果产量4180kg/hm^2,比对照中花4号增产2.20%。其中:2003年荚果产量3820kg/hm^2,比中花4号增产5.71%,极显著;2004年荚果产量4340kg/hm^2,比中花4号减产0.58%,不显著。该品种适于湖北省花生非青枯病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云花生4号系以盐津花生为母本、桂花17为父本,通过品种间有性杂交、单株选择育成的花生新品种。在2008年品系鉴定试验及2009~2010年连续两年品系比较试验中,均比对照增产11%以上;2012年云南全省5个试点联合多点试验中干荚果产量、花生仁产量和产油量分别为3 719.4、2 636.9和1 297.0 kg/hm2,均列参试品种第三位,适宜在云南全省花生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以1999~2007年河北省春播花生区域试验材料为依据,分析了各参试品种(系)的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荚果、籽仁平均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2.33%和3.32%;历年最高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9.07%和11.33%。线性拟合结果显示,各参试品种(系)荚果、籽仁平均产量及其历年最高产量较对照增减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呈逐年上升之势;对照品种的荚果、籽仁平均产量年际问变化接近水平直线,变化趋势平缓。  相似文献   

11.
花生新品种泉花10号高产生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产花生品种泉花10号生育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花量适中且集中在前期,叶面积指数大,净同化率高,干物质积累多,分配系数大,库源协调等特性,是泉花10号高产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省主栽品种泉花10号作参照,对闽花6号的生长发育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闽花6号单株结果数、饱果数、百果重和百仁重均高于对照,单位面积产量比泉花10号高22.98%。该品种开花较集中,有效花多,成针率高,另库源较协调,光合产物更多地分配到地下部。  相似文献   

13.
播量对滴灌春小麦群体生长、冠层光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播量对滴灌春小麦群体生长、冠层光分布及产量的影响,以新春6号为材料,设置5个播量处理[300kg.hm-2(M1)、375kg.hm-2(M2)、450kg.hm-2(M3)、525kg.hm-2(M4)、600kg.hm-2(M5),以450kg.hm-2的畦灌为对照(CK)]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春小麦产量与播量呈单峰曲线关系,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M3处理产量最高,比CK增产29.3%。随播量增加,光合势(分蘖至灌浆)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在开花至灌浆期,M3处理光合势和生长速率最大。综合以上结果,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北疆地区滴管春小麦播量为450kg.hm-2时,能够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于2013-2015年连续两个冬小麦生长季,以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了0(N_0)、94.5(N_1)、180(N_2)、240(N_3)、300(N_4)、360kg·hm~(-2)(N_5)共6个施氮量处理,通过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的特点。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下滴灌冬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进程均呈"S"曲线变化。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及其转运效率、花后同化物积累量均以N_3处理最高;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以及籽粒产量在两年中均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后减趋势,也均以N_3处理最高,其中产量两年分别较N_0处理增产68.01%和67.39%。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240kg·hm~(-2)施氮量最有利于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高产。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煤炭洗选加工废弃物尾煤泥在农业生产中的科学利用,以裸燕麦品种草莜1号和蒙农大燕1号为研究对象,尾煤泥基施量0(CK)、7 500、15 000、22 500kg·hm~(-2),在砂壤土田间进行随机试验,并对尾煤泥、土壤、燕麦茎叶的重金属和矿质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尾煤泥中的重金属镍(Ni)、铜(Cu)、锌(Zn)、铅(Pb)、铬(Cr)、镉(Cd)、汞(Hg)、砷(As)含量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标准(CJ/T 309-2009)中的规定限量;尾煤泥显著(P0.01)提高了土壤与燕麦的氮(N)、钾(K)、钙(Ca)、镁(Mg)等养分含量及燕麦产量;两个燕麦品种对尾煤泥效应趋势一致;燕麦茎叶K含量与干草产量和籽粒产量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446 8和0.571 1。综上所述,工业废弃物尾煤泥营养成分较高,可在土壤中安全施用,在燕麦种植中以15 000kg·hm~(-2)直接基施为宜,可提高砂壤土的容重10.48%,提高保水性(含水量提高16.84%),燕麦干草产量和籽粒产量两年平均提高42.79%和17.63%。  相似文献   

16.
稻菜轮作下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稻田前作蔬菜条件下,施N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纯N0~97.5kg/hm2范围内,渝优600在施纯N97.5kg/hm2时能获得高产;施N量高低对Q优6号产量影响不很敏感,在施纯N68.5~97.5kg/hm2范围内,产量均相对较高;渝香203在施纯N68.5kg/hm2时能获得高产。本试验水平下各品种N肥利用率大小顺序为:渝香203Q优6号渝优600,当土壤可利用N成为限制因子时,种植渝香203和Q优6号能获得较高产量;当土壤可利用N充分时,种植渝优600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施氮对小麦干物质累积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给高产小麦氮素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以河南温县和兰考典型高产区为试验地点,连续两年在0、90、180、270、360kg.hm-2氮水平下,研究了施氮对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累积、分配、转运的影响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从越冬到收获,小麦干物质累积逐步增加,但两个品种小麦干物质累积都在拔节后差异明显,以拔节-开花增幅最大,其次是开花-收获。施氮使小麦干物质累积、转运和产量均增加,其中豫麦49-198干物质累积量和转运量、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籽粒产量都以施氮270kg.hm-2较高,而兰考矮早八则都以施氮180kg.hm-2较高。氮肥用量与小麦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累积和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之间的关系均可用一元二次曲线拟合,豫麦49-198在开花期不同器官最大干物质的施氮量都高于兰考矮早八,但两个品种最大籽粒产量的施氮量接近。开花期豫麦49-198茎鞘干物质比例低于兰考矮早八,穗轴干物质比例高于兰考矮早八;成熟期豫麦49-198叶片、茎鞘、穗轴干物质分配比例低于兰考矮早八,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高于兰考矮早八;豫麦49-198花前干物质累积比例、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都低于兰考矮早八。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高产春大豆花荚期干物质积累与花荚形成的关系,田间随机区组排列法研究10个高产大豆品种(系)的花期、花荚期干物质增量分别与开花数、成荚数、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在4 527.4~5 734.2 kg·hm-2的范围内,花期干物质增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花荚期干物质增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花数、总荚数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花期干物质增量与开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Y_1=-0.050 3X■+42.285X_1-5 312.2,R^2=0.673 9~*;花荚期的干物质增量与成荚数呈线性关系,Y_2=0.090 4X_5+419.47,R^2=0.719 4**;开花期叶片干物质增量与开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花荚期茎秆、叶片、叶柄干物质增量与成荚数均呈二次曲线关系。花期和花荚期过少或过多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均不利于花、荚形成。花期茎叶稳健生长,荚期荚快速生长有利于增加开花数、成荚数。在花期、花荚期地上部干物质增量分别为4 373,7 801 kg·hm-2、荚干重占33.8%,总花数为3 773.3×10~4朵·hm-2、总荚数为1 127.3×10~4个·hm-2,产量可达5 734.2 kg·hm-2,其干物质成花效率、成荚效率依次为8.63朵·g-1、1.45个·g-1。  相似文献   

19.
以特豆1号、浙春3号和特豆5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对春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特豆5号在施纯氮90 kg.hm-2时,大豆籽粒氮含量、氮利用率和产量均高于其它处理组合,产量达2 240 kg.hm-2。3个供试品种中,特豆5号是氮高效利用型品种,浙春3号对氮最敏感。施氮水平和品种间具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以A2B3组合(特豆5号施纯氮90 kg.h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为给河北平原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灌溉提供参考,利用作物生长模型,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模拟分析了河北省平原区水分限制条件下冬小麦产量、蒸散量及水分生产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限制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在保定中部、石家庄中部、邢台中部、邯郸东部南北条带上产量和水分生产率都较高,产量都在8 000kg.hm-2以上,最高可达10 359kg.hm-2,水分生产率为19~23kg.hm-2 mm-1,其中邯郸东南部最高,可以达到23.8kg.hm-2.mm-1。而在邢台地区东部、衡水、沧州、秦皇岛等地由于不能灌溉,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无法满足小麦生长所需,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均较低,产量普遍位于4 200~6 000kg.hm-2之间,水分生产率一般为10~19kg.hm-2.mm-1。总供水量不足、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水分利用效率不高是后面这些地区农业水分利用的主要问题,需要采取节水措施抑制土壤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现既节水又增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