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2年5月至1963年8月,我们曾多次到南京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宰猪车间采集猪蛔虫标本,并加以解剖,计共约2,500条,发现其中一条雌性虫体的生殖器官是由三组子宫、输卵管、卵巢所组成的。同年七月间,我们在本院内对一头试验猪剖检时,找到二条雌性蛔虫,又发现其中一条虫体的生殖器官仅由单独一组子宫、输卵管、卵巢所组成。  相似文献   

2.
<正>犬蛔虫病是一种线虫寄生在犬体内引发的寄生虫病,该虫体存活于犬小肠及胃里,主要危害出生后2周至5月龄的幼犬,感染严重的死亡率极高。1病原体犬弓首蛔虫,属于无饰科的弓首属,通称犬蛔虫,寄活在犬的胃和小肠里,虫体一般呈浅黄色,也有黄白色的。头端有3片唇,没有口腔,食道比较简单。有一不太大的小胃在食管与肠管相接的位置上。分雄虫和雌虫,长约50~110 mm左右,尾端形状分别为弯形和直形,有尾翼膜,雄虫具有交合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狮弓蛔虫(Toxascaris leonina)虫体及其虫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形态学研究。本项研究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哈尔滨动物园猫科动物进行粪检,用盐酸左旋咪唑进行驱虫,对获得的虫体及其虫卵分别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在国内首次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和电子透射显微镜对获得的狮弓蛔虫虫体及虫卵进行了形态学的观察。发现了一些过去未知的结构:(1)卵黄膜的超显微结构(2)细齿形态与排列方式(3)雄虫的尾感器(4)雄虫肛门前缘的乳头状突起(5)唇尖部的口孔与唇片的连接方式和部位(6)生殖乳突、生殖孔的扫描立体形态  相似文献   

4.
云南滇金丝猴毛首线虫一形态相似种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7月昆明动物园送检的病死滇金丝猴寄生虫标本,经鉴定隶属于毛首线虫科(TrichuridaeRailliet,1915)毛首线虫属(Tri-churisRoederer,1761)。其中一种形态相似于该属的滇金丝猴毛首线虫(T.rhinopithecusHou,1989)及夫首毛首线虫(T.cynocepholusKhera,1951),现描述于后。1.虫体特征虫体鞭状,呈乳白色,体表有细横纹。头端细小稍钝圆。虫体的前部细长,为食道部;后部粗短,为体部。食管的前部为肌质性,后部围以囊球状的单细胞腺体。粗短的体部包含着肠管和生殖器官。雄虫随机抽样12条雄虫的观察测量,虫体全长平…  相似文献   

5.
正犊新蛔虫病是弓首科、新蛔属的犊新蛔虫寄生于初生犊牛(奶牛、黄牛)的小肠内,引起肠炎、下泻,腹部膨大和腹痛等症状的寄生虫病。初生犊牛大量感染时可引起死亡,对养牛业危害甚大。1病原牛新蛔虫的成虫虫体粗大,呈淡黄色,虫体体表角质层较薄,故虫体较柔软,且透明易破裂。虫体前端有3个唇片,食道呈圆柱形,后端有一个小胃与肠管相接。雄虫长15~25cm,尾部呈圆锥形,弯向腹面;雌虫较雄虫为大,长,生殖孔开口于  相似文献   

6.
对10头自然死亡的家养林麝的小肠内所获得白色、发状虫体、进行了虫体大小、形态结构观察及测量。发现与以往各研究者在绵羊、山羊及牛体内发现的乳突类圆线虫一致。证明林麝体内寄生的虫体为乳突类圆线虫,林麝为该虫的新宿主,国内尚无报道,系国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7.
正弓首蛔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因弓首蛔虫寄宿于犬猫的小肠内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影响患病犬猫的正常生长,甚至引起死亡,并容易使人类发生感染。1病原特性及生活史1.1病原特点弓首蛔虫病是犬猫常见的寄生虫病,弓首蛔虫幼虫是引起犬猫患病的病原体。弓首蛔虫虫体为浅黄色或者黄白色,雄性虫长度为50~100m m之间,雌性虫较雄性虫长40~90m m。尾部雄性虫弯曲而雌性虫相反。头端有三片唇,  相似文献   

8.
猪克氏伪裸头绦虫(Pseudanoplocephalacrawfordi)属圆叶目(Cyclophyllidea),膜壳科(Hymenolepididae),许壳属(Hsuolepis),寄生于人和猪的小肠内引起疾病。该虫最早于1927年报道见于锡兰(斯里兰卡旧称)的野猪体内。国内于1956年报道见于解放前的上海、陕西家猪体内,以后全国陆续有报道。贵州省于1992年报道曾于1957年在贵阳,1972年威宁、赫章猪体内检获。1996年我们在贵州思南猪体内查获,并对采集到的虫体进行固定、压片、胭脂红染色,制成光学显微镜观察标本,进行实验室形态学观察鉴定,现将观察到的虫体形态描述于下。1…  相似文献   

9.
正一、病原学1.病原形态。成虫形态微小,细线状,乳白色,头端较尾端稍细。旋毛虫为雌雄异体,雄虫大小为(1.4~1.6)mm×0.04 mm,生殖器官为单管形,虫体尾端有两个叶状交配附器。雌虫大小约为(3~4)mm×0.06 mm,尾部直而钝圆,生殖器官亦为单管形,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卵巢位于虫体后部,子宫后段充满虫卵,近阴门处已有发育成熟的幼虫,阴门位  相似文献   

10.
1982-1988年在日本九州、冲绳岛地区的牛粪中发现了蛔虫。通过7条雄虫和21条雌虫的形态学研究确定了种。雄、雌虫体长分别为15.64(14.0-18.0)cm,25.75(16.5-34.0)cm;虫卵长径、短径分别为81.6um,71.8um;虫体半透明且柔软;每个唇片被一内侧横沟区分为前后两部分;食管有一胃状膨大部;阴门开口于虫体前1/7-1/9处;卵壳表面较光滑,没有多皱的蛋白质膜。这些形态学特征和牛弓蛔虫相符。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进行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研究过程中发现,接种吉氏巴贝斯虫的摘脾犬又感染犬瘟热病毒后,病犬红细胞的吉氏巴贝斯虫染虫率不但不升高,反而随着犬瘟热症状的加剧而染虫率不断下降。现将观察结果简述如下。要提取吉氏巴贝斯虫抗原和核酸,必须首先大量繁殖虫体。一般家犬感染该虫后,只能隐性带虫,红细胞染虫率极低。只有将带虫犬的脾脏摘除才能达到大量增殖虫体的目的。笔者先后将3只接种吉氏巴贝斯虫的家犬摘脾后,观察其血液内虫体的增  相似文献   

12.
肖静 《养殖技术顾问》2011,(12):153-153
1蛔虫病 是由禽蛔科、禽蛔属的蛔虫寄生于小肠引起的寄生虫病。虫体为线形,黄白色,雄虫长26~70毫米,雌虫长65~110毫米。蛔虫的发育为直接发育方式。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孵出幼虫但不出卵壳,被食入后在胃内破壳而出,之后进入小肠经4次蜕皮变为第5期幼虫,并直接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13.
1990年10月,本人在宁夏泾源县1只家兔的食道粘膜下层中采得13条美丽筒线虫(Gonglonema pulchrum),其中,有1条雄虫,其交合刺发育异常。经查阅有关资料,未见该虫种雄性生殖器官畸形的文献。  相似文献   

14.
<正>犬弓首蛔虫病是犬的常见寄生虫病,是因犬弓首蛔虫寄生于犬科动物的小肠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病犬常表现为发育不良、生长缓慢、贫血,严重时本病可导致死亡。1流行病学犬弓首蛔虫(又名犬蛔虫)是导致本病的病原,虫体呈淡黄白色,雄虫长50~100mm,尾端弯曲,雌虫长90~180mm,尾端直。犬弓首蛔虫前端体侧有狭长的颈翼膜,上有粗的横纹,食道与肠  相似文献   

15.
本病是由蛔虫科的弓首蛔虫寄生于犬的小肠所引起的,是犬常见的线虫病。本病分布于全国各地,常引起幼犬发育不良,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导致死亡。1病原及发育史常见寄生于犬的弓首蛔虫有犬弓首蛔虫和狮弓首蛔虫。犬弓首蛔虫寄生于犬和其他犬科动物的小肠,虫体浅黄色,头端有3个唇片,缺口腔,食道简单,食道与肠管连接处有一个小胃,虫体有狭长的翼膜,头部加腹面弯曲。雄虫长50~110m m,雌虫长90~180m m,虫卵呈亚球形,卵壳厚,表面麻点状,大小为68~85m m×60~75m m。动物一般通过胎盘感染,但3~5周龄的犬也可随饮食吃下感染期虫卵而感染,幼虫经肺移…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南京地区犬的巴贝斯虫病的病原形态学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发现,该虫在红细胞内呈多形性,其中圆点状、指环形和小杆形虫体为最常见.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表明,该虫与抗吉氏巴贝斯虫血清可发生明显的特异性反应.结合虫体的形态特征,认为流行于南京地区犬的巴贝斯虫病病原为吉氏巴贝斯虫.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家犬屠宰场采集202只犬的内脏器官,采用虫体检查和虫卵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检查.结果表明,共检获虫体9种,其中吸虫1种,绦虫3种,线虫3种,棘头虫1种,螨虫1种.通过虫卵感染率和虫体感染强度统计数字分析,可将华枝睾吸虫、泡状带绦虫、线中殖孔绦虫、犬复孔绦虫、犬弓首蛔虫、犬钩虫等六种寄生虫视为优势虫种.  相似文献   

18.
<正>鸽常见的线虫病主要有蛔虫病、毛细线虫病、四射鸟圆线虫病等。1鸽蛔虫病鸽蛔虫病是由禽蛔科禽蛔属中的鸽蛔虫寄生于鸽小肠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1.1鸽蛔虫虫体特征鸽蛔虫虫体淡白色,呈圆柱形,两端狭小,角皮具有横纹,颈部具有侧翼。头端钝,口孔圈有3片唇。背唇有2个双乳头,侧腹唇各有1个乳突和2个小乳突。食道简单,后部稍扩大。雄虫长  相似文献   

19.
正犊牛新蛔虫病是由于感染牛新蛔虫而导致的一种寄生虫病,也叫做牛蛔虫病。主要感染2~7月龄的犊牛,尤其是杂交水犊牛更易发病,虫体在小肠内寄生,引起食欲减退肠炎、下痢和死亡。犊牛可经环境感染和胎盘感染。1流行病学1.1病原体致病性新蛔虫呈黄白色,表皮半透明,体表光滑,如同蚯蚓状。雌虫长度为220~300mm,雄虫长度为150~250mm,直径均  相似文献   

20.
日本血吸虫混合与单性感染雌虫在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更进一步观察二者生殖器官的差异,本研究采用激光共聚焦观察感染雌虫卵巢和卵黄腺,透射电镜观察卵黄腺,并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观察卵黄腺的凋亡水平。激光共聚焦结果表明,混合感染雌虫卵巢和卵黄腺可见成熟的细胞而单性感染雌虫仅存在未成熟的细胞;透射电镜结果表明两者卵黄腺细胞的细胞核和核仁在大小及形态方面有很大差异,混合感染雌虫可见明显的卵黄滴,单性感染雌虫无卵黄滴但有聚集和散在分布的脂滴;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结果表明,两者皆未呈现明显的凋亡现象。可见,混合与单性感染雌虫不仅在虫体大小和器官形态上,细胞形态和亚细胞结构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