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技服务》2015,(9):125-126
白粉病是大叶黄杨主要病害。该病发生面积广,危害程度大,不仅对大叶黄杨的生长发育造成了影响,而且观赏价值也随之降低,严重影响了大叶黄杨在园林绿化和造景中的主导作用。2013~2015连续三年对濮阳市区定点路段进行系统调查并进行防治试验,初步掌握了大叶黄杨白粉病在该地区的发病情况。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25%粉锈宁和2%多抗霉素等对大叶黄杨白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大叶黄杨感染白粉病后,叶片上产生白色霉层,甚至干枯死亡,严重影响园林绿化效果。作者选取百菌清等5种杀菌剂做了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结果显示,百菌清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效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叶黄杨白粉病的消长动态。[方法]于2006年调查聊城市城区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同时对大叶黄杨叶片正反面病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在聊城市城区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即4月中旬至5月中旬和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大叶黄杨叶片正反面的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感病叶片背面的病情随正面病情的加重而加重。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关键是抓住关键时期,统一行动,综合防治。[结果]该研究为聊城市城区综合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全年定点系统调查,初步掌握了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大叶黄杨白粉病在苏州一带全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有发生,其中5月和10月是大叶黄杨白粉病在一年中的发病高峰时期,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抑制白粉病的发生,而暖冬气候则可能造成白粉病提前暴发.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福·腈菌唑可湿性粉剂等对大叶黄杨白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清除病源、加强栽培管理措施、改变生态环境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该文对宿迁学院内主要园林绿化植物病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及病原鉴定。结果表明,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较多;斑点病、腐烂病和白粉病为害严重;叶部病害发生严重;月季黑斑病、月季白粉病、大叶黄杨白粉病、紫薇白粉病等病害为害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豫北地区大叶黄杨白粉病危害日益严重,为筛选出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有效药剂。采用5种常用杀菌剂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病原菌进行室内孢子萌发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培养24h后,退菌特室内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佳,达99.3%,其次是百菌清,达97.8%;百菌清和退菌特在田间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也较好,防治效果达85%以上,可作为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7.
在种植大叶黄杨的过程中,常发生一些病虫害,对于如何有效的进行大叶黄杨的病虫害的防治,这是能否把大叶黄杨的生产进行提高的关键。大叶黄杨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病虫害,如大叶黄杨白粉病、大叶黄杨褐斑病、大叶黄杨绢叶螟、日本龟蜡介等,同时给出了大叶黄杨的这些病虫害相对应的一些防治措施,以希望对朋友对大叶黄杨的种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陇南市大叶黄杨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叶黄杨是陇南市公园、庭院和城镇街道主要绿化树种。通过对大叶黄杨主要病虫害,如褐斑病、炭疽病、白粉病、东方真叶螨(Eutetranychus orientalis)、冬青狭腹盾蚧[Dynaspidiotus britannicus(Newestead)]、卫矛矢尖蚧[Unaspis euonymi(Comstock)]、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kuwana)]发生情况的研究,提出了大叶黄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叶黄杨是北方绿化常见灌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周口市栽培面积越来越大。近年来,白粉病及各种叶斑病常常导致大叶黄杨新梢扭曲、生长不良、叶片黄化脱落甚至整株枯死,极大地影响了其观赏价值。目前,对于大叶黄杨叶部病害防治是以化学防治为主,如使用三唑酮、多菌灵等。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无疑会污染环境,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为了美化生活环境,近年来笔者对大叶黄杨叶部的病虫害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效果不错,现介绍如下。一、大叶黄杨叶部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0.
兰州地区大规格大叶黄杨球的移植与管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叶黄杨是园林绿化的重要树种之一,由于枝叶茂密,四季常青,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园林造景中被大量应用。从移植技术、管护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兰州地区大规格大叶黄杨球移植与管护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以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Thunb.)和北海道黄杨(Euonymus japonicus.CV.‘CuZhi’)的扦插植株为试验材料,测定4℃低温胁迫过程中,叶片抗氧化酶(POD,SOD和CAT)活性以及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叶黄杨和北海道黄杨叶片POD活性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先升后降,并在低温胁迫的第2天达到最高值;在低温胁迫过程中,两种植物叶片SOD活性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在低温胁迫过程中,北海道黄杨叶片CAT活性明显高于大叶黄杨,大叶黄杨叶片MDA含量明显高于北海道黄杨;而且大叶黄杨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明显,北海道黄杨叶片脯氨酸含量较稳定。  相似文献   

12.
卜志国  杜绍华  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977-8978,8999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大叶黄杨叶片的生理生态特征。[方法]选择了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2块样地的大叶黄杨,通过近2个月的观测,测定样本叶片的长和宽、叶绿素含量等,并对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光照对大叶黄杨叶片包括叶形态、气孔数量、含水量特征的影响。[结果]光强减弱,气孔数量减小、叶绿素含量增加、含水量增加;阴面大叶黄杨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于阳面,阳面叶绿素a/b的值高于阴面。[结论]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幅度可判断植物对光照强度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13.
以北京地区典型的13种木本园林植物为试材,分别测定了其叶片电导率、水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等抗寒指标,为筛选适于屋顶、阳台绿化的植物提供抗寒性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火棘、紫叶小檗、迎春、扶芳藤、北海道黄杨、大叶黄杨等6个品种抗寒性较强,推荐用于屋顶、阳台绿化;女贞、美国红栌和锦带抗寒性中等,但通过精细管理或品种驯化也可用于屋顶及阳台绿化;大叶醉鱼草、绣线菊、荚迷和红瑞木抗寒性较弱,建议选用时增加防寒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用RAPD分子标记对4种耐寒植物进行了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分析,从3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扩增谱带清晰并呈现多态性的20个随机引物,每个引物能产生1-10条RAPD片段,多态性条带占67.61%.利用UPGMA聚类法对4种卫矛属植物的176条谱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北海道黄杨和扶芳藤聚类成一组,大叶黄杨和金心黄杨聚类成另一组,可见,RAPD技术对卫矛属植物的分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评价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北京地区栽培的4种常绿阔叶园林植物的叶片组织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在秋冬季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植物叶片组织的POD活性在秋冬季出现2次明显的上升。北海道黄杨、大叶黄杨和金心黄杨叶片组织的SOD活性随着室外温度的降低不断增加,在室外平均气温接近冬季最低气温时达到最高值,这3种植物叶片组织的MDA含量与SOD活性有相关性。整个秋冬季期间,扶芳藤的SOD活性和MDA含量始终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多年生大径丝绵木高接换头嫁接北海道黄杨技术,采用蜡封接穗,接穗采用发育枝中段或基段,失水率不超过6.5%,接口用塑料薄膜绑紧,正常年份可使嫁接成活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丝棉木金星尺蠖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丝棉木金星尺蠖是大叶黄杨上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河南1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1年有2个发生高峰,第1个高峰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第2个高峰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以蛹在植株下距地表4cm左右的土层中越夏和越冬。采取园林技术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效地控制该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曾繁薇  张春艳  杨允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280-10281
[目的]为大叶黄杨与金边黄杨的培育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浙江省慈溪市内的卫矛属大叶黄杨及其变种金边黄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叶片长度和宽度、面积和生物量的生长规律,比较2种植物叶片在生长上的差异。[结果]2种植物的叶片有着相似的数量特征,大叶黄杨叶片长度为39.5±8.6cm,宽度为22.2±5.8cm,叶面积为635.1±274.6cm^2,叶生物量为0.046±0.024g;金边黄杨叶片长度为37.2±8.6cm,宽度为18.8±4.4cm,叶面积为499.8±207.8cm^2,叶生物量为0.03±0.016g。大叶黄杨叶片的宽度与长度呈极显著直线函数关系,金边黄杨叶片则为极显著对数函数关系;二者的叶生物量与叶面积均呈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呈现异速生长规律。[结论]大叶黄杨和金边黄杨成株叶片在叶长、叶宽、叶面积及叶生物量等数量性状均具有较大的表型可塑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昆明地区伪角蜡蚧的寄生性天敌有5种,其中蜡蚧扁角跳小蜂和绵蚧阔柄跳小蜂是主要寄生蜂,占寄生蜂总数的88.1%。寄生蜂的平均寄生率为13.4%。寄生蜂在大叶黄杨上部枝条的寄生率高于下部;阴面寄生率高于阳面和中间。伪角蜡蚧寄生蜂的种群空间分布用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的m*-m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伪角蜡蚧寄生蜂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地调查、采样,对杭州道路常见灌木滞尘能力进行测定,浙大路4种灌木滞尘顺序为:红花继木>金边黄杨>红叶石楠>无刺枸骨;教工路5种灌木滞尘的顺序为:无刺枸骨>金边黄杨>紫薇>红叶石楠>红花继木;丰潭路5种绿化灌木的滞尘顺序为:无刺枸骨>紫薇>金边黄杨>红花继木>红叶石楠;汽车西站4种绿化灌木滞尘能力顺序为:红花继木>紫薇>无刺枸骨>金边黄杨;天目山路5种灌木滞尘能力顺序为:紫薇>无刺枸骨>红花继木>红叶石楠>金边黄杨;所选5种绿化灌木,秋季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顺序为:紫薇>无刺枸骨>红花继木>金边黄杨>红叶石楠,5条道路中,金边黄杨、红花继木、红叶石楠均在汽车西站滞尘能力最强,紫薇、无刺枸骨在天目山路滞尘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