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人工成熟林生长过程,在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34年生秃杉人工林中采用不同坡位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建立标准地进行调查,选择9株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的生长过程有较大的差异,下坡位与中、上坡位的差异较大,而中坡位与上坡位的差异较小。胸径生长速生持续期,下坡为3~20年,中坡为3~13年,上坡为3~7年;树高生长速生持续期,下坡为4~17年,中坡为7~12年,上坡为8~10年;材积生长速生持续期下坡为8~34年,中坡为11~32年,上坡为16~21年。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速生期均表现为下坡的速生期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而且峰值大,中坡次之,上坡的速生期出现时间迟、持续时间短而且峰值小。34年生时,胸径中坡位只有下坡位的73.0%,上坡位只有下坡位的65.3%,上坡位只有中坡位的76.1%;树高中坡位只有下坡位的78.4%,上坡位只有下坡位的59.7%,上坡位只有中坡位的65.3%;材积中坡位只有下坡位的48.4%,上坡位只有下坡位的26.8%,上坡位只有中坡位的55.4%。秃杉人工林生长快,不同坡位间生长差异大,中下坡位林地适宜秃杉人工林的生长,是杉木、马尾松迹地更新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3个不同坡位杉木第三代实生苗和洋020组培苗早期生长性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造林6a后,第三代实生苗和洋020组培苗均生长良好,试验林第三代实生苗总体平均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分别为8.5m、11.1cm、0.049 12m3,洋020组培苗总体平均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分别为8.7m、9.3cm、0.036 87m3。同坡位,第三代实生苗平均胸径要显著大于洋020组培苗,而组培苗整体平均树高要大于第三代实生苗(上坡位除外),材积方面,第三代实生苗的平均材积均显著大于洋020组培苗。另一方面,第三代实生苗和洋020组培苗在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量随坡位从上到下:下坡位生长量中坡位生长量上坡位生长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坡向和坡位对枫香与细柄阿丁枫人工混交林生长及种间竞争状况的影响。[方法]基于不同坡向和坡位下16年枫香+细柄阿丁枫行间混交人工林生长的调查数据,分析2个树种的树高、胸径、平均最大冠幅、林木材积与林分蓄积等变化特征。[结果]坡向和坡位对枫香造林保存率无显著影响,而细柄阿丁枫造林保存率为半阳坡>阳坡,且随着坡位的上升而逐渐增加。枫香和细柄阿丁枫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均呈现出阳坡>半阳坡的趋势,且均随着坡位的上升而逐渐降低。枫香的林分蓄积量为阳坡>半阳坡,且随着坡位的上升而逐渐降低,但细柄阿丁枫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趋势。同时,阳坡下枫香的林木保存率、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和单位林分蓄积量均显著高于同一坡位下的细柄阿丁枫;半阳坡下,2个树种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和单位林分蓄积量无显著差异,但枫香在下坡的林木保存率显著高于细柄阿丁枫,而中坡和上坡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在阳坡条件下,尤其是中、下坡位,种间竞争激烈,枫香的生长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位导致细柄阿丁枫的生长受抑。而在半阳坡区域,光照等资源环境有限导致混交树种之间的竞争加剧。  相似文献   

4.
该文主要研究了不同坡形和坡位对同一种源3年生福建山樱花树高和米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形比坡位的影响更大;坡形中,凹坡的树高和米径生长最好,分别为3.22m和2.62cm;坡位中,上坡的树高生长最好,为3.18m,下坡的米径生长最好,为2.44cm;上坡位的凹坡最有利于福建山樱花的树高生长,达3.43m;下坡位的凹坡最有利于福建山樱花的米径生长,为2.74cm,福建山樱花在下坡位的保存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选择延平区赤门乡一片林地,在不同坡位上进行樟树和杉木混交造林实验,对成活率、保存率以及生长量等各项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中、下部及山谷地带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都高于上坡;6a生混交林中的樟树,中、下部及山谷地带胸径年平均生长量达4.23cm以上,树高3.75m以上,蓄积4.74m3/hm2以上,而上坡地带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仅为3.53cm,树高3.12m,蓄积1.31m3/hm2。说明坡位对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以及生长量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人工造林15年的杉木与枫香混交林生长量的调查,分析不同坡向和不同坡位对杉木、枫香混交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立地质量等级及经营措施条件下,不同坡向以阴坡的生长量最大,半阴坡次之,阳坡最小,其中:杉木的平均胸径阴坡比半阴坡和阳坡分别高出9.9%、14.3%,平均树高分别高出7.4%、11.0%;枫香的平均胸径阴坡比半阴坡和阳坡分别高出7.9%、11.5%,平均树高分别高出17.0%、21.3%;杉木+枫香的总蓄积量分别高出29.6%、40.8%。同一坡向以下坡生长量最大,中坡次之,上坡最小,其中:杉木的平均胸径下坡比中坡和上坡分别高出5.9%、16.1%,平均树高分别高出5.5%、19.5%;枫香的平均胸径下坡比中坡和上坡分别高出11.3%、16.0%;平均树高分别高出16.4%、28.6%;杉木+枫香的总蓄积量分别高出22.4%、56.0%。  相似文献   

7.
不同坡位杉木樟树混交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省尤溪县4年生杉木、樟树人工混交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从混交林生长指标来看,不同坡位杉木及樟树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单位面积平均材积均体现为下坡位生长量中坡位生长量上坡位生长量;从生物量来看,下坡位杉木、樟树平均木单株总生物量最高,其次为中坡位,上坡位杉木、樟树林分总生物量最低;从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上看,不同坡位杉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部叶部枝部,樟树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为干部枝部叶部。从平均木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来看,杉木不同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大根小根细根,樟树不同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大根中根细根小根。  相似文献   

8.
在顺昌县杉木人工林中,分别在不同坡度、坡位、坡向选取18块林分设置圆形样地,分别测定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径等,运用二元材积表法计算其材积,测算树冠体积、树冠率、树冠圆满度等因子,以比较分析不同地形因子对杉木树冠与材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坡(相对)、下坡、阳坡处的杉木人工林生长优于陡坡(相对)、上坡、阴坡。  相似文献   

9.
该文对4个杉木无性系的进一步选择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4个杉木无性系平均树高为10.41m,平均胸径为12.65cm,平均材积为0.075 9m3,林分保存情况良好,且都有较好的生长表现;对4个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这3个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4个无性系在树高、胸径和材积这3个生长性状表现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多重比较筛选出了表现最优的2号无性系,其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为10.75m、15.56cm和0.112 7m3;估算重复力,树高、胸径和材积性状的无性系重复力分别为0.563、0.572和0.667,说明该批杉木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性状受较高的遗传力控制,遗传稳定性很好,对参试无性系进行树高、胸径和材积性状选择,选择的效果会比较好;本试验按25%的入选率来估算遗传增益,其中树高性状预测遗传增益为8.5%,胸径性状预测遗传增益为14.6%,材积性状预测遗传增益为51.2%。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省汀溪国有防护林场17 a生不同坡位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量和生物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坡位的马占相思人工林树高差异极显著,平均木材积差异显著,胸径均值差异不显著,下坡位生长情况最佳、中坡位次之、上坡位最差;(2)马占相思在不同坡位之间平均木及林分生物量差异均显著,各器官大小依次为:树干主根树枝树叶,侧根和细根生物量最小,平均木及林分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生物量均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下坡位林分持水量较大且对水源的涵养能力较强及土壤养分充足,利于植物的生物量积累;(3)不同坡位胸径、树高及材积的总生长量均呈现先快速增长、之后缓慢持续增长,生长率均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先快速下降到稳步降低的变化趋势;(4)经显著性检验,所拟合的马占相思人工林胸径、树高、材积与树龄的生长模型,各指标拟合结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具有较高精确度,可用于其生长评估。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北亚热带檫木天然次生林的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了海拔和坡向对檫木生长、空间结构和树种组成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拔1 000 m以上山地,檫木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及胸径/树高均差于海拔1 000 m以下的山地,人工林造林地选择宜在海拔1 000 m以下;随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坡位变化,檫木生长量和胸径/树高呈逐渐减小趋势。阳坡和半阳坡差异不显著,是理想的檫木造林坡向;檫木纯林或者混交林可以采用均匀造林模式。在海拔500 m以下阳坡,可以实现混交增产造林树种的混交伴生树种为杉木、香樟和枫香;在海拔500 m以下半阳坡,混交伴生树种为杉木、亮叶桦、枫香和枳椇;在海拔500~1 000 m的阳坡山地,混交伴生树种为甜槠、枫香和木荷;在海拔500~1 000 m的半阳坡山地,混交伴生树种为木荷、麻栎、杜英、枫香和紫茎。初步解决了北亚热带山地檫木分布区划分、空间结构变化及互利混交树种等问题,可以为檫木人工造林的林地选择、造林模式和混交伴生树种选取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杉木与红锥混交林生长量及混交比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锥纯林、9杉1锥、8杉2锥、7杉3锥4种红锥造林模式的10年生林分的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比例的林分平均胸径、树高、蓄积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相似的郁闭度下,7杉3锥林分蓄积量最大,8杉2锥林分次之,9杉1锥林分再次之,红椎纯林的最低。不同混交比例对土壤肥力有较大影响,随着林分红锥树种数量的增加,林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全N、水溶性N、速效P含量等土壤肥力指标显著提高,7杉3锥是3种混交比例中最佳的。  相似文献   

13.
罗祖树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42-145
对顺昌县5a生杉木、厚朴及马褂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该混交林的生长量来看,不同坡位各树种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均体现为下坡位生长量〉中坡位生长量〉上坡位生长量;从生物量来看,下坡位各树种平均木单株总生物量最高,其次为中坡位,上坡位各混交树种林分总生物量最低;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不同坡位杉木和厚朴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干部〉叶部〉枝部,而马褂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部〉枝部〉叶部;不同混交树种骨骼根、大根、中根、小根及细根生物量均表现为下坡位最高,中坡位次之,而上坡位最低。  相似文献   

14.
锰化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景观植物吸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Mn污染场地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锰化厂污染场地植物,分析场地植被物种组成、土壤和主要优势景观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结果]锰化厂场地所记录的高等植物共有33种,隶属22科31属,优势种共有8种,分别为木薯、银合欢、类芦、鬼针草、金叶假连翘、马缨丹、水茄、杉木;土壤重金属Cu、Zn、Pb、Cd、Mn均不同程度的污染,与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DB43-T—1125—2016)相比,类芦土、金叶假连翘土、杉木土Mn含量均远超修复标准值,为标准限值的3.63~40.52倍,污染严重;5种景观优势植物中,杉木对Mn具有超富集能力,为Mn超富集植物,金叶假连翘对强酸性土壤适应性强,可应用于酸污染土壤修复。[结论]在场地植物修复时,可根据土壤污染特征,合理配置植物,实现场地"修复+景观+经济效益"修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编制建德林场杉木林地位指数表的基础上,把与杉木生长有密切相关的立地因子与地位指数建立回归方程,再借助电子计算机解出方程中的参数,最后列出立地质量得分表,用这个得分表,不仅可以预测宜林地造林后杉木优势木的高生长趋势,确定林分的地位指数,而且还可以定量地给出各立地因子的单独贡献,它使有林地和无林地的立地质量有了统一标准,为选择杉木造林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RAPD标记进行杉木无性系的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杉木无性系管理和利用中存在识别困难的问题,利用RAPD标记技术进行杉木无性系的识别研究,19个S系列随机引物对8个杉木无性系的扩增结果显示:共得到157条DNA扩增带,平均每个引物产生8.26条带,其中91条带表现为多态性,占总带数的57.96%,扩增片段长度为200~2500bp,8个杉木无性系间表现了较丰富的DNA多态性;利用5个引物的13个分子标记完全可以对8个不同杉木无性系进行识别,谱带清晰,因此利用RAPD技术进行杉木无性系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长期杉木植被指数与蓄积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不同生长期的人工杉木林,其各种生物量的生长和呈现的植被光谱区别较大。利用野外林木的样地实测数据和QuickBird遥感影像呈现的植被光谱,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一系列植被指数,评价不同生长期的人工杉木林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多个植被指数与蓄积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比值植被指数(RVI)与蓄积量的相关性大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环境植被指数(EVI)和归一化差异绿度指数(NDGI),特别是在杉木处于速生阶段时,可将比值植被指数作为其它估测模型的一种验证。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组织实施、雌雄花的特征、亲本选择、套袋隔离、花粉采集与处理、授粉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杉木人工控制授粉杂交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9.
该文研究了不同含水率平衡态下杉木人工林木材的动态粘弹性质.测定的温度范围为-120~40℃,频率范围为0·5~10Hz.结果表明:①随着含水率增加,木材的贮存模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程度增大.②在测定温度范围内观察到两个力学松弛过程,较高温度域的α力学松弛过程是由低分子量的半纤维素发生玻璃化转变引起的;低温域的β力学松弛过程是基于木材细胞壁无定型区中伯醇羟基的回转取向运动与吸着水分子的回转取向运动两者叠加而成.③力学松弛过程的损耗峰温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测量频率的增加而向高温方向移动.④力学松弛过程的表观活化能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
木材表面粗糙度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该文采用探针法测定水曲柳、毛白杨和杉木不同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分析了影响木材表面粗糙度的因素. 并采用心理分析方法讨论了木材表面的粗糙感,以及触觉心理量与视觉心理量的关系. 为获得不同树种、切削加工方式、切面对木材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该实验分别选择了锯切、铣削、刨切和磨削加工的木材工件表面进行表面的粗糙度和粗糙感触觉心理量、视觉心理量的测量. 研究结果表明,树种、切削方式、切面和木材的表面组织构造会影响木材的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值因为加工方法不同而不同,随着加工精度的提高而降低. 水曲柳、毛白杨和杉木表面粗糙感的触觉心理量与视觉心理量呈正相关,针叶材表面粗糙感的触觉心理量与视觉心理量的相关性比阔叶材的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