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信阳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绿茶产地,悠久的饮茶史使得这里形成了丰富的茶文化。本文从佛教渊源、女性特质、水质之美以及民间茶俗四个方面全面解析信阳茶文化的基本特征,从品茗艺术、茶与歌舞、茶与诗词等方面探讨茶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多角度展现了信阳茶的深层内涵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陈义 《河南农业》2016,(1):51-52
正信阳地区产茶历史悠久,信阳毛尖品质优异,内质素以"汤色嫩绿明亮、熟板栗香高长、鲜浓,滋味鲜爽,余味回甘;叶底嫩绿匀整"著称,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继2010年以来,豫南茶界工作者根据工夫红茶加工工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不断地探索适合信阳地区红茶加工工艺,使信阳茶叶又添新的一员——信阳红,其外形"条索紧细、干茶色泽乌润、金毫显露"。由于信阳位于淮河上游,地处东经114°06′,北纬  相似文献   

3.
信阳毛尖茶的传说河南信阳地区农技中心黄道培黄予涛每当我们工余饭后,举杯品尝着“色绿、汤清、回味甘”的信阳毛尖茶时,总是感到精神为之一振。特别是到了节假日,一家人或邀上几个至爱亲朋欢聚一堂,冲上一杯信阳毛尖茶,品尝它的色香味,畅谈工作学习或谈论信阳毛尖...  相似文献   

4.
信阳地区春季对茶树嫩叶危害最大的病害是茶白星病,对老叶危害最大的是茶赤叶斑病和茶炭疽病,通过田间调查和实验室茶树叶片结构特征观察的方法研究了信阳地区引进的6个茶树品种(乌牛早、福鼎大白茶、台茶5号、金观音、黄观音、信阳群体种)对这3种病害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对于茶白星病,乌牛早、福鼎大白茶和台茶5号的感病程度较高,信阳群体种抗病性一般,金观音和黄观音的抗病性较好;而对于茶赤叶斑病和炭疽病,以台茶5号的抗病性最强。  相似文献   

5.
信阳茶俗和茶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制茶、种茶历史。千百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阳茶文化。本文着重介绍信阳以茶敬客的饮茶习俗、以茶为礼的风习及信阳毛尖茶艺。  相似文献   

6.
用纯净水、蒸馏水、自来水、浅井水冲泡信阳毛尖茶 ,初步研究了水质对信阳毛尖茶冲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纯净水冲泡信阳毛尖茶品质最为理想 ,信阳市自来水冲泡信阳毛尖品质也较好。  相似文献   

7.
在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开展害虫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害虫有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刺蛾、茶蓑蛾、茶小卷叶蛾。对主要害虫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制定主要茶园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适制信阳毛尖茶的优质茶树良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论述了中国传统名茶信阳毛尖茶对茶树品种的基本要求 ,介绍了信阳 10号、白毫早、福鼎大白茶、舒茶早等 4个适制信阳毛尖茶的优质茶树良种的特征、特性 ,供信阳茶区推广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9.
金奖名茶——信阳毛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奖名茶——信阳毛尖黄道培,黄予涛信阳毛尖茶,因其芽叶细嫩有锋苗,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又因产地在信阳,故称信阳毛尖。信阳毛尖茶主产于信阳县和信阳县相邻的罗山县(部分乡镇),种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考证,始于东周时期,距今己有二千多年。唐代,全国茶...  相似文献   

10.
对黄金叶、安吉白茶、信阳群体种3个茶树品种在3月23日、3月31日、4月7日、4月11日、4月12日、4月13日、4月14日等7个时期制成的信阳毛尖茶进行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时期,黄金叶、安吉白茶、信阳群体种信阳毛尖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总体表现为黄金叶安吉白茶信阳群体种,茶多酚和叶绿素的含量均总体表现为信阳群体种安吉白茶黄金叶。在春季早期黄金叶滋味鲜爽,叶底、汤色均呈现一定的黄色,品质风味独特。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品种茶多酚、叶绿素、咖啡碱等成分的含量逐渐增多,氨基酸含量逐渐下降,滋味逐渐变浓,鲜爽度下降。  相似文献   

11.
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害虫种类与主要害虫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害虫调查的结果,共查明害虫7目32科66种,其中主要害虫有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刺蛾、茶蓑蛾、茶小卷叶蛾。对主要害虫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生态茶园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350-351
信阳毛尖茶的销售需要抓住互联网发展的契机。从茶业销售的普遍问题、互联网销售环境带来的问题和信阳毛尖茶自身问题这3个方面分析了信阳毛尖茶在进行互联网销售时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互联网销售信阳毛尖茶的对策,如重新进行产品定位、开拓网络茶叶礼品市场和标准化茶产品市场;以价格优势吸引传统消费者转向网络;注重茶叶的有形展示;充分利用多种网络营销方式等。  相似文献   

13.
信阳毛尖茶机制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毛尖茶是我国传统名茶,近十几年来逐渐改用机械生产。本研究对信阳毛尖茶机制过程中鲜叶摊放、杀青、揉捻、解块分筛、理条整形、烘干等工序应掌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以供信阳毛尖茶机械化加工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河南信阳茶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改 《农业考古》2019,(2):98-102
信阳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其在宋代的茶叶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地方史志资料、大量茶学典籍进行研究,同时结合田野考察,对北宋时期河南信阳茶贸易运输的通道和路径即茶路问题、域内重要津渡码头等进行了考证,提出北宋河南信阳茶北运的通道是惠民河,即传统的淮颍水道。而北宋信阳域内茶叶运输则主要依靠淮河干支流上的乌龙集、官渡河等码头进行筏运。  相似文献   

15.
信阳毛尖茶化学成分与品质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阳毛尖茶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品质优异。对信阳毛尖茶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类及儿茶素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叶绿素等与品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信阳毛尖茶的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及非酯型儿茶素比例较高,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也比较高,形成了信阳毛尖茶鲜浓、爽口、耐泡的滋味特征;叶绿素含量高于多数嫩度相近的名绿茶,使其具有干茶色泽翠绿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信阳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茶区地处大别山北坡,属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山势起伏,云雾迷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信阳茶叶嫩香鲜爽,甘醇浓郁的优良品质。自古就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美称。信阳茶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绿茶生产基地,生产的信阳毛尖是我国金奖名茶,蜚声国内外,其风味独特,倍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茶叶生产已成为信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7.
一、茶产业是信阳的支柱产业 信阳产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美称。“信阳毛尖”是信阳茶中珍品.产地是信阳市狮河、平桥、罗山、潢川、固始、光山、商城、新县8个县区。茶区地处大别山腹地.位于秦岭至淮河地理分界线以南。这里山势起伏.云雾迷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信阳毛尖香高味浓、甘醇鲜爽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不同时期安吉白茶信阳毛尖茶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春季不同时期安吉白茶制成的信阳毛尖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叶绿素等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安吉白茶信阳毛尖茶的氨基酸含量随时间的推移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茶多酚、叶绿素含量呈逐渐增高的趋势;随时间的推移,安吉白茶信阳毛尖茶的鲜爽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滋味浓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由于叶绿素b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干茶色泽和汤色也呈逐渐变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春季不同时期生产的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差异,为评价信阳毛尖茶品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6年3月25日(样品1)、3月30日(样品2)、4月5日(样品3)和4月9日(样品4)生产的信阳毛尖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其香气成分,分析春季不同生产时期对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从4个信阳毛尖茶样品中共检测出61种主要香气成分,其相对含量总和为81.99%~86.81%;4个样品共有的香气成分为34种.清明节前生产的茶叶样品香气组分中醇类、醛类和酮类的相对含量高于清明节后,酯类、碳氢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杂氧化合物和其他化合物等香气组分的相对含量则相反;酮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随着生产时期的延后而逐渐降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季不同生产时期的茶叶样品共有香气成分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时期对信阳毛尖茶中的香气成分有重要影响,清明前的茶叶样品l和样品2聚为一类,清明后的茶叶样品3和样品4各自聚为一类.[结论]春季不同生产时期对信阳毛尖茶中香气成分的含量和种类影响存在差异,清明节前后信阳毛尖茶中的香气成分存在差异.因此,香气成分可作为信阳毛尖茶生产时期判别的指标,也可作为评价春季信阳毛尖茶品质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茶最早叫荼、茗、葭萌等。位于淮河上游的信阳是茶的故乡,也是中国最北的产茶区。这里有着适合绿茶生长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自从2300年前开始种茶至今,信阳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在漫长的茶叶种植过程中,信阳茶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在茶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