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含毒介质法分别测定玉米穗腐病菌禾谷镰孢菌和拟轮枝镰孢菌对9种药剂的敏感性,在田间进行防治玉米穗腐病的药效试验,综合评价化学和生物药剂以及不同施药处理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种药剂在一定浓度下对玉米穗腐病均有毒力作用,10%苯醚甲环唑、70%甲基托布津对禾谷镰孢菌毒力较强;70%甲基托布津对轮枝镰刀菌毒力较强,10%苯醚甲环唑次之。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防效为92.3%,5%井冈霉素为80.64%;且先接菌后喷药的防治效果优于先喷药后接菌处理。  相似文献   

2.
20%好年冬乳剂是美国FMC公司研制的一种新型杀虫剂。1991年在棉花苗蚜发生期间。用该药剂500倍、1000倍、2000倍稀释液,进行了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对照药剂为50%久效磷乳剂1500倍液,另设清水空白对照。试验地划分15个小区,小区面积40m~2,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喷药前调查蚜虫基数,喷药后调查残留活蚜虫数。  相似文献   

3.
冯国明 《中国棉花》2008,35(1):37-37
生产中,夏季高温季节农民朋友在喷施农药防治病、虫、草害时,由于认识上错误,常存在以下四种误区。这四种误区的存在,不但影响防治效果差,而且严重危害作业者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此,笔者总结出夏季安全喷施农药“四错误三注意”,供大家参考。1四错误1.1温度过高时喷施。有的农民朋友以为温度越高,喷施农药杀虫效果越好,其实不然。夏季正值高温强光时喷药,害虫大部分停止活动、躲于阴凉背光处,药剂不易喷施到位。而且在高温下农药挥发损失大、药性分解快,因此此时喷药药效反而降低。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温度过高时喷药,由于药剂挥发性强,很容…  相似文献   

4.
茶小绿叶蝉、茶尺蠖是我县主要茶树害虫。多年来防治茶小绿叶蝉主要用乐果。防治茶尺蠖药效显著的是快灭磷。由于长期单一的使用造成这些农药的药效下降。有的茶区即使增加喷药次数和浓度也难以控制小绿叶蝉、茶尺蠖的为害。因此,我所试图选择高效新农药来福灵(属于合成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我们应用的5%来福灵乳油是由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提供的试用农药。由  相似文献   

5.
"除尽"防治茶树假眼小绿叶蝉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尽",又名虫螨腈,英文通用名Chlorfenapyr,德国巴斯夫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生产.其杀虫机理-阻碍昆虫呼吸系统.据报道,对容易产生抗药性的茶树假眼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茶叶螨类有较明显的防治效果.为探讨新农药"除尽"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实际防效及适宜浓度,于2005年9月在安溪县茶科所茶园中进行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6.
乐果在香草兰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条件下,以推荐浓度N(625 mg/L.),2N(1 250 mg/L.),4N(2 500 mg/L)三个施药浓度分别喷施处理植株和土壤.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乐果在香草兰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乐果在土壤中降解很快.半衰期为0.8~0.9d;植株喷施乐果时,香草兰果、茎、叶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1~6.4d,2.5~4d,3~4.2d;土表喷药后,乐果在植株各组织中的残留量远低于植株直接喷药的残留量,其最大残留量为0.094 1 mg/kg.不同施药方式,乐果在香草兰果、茎、叶中的残留动态曲线不同.植株喷药时,乐果在香草兰果、茎、叶中的残留量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土表喷药时.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喷药后第1 d达到最大.比较香草兰各组织的最大残留量.植株喷药后表现为叶≥果>茎;土表喷药后则表现为果>叶>茎.但就消减动态而言,喷施同样浓度的乐果后,果荚中消减最慢,最后的残留量最大,说明果荚容易吸收积累乐果.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7,(2):58-59
通过咪鲜胺浸种与二次喷药对水稻成苗率和恶苗病发病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咪鲜胺浸种时间范围内,随浸种时间的延长,成苗率提高,发病率下降,浸种时间在60 h时成苗率最高,发病率最低;咪鲜胺二次喷药时间及药剂剂量的不同对水稻发病率有显著影响,选择播种时再次喷药,剂量以3 000倍为宜。  相似文献   

8.
1996/97和1997/98两年度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产情况调查表明,(1)抗虫棉的平均喷药次数两季度不同,1996/97年度为5.5次,1997/98年度为6次;两季度抗虫棉和常规棉的喷药总数类似。(2)比较了两季度对主要害虫的喷药次数的差异,主...  相似文献   

9.
"流行高峰期"的标准是指在春大麦上发现有大量的大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释放的高峰日期(Polley等,1973).应当用这个标准确定对产量来说最恰当的喷药期,必须结合观察白粉病发生情况,应在麦株下部叶片发病达3-5%以前喷药(Jenkins等,1975).  相似文献   

10.
我场1995年应用38%敌二莠作蔗田灭草,获得满意的效果。1 喷药前甘蔗和杂草生长状况 甘蔗是新种的新台糖二号,刚出齐苗,株高30厘米左右;蔗地单子叶杂草小的2—3片叶,大的5—6片叶。香附子4—6片叶;双子叶杂草4—5片叶。2 喷药情况 每亩用38%敌二莠可湿性粉剂300克,加洗衣粉适量,兑水60公斤。为了调查药效,设小区对比试验。用20%敌二莠可湿性粉剂每亩500克,氯化钾400克,洗衣粉适量,兑水60公斤和喷清水作对照,每小区面积50  相似文献   

11.
1993年以来,我县城关条场、王桥茶场、王陂茶场等茶叶生产单位,运用草甘脑除茶园杂草,表现效果好、成本低,深受茶农欢迎。根据几个茶场三年来的使用,利用草甘膨防除茶园杂草的主要技术如下:1.使用时间:在五月上、中旬喷药效果好,基本上喷施一次可以控制一年的杂草危害.不但可以及时杀死一、二年生的害草,如禾本科、莎草科、阔叶草、藻类,而且能基本根绝多年生恶性杂草,如白茅草、颜草等。王桥茶场在1994年5月8日至13日、1995年5月5日至15日施用草甘群除草,喷药后对茶园顽固性杂草──白茅草、截草的药效观察:喷后三天叶缘发…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如何根据不同种类的作物病虫害,选用不同机型的植保机械进行喷药防治,并介绍植保机械的检修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树桑白蚧是福州市永泰县李树上的重要害虫之一。通过对2007—2008年李树桑白蚧发生规律调查和田间药效试验,基本掌握了永泰县李树桑白蚧的发生规律:第一代卵孵化高峰期为3月下旬末至4月上旬;第二代为5月下旬中期至6月上旬中期;第三代为7月下旬初至8月上旬初,第四代9月下旬初至10月上旬初。田间防治要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越冬2龄若虫脱出蜡堆和卵孵化高峰期,用40%速扑杀EC1 200倍液,或48%乐斯本EC1 200倍液,或25%吡蚜酮WP2 000倍液加25%噻嗪酮WP1 5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d喷药1次,连续喷药2次,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安克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用50%安克湿性粉剂进行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不同浓度的药剂,不同的喷药次数,有不同的防治效果。在马铃薯生长期喷500倍的安克50%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北疆早熟陆地棉化学打顶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北疆早熟陆地棉化学打顶技术,包括适用范围、药剂选择、喷药时间与剂量,打药机车规范操作技术、注意事项、喷药后田间关键栽培技术等。  相似文献   

16.
99%绿颖(SK喷淋油)是一种矿物源农药,属高效低毒的杀虫、杀菌剂。绿颖能有效防治各类害虫,能在虫体上形成油膜,封闭其气孔并使害虫窒息而死,故害虫不会产生抗药性。同时,油膜封闭害虫感触器使害虫无法辨认寄主植物,从而达到驱避作用,喷药后留在叶面上的油膜可驱避害虫产卵和取食长达14~30天。2006年,笔者进行了绿颖防治茶跗线螨、角蜡蚧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生育期对棉花植株喷施"全精控"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固体生长调节剂"全精控"对棉花生长发育具有较好的调控作用,能有效控制棉花的株高、果节数、果枝始节高度以及棉花中部果枝长度;使棉花株型更加紧凑,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棉花的光合作用效率;对棉花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棉花害虫防治,我省历年来一直都是采用老方法,老药剂,致使害虫的抗药性日益严重,防治效果逐年降低,似有“越治越难”的趋势,略有疏忽便暴发成灾。为了控制其危害,广大棉区只好盲目增加喷药次数,提高药液浓度,造成防治成本提高,环境污染严重,加重棉农负担等弊病,群众说是“打不完的药,治不完的虫,治虫难办,棉花难种”。为此,我们开展了“棉花病虫测报新方法和防治新途径的研究”,并取得明显的效果。1977年进行的“溴氰菊酯防治棉花害虫试验”,就是其内容之一。从药效试验中发现,溴氰菊酯在棉田施用,不但药效试验中发现,溴氰菊酯在棉田施用,不但防虫效果卓著(杀虫广、击倒快、毒力强  相似文献   

19.
茶尺蠖是我县茶树主要害虫,在我县各茶区均有发生,1985年曾在徐市村茶场大面积为害,造成很大损失。近年来,我们使用了杀灭菊酯进行防治曾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但由于连续几年的使用,害虫抗药性增强、农药药效下降,现在必须提高喷药液浓度和增加喷药次数,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为更有效地防治茶尺蠖,降低治虫成本,我们试图选择高效新农药功夫(2.5%功夫乳油系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植物保护部提供的试验农药。  相似文献   

20.
江西棉区小型无人机飞防作业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6年应用国产大疆MG-1型八旋翼无人机在江西棉田进行飞防作业的实践,与常规人工机器喷药相比表明,一是由于无人机采用人机分离、药剂在棉株上部1~1.5米高度喷洒,人不在棉田中行走,对棉花无损伤和人的劳动强度大幅减轻;二是无人机飞防具有速度快、效率高、喷药及时等显著特点;三是飞防喷药操作人员比机防操作人员发生高温中暑和喷药中毒的概率低;四是棉花中后期采用飞防作业的效果好于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