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中国香菇的砍花法栽培(连载)张寿橙六、遮衣、开衣、更衣和惊蕈─—砍衣法出菇管理的技术精萃已砍花的菇木长期地保持必要的湿度,既不过干,又不过湿,是确保香菇丰收的前提,这个湿度由三个要素来决定。第一、保持一定的林相,郁闭度不低于0.7,无强烈的直射光;第...  相似文献   

2.
《惊蕈录》对日本香菇的划时代意义日本在宽政八年,即1796年,产生了历史上第一部香菇栽培专著。原书称《温故齐五瑞篇》亦名《惊蕈录》,温故齐是该书作者佐藤成裕的别名,佐藤在写作此书时,封面上签上了“惊蕈录”三个流畅的汉字,故本文以“惊蕈录”称之。《惊蕈录》是作为一个技术指导材料而编著的。《惊蕈录》在当时只有手抄本,而未印刷出版。佐藤的亲笔手稿现存日本水户历史馆。在《惊蕈录》问世前,日本国内虽无香菇专著,但是作为一种产物,记载的材料却不少。最早对“菌”的记录出现在《日本书  相似文献   

3.
蕈,是龙庆景菇民对菇的习惯称呼。诺大的中国,唯菇民称香菇为香蕈。惊蕈,是菇民用软木拍击菌丝发育已经成熟,而未出菇的菇木,促其出菇的一种技术,全中国唯龙庆景菇民为之。1796年,佐藤成裕所著《惊蕈录》,是日本早期的最优秀的香菇栽培专著。其参考1562牛黄佐的《广东通志》而作。现证实:《广东通志》对香菇的185个字论述引自陆容(1436——1494年)的《菽园杂志》,而《菽园杂志》又引自1209年何澹的《龙泉县志》。因此,《惊蕈录》实际上是参考《龙泉县志》,也即参考龙庆景的砍花法栽培而作。从龙庆景香菇历史演变图和中、日香菇发展史简记中亦证明,自龙岩村点燃的香菇栽培星火,元、明以来即燃遍中国南方,以后又飘洋过海,影响日本。日本自伊豆开始的(钅宅)目法,从发生渊源,发生经过,史料记载、技术运用、甚至方言术语上推论,其技术无疑来自中国的龙庆景。横跨龙泉——伊豆这条香菇技术的金桥是谁搭成的呢?看来两国僧人的频繁往来作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六、菇民文化对《惊蕈录》成书及日本香菇发展的影响。日本的本草学强烈地受中国本草学影响,很多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全盘接受,这是日本史学界所承认的。中国的香菇技术是中国本草学的一个组成部份,而中国历史上香菇的砍花栽培是由龙庆景三县菇民所独创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汉文化在香菇这个范畴上影响及日本的,无不与这三县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5.
四、《惊蕈录》的引文探究佐藤成裕在引用《广东通志》、《菌谱》、《阳春县志》时,特别注意“惊蕈”这一关键词。从汉文化中选用一个词作为书名,这在他的著作和众多日本本草著作中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6.
庆元县食用菌生产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清华 《食用菌》2001,23(4):4-5
浙江庆元是人类栽培香菇的发祥地,栽培历史已有八百多年,早在11世纪庆元农民吴三公总结当地野生香菇的发展经验,发明了栽培香菇的“砍花法”和“惊蕈术”。1989年以来,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张树庭教授,三次来庆元考察香菇历史,确认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并题词“香菇之源”。在1996年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在中华之最的活动中确认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历史最早”。1 发展过程及成就 庆元香菇生产历经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世纪至解放后的1979年一直采用吴三公的“砍花法”;第…  相似文献   

7.
日本江户后期本草学家佐藤成裕在其《惊蕈录》中引用了一段自称出自南宋陈仁玉《菌谱》的文字,涉及中国古代食用菌栽培中的惊蕈技术.由于这段文字不见于现存各版本之《菌谱》,因此长期以来,中日学者或认为这段文字为《菌谱》之佚文,或认为出自另一未知版本之《菌谱》.实际上,《惊蕈录》中的这段文字系转引自方以智《通雅》的“芝栭”条,因作者断句之误,误以为出自《菌谱》.《通雅》“芝桶”条又和方以智《物理小识》的“菌栭”条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对比,再结合其他史料,可知《通雅》“芝柄”条中的相关文字其实源自方以智自己的耳目见闻,而非引自他书;其中前半部分述及明末清初广西平西山山农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后半部分述及当时福建的惊蕈技术.  相似文献   

8.
中国香菇的砍花法栽培(连载)张寿橙砍花法对病虫鸟兽害的生态防治十分理想的菇场、上等的菇树、加上优秀的砍花手和丰调雨顺的年情,砍花菇场香菇便大丰收了。笔者曾见到无数二十余米长的难以合抱的大枫树,横卧于菇山上,砍花后才三年,全树出菇如鱼麟重叠,一株树一年...  相似文献   

9.
贾身茂 《食药用菌》2019,(4):287-291
分析从元《王祯农书》(1313)"菌子"篇,到民国时期李师颐的《银耳香菇繁殖律》(1940)一书等诸多文献,追溯"砍花"一词的渊源和演变过程。明确"砍花"一词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1938年浙江省农业改进所《香菰繁殖试验计划纲要》一文中。20世纪50年代后陈梅朋、唐健和陈其东先后解释了"砍花"一词的意义与操作。1960年由张芸等在其《香菇栽培方法》一书中总结命名为"砍花法种菇"。1993-1994年张寿橙在《中国食用菌》上连载了"中国香菇的砍花法栽培"一文,对我国古代延续800多年的香菇栽培法进行了科学的总结。1994年黄年来主编的《中国香菇栽培学》完整系统的对砍花法栽培(或砍花栽培法),作了进一步的科学总结。2006年由《食用菌术语》GB/T12728-2006规范为"砍花栽培wood cutting cultivation"。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春季,我校菌种厂种了许多平菇,播种40余天,菌丝虽然健壮,但未见出菇。我们将王桢《农书》中的“惊蕈”原理搬到平菇的生产上来,4月7日开始“惊蕈”,8日中午已见大批出菇,于是我们将所有的平菇培养基都打击了一次,结果都能迅速正常出菇。“惊蕈”的操作是用竹扁担猛打已长好菌丝的培养基,一扁担压一扁担打,不要留痕过多。如果是  相似文献   

11.
~~《惊蕈录》考(连载)——论龙庆景菇民文化对中日香菇栽培史的影响@张寿橙~~  相似文献   

12.
张华《博物志》所记:“江南诸山郡中,大树断倒者,经春夏生菌,谓之椹。”又《山蔬谱》记述:“永嘉人以霉月断树,置深林中,密斫之,蒸成菌。”这两段话,意指距今1800年前的晋代,在长江以南山区中,永嘉人(隋代以前,我国地名以郡划分,龙泉一带属永嘉郡)即以砍花法生产香菇。  相似文献   

13.
蕈菌生物学─—关于蕈菌生产及蕈菌产品张树庭(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IV蕈菌生物技术(MushroomBiotechnology)蕈菌生物技术是研究与蕈菌产品有关系的学科,包括蕈菌生物学,发酵技术,生化加工以及市场学和管理学等(图4)。蕈菌生物技术中涉及...  相似文献   

14.
把“惊蕈”原理应用于袋栽香菇出菇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收到预期的效果。实验表明,“惊蕈”刺激诱导出菇菇原理应用在袋栽香姑生产上,可促进出菇整齐、潮次分明,转潮快,缩短生殖生长期等作用,增加产量,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5.
蕈菌之父 情系华夏——记国际药用菌之父张树庭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庭教授,澳籍华人,是国际著名的蕈菌学家,曾担任英国官佐勋爵(OBE)、国际生物技术学院院士、国际蕈菌生物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世界蕈菌生物学及其产品学会副主席、国际蕈菌科学学会亚洲区科学委员会主席、世界文学及科学院院士、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国际热带地区菇类学会会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东南亚生物网地区总部执行秘书。2005年10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药用菌大会上,被组委会尊称为“国际药用菌之父”。张教授著述甚丰,出版涉及蕈菌遗传及育种、分类、生理生化及栽培技术、营养、滋补及药疗等方面的专著21部,并在国际著名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1论“香菇之源”,系丽水情结1796年,日本林学家佐藤成裕写的《惊蕈录》一书,开创了日本香菇铊目法技术立论之先河。多年来,学术界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香菇的地方。张树庭教授对此非常怀疑,专门到日本大芬县考察。经过考察研究,他认为中国生产香菇的历史要更早一些,并认为《惊蕈录》是佐藤成裕从《广东通志》中摘取关于香菇生产的方法加以发挥而著成。1984年广州举行的全国食用菌学术会议上,一篇《就王桢农书〈菌子〉篇论龙、庆、景为世界香菇发源地》的交流论文点燃了他的民族...  相似文献   

16.
详细论述香菇栽培《博物志》19字、《山蔬谱》18字、何澹《龙泉县志》185字产生的不同时期及当时香菇砍花法栽培的特征,辨析相关争议问题。并从何澹《龙泉县志》185字撰写时期的相关香菇栽培文献及诗词歌赋较多而得出南宋是香菇产业辉煌的历史时期,进而肯定龙、庆、景菇民在香菇砍花法栽培发展史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3.菇民专用俗语,作为汉文字的一个组成部份,流传至日本,“蕈樼”一词已列入《康熙字典》,而见于陆容的《菽园杂志》,说明其源自《龙泉县志》。这个“樼”字完全为菇民专用,其大意是生菇的树木。有些资料写成“樯”或“榆”。砍花术对菇木伐期的判断用词——“上水”“下水”“停水”这些名词亦在日本出现而流行了。历史上菇民称香菇孢子为“气”,认为有气必有菇;称菌丝为“云”,认为云发得好,菇才会出。使人惊奇的是日本最早亦称香菇的种  相似文献   

18.
《人工种蕈法》一名《蕈之栽培》,是民国时期出版的食用菌种植技术专著。《人工种蕈法》的作者为棉业专家胡竟良,该书于1923年首次出版发行,1942年由“中国农业书局”的“中国新农业”系列丛刊三版发行。此书对菌类文献进行了梳理,引进了国外先进种植技术,推广食用菌种植以改善农业经济。《人工种蕈法》是国内介绍科学种菇技术的第一部公开出版作品,填补了民国食用菌产业萌芽期的诸多空白。  相似文献   

19.
蕈菌生物学──关于蕈菌生产及蕈菌产品张树庭(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I序论据化石考古的发现,蕈菌在一亿三千万年前的白晋纪晚古生代(LowercretaciousPeriod)已经存在,这比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期要早得多。因此我们可以推论,最原始的人类就曾...  相似文献   

20.
<正>3民国时期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在我国全面传播民国时期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在我国的传播载体,主要分散在有关国人自编的食用菌栽培图书与撰写的论文中。其中菌种专论3篇,即《人工种菇之菌种问题》(1937)、《西洋菌种的培养法》(1937)、《蕈种之制造法》(1937),栽培论文约8篇,即《种蕈新法》(1916)、《蕈之栽培》(1922)、《中国食用蕈种类与西洋蕈培养法》(1927)、《洋蕈之栽培》(1931)、《食用菌之栽培法》(1932)、《洋菰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