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峨边花牛因其具有独特的花斑毛色而得名,现存数量呈逐步减少趋势,是全国重要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峨边彝族自治县作为峨边花牛的中心产区,在做好保种工作的同时,利用地方品种的资源优势,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优良品种,形成峨边彝族自治县的畜禽特色产业,打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峨边花牛”品牌。为防止峨边花牛品种退化、数量继续下降,应进行科学开发利用探索,壮大畜禽特色产业,本文就峨边花牛特色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对四川境内峨边花牛的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详细介绍了产区概况,峨边花牛品种来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情况、外貌特征、生产性能、体尺、体重及适应性等,并对这一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介绍了峨边花牛开发利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全面认识该品种提供了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3.
以乐山峨边花牛骨骼肌为试验材料,提取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和常规T-A克隆法,通过PCR鉴定及序列测定,将所测得的编码序列与已发表的编码序列同源性分析比较,发现没有出现引起氨基酸改变的突变.结果表明:乐山峨边花牛肌生长抑制素基因仍很完整,可通过改变基因结构等来降低肌生长抑制素活性的方法改良地方黄牛品种并提高产肉率.  相似文献   

4.
家畜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已在国内外广泛进行。特别是在品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中,血液蛋白多态性,可直接反映各品种种质的特征。可以了解品种的遗传结构、起源和分化。分布于我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峨边花牛,目前仅有体型、外貌方面的描述,从遗传学上对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本文对峨边花牛Hb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峨边花牛核型为2n=60,公牛为X、Y,母牛为XX,Y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根据其核型特征,峨边花牛应为瘤牛后裔.用C带和R带可以容易地鉴别峨边花牛的Y染色体.  相似文献   

6.
峨边花牛是一个终年以放牧为主,在粗放饲养管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方品种,具有较好的肉用性能。峨边花牛主产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峨边县,地理位置是东经102°54至103°36′,北纬28°40′至29°29′。境内山势纵横。岗峦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6℃,年日照974.6小时,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峨边花牛保种场内个体间的近交程度,以便进行科学的繁殖管理,采用亲缘协方差法分析了峨边花牛保种场内81个个体间的近交系数。结果表明:峨边花牛保种场内11个个体存在近交;结合保种场分区轮牧的生产实际,以后代的平均近交程度最小为目标,科学筛选了4头种公牛,并优化了交配方案,建立了推荐交配组合。该研究对于有效防止峨边花牛核心群近交衰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峨边花牛是新发掘的优良地方品种,具有良好的肉役性能,主产于四川省的峨边县,分布在周围的美姑、马边、甘洛、金口河等县区。由于产地自然条件差,社会经济不发达,花牛的饲养管理特别粗放,除仅在冬春和劳役期间补饲少量干草和玉米壳外,  相似文献   

9.
1黄牛改良的历史与现状1.1乐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现年存栏黄牛10万余头,其中能繁母牛5万余头,为黄牛杂交改良提供了良好的母牛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曾在峨边、峨眉、金口河等县区开展过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的试点工作。1998年,该市又在地方良种“峨边花牛”生产区—峨边彝族自治县重新启动黄牛品种改良生产。2000年,峨边、峨眉山两县市成为四川省肉牛项目县,黄牛品种改良生产掀起高潮。全市现建立县级牛改中心2个,乡镇牛改冷配站15个,村牛改点29个。据统计,至2003年上半年,累计黄牛品种改良1.8万头,其中黄牛冷配1.35万头;出生杂…  相似文献   

10.
一、抓杂交犊牛初生重。增加杂交犊牛初生体重的养分措施之一是从选种选配开始。目前国内外公认的优良肉牛品种有海福特牛、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利木赞牛、波罗门特牛、安格斯牛。利用这些肉牛品种作公牛,再与挑选出的本地个体优良的母牛,如泰川黄牛、蒙古黄荣经黄牛、宣汉黄牛、峨边花黄牛、黔江黄等作母本。用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地方牛品种的抗热应激遗传调控分子机制,试验在高湿热环境下测定了蜀宣花牛与荷斯坦牛、娟荷杂交牛的HSP70基因的SNP及表达量。结果表明:在热应激情况下,蜀宣花牛与荷斯坦牛、娟荷杂交牛的体温、血液生化指标出现了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 05或P0. 01); HSP70基因共检测到3个SNP位点,均为无义突变;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蜀宣花牛HSP70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荷斯坦牛和娟荷杂交牛(P0. 01)。说明地方品种牛在遗传背景上较荷斯坦牛具有更好的适应高湿热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部分黄牛血液蛋白多态性与其遗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混合淀粉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对我国9个黄牛品种的5个多态蛋白位点进行了遗传检测,得出了Hb、ALb、T_f,Pa及P_(tf-1)在各品种中的表现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并分别通过欧氏、标准遗传距离计算,利用类平均和最短距离法,将我国9个黄牛品种分为3类:延边牛、蒙古牛为一类,是以欧系牛型为主;海南牛、温岭高峰牛为一类,是以瘤牛型为主;晋南、平陆、郏县、峨边和南阳黄牛为一类,是以欧系牛、瘤牛、巴厘牛混血的中间型牛为主。  相似文献   

13.
<正>宣汉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川、渝、鄂、陕结合部,是川陕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蜀宣花牛是宣汉县与四川省畜牧科学院、四川省畜牧总站等单位历经30余年共同培育的乳肉兼用牛地方新品种,是建国以来中国第六个、黄河以南第一个培育牛品种。为全面了解宣汉县蜀宣花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四川宣汉县高度重视牛业发展,把养牛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目前已建成养牛基地34个,其中奶牛基地4个,肉牛基地30个。1地方品种改良建设1.1品种供种能力建设全县建成蜀宣花牛扩繁场60个,存栏蜀宣花牛8 700头。宣汉黄牛保种选育场(大户)16个,存栏本地黄牛216头。同时,各种牛场加强了针对蜀宣花牛种公牛的选育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经过广大劳动人民的驯养和精心选育,我国形成了70多个各具种质特色的牛品种,地方品种牛资源可谓丰富。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人民膳食结构的改变及黄牛改良工作大面积持续推广,地方品种牛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个别品种甚至濒临灭绝。遗传资源保护是关系到养殖业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在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15个地方品种牛进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名录,另有一批进入省级保护名录。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各地保种工作者研究制定了各种地方品种牛保种规划及措…  相似文献   

16.
陈述达州市蜀宣花牛现状、发展困难和问题、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策略等,旨在为蜀宣花牛品种乃至其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肉牛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Co A desaturease1,SCD1)基因的表达机制及其参与脂肪酸代谢的调控机制,试验选择年龄相近的蜀宣花牛、巴山牛和安杂牛三个品种共30头牛,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饲养,90 d后屠宰,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肌肉中脂肪酸含量、组成及SCD1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牛肉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相对含量均占总脂肪酸的69.5%以上;安杂牛肉中SFA含量显著高于蜀宣花牛和巴山牛(P0.05),而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含量显著低于蜀宣花牛和巴山牛(P0.05);蜀宣花牛和巴山牛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相对含量极显著高于安杂牛(P0.01)。在MUFA中油酸(Oleate,C18∶1)含量最高,蜀宣花牛和巴山牛极显著高于安杂牛(P0.01);蜀宣花牛和巴山牛背最长肌组织中SCD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安杂牛(P0.05),这与UFA变化一致,即蜀宣花牛和巴山牛背最长肌中UFA显著高于安杂牛。说明SCD1可作为优质肉牛品种培育、评估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8.
<正> 峨边花牛以黑白花和黄白花为主,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川彝族山区,是以放牧为主,耐粗饲,能适应海拔较高(约三千米)坡度较大的高寒山区的优良肉役兼用牛。对淘汰的三头老牛测定,平均屠宰率50.6%,净肉率40.6%,骨肉比1:4.2。今随机从县  相似文献   

19.
罗马尼亚倾向于饲养乳肉兼用型牛。原种牛为罗马尼亚灰牛,年产牛奶3000公斤,目前纯种已很少见,据说仅存200头左右。现拥有奶牛650万头,其中成奶牛350万头,人均七人一头奶牛。主要品种有红白花牛、褐牛和黑白花牛。红白花牛约占全国奶牛数的45%,是瑞士西门答尔牛与罗草原灰牛的后裔,主要分布在罗西北地区,品种产量4000公斤,瑞士褐牛与罗草原灰牛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平凉红牛遗传资源的形成过程,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先保再用”的保护利用策略,即:先申请认定为地方品种,列入国家地方品种保护目录,划定保护区先保护,固定前期选育成果;再系统规划开展平凉红牛遗传资源本品种选育和以此为育种素材的新品种选育,以期为“保护好平凉红牛地方品种,早日育成新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