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通过推进"四大工程",加大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力度。一是秸秆还田工程全部收割机械加装粉碎装置,实施秸秆直接还田,农机服务队24小时现场巡查执导,确保麦茬高度低于10厘米;全区240余部小麦联合收割机全部安装秸秆切碎,扩大机械旋耕灭茬面积。  相似文献   

2.
<正>研究秸秆还田技术,探索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重点研究分析秸秆覆盖耕作播种技术、秸秆深埋耕作播种技术、深松重耙耕作播种技术等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秸秆进行有效利用和处理,解决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区域环境条件,发展现代化农业。一、技术模式1、深松重耙耕作播种模式(1)技术路线秸秆回收利用→灭茬斜向深松→对角耙地→起110cm大垄→种子清选、处理、包衣→机械精量播种、深施肥→机械药剂灭草、中耕深松追肥→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  相似文献   

3.
明确深耕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可为改进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依据。通过2 a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主要提高耕层下部土层土壤酶活性,深耕后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3.03%、4.01%、7.39%和5.43%;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水解酶的活性,秸秆还田后土壤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8.21%、12.68%和4.23%。深耕和秸秆还田均能够提高耕层土壤水解酶活性,该效应受土壤质地和年份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4.
李文静  吕亮  杨立军  夏贤格  许敏  万鹏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0):166-169,172
[目的]明确秸秆周年还田、耕作深度与施用腐熟剂对玉米害虫及天敌发生的影响,确定适宜的还田耕作深度和秸秆腐熟剂施用.[方法]在大田条件下分析了秸秆不还田+浅耕、秸秆还田+浅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腐熟剂处理对玉米害虫、天敌发生的影响.[结果]玉米田内害虫种群数量以秸秆还田+深耕+腐熟剂处理最低,秸秆还田+浅耕、秸秆还田+深耕处理次之,秸秆不还田+浅耕最高.蜘蛛类和天敌总量在4种秸秆还田模式中无显著差异.天敌与害虫的益害比受不同秸秆还田处理的影响:与秸秆不还田+浅耕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深耕+腐熟剂、秸秆还田+浅耕、秸秆还田+深耕处理的益害比分别是对照的1.68、1.63和1.45倍.秸秆还田不同处理下亚洲玉米螟的发生量以秸秆还田+深耕+腐熟剂处理最低,与秸秆不还田+浅耕相比发生量下降(29.17±9.36)%.[结论]在推广秸秆还田模式中,可考虑秸秆还田结合深耕且施用腐熟剂的耕作方式,既能降低玉米田害虫的发生,又能提高天敌的控害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两地两年田间定位试验,对比研究常规耕作并秸秆还田(CT)、深耕并秸秆还田(DT)、深耕但秸秆不还田(DNT)三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和秸秆还田均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DT处理耕层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CT处理和DNT处理,分别增加10.8%、23.9%、31.0%和56.1%、85.3%、142.6%。深耕主要增加耕层中下部土壤微生物数量,而秸秆还田能够增加整个耕层土壤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6.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耕作方式(常规耕作、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对夏玉米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深(松)耕主要增加了下部土层的微生物数量,而秸秆还田主要提高了上部土层微生物的数量。深耕+秸秆还田和深松+秸秆还田这两个处理的微生物数量最多,为比较适宜黄淮海地区的两种土壤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农业生产中旱涝频繁发生,同时还存在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区的粮食生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两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作用。本文旨在探索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深松+无秸秆还田6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土壤贮水消耗量、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农田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和深松主要降低了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和周年总农田耗水量,提高了0-1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同时降低了休闲期无效农田耗水量。此外,深耕和深松还降低了夏玉米的株间蒸发量,但深耕显著增加了冬小麦的株间蒸发量,深松则相反。秸秆还田也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贮水消耗量,增加冬小麦农田耗水量,降低夏玉米和休闲期农田耗水量,增加冬小麦的株间蒸发量,降低夏玉米的株间蒸发量。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和深松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0.7%和9.8%,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8%和6.3%。秸秆还田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提高了6.3%和7.6%。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的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与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深耕+秸秆还田和深松+秸秆还田处理的周年农田耗水量分别提高3.3%和2.4%,冬小麦-夏玉米的农田耗水量分别提高了4.2%和3.3%,休闲期的农田耗水量分别降低了7.0%和9.9%,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8.0%和19.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5.9%和15.1%。【结论】在几种耕作模式中,深耕+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的周年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且二者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深耕或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有利于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深松或深耕是黄淮海地区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农作物秸秆还田的研究中,主要是从农田病虫害方面发生问题展开,已经感染了病毒或者携病携虫的秸秆是不能还田的。也有研究认为,采用深耕灭茬的方法可以使得田间病虫源减少。本论文针对秸秆还田对水稻病虫害及产量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稻田系统秸秆还田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秸秆还田是实施肥药减施及有机养分替代的主要技术。稻-麦轮作是浙江北部和中部稻区的主要栽培模式,稻-油和稻-稻模式则主要分布在浙江中部和南部稻区。调查表明,浙江稻区不同栽培模式的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主要有:双季稻田秸秆翻耕还田,稻-麦(油)轮作水稻秸秆覆盖还田,以及稻-麦(油)轮作水稻季的4种秸秆还田耕作方式——麦(油)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水稻直播方式、麦(油)秸秆还田浅耕水稻直播方式、麦(油)秸秆还田深耕水稻插秧方式、麦(油)秸秆还田深耕水稻直播方式。不同耕作及还田方式各有利弊,但同时存在秸秆量大、还田困难,肥料配施没有定量计算方法,病虫害加剧,土壤水分需要科学管理,农机需要合理选择与操作等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参考已有的研究技术资料,针对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以下对策。1)采取方式轮换措施调和不同耕作类型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产生的不足。2)中等肥力农田以单季秸秆还田量5~6 t·hm-2、全年秸秆还田量10~12 t·hm-2比较适宜,超过的秸秆量建议通过综合利用方式加以解决。3)肥料配施采取以氮肥全季调施、前期适当增施,钾肥适当减施为主的秸秆还田施肥策略。4)病虫害防治采取提前翻耕、秸秆深埋、淹水闷田的措施。5)水分管理以易于机械耕作和秸秆还田后保持土壤湿度促进秸秆腐解为原则,晚稻提倡干湿交替的灌溉管理方式。6)机械类型应选择带有秸秆切碎装置的收割机,耕作机械要保证翻埋深度,以实现稳定与均匀的还田作业。  相似文献   

10.
商水县秸秆禁烧工作措施及成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分析了商水县秸秆焚烧带来的系列问题,经过反复论证,提出采取秸秆深耕还田技术解决土地板结和秸秆焚烧难禁问题,成效显著;并做好宣传,转变农户认识,减少秸秆焚烧现象,以期为解决秋季秸秆焚烧问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万佛湖镇地处江淮丘陵,主要栽培模式为"一麦一稻、或一油一稻",在当前秸秆禁烧高压态势下,搞好秸秆机械化还田,探索配套栽培技术是我们基层农技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一麦一稻"秸秆机械化还田及配套栽培技术。1麦茬稻1.1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1.1.1灭茬  相似文献   

12.
在漯河、浚县2地分别设置浅耕加秸秆还田、深耕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隔1 a深耕加秸秆还田和隔2 a深耕加秸秆还田等5种耕作方式处理,调查不同处理条件下夏玉米苗期、粒期主要害虫和地下害虫的发生程度.结果表明,苗期食叶害虫为害后的虫害指数以浅耕加秸秆还田的处理最重,隔2 a深耕加秸秆还田的处理最轻.粒期雌穗上玉米螟的数量以深耕秸秆不还田的处理最多;雌穗苞叶、穗位叶、穗上叶和穗下叶上的蚜虫总量在各处理间变化没有规律性.地下害虫的发生数量为隔两年深耕加秸秆还田的处理最少.  相似文献   

13.
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耕作模式与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麦高肥水地块,确定秸秆还田与不还田2种还田条件,免耕、深耕和两年旋耕一年深耕3种耕作方式,666.7m2施纯氮15、11、20 kg 3个水平,通过区组优化,设计建立不还田免耕(BM)、还田免耕(HM)、还田深耕(HS)和还田综合(HZ)4种耕作模式,在每种耕作模式上进行纯氮3个水平的裂区试验。经过数据调查、统计分析和AHP层次比较,得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实行深耕的耕作模式,666.7m2施纯氮15kg、钾肥(K2O)5 kg、磷肥(P2O5)7 kg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正研究秸秆还田技术,探索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重点研究秸秆覆盖耕作播种技术、秸秆深埋耕作播种技术、深松重耙耕作播种技术等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秸秆进行有效利用和处理,解决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区域环境条件,发展现代化农业。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深耕与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研究深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含量、三相比R值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处理的土壤容重和三相比R值分别降低0.7%和19.0%,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分别增加1.3%和3.8%,作物产量增加1.9%.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不显著,但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三相比R值比秸秆不还田处理降低9.3%,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产量分别增加3.2%和4.3%.深耕和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不同.深耕主要降低了壤土20~40 cm、黏土20~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但增加了黏土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秸秆还田降低了壤土10~20 cm土层的三相比R值,但对黏土三相比R值影响不显著.故深耕与秸秆还田对壤土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和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优于黏土.  相似文献   

16.
机械化深耕灭茬整地与秸秆还田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机械化深耕灭茬整地技术及秸秆还田技术的原则、具体方法、技术指标和注意事项,以期帮助农民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和耕作深度对稻田耕层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耕作深度与秸秆还田对稻田耕层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6年同时在兰溪和金华两地开展油菜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深度的稻作田间试验,探讨浅耕(耕深10~12 cm)无秸秆还田、浅耕油菜秸秆还田、深耕(耕深18~20 cm)无秸秆还田和深耕油菜秸秆还田等4个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组成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等含量,但耕深和秸秆还田对土壤pH、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提高稻谷产量,而耕深对稻谷产量无明显影响。与浅耕无秸秆相比,深耕或秸秆还田可提高耕层土壤磷酸酶和β-葡糖苷酶的活性,但对生物多样性香农(Shannon)指数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磷脂脂肪酸总含量、细菌PLFA含量和真菌PLFA含量,而增加耕深会降低土壤真菌PLFA含量。秸秆还田结合适宜的耕作深度可有效提高稻田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土壤肥力,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杨铭 《江苏农业科学》2022,50(6):175-180
为揭示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下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花生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影响规律,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免耕(NSP)、秸秆还田免耕(SP)、秸秆还田浅耕(SSP)和秸秆还田深耕(SDP)等4个处理,利用Biolog Eco生态板技术,研究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下花生田土壤养分含量及碳源代谢功能的...  相似文献   

19.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常规翻耕、深翻、深松)和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对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相关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深翻和深松)显著增加了夏玉米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而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夏玉米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深耕(深翻和深松)和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降低了土壤紧实度;深耕(深翻和深松)显著提高了土壤温度,而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20.
《农家致富》2012,(13):53
江苏省灌云县杨集镇读者洪某来电:三夏大忙季节,又有不少农户在焚烧秸秆,以前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有补贴。请问:江苏省今年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政策如何?答:江苏省秸秆机械化还田推进工作会明确今年江苏省财政安排2.1亿元资金扶持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比上年增加6000万元;地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达1.2亿元。对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和相关农业企业,以及秸秆固化燃料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