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甬优12”杂交稻在绍兴的生长特点,掌握预防稻曲病关键时期,于201 2年开展了“甬优12”单季稻不同移栽方式下的生长特点观察.结果表明,“甬优12”杂交稻在绍兴县种植全生育期达189 ~194 d,属生育期特别长的品种.“甬优1 2”出叶速率在移栽后10d内机插慢于人插,移栽后11d机插快于人插,快速出叶期机插比人插长10d左右.预防稻曲病关键时期:机插为插种后67 d、人插为插种后66 d.达到有效穗苗数时间:机插为插种后27 d、人插为插种后20 d.  相似文献   

2.
为寻找适合机插的水稻大穗型品种(组合),笔者示范种植了"甬优13号"、"甬优8号",通过不同栽培方式试验、不同机插规格试验、大区品比试验,得出"甬优13号"、"甬优8号"两个优质单晚组合增产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杂交粳稻甬优8号作连作晚稻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大秧种植和小秧机插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均能安全齐穗.但全生育期缩短14-15d;大秧人工种植区平均产量7122kg/hm^2,接近或略高于当地常规晚粳的产量水平;小秧机插种植区平均产量5475kg/hm^2,产量水平低于当地常规晚粳。杂交粳稻甬优8号作连作晚稻栽培以采用大秧种植为宜。  相似文献   

4.
不同机插密度对不同品种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吴中区水稻机械化生产配套技术的深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选用"南粳46"(常规稻)和"甬优8号"(杂交稻)两个品种,进行了相同水肥条件下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插株距大(插秧机行距固定为30cm)、机插密度低,虽有利于机插水稻分蘖,但有效穗数达不到预期目标,进而影响最终产量;"南粳46"以每667m~2插1.8万穴左右为宜,"甬优8号"以每667m~2插1.6万穴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5.
"甬优6号"不同插种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甬优6号”是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共同育成的籼粳杂交超级稻新品种,该品种植株高大,生育期长,适宜插种密度是“甬优6号”高产的关键。本试验旨在通过不同插种密度试验来探索“甬优6号”的最佳插种密度。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机插密度对连作杂交晚稻"甬优6号"产量的影响,明确其合理的群体起点,为连作稻区晚季杂交稻机插技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插秧机设计的行株距规格,设栽插丛数为12万、15万、18万、21万和24万丛/hm25个处理,采用小区重复试验,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随着机插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最高苗数、有效穗增加,穗粒数减少,成穗率降低;机插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增产增效。[结论]"甬优6号"在温州地区作连作晚稻种植,机插密度以21万丛/hm2左右,每丛插2.5~3.5本较适宜。  相似文献   

7.
“甬优9号”是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的籼粳杂交稻新品种,2007年乐清市引入试种,表现出优质、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性强等优点,作机插栽培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特别适宜作连作晚稻机插。经几年试验示范,总结完善了“甬优9号”在乐清市种植的特征特性及机插栽培配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适应机械化插秧的杂交水稻新组合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个杂交组合在机插条件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甬优9号、甬优12号、春优58组合因分蘖力好,成穗率高,穗型适中,更适应机插,产量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探索"甬优12"高产栽培技术,2013年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试验基地进行了"甬优12"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2"在衢州市采用手工移栽和机插栽培产量较高,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抛秧栽培的产量表现较好,可作为机插栽培和手工移栽的一种补充栽培方式酌情应用;直播栽培产量较低、穗粒数较小,不建议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超级稻甬优12号移栽密度与氮肥用量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移栽密度与氮肥施用量对甬优12号产量及有关性状的影响,试验设4个密度,4个氮肥水平,按单裂区试验处理排列。结果表明,甬优12号在椒江区种植的最佳移栽密度为10 000丛/亩单本,氮肥施用量为8~12 kg/亩,此时产量、植株性状、穗粒结构均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以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开展了水稻超高产技术攻关研究及其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介绍了杂交粳稻甬优8号品种的主要农艺特性特征,总结其超高产机插配套栽培技术,以期为甬优8号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连续2年选用杂交粳稻甬优2640,配套钵育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探讨甬优2640钵苗机插条件下超高产的产量结构、群体质量指标和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与毯苗机插相比,甬优2640钵苗机插超高产的产量结构表现为穗型大、单位面积颖花量高、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相仿;群体质量指标“前小、中高、后强”;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为稳定穗数、主攻大穗、扩库强源、抗逆防倒.  相似文献   

13.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晚稻甬优6号茎蘖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超级杂交水稻甬优6号为试材,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 N 180、225、270、315 kg/hm2)和移栽密度(19.5万、22.5万、25.5万、28.5万、31.5万苗/hm2)对晚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高茎蘖数随施氮量或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成穗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先增后降,随移栽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产量随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先增后降;施氮量与移栽密度交互作用对产量及主要性状有显著影响.在施氮量为270 kg/hm2、移栽密度为25.5万苗/hm2的试验条件下比较有利于甬优6号增产.  相似文献   

14.
以籼粳杂交晚稻甬优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超秧龄移栽条件下,连作晚稻甬优9号的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超秧龄移栽对甬优9号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以秧龄39 d影响较小,其产量为566.9 kg/667m2,比35 d秧龄移栽时减产4.07%,且以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甬优9号作连作晚稻移栽秧龄最晚不宜超过40 d。  相似文献   

15.
传统连作晚稻种植,由于季节紧张,成本居高不下,水稻产量不高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农户对早稻种植的积极性。为了降低连晚种植成本,提高产量,我们对不同类型连晚杂交组合在本地区进行机插适应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4个杂交水稻新组合中籼粳型组合甬优2640、甬优9号相对比较适合本地区作连作晚稻机插种植。  相似文献   

16.
进行了籼粳杂交水稻甬优6号作单季晚稻栽培的不同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一般移栽密度以14.06万~16.07万丛/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以迟熟中粳淮稻5号为材料进行机插试验,研究不同移栽密度组合对机插水稻淮稻5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密度能使单株生产力增强,提高单株成穗数和单株经济产量,穗型增大,穗长增加,穗粒数增多,粒重和结实率也增加,茎秆矮壮,抗倒伏能力增强,群体茎蘖消长较为缓和,成穗率升高.但也存在着茎蘖数量不足,群体LAL和生物产量积累较少,最后成穗数不足等特征.综合来看,机插水稻淮稻5号以移栽密度组合A3B3群个体矛盾协调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针对烟后稻生产中种植品种多、移栽密度越来越低、氮肥用量过高导致产量下降的现状,以三系杂交籼稻、两系杂交籼稻和籼粳三系杂交稻为试验材料,设置品种、机插密度与施肥量正交试验,研究品种、机插密度和施肥量三因素对烟后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机插密度与施肥量对烟后稻产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影响程度表现为种植品种>机插密度>施肥量。单一因素比较可知:品种以甬优7860(籼粳三系杂交稻)产量最高,为10 500.5 kg/hm2;机插密度以18.525万丛/hm2(行株距30 cm×18 cm)产量最高,为9 967.1 kg/hm2;施肥量以纯N 180 kg/hm2产量最高,为9 900.5 kg/hm2。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决定因素是品种,结实率的决定因素是机插密度。在本试验条件下,烟后稻产量最高的组合为品种甬优7860(籼粳三系杂交稻)、机插密度18.525万丛/hm2(行株距30 cm×18 cm)、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龙游县双季稻机插主栽品种搭配试验,经机插适应性、丰产性等性状比较,选择出适宜本地机插的双季稻搭配较佳组合7组,即中嘉早17-甬优9号、中嘉早17-甬优15、中嘉早17-秀水134、中嘉早17-绍糯9714、金早47-甬优15、金早47-甬优9号-金早47-浙优18。  相似文献   

20.
永康市机插连作晚稻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进永康的5个杂交水稻品种进行连晚机插试验。结果表明,5个参试品种甬优1140、甬优1540、甬优538、嘉优2号、嘉优中科2号都适宜在永康作连晚机插栽培,但各品种必须配套合适的播种期与插秧密度才能丰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