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验以3株贵州市采集的松乳菇菌种和西南大学储存的一株松乳菇菌种为材料,利用PDA培养基培养活化的母种,马丁氏培养基筛选最优碳源、氮源以及pH,通过观察菌丝密度、菌丝颜色形态、菌丝过滤干燥称重等方法确定最优条件,对比各组别中松乳菇菌丝生长状况确定最优菌种。将菌丝置于不同栽培种配方中培养,确定最佳的栽培种配方。试验表明:Ld1为最优菌种,能够产生大量菌丝,PDA培养基能较好的培养、保存菌种。最优条件为葡萄糖作碳源,KNO3作氮源,pH 6,且以松木屑、麦麸、棉籽壳按照一定的配比做栽培种能使松乳菇菌丝生长发育得最好。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双孢蘑菇菌种菌丝长势较好、生长速度快、颜色较白、污染率低的培养基配方,以高粱粒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少量麦粒和辅料为培养基,对双孢蘑菇菌种的原种和栽培种进行不同培养基配方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效果较好的原种培养基配方为配方A(麦粒32.5%,高粱粒65.0%,石膏1.0%,轻质碳酸钙1.5%,灭菌土封面)和配方C...  相似文献   

3.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8):6207-6215
本研究是以野外采集的一株野生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菌株为研究材料,对其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培养菌种。本试验通过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并对7个母种培养基配方、6个原种培养基配方和8个栽培种培养基配方菌丝生长及出菇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分子鉴定,获得的野生菌株为肺形侧耳;7个母种培养基配方中,以配方2 (马铃薯200 g,琼脂20 g,蔗糖20 g)的生长速度和菌丝密度最好;6个原种培养料中,以配方4 (棉籽壳78%,麦麸20%,蔗糖1%,石膏1%)为最佳配方;根据菌丝长势、出菇情况、产量和品质等指标,栽培种培养料中以配方1 (棉籽壳88%,麦麸10%,石灰1%,石膏1%)为最佳配方。该研究结果为野生肺形侧耳的人工驯化栽培研究和优质食用菌产品的生产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游华芳  徐彦军  刘萍  陈松  许娟  胡有朋 《种子》2022,(11):91-94
采用不同微营养配方培养杏鲍6号菌种,研究其母种和原种质量、出菇表现及漆酶、丙酮酸脱氢酶活性。结果表明,杏鲍6号在母种配方4培养基中菌丝长势好、菌丝洁白、浓密粗壮,菌丝长势评分高,菌种质量好;菌丝生长速率最快(5.31 mm/d),与ck(4.89 mm/d)有显著性差异。杏鲍6号原种菌丝在培养基配方1和配方4中长势好,菌丝洁白、浓密、粗壮,菌种质量好。原种配方1菌丝生长速度(2.61 mm/d)和配方4菌丝生长速度(2.55 mm/d)较快,分别与ck菌丝生长速度(2.29 mm/d)、配方5菌丝生长速度(2.29 mm/d)达显著性差异。出菇试验中,子实体产量较高的是配方3(110.97 g)与配方4(107.57 g),二者分别与ck(91.56 g)、配方5(91.44 g)之间达显著性差异。综合比较得出,添加硫酸锌(1 g)的配方4为杏鲍6号母种最佳配方,同时添加硫酸锌(0.01%)的配方4也是其原种培养基出菇的最好配方。  相似文献   

5.
利用木耳菌糠栽培元蘑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黑龙江省每年大量木耳菌糠得不到有效利用的实际问题,并积极探索元蘑代料栽培的新技术,以传统栽培种配方CK为对照,以12%的浓度梯度逐渐用菌糠代替木屑设计6个栽培种配方,等量接种生长状况一致的原种,在相同的条件下发菌与出菇。通过采用测定元蘑菌丝的生长势、满袋天数、原基形成时间、成菇状况、子实体的长势及生物学转化效率的方法,研究了栽培料中不同菌糠浓度对元蘑生长周期、生物学效率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种配方为木耳菌糠36%、木屑44%、麦麸17%、黄豆粉1%、玉米面1%、碳酸钙1%,适宜元蘑生长。其菌丝生长浓密健壮,生物学转化效率为81.96%,比对照高出1.74%,试验证明了利用木耳菌糠栽培元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田浩原  徐彦军  陈松  游华芳  许娟 《种子》2022,(9):110-114
采用不同碳、氮源配方培养姬菇三级菌种,研究姬菇1号菌种长势、满袋时间、外观质量及出菇表现。结果表明,桦槁、毛栗为碳源的三级菌种质量较好。桦槁培养基菌丝满袋时间最短(20.33 d),并与核桃、大豆秸秆、玉米秆、麦秆、油菜秆等处理差异显著;毛栗、桦槁、杨树培养基的姬菇子实体生物转化率较高,分别为39.01%、35.67%和35.48%,玉米秆和毛栗木屑作培养基的姬菇蛋白质含量较高。以豆粕、玉米芯为氮源的培养基姬菇三级菌种质量较好;各处理中,麸皮作氮源培养基的姬菇蛋白质含量最高,为31.03%。麸皮、豆粕为氮源培养基的姬菇生物转化率较高,分别为35.48%和24.67%,并与其他处理呈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王宁宁  王超 《作物杂志》2012,28(3):48-52
为探讨不同碳、氮源对甘蓝链格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以从甘蓝品种W-14感病株上分离获得的菌种为供试材料,以该菌种在不同碳、氮源培养基上的菌落长势、直径、菌丝生长速率、生长指数、菌丝干重为测量指标,研究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13种常见氮源和6种常见碳源对甘蓝链格孢菌菌丝生长的作用,筛选出适宜该菌生长的营养物质。结果表明: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硝酸铵时,菌丝的生长速率及菌落直径较大,菌丝致密,其菌丝的生长指数最高为38.33,菌丝干重也较大;而在以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的生长指数和菌丝干重最大,所以甘蓝链格孢菌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碳源分别为硝酸铵和淀粉。  相似文献   

8.
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营养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6种碳源和6种氮源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碳源和氮源对该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均有显著影响。病菌在以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乳糖次之;菌丝干重以果糖培养基上最大,乳糖、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淀粉次之,无碳对照最低;产孢量以在麦芽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最高,乳糖次之,无碳对照最低。病菌在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菌丝干重最大,硝酸铵次之,脲最慢;产孢量以在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高,硝酸铵、硫酸铵上次之,脲最低。脲和氯化铵对病菌生长和孢子形成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彦军  肖军  李昌俊  陈金棒 《种子》2019,(8):138-140
为筛选出适宜庆科212的三级菌种培养基配方。采用不同配方培养基,研究各培养基对庆科212三级菌种菌丝体生长速度和生长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母种培养基,庆科212菌丝生长速度为:配方2(4.26mm·d^-1)>配方4(3.62mm·d^-1)>配方1(3.51mm·d^-1)>配方3(3.48mm·d^-1),且配方2母种菌丝生长速度与其它3个配方达极显著差异;原种培养料中,庆科212菌丝生长速度为:配方4(1.56mm·d^-1)>配方1(1.50mm·d^-1)>配方2(1.48mm·d^-1)>配方3(1.27mm·d^-1),配方4与配方1、配方2达显著差异,而与配方3达极显著差异;配方1与配方2无显著差异,配方1、配方2菌丝生长速度与配方3达显著差异。菌丝满袋所需时间以配方4最短,配方3最长;栽培种培养料,庆科212菌丝长势和生长速度以配方2表现较好,菌丝生长速度为:配方2(1.63mm·d^-1)>配方3(1.59mm·d^-1)>配方1(1.23mm·d^-1)>配方4(1.18mm·d^-1),配方2和配方3差异不显著,配方1和配方4差异不显著,配方2、配方3分别与配方1、配方4达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1株野生茶树菇的鉴定及其母种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茶树菇,同时丰富国内茶树菇种质资源,以采自贵州的1 株野生茶树菇NC1 菌株为材料,对其进行内转录间隔区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鉴定和母种培养条件研究,包括对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氮源、C/N 比、最适温度、最适pH 等。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柱状田头菇(Agrocybe aegerita),其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玉米淀粉,其次为葡萄糖或果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其次为蛋白胨,最适C/N 比为30/1~40/1,最适温度为29℃,最适pH 5.0~6.0。研究结果可为野生茶树菇NC1 菌株进一步驯化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发酵床养猪废垫料为替代料的毛木耳菌丝培养基质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发酵床养猪垫料废弃资源作为毛木耳培养料的再利用技术,以毛木耳781 为试验菌种,采用试管培养的方法,探讨发酵床养猪废弃垫料以不同比例替代麦麸、木屑的培养基质配方对毛木耳菌丝生长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发酵床腐殖质代替50%木屑的培养基,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培养后期的持续生长力最强。试验证实,纤维含量丰富的发酵床养猪废垫料,适宜作为毛木耳菌丝培养的木屑替代料,其最大替代比例为50%,可有效促进菌丝生长速度与持续生长势;而以发酵床养猪废垫料替代部分麦麸作为培养料,则明显削弱菌丝后期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2.
杏鲍菇液体菌种培养基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以菌丝生物量为主要指标,对杏鲍菇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进行研究。试验表明,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蔗糖3%,玉米面3%,麦麸3%,酵母粉0.4%,KH2PO4 0.25%,MgSO4 0.1%,ZnSO4 0.05%,CaSO4 0.05%,起始pH值为6~7。最适摇瓶培养条件为装液量80 mL/250 mL,摇床转速150 r/min,接种量10%,培养周期为6天。  相似文献   

13.
深绿木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灰树花染病时分离出一株具生防潜力的木霉菌,为了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对其生长培养基、温度、pH、碳源、氮源和维生素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深绿木霉;该菌株在PDA、MEA、基本培养基和查彼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2天即能长满平皿。在10~37℃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以25℃时菌丝生长最快,30℃时产孢量最大。在pH 2~10范围内,菌丝菌均能生长,pH 5~7时菌丝生长最快。牛肉膏为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葡萄糖为最佳的碳源,维生素B6对菌丝生长最有利。  相似文献   

14.
白阿魏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是一种特有的食药两用珍稀真菌,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本文以白阿魏侧耳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的温度、pH值、碳源、氮源和通气条件对其菌丝生长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22℃~30℃,最适温度是25℃;适宜生长pH值为5.0~8.0,最适pH值是7.5;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充足的氧气有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5.
漆树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江彤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286-290
采集感染炭疽病的漆树病叶,组织分离得病原菌纯培养,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培养特征、致病性和寄主范围将其鉴定为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发现,漆树炭疽菌菌丝生长与时间呈直线相关,菌丝在10~35 ℃范围内均能生长,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8 ℃,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达到90 %时才能萌发,连续光照可以促进菌丝生长量和产孢量的增加,菌丝在pH 3~12 范围内均能生长,生长最适pH为6.0。漆树炭疽菌对多种碳、氮源都能利用,以葡萄糖、果糖为碳源以及以天门冬酰胺、丙氨酸为氮源时,其菌丝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16.
玉竹锐顶镰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和掌握病害的发生规律及更好的防治病害,本实验从温度、pH值、光照、碳源、氮源对玉竹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菌落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种类杀菌剂对病菌的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锐顶镰孢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7.0,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以甘氨酸为氮源时利用最优。药剂筛选结果表明有机硫类杀菌剂对玉竹锐顶镰孢菌的抑制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7.
长枝木霉TlCC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木霉TlCC,为明确其分类地位及其生物学特性,对该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并对其生长培养基、光照、温度、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和pH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 longibrachiatum)。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株TlCC在PDA上生长量最大,查氏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上生长量最小;不同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无明显差异,但在连续光照条件下可明显促进孢子产生;在15~40℃范围能够生长产孢,在35℃时菌丝生长最快,但产孢量在25~35℃最大;果糖最能促进菌丝生长,果糖、可溶性淀粉最有利于产孢;谷氨酸对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都有促进作用;Cu最能促进菌丝生长,而Zn、K和Mg则对菌丝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Cu最有利于产孢,Zn对产孢明显抑制;在pH值在2~10范围内均可生长,在pH为5时为生长最佳,在pH值3~7范围内最有利于产孢。  相似文献   

18.
银涛  罗学刚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1):120-125
为了获取优质高产的蛹虫草,菌丝体生长速度和生长是否健壮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笔者通过单因素试验找出了菌丝体的最适生长指标,采用均匀试验优化培养基中各种成分添加量。研究得出,乳糖和蛋白胨为菌丝体培养的最佳碳氮源。优化后的培养基组分为:蛋白胨2.5 g/L,乳糖39.9 g/L,磷酸二氢钾0.5 g/L、硫酸镁3.2 g/L和氯化钙0.3 g/L;适宜温度是15~28℃,最适为25℃;适宜pH范围为5~9,最适为7.5;无机盐对菌丝体生长速度影响不大,但对菌丝生长势有一定的影响,光照会抑制菌丝体的生长,以暗培养为宜。在此条件下通过试验证明,菌丝体长速可达到4.0 mm/天,且菌落菌丝呈现出浓密、洁白、粗壮有光泽。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甘肃省枸杞炭疽病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生长速率和孢子活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从温度、光照、pH、湿度及营养条件几个方面对病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及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在10%枸杞汁PDA培养基、25℃、pH6、葡萄糖、甘露糖、甘氨酸条件下生长最好;产孢的最佳条件为25℃、pH6、光照条件、蔗糖及硝酸钠;分生孢子在30℃、pH5、相对湿度100%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病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10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10min。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对枸杞炭疽病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