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开花后10-14d用于适水性禾谷类作物时,以前的研究表明某些化学脱水或衰老剂在花后缺水条件下可用于选择具有稳定籽粒大小(粒重)的品系。本研究评价了这些化学物质之一-碘化钾(KI)在旱地小麦育种项目中选择籽重特性的潜力。1988-1989年在两个中等雨量地点安排了96个F2衍生的F6和F7代品系和11个小麦品种,于籽粒发育到1/3外,时喷撒0.3%的KI溶液。由于用KI处理造成籽粒产量和千粒重的减  相似文献   

2.
自从十九世纪70年代引入Turkey小麦品种之后,有芒硬质红粒冬小麦就在美国大平原区普遍种植了,但芒对小麦生产力的作用至今尚不清楚。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芒可能具有光合功能,从而弥补干旱引起的旗叶光合作用的下降。本研究旨在确定芒的遗传性抑制对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同时测定籽粒性状的有关变化。将3个硬质红粒冬小麦品种(TAM107,Centruy,Mustang)的有芒和无芒近等基因系种在条件控制室,设供水充足和缺水两种处理。穗部和旗叶的光合效率于籽粒发育的两个阶段分别测定。整株及籽粒的WUE则根据水分的实际利用情况测定。在充分灌水条件下,花后14d,所有品种无芒穗的光合效率均比有芒穗的低,而且差异显著,花后24d也有两个品种如此。在缺水条件下,花后14d,TAM107和Mustang的无芒穗与有芒穗相比,前者的光合效率显著低于后者,但花后24d二者无差异。花后14d和花后24d,近等基因系间旗叶的光合效率均无差异.总之,有芒和无芒系之间籽粒性状的差异不明显。尽管有些瞬间光合测定值表明有芒穗的WUE要高一些,但从整株生物学产量或粒重来看,这种差异并未引起有芒品系实际WUE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花后高温对小麦农艺性状及面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咏  赵云  张辉  冯宽  李召锋  李卫华 《麦类作物学报》2016,36(11):1482-1488
为研究花后不同时期高温对小麦农艺性状和面粉品质的影响,对2个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于花后不同时期进行高温处理,分析了其主要农艺性状及面粉品质对高温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花后高温可显著降低2个小麦品种的千粒重,花后中期高温对千粒重的影响更大;容重、穗长、主穗粒数和小穗数在各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新春11号的膨胀势在花后中期高温处理后显著提高;新春39号的膨胀势在花后早期和中期高温处理后均显著降低,且花后早期高温对膨胀势的影响更大。2个品种的降落数值经花后高温处理后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新春39号降低更显著。新春11号在早期高温处理下,籽粒的干、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中期高温处理下,干、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总体表现为高温胁迫后各被测指标值均升高。新春39号经花后早期高温处理,籽粒的干、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中期高温处理后各被测指标值均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新春11号在花后早期高温处理下,面粉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和低谷黏度显著低于中期高温处理,其他指标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新春39号在花后早期高温处理下最终黏度显著高于中期高温处理,而糊化温度在中期高温处理后显著低于对照,其他指标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花后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筛选耐高温胁迫的优良小麦品种,采用盆栽与人工气候室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花后高温胁迫对15个小麦品种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10 d和20 d高温处理分别使不同品种千粒重下降4.3%~34.8%和8.5%~32.5%,产量下降6.8%~35.0%和13.9%~37.9%,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1.0%~8.7%和2.4%~16.4%,表明不同品种对高温胁迫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从高温处理时期来看,花后20 d高温胁迫的影响略大于花后10 d.依据花后高温胁迫下千粒重和产量的降幅进行聚类分析,将15个小麦品种划分为5类,其中洛旱6号受高温胁迫的影响较大,偃展4110、洛旱2号和郑麦366对高温胁迫的耐性较强.从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化来看,豫麦50受高温胁迫影响较小,豫农949和豫农202受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花后干旱胁迫对两种筋力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盆栽防雨条件下,分别以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和弱筋小麦品种豫麦50为材料,研究了花后不同阶段(整个灌浆期、花后0~10d、花后10~20d和花后20~30d)土壤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5%~40%)对植株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不同阶段土壤干旱胁迫均导致两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Pn),PSⅡ活性(Fv/Fo)、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d)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著下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显著上升;以整个灌浆期干旱胁迫下旗叶光合参数下降幅度最大。不同阶段相比,以花后10~20d干旱胁迫下旗叶光合参数的降幅最大,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花后0~10d和20~30d干旱胁迫对旗叶光合参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保证花后10~20d的麦田水分供应对维持小麦较高的光合性能、促进籽粒灌浆具有重要作用。两品种相比,以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旗叶光合性能及产量受干旱胁迫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6.
当开花后10—14d用于适水性禾谷类作物时,以前的研究表明某些化学脱水或衰老剂在花后缺水条件下可用于选择具有稳定籽粒大小(粒重)的品系。本研究评价了这些化学物质之—──碘化钾(KI)在旱地小麦育种项目中选择籽重特性的潜力。1988—1989年在两个中等雨量地点安排了96个F2衍生的F6和F7代品系和11个小麦品种,于籽粒发育到l/3外时喷撒0.3%的KI溶液。由于用KI处理造成籽粒产量和千粒重的减少,1988年较1989年为重,这可能与1988年生长季节雨量较大所致。作为脱水作用结果,籽粒产量的减少程度大于千粒重减少程度,但两者间的相关性低(0.09至0.58),8对比较中有5对不显著。在较湿润的1988年脱水处理的基因型反应中存在有相当的变异。产量的遗传变异系数为5.6%至12.9%,千粒重为2.5%-9.5%。品种与脱水处理间互作的变异组成估计与品种变异组成估计的比率,一般都 小于1。然而,对脱水处理反应的遗传差异在某些试验中可能为主要的,特别是在一个试验地点和2年的较湿润年份更是如此。故此,作者认为化学脱水处理技术可用于旱地育种中筛选花后品种抗旱性,但由于该技术的某些限制,选择需限定在较湿润的地方和季节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灌浆期高温对小麦籽粒中淀粉粒发育的影响,选用新疆主栽的冬小麦品种新冬20号和新冬23号为试验材料,在籽粒灌浆期设2个昼夜温度水平(24/17℃,37/28℃),研究高温对小麦籽粒发育、淀粉粒表观特性、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以及淀粉降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灌浆期高温胁迫使两个参试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进程缩短、籽粒瘦瘪,粒重明显下降。高温胁迫影响了A-和B-型淀粉粒的发育进程,从花后14 d开始淀粉粒表面出现孔洞,成熟期B-型淀粉粒数量明显减少。两个参试小麦品种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对高温的耐受性不同,新冬23号受影响较大。高温处理下两个小麦品种的AGPase和SSS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提前,SS酶活性明显降低;灌浆后期籽粒α-淀粉酶活性明显增强。花后高温胁迫打破了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合成酶和降解酶之间的平衡,α-淀粉酶活性增强导致淀粉粒表面出现孔洞,最终影响淀粉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生长在旱地条件下的小麦在籽粒灌浆期间,环境胁迫可加大其对贮藏同化物的依赖性,本研究之目的是确定开花后遮荫小麦叶片与茎秆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损失量和籽粒干物质增加量。1991-1992年,在德克萨斯州的Temple于田间条件下,用Mit小麦品种在花后10-11d开始实施遮荫处理。遮萌期间,带穗植株的茎干物质减少量1991年为290g/kg,1992年为140g/kg。叶干物质减少量1991年为24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连阴雨天气弱光逆境导致小麦减产的机理,于2017-2018年度对长江中下游流域适宜推广的48个小麦品种开展了灌浆期全程遮光试验(遮去自然光强的45%),初步筛选出两个弱光敏感品种(扶麦1228和生选6号)和两个弱光钝感品种(襄麦55和扬麦158),2018-2019年以此4个品种和江汉平原主推品种郑麦9023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开花期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植株氮素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花后遮光后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降低,两年度5个品种平均减产49.1%~61.1%,千粒重平均下降34.4%~42.5%,遮光对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两年度均未达0.05显著水平。(2)花后遮光抑制了小麦干物质的积累,显著减少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使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较CK平均下降23.4%,降低籽粒灌浆速率。花后遮光增大了营养器官花前同化物的转运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而减少了花后光合同化物量及其贡献率,降低收获指数。(3)花后遮光后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受抑,较多的氮素滞留在营养器官中,茎鞘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加了88.0%,穗轴与颖壳次之,叶片增加了32.8%。遮光导致各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均显著下降,使籽粒氮素积累对花后吸收氮素的依赖加大。总之,花后遮光会导致小麦显著减产,其主要原因是粒重大幅度下降;遮光加大了籽粒干物质积累对花前碳水化合物再分配的依赖,以及籽粒氮素积累对花后氮素吸收的依赖。襄麦55和扬麦158遮光条件下籽粒产量下降幅度较小,是稻麦周年高产适宜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小麦籽粒蛋白品质的形成机制,以弱筋和强筋小麦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灌浆期间旗叶叶绿素含量以及Rubisco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降解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灌浆期间不同品质类型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和Rubisco含量差异明显,弱筋小麦品种宁麦9号和扬麦15花后15~25 d旗叶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16.8%和19.6%,而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和镇麦168花后15~25 d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分别为52.8%和34.6%;旗叶灌浆期内肽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2个强筋品种花后5~25 d内肽酶活性始终高于2个弱筋品种;小麦旗叶Rubisco含量在开花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两个弱筋小麦品种旗叶中Rubisco含量始终高于两个强筋小麦品种。此外,扬麦15花后15~20 d才可以看出Rubisco亚基出现降解现象,郑麦9023在花后15 d就已经明显出现了Rubisco大亚基降解,说明强筋小麦郑麦9023旗叶较弱筋小麦扬麦15衰老早。  相似文献   

11.
本文调查了不同小麦品种在减数分裂期遇高温导致不育的差异,获得了热带、亚热带小麦育种的基础知识。把从世界一些国家往集的109个小麦品种(品系)分别于10月下旬、2月下旬、5月上旬和7月上旬而。秋播小麦,英国,荷兰,德国品种减数分裂期在最高气温20-23℃,最低气温16-18℃下几乎完全不育。从春到夏气温高4-5℃的西班牙品种,减数分裂期日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18.5℃,结实率约为60%,同为春小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外源水杨酸(SA)对高温胁迫下小麦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以扬麦18为试验材料,于2018-2020年进行盆栽试验,分别在小麦抽穗期(SAHG)、开花期(SAAG)、花后5 d(SA5G)以及花后10 d(SA10G)对其喷施水杨酸(SA),在灌浆期(花后15~19 d)采用被动式模拟增温方法对其进行高温胁迫,分析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NN)相比,灌浆期高温胁迫(NG)显著降低了小麦的产量和千粒重,不同时期喷施SA显著降低了高温胁迫下产量和千粒重的下降幅度,不同处理缓解效果表现为SAAG>SA5G>SA10G>SAHG。外源SA处理缓解了高温胁迫对小麦不同穗位强、弱势粒粒重的损害,对上部小穗及弱势粒粒重的影响较为显著,从而缓解了高温胁迫下小麦产量的降低。喷施SA显著降低了灌浆期高温胁迫下籽粒蔗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合成酶(SS)活性的降低幅度,提高了籽粒中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细胞分裂素(CTK)的含量。推测喷施SA通过调控小麦籽粒内源激素水平提高籽粒糖类物质含量,进而缓解高温胁迫对产量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调查了不同小麦品种在减数分裂期遇高温导致不育的差异,获得了热带、亚热带小麦育种的基础知识。把从世界一些国家征集的109个小麦品种(品系)分别于10月下旬、2月下旬、5月上旬和7月上旬播种,调查结实率。结果表明:减数分裂期处在高温条件下结实率低,结实率因栽培地区的温度、环境条件而异。秋播小麦,英国、荷兰、德国品种减数分裂期在最高气温20—23℃,最低气温16一18℃下几乎完全不育。从春到夏气温高4—5℃的西班牙品种,减数分裂期日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18.5℃,结实率约为60%。同为春小麦,瑞典和挪威育成的品种与热带或亚热带的菲律宾、巴西育成的品种相比,减数分裂期遇高温结实率显著降低,这给热带、亚热带小麦育种在亲本选择上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灌浆期高温对不同耐热性小麦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小麦耐热机理,以3个耐热性不同的小麦品种(系)[44(耐热)、94(热敏感)和中国春(热敏感)]为材料,在开花后15 d至成熟进行胁迫(昼/夜温度37/17 ℃,14/10 h),探究热胁迫对小麦灌浆时间、千粒重、籽粒淀粉含量、组成和淀粉颗粒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处理后,耐热和热敏感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均降低,直/支比分别下降和升高;与耐热品系44相比,2个热敏感小麦品种的A型淀粉颗粒粒径减小,中间型淀粉颗粒(8~14 μm)增多。这些结果说明,灌浆期高温胁迫抑制了小麦籽粒淀粉的积累,但不同耐热能力的品种(系)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花生结荚期同化物运输的化学调控/李娘辉(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陈汝民,黄群声中国油料.一1994,16(3).一6~10以花生品种汕油27为材料,采用田间栽培与盆栽相结合,于始花后10、20、30天给植株叶片喷施营养元素溶液(氮0.21mM、磷0.1...  相似文献   

16.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单倍体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王广全 《麦类作物》1998,18(6):12-14
试验采用三种玉米类型,两个F2小麦杂交组合,研究不同玉米类型对小麦单倍体胚产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普通玉米组合胚产生频率在3.75%-7.02%之间(平均为5.65%),4个粘玉米组合在3.48%-8.10%之间(平均为6.54%),4个甜玉米组合为6.67%-11.36%(平均为8.70%)。不同类型的玉米对小麦单倍体胚的产生具有基因型差异,甜玉米〉粘玉米〉普通玉米,用100mg/kg的2  相似文献   

17.
江苏淮北地区自50年代初先后从30多个国家引进1500多个小麦品种。除少数几个直接利用外,间接利用有显著成效的计10多个,共育成含早洋麦、熟1号、欧柔、阿夫、S.T.2764/525、叶考拉.U.P.301、山前麦、高加索、年朱特等血统的品种35个,占同期育成推广品种的95%以上,对丰富育种遗传基础,促进良种更新换代的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花后低温对小麦胚形态发育的影响,以半冬性小麦品种烟农19和春性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人工模拟花后低温,采用树脂切片、显微结构观察及Image-Pro Plus软件图像分析等技术,研究小麦胚在花后低温下的形态变化。结果发现:(1)低温处理后两小麦品种胚的脱氢酶活性均降低,扬麦15的降幅大于烟农19;(2)低温延迟了小麦胚的发育进程,影响胚面积的增长和结构的分化;(3)低温影响盾片细胞发育,抑制盾片上皮细胞的伸长和底部上皮细胞层数的增加,同时使薄壁细胞贮藏物质增多;(4)低温对小麦胚分化过程影响较大,对小麦胚芽分化的抑制作用较明显,对胚根分化影响不明显,同时低温还抑制胚轴细胞数目的增加、体积的增长和贮藏物质的积累;(5)低温影响胚乳输导细胞的发育,减慢输导细胞解体进程。以上结果表明,花后低温使小麦胚结构分化延迟、体积增加减慢;春性小麦胚发育进程对花后低温的响应程度大于冬性小麦。  相似文献   

19.
70优双九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7001S与常规优质晚粳2277配组而成的杂交晚粳新组合。于1997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70优双九的主要特征特性该组合属早熟晚粳类型,全生育期125d(双季)~145d(单季)。作单晚,5月中旬播种,10月中上旬收割,有效穗315万/hm2,每穗134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5g;作双晚6月18~20日播种,10月下旬即可让茬,有利于下季作物适时播种,有效穗390万/hm2,每穗125粒,结实率75%,千粒重24.5g。米质优,出糙率8…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意大利近年来小麦主要推广品种(80个硬粒小麦品种和7 3个面包小麦品种)1992-1996年在田间对白粉病的成株抗性情况,和13个意大利硬粒小麦和20个面包小麦品种及11个中国小麦品种(系)用意大利10个主要菌系进行的苗期抗性鉴定情况。在田间成株抗性监测中,12.2%和58.9%的硬粒小麦品种和面包小麦器分别表现抗病或中抗;在苗期抗性鉴定中,参试的很多中国品种(系)对大部分意大利菌株表现免疫、近免疫或高抗。由于意大利小麦品种或含有其亲本血缘的中国品种曾经在我国小麦育种和生产中起过比较重要的作用,因此希望这些信息对育种和植病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