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丽 《农业展望》2011,7(5):18-21,25
2011年前4个月国内外大豆价格走势以小幅波动为主,1~2月小幅上涨,3~4月小幅下降。后期国际大豆价格走势主要受全球大豆供求状况、其他农产品价格、原油价格及美元指数等影响,后期中国大豆价格主要受国内大豆生产、国际大豆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的分析,预计后期国内外大豆价榕走势将以高位运行为主。  相似文献   

2.
孟丽 《农业展望》2010,6(11):10-13
预计2010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小幅下降,进口大幅增加,全球大豆产量略减,但仍为历史第二高年。从全年价格变化特点来看,国产大豆价格总体稳定,进口大豆价格先降后升,国际大豆价格先稳后涨。影响未来国际大豆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有全球大豆供求状况、其他农产品价格、原油价格及美元指数等,中国油料价格主要受国内大豆生产发展情况、国际大豆价格走势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预计后期国内外大豆价格走势将以高位运行为主。  相似文献   

3.
孟丽 《农业展望》2008,4(2):13-17
2007年国内外大豆价格大幅上涨,在对历史价格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和国际大豆价格上涨的成因。其中,国内大豆产需缺口扩大、国际市场价格影响、海运费大幅攀升以及人民币汇率走高是我国大豆价格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全球大豆供需趋紧、能源价格走高以及美元汇率走低则是导致国际大豆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预计2008年国内外大豆价格高位运行。  相似文献   

4.
信息文摘     
2005年农产品市场走势预测据有关业内人士分析预测,005年,我国农产品受生产成本和输成本增加、需求稳定增长因素影响,其价格有望长期在较高价上运行。但价格的短期走势将受际农产品价格涨跌及国内农产品量增减的较大影响,发生阶段性动。2005年粮食价格上涨动力减,以高位平稳、略有回调为主基。其中,国内玉米价格可能会有一回落,小麦依然有上涨的空间,大价格继续上涨的动力不足,大豆格不容乐观。棉花总体价格水平低于2004年;食糖价格将稳中有;肉类价格将有所回落。□(摘自《农家致富顾问》)近日,世界首例绿色糯玉米由东省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  相似文献   

5.
徐雪高  孟丽 《农业展望》2012,8(7):13-15
2012年上半年,在价格方面,国产大豆价格持续小幅上涨,国际大豆价格先大幅上涨后小幅下跌;在供给方面,国产大豆供给进一步减少,全球大豆供求矛盾加剧;在进出口方面,大豆进口、出口均大幅增加。展望下半年,受大豆供求关系趋紧、欧洲经济和天气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大豆价格将高位震荡,国内大豆价格也将维持高位。  相似文献   

6.
2000年6月国际市场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现货价格继续攀升 ,期货价格回落 ;玉米和大豆现货价格在连续5个月上涨后 ,6月玉米价格出现大幅度下降 ,大豆价格回落 ;大米价格继续下降。食用植物油主要品种价格继续全面下降 ,棉花价格回落 ,食糖价格继续上涨 ,猪肉价格上涨 ,牛肉价格下降。具体情况如下(按人民币兑美元828 96∶100、英镑1252 25∶100、欧元787 78∶100的汇率计算) :(一)小麦现货价格继续攀升 ,期货价格回落 ;大米价格继续下降 ,玉米价格下降 ,大豆价格回落小麦现货平均价为每吨969元(美国硬…  相似文献   

7.
徐雪高  孟丽 《农业展望》2012,8(5):18-19,24
自2012年1月以来,国际大豆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了进口大豆到岸税后价也不断走高。但是由于国产大豆价格高于进口大豆到岸税后价,所以国际大豆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国产大豆价格影响不大。从原因看,国际大豆价格的大幅上涨主要受到供需基本面趋紧和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豆价格波动关系到广大豆农的福利。基于中国1983-2012年大豆生产与消费的相关数据,并根据大豆的供给与需求价格弹性等参数,采用麦诺特福利效应模型考察大豆价格波动对农户福利变动的影响,研究了大豆价格波动导致农户福利变动的机理。结果表明,大豆价格波动导致农户整体福利恶化,大豆生产价格平均每变动10%,豆农的短期生产福利将变动1.32%,长期生产福利变动1.42%;大豆销售价格平均每变动10%,短期消费福利变动13.13%,长期消费福利将变动12.55%。大豆生产价格波动导致的农户福利变化在农户福利变动中起重要作用。大豆价格变动引起农户收入与消费支出变化的相对值决定农户总福利效应。最后提出了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保障生产者利益、构建信息平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VAR模型、格兰杰(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我国生猪价格、玉米价格与大豆价格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生猪价格波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波动,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的影响程度大于大豆价格的影响程度,玉米、大豆的价格受生猪价格的影响较大。玉米价格和生猪价格互为Granger原因;生猪价格是大豆价格的Granger原因,但是大豆价格却不是生猪价格的Granger原因;玉米价格和大豆价格互为Granger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市场分析     
广西大豆价格高位平稳 近期广西大豆价格高位运行,主要是受国内和国际大豆价格供需状况和价格走势的影响。一方面是国内大豆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是进口南美大豆船期可能延误。再一方面是国际大豆价格飙升。广西的油用大豆基本上以进口大豆为主,  相似文献   

11.
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是我国稳定粮食供给的重要调控政策之一。本文利用2000-2013年中国小麦、稻谷和玉米价格、产量、需求量等数据,构建了以供需、成本和政策因素为主要解释变量的主粮产销区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在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和交叉变量,研究了价格支持政策对三种主粮市场价格的托市效应和产销区区域效应。研究发现,主粮价格支持政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托市作用,并且政策覆盖范围越广、执行力度越强,托市效应越明显;主粮价格支持政策在产销区的效应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表明该政策并未实现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反而加大了主粮区域性供求矛盾,致使部分主销区主粮价格过高。最后,提出通过适当规模经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逐步建立发挥市场机制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补贴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4年9月—2016年11月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大豆、小麦、玉米期货价格指数,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主要粮食期货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粮食期货价格受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冲击,但不同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2008年金融危机、2011年后危机时代及2015年股票灾难三个时期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粮食期货价格呈现正负交替的冲击态势,冲击响应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影响在12期后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豆进口量持续保持高位,其价格波动一直是关注焦点。为研究不同大豆市场价格传导的差异,选取中国、巴西、阿根廷和美国大豆市场2014年1月—2021年5月的日度价格数据,采用小波模型与Copula函数对中国与各国大豆市场价格关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豆市场价格与各国大豆市场价格之间均存在显著正向关联,关联程度随时间尺度的扩大而增强,其中与巴西关联性最为显著;尾部价格联动效应存在差异,价格波动超过1个月,与阿根廷、美国分别对价格下降、上涨更敏感;中国与巴西、美国大豆市场价格都存在明显的非对称价格传导,不同国家正/负向传导效应在时间尺度上存在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国内油料生产,丰富进口来源,加强市场监测预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1—2015年29省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全国及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农业种植结构和粮食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均对粮食及棉花种植比例有显著负向影响,对蔬菜及油料作物种植比例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粮食作物内部,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水稻和小麦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非农转移促进了小麦种植比例增加,减少了水稻和玉米种植比例。在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中,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不同区域作物种植比例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对3个分区的蔬菜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粮食作物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入和流出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动持平区具有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3个分区的蔬菜、油料作物及小麦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出和流动持平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劳动力流入区水稻生产具有正向影响。最后,文章提出相应优化区域种植结构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能源市场与玉米市场间的价格溢出机制,利用VEC-BEKK-GARCH(1,1)模型,对国际原油与国际玉米、国内玉米3个市场彼此间的价格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从均值层面来看,国际原油价格与国际、国内玉米价格彼此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其中国际原油价格与国际玉米价格之间具有很强的双向均值溢出,而后者对国内玉米价格的引导作用略强于前者;从方差层面来看,任意二者间呈现出双向的波动溢出,而效应强弱及类型不尽相同。其中国际原油价格与国际玉米价格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最强,而国内玉米价格受国际原油价格的溢出效应显著弱于源自国际玉米价格的效应。在效应类型方面,除国内、外玉米市场对国际原油市场仅表现出ARCH型,其余两两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兼具ARCH与GARCH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评估节水技术推广和水价综合改革等措施对农业用水强度的综合影响,对节水政策的优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构建了用水强度的理论分解模型,尝试将技术进步和灌溉水价等因素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以探寻农业用水强度各类驱动因素的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基于2003—2016年小麦、玉米与水稻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三种作物灌溉用水强度呈现稳中有降态势,下降幅度最高的是玉米,其次是小麦,水稻下降幅度最小。灌溉水价对用水强度的影响在作物间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其显著促进了玉米用水强度的降低,而在小麦、水稻两种作物上却表现出抑制作用。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效率改善显著降低了农业用水强度,且其影响程度在作物间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农业技术创新对玉米和水稻用水强度改善的作用最为强劲,而技术效率对小麦用水强度降低的贡献最大。上述结论在替换技术进步指标和改变参数估计方法后仍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因此,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定价机制中应考虑不同作物的用水习性,农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从不同作物生产中的薄弱环节来精准开展,同时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率尚需进一步优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产品价格波动日益增大,波动周期呈现不可重复性和非对称性特征,波动较大的 农产品有蔬菜,木材,黄豆,粮食,肥猪和食用植物油等总体而言,广东农产品价格波动表现出和粮食价格波动基本 一致与全国农产品价格波动情况大致相同,涨落周期与工业增长速度变动周期一致与广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 方向变动以及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变动趋势相近等规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传 递效应日益明显,广东农产品价格将表现出短期波动加剧长期快速上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黑龙江、四川、安徽3省的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户对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及最低收购价下降的认知,并基于小农户和规模户的视角实证分析了最低收购价下降对农户稻谷种植面积的影响,最后考察了如果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农户稻谷种植面积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农户对最低收购价政策了解程度较高,规模户对最低收购价下降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小农户。2)全样本回归显示最低收购价下降对农户稻谷种植面积减少有显著的正影响,分别对小农户和规模户回归时发现,最低收购价下降仅对小农户稻谷种植面积的减少产生显著的正影响,而对规模户并没有显著影响。3)如果取消最低收购价,与小农户相比,规模户减少稻谷种植面积的意愿会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播种结构和单位面积产量变化趋势3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变化趋势。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以改进后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2000~2006年的相关数据,测定了河南省各地市主要粮食作物(包括小麦、谷子、玉米、大豆、稻谷和薯类)的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中,只有小麦和玉米具有比较优势,稻谷、谷子、大豆和薯类都不具有规模优势;小麦、谷子、薯类具有明显效率优势,稻谷、玉米、大豆具有较弱效率优势;小麦、玉米具有综合优势,稻谷、谷子、大豆、薯类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结合当前河南省具体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所面临的形式,并提出了调整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结构演变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黑龙江省粮食总体生产状况的基础上,以玉米、稻谷、小麦和大豆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从产量结构、种植面积结构和单产水平变化三个视角,揭示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征。这一特征表现为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经历了从以四种主要粮食作物为主,向以玉米和稻谷两种粮食作物为主的过渡,比较效益是玉米和稻谷在粮食生产中优势地位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生产结构不利于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应考虑通过建立新的耕作技术体系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