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恒温条件下,观察了21~33℃范围内甘蔗红尾白螟蛹的发育历期,并测定了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红尾白螟蛹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129±0.529)℃,有效积温为(191.003±7.461)℃,发育历期预测式为N=(191.003±7.461)/T-(14.129±0.529),可用于成虫发生期和防治适期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1993~1996年作者对荸荠白禾螟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荸荠白禾螟有2种,即白尾白螟和黄尾白螟。两种白螟很相似,均属鳞翅目螟蛾科,只是黄尾白螟腹部末端的毛曾黄色,幼虫为害荸荠,又名荸荠螟。白螟在湖北荸荠产区一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以8月下旬至10月下旬的2~3代为害最重,常造成荸荠茎杆枯死或分株减少,苗数不足,导致球茎小而轻,品质变劣,10月后以幼虫在荸荠茎杆内越冬。防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药剂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温度对甘蔗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20、23、26、29和32℃不同温度下测定甘蔗条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成虫繁殖力。结果显示,在20~32℃范围内,各虫态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0℃下完成1个世代需要83.30 d,而32℃下仅需35.56 d。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符合Logistic回归模型。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产卵前期以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5.87、9.90、13.67、10.79和11.27℃,有效积温分别为69.49、490.99、142.95、26.72和717.68 d·℃。雌、雄成虫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雌成虫产卵量在26℃时最高为136.37粒/头。卵和蛹在26℃时的存活率最高,分别为94.71%和93.55%,在29℃时幼虫的存活率最高,为47.73%,在26℃时全世代的存活率最高,为42.08%。表明温度是影响甘蔗条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关键因素,26~29℃是甘蔗条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4.
黏虫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4±l)℃,湿度75%±5%,光周期L//D=12h//12h]以玉米、水稻、甘蔗和稗草叶片为食料饲喂黏虫,观察其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成虫繁殖力并计算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黏虫幼虫历期以取食玉米最短,取食甘蔗最长;非成虫期存活率在玉米上最高,在甘蔗上最低;雌成虫蛹重以取食玉米最重,取食甘蔗最轻;产卵量以取食玉米最多,取食甘蔗最少。黏虫在玉米、水稻、甘蔗和稗草上的内禀增长率(r_m)分别为0.132 1、0.116 2、0.095 1和0.103 3,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14、1.12、1.10和1.11。可见,在3种农作物中,玉米为黏虫最佳寄主,其次是水稻,最后是甘蔗。黏虫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在稗草上要优于甘蔗,因此,稗草可作为黏虫的优质中间寄主。  相似文献   

5.
云南派姬小蜂Pediobius yunnanensis Liao是寄生于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蛹的内寄生蜂,目前国内外对其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尚无报道。本文以微红梢斑螟蛹为繁殖寄主,在15、20、25、30℃和35℃共5个恒温条件下,研究了云南派姬小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20~30℃温度范围内,云南派姬小蜂的各阶段及世代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幼虫、蛹、成虫、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5.83±0.18)、(13.63±1.11)、(14.27±1.36)℃和(15.43±0.48)℃。有效积温分别为(128.66±3.33)、(132.34±17.25)、(57.92±7.25)日·度和(291.37±10.73)日·度。  相似文献   

6.
3种寄主植物饲养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Lepidoptera:Noctuidae)经研究目前均认为主要是玉米型,而该虫能否在甘蔗、水稻上完成其生活史并对我国甘蔗、水稻的种植构成威胁值得探讨。本研究对采自玉米上的草地贪夜蛾自然种群用3种不同寄主植物饲养,并分别构建草地贪夜蛾两性生命表,比较不同寄主植物对其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甘蔗、水稻的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取食玉米的幼虫;取食水稻的成虫前期最长(27.75 d±0.50 d),且雄蛹体重最轻(153.3 mg±9.1 mg);草地贪夜蛾取食甘蔗、水稻、玉米后其产卵量无显著差异,平均世代周期依次为31.46 d、33.92 d和29.53 d,种群内禀增长率(r)分别为0.19、0.14和0.16,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21、1.16和1.17,净增殖率(R_0)分别为367.01、135.44和101.25。总体而言,采自玉米的草地贪夜蛾在水稻上的适合度低于甘蔗和玉米上,但在甘蔗、水稻上该虫能够完成其生活史实现种群繁衍,本研究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蔗螟虫(为害甘蔗的二点螟、条螟、白螟、黄螟和大螟的统称,下同)是来宾市甘蔗生产最重要的害虫,也是我国华南、西南等地蔗区的重要害虫。由于其具有世代重叠、发生时间长、危害范围广、生产损失大等特点,是甘蔗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对象。甘蔗螟虫在来宾市一年发生4~5代。苗期为害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辣木瑙螟Noorda blitealis对不同辣木资源的为害情况, 本研究在温度(28±1)℃, 相对湿度(75±10)%, 光周期L∥D=14 h∥10 h的条件下, 通过辣木瑙螟在6种辣木资源(‘中古2号’?北方辣木?狭瓣辣木?‘中古1号’‘PKM1’?多油辣木)上的生长发育情况, 建立种群生命表, 评价其在6种辣木资源上的生存适合度?结果表明, 取食6种辣木资源的辣木瑙螟均能完成世代发育, 其中取食多油辣木时平均世代周期最短, 为24.8 d, 取食其余资源的辣木瑙螟平均世代周期为26.3~27.0 d; 取食多油辣木的辣木瑙螟净增长率最高, 为97.24, 其次是取食‘PKM1’, 为50.25, 取食北方辣木时净增长率最低, 为42.55; 取食6种辣木资源的辣木瑙螟周限增长率都大于1, 表明种群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其中取食多油辣木时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高?从幼虫发育历期?预蛹期?蛹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单雌产卵量?蛹重?性比等数据综合来看, 辣木瑙螟在多油辣木上具有更高的生存适合度?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对小麦的产卵选择性及其是否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威胁,本研究以玉米和小麦作为测试寄主,比较分析了草地贪夜蛾对两种作物不同部位的产卵选择性,并利用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了取食小麦、玉米对其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更喜欢在玉米上产卵,其在玉米、小麦叶片、玉米和小麦茎秆上的产卵量存在显著差异(df=102,F=15.593,P<0.05),以玉米叶片背面卵块数量(7.11±1.55)块/笼最高;草地贪夜蛾取食小麦可以完成生活史,但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和世代存活率低于取食玉米。取食玉米的幼虫发育历期为(16.31±0.15)d,显著高于取食小麦的(14.66±0.12)d,蛹期、蛹重、产卵前期、成虫寿命和世代周期无显著差异。取食小麦羽化出的雌虫寿命、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取食玉米,分别为(16.39±0.40)d、(976.31±57.21)粒和(14.64±0.32)d、(831.57±30.55)粒。生命表参数显示取食玉米的净增殖率为363.14,显著高于小麦的258.63,但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平均世代周期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在小麦上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猎物对普通草蛉发育和繁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猎物对普通草蛉[Chrysoperla carnea(Stephens)]幼虫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能力的影响,研究了普通草蛉幼虫取食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榆长斑蚜[Tinocallis saltans(Nevsky)]、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枸杞木虱(Poratrioza sinica YangLi)和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Olivier)]卵共6种食物时的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能力。结果表明:幼虫取食棉蚜发育历期最短,为(9.66±0.13)d、取食麦蛾卵发育历期最长,为(11.35±0.26)d;取食麦蛾卵时蛹期最短,为(7.33±0.16)d、取食萝卜蚜时蛹期最长,为(8.85±0.25)d;幼虫取食棉蚜死亡率最低,为(20.05±0.2)%、取食萝卜蚜时死亡率最高,为(31.25±0.52)%;幼虫取食截形叶螨不能完成幼虫期生长发育;幼虫取食棉蚜时蛹最重,为(8.27±0.20)mg,取食枸杞木虱时蛹最轻,为(7.28±0.18)mg;幼虫取食枸杞木虱时羽化率最低,为(69.29±0.79)%、取食萝卜蚜时羽化率最高,为(77.25±1.94)%;幼虫取食麦蛾卵时雌虫寿命最长,为(71.54±1.87)d、取食榆长斑蚜时雌虫寿命最短,为(57.35±3.66)d。幼虫取食不同食物对普通草蛉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量无显著影响。幼虫食物是影响普通草蛉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普通草蛉幼虫取食棉蚜最适合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11.
榕树粉蚧是一种重要的入侵害虫,对果蔬和园林植物存在巨大的潜在威胁。为满足开展检疫处理、防控、生物学和生理学等研究的需要,本研究以南瓜为饲养材料,在室温条件下(26±1℃,RH 65%±5%)观察榕树粉蚧的生物学特性与发育历期。结果表明,榕树粉蚧具有典型的雌雄二型现象。雄虫主要经历卵、12龄若虫、预蛹、蛹、雄成虫阶段;雌虫经历卵、13龄若虫、雌成虫(产卵前期、产卵期)阶段,其发育历期(mean±SE)分别为8.51±0.03 d、9.79±0.09 d、7.46±0.10 d、6.52±0.11 d、12.13±0.11 d、8.16±0.11 d,世代发育历期54.4±0.25 d。雌成虫产卵量483651粒,平均550.87±51.07粒,卵期711 d,孵化率95.19%±0.75%。该研究结果表明榕树粉蚧繁殖能力强,应高度重视其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草地贪夜蛾在玉米田周围杂草上的生长发育情况,对草地贪夜蛾田间防控提供参考,本研究在(28±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L∥D=16 h∥8 h的人工气候箱条件下,选用玉米Zea mays及玉米田常见的主要杂草扁穗雀麦Bromus catharticus、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探究了草地贪夜蛾在这4种植物上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蛹重以及卵的孵化率、1~3龄幼虫对4种植物的选择性等。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4种植物上均可完成整个世代的生长发育。其中三叶鬼针草处理的草地贪夜蛾幼虫期和蛹期最长,分别为15.97 d和8.33 d;三叶鬼针草处理下草地贪夜蛾蛹重为107.90 mg,显著低于其他3种植物处理的蛹重(P<0.05),玉米、白花三叶草、扁穗雀麦处理的蛹重分别为243.50、239.97、235.80 mg;草地贪夜蛾在4种植物上产卵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白花三叶草上最高,为2302粒,三叶鬼针草上最低,为827粒;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在玉米、扁穗雀麦和白花三叶草上的发育适合度高于三叶鬼针草。草地贪夜蛾在玉米田周围常见3种杂草上可完成生长发育,在防治草地贪夜蛾时,玉米收获后应尽快清除田边杂草,以减少第二季或者次年玉米上的种群基数。  相似文献   

13.
1989~1990年在广东湛江地区进行了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对甘蔗红尾白螟雄蛾的田间诱捕试验。用合成性信息化合物的不同配比配制成诱芯在各代雄蛾发生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E-11-十六烯醛(E-11-16:ALD)与Z-11-十六烯醛(Z-11-16:ALD)比例为70:30的诱芯活性最高,与活雌蛾相当。在这一配比的两组份诱志中分别加入Z-7-十六烯醛、Z-9-十六烯醛、Z-11-十六烯醛时,引诱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草地贪夜蛾的抗寒能力及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其抗寒能力的影响,本试验对取食人工饲料及小麦、玉米和高粱等三种不同寄主植物的草地贪夜蛾部分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饲养的草地贪夜蛾不同虫态间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分别为(-16.71±0.26)℃和(-5.04±0.21)℃,显著低于其他虫态;3~6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随龄期增大而升高。取食3种不同寄主植物的草地贪夜蛾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显著低于幼虫和成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取食玉米的草地贪夜蛾蛹的过冷却点最低。除取食高粱的4龄幼虫外,取食3种寄主植物的幼虫的过冷却点均随龄期增大而升高。取食3种寄主植物的雌成虫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但取食高粱的雄成虫过冷却点显著低于取食小麦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Fabricius)的寄生蜂象虫金小蜂Anisopteromalus calandrae(Howard)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在解剖镜下观察象虫金小蜂各虫态发育情况,发育历期,羽化、交配及产卵等行为,并观察补充营养(10%蜂蜜水)对象虫金小蜂成虫寿命和繁殖的影响。研究表明,该蜂主要寄生烟草甲的高龄幼虫和蛹,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寄主茧内越冬。在温度25℃,湿度70%,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分别为卵期1.5 d,幼虫期5.9 d,蛹期9.9 d,成虫产卵前期0.9 d,成虫寿命15.1 d,完成一代需18.2 d。单雌出蜂量29~82头,平均54.75头。在25℃条件下,以10%蜂蜜水饲喂,成虫寿命为29.6 d,单雌平均出蜂量76.1头。以上结果表明,象虫金小蜂具有发育历期短,繁殖力高,搜索能力强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寄生性天敌。  相似文献   

16.
黑背小绿螽的成虫、若虫均咬食三化螟卵块;并捕食白螟、斜纹夜蛾的卵;叶蝉、稻虱、稻蝗的低龄若虫。在南宁、贵县等地一年发生两代,以卵越冬,卵散产于茭白、姜苗、禾本科杂草等的叶鞘内侧及稻兜株间。用人工配制的代饲料饲养,所得的成虫能继代繁殖。在稻田及时补充散放一定数量的适龄虫体,对控制三化螟害虫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黄粉虫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蛹作为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的人工寄主,在(28±0.5)℃条件下观察其发育历期,以不同蜂蛹比例进行接种,观察小蜂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黄粉虫蛹能够满足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的营养需求,发育历期为17.2~22.9d,虽然成功寄生率只有75%左右,但基本可以满足常年大规模繁蜂的需要。不同接蜂比例对寄生率、出蜂蛹率和出蜂量有显著影响,蜂蛹比在2∶1以上较好。白蛾周氏啮小蜂在冷冻致死的黄粉虫蛹上也有产卵行为,但蛹内卵和幼虫量很少,它们在死亡寄主体内存活不超过72h。  相似文献   

18.
草地贪夜蛾耐低温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草地贪夜蛾的抗寒能力及越冬虫态,为其越冬区划和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测定了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在4种低温(-10℃、-5℃、0℃和5℃)条件下的存活率,并通过计算机软件拟合死亡率回归方程,计算出LT 50、LT 90和LT 99。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4种低温条件下处理2 h后各虫态存活率均随处理温度降低而显著下降(P<0.05)。在-10℃下,除蛹外,其他各虫态的存活率均小于60%,其中成虫存活率最低,仅为40.34%。在-10℃及-5℃处理温度下,蛹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虫态(P<0.05)。对死亡率回归方程分析表明,草地贪夜蛾同一虫态的LT 50、LT 90及LT 99均表现为5℃>0℃>-5℃>-10℃。在相同温度条件下,草地贪夜蛾的存活能力随着发育阶段的变化而变化,不同虫态的耐低温能力依次为卵<成虫<幼虫<蛹。在所有测试温度中,经9 d后卵的孵化率最高为1.8%。综上,草地贪夜蛾蛹耐低温能力最强,是草地贪夜蛾最有可能越冬的虫态。在0℃条件下,蛹的LT 99为40.27 d,表明其在冬季温度低于0℃的时间连续超过40 d的地区不能越冬。这些结果为科学划分我国草地贪夜蛾越冬区划及监测预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