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冷风机-风管在南方肉牛舍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旨在评价上置冷风管通风模式防暑降温效果。选择两栋牛舍,对照组安装吊扇,试验组安装冷风机-风管系统。分别选取10头成年公牛和10头犊牛作为试验家畜。每天10∶00、14∶00和18∶00时间分别测量环境指标和生理指标,试验周期7天。结果表明:冷风机-风管系统显著提高畜舍内风速(P0.05),降低畜舍温度(P0.01);当外界环境温度超过35℃时,试验组最大可以降低5.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成年公牛和犊牛呼吸速率显著降低14.33和10.44次/min(P0.01),直肠温度降低0.74和0.51℃(P0.01),皮温降低1.79和1.83℃(P0.01);试验组相对湿度、CO2和NH3分别高于对照舍30.21%、14.44%和14.31%,空气质量符合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结论:冷风机-风管系统极显著缓解家畜热应激,在南方肉牛舍降温方面具有极大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喷雾冷风机降温对肉牛舍热环境指标及肉牛增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研究了喷雾冷风机对敞棚式肉牛舍夏季降温的效果及对肉牛增重性能的影响,并对设备运行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试验选取24头体重260kg左右的利木赞肉牛,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牛舍安装喷雾冷风机,对照组不安装。每天10:00~15:00开启喷雾冷风机,8:00、11:00~16:00、20:00分别测定舍内温度、湿度和风速,14:00测肉牛呼吸频率和热环境综合指数(HW)。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喷雾冷风机开启期间,试验组平均温度比对照组降低8.3%(P<0.05);肉牛育肥30d平均增重比对照组显著提高19.2%(P<0.05)。在常规饲养管理条件下,夏季采用喷雾冷风机对敞棚式牛舍进行降温通风,有助于缓解肉牛舍夏季高温造成的热应激,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肉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安装水帘和风机的密闭牛舍为试验舍,其他条件相同的开放式牛舍为对照舍;选择产奶量、泌乳时间、体重相近的荷斯坦奶牛20头,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试验舍和对照舍中饲养;试验期间全天使用水帘风机降温,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栏舍温湿度和奶牛生理指标,比较试验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牛舍环境温湿度明显改善,牛舍日平均温度降低3.89℃(P0.01),在14:00时最高降幅达7.45℃(P0.01);全天平均THI比对照牛舍低7.02(P0.01);在14:00时最高降低13.86(P0.01);试验组奶牛日平均直肠温度、呼吸频率和心率比对照组分别降低0.19℃、7.9次/min和3.6次/min,在下午4:00时直肠温度、呼吸频率分别降低0.88℃和20.2次/min(P0.05)。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水帘风机降温系统能缓解热应激对奶牛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试验选用16头锦江黄牛,并随机分为2组,其中一组安装喷雾通风降温系统,一组仅安装风机通风降温。通过测定试验前后温湿度及肉牛血清中各无机离子浓度,以研究喷雾通风降温系统对舍内温湿环境及肉牛血清无机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喷雾期间平均温度比对照组低2.70℃(P0.01),平均相对湿度比对照组高13.73%(P0.01);每个喷雾周期(15min)内,相比对照组,试验组温度减缓上升0.12℃,相对湿度减缓下降0.21%。试验结束时,试验组牛血清中K+及Na+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显著高19.13%及13.59%(P0.05);且两组中Cl-及P2-含量差异不显著,而试验组牛血清中Ca2+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减少7.96%(P0.05)。以上结果可知,喷雾通风降温系统可以改善肉牛舍温湿环境,并减少血液中无机离子的流失,有利于保持机体电解质平衡,缓解肉牛夏季热应激。  相似文献   

5.
肉牛耐寒不耐热,夏季平均温度高于25℃时,采食量和日增重明显下降,育肥适宜温度应低于30℃,牛舍环境湿度不宜超过80%。现有牛舍的条件下,肉牛舍降温适宜方法主要有通风降温和蒸发降温,还可辅助遮阳降温和降低饲养密度。常用的蒸发降温技术有湿帘-风机、喷雾冷风机、喷淋+风机。湿帘-风机系统和喷雾降温系统降  相似文献   

6.
为了缓解肉牛冬季冷应激情况,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饲养成本,试验选择2栋结构形式完全相同的有窗牛舍作为试验舍和对照舍,分别采用太阳能加热和电加热方式的恒温饮水系统为牛只提供恒温饮水,对比两牛舍的饮水温度、耗电量、生长性能和牛舍环境,研究其节能效果。结果表明:试验舍和对照舍的平均饮水温度分别为11.97℃和11.76℃(P0.05),各时间点饮水杯内水温均差异不显著;耗电量分别为185.57 kW·h和239.71 kW·h,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试验牛日增重分别为1.18 kg/头和1.01 kg/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期间,试验舍和对照舍温度分别为4.39℃和3.78℃,差异显著(P0.05);相对湿度分别为88.19%和86.81%,差异不显著(P0.05);CO_2浓度分别为2 880.79 mg/m~3和2 690.40 mg/m~3,NH_3浓度分别为6.51 mg/m~3和4.85 mg/m~3,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与电加热恒温饮水系统相比,太阳能恒温饮水系统每天节省耗电54.14 kW·h,整个冬季试验舍比对照舍节约2 858.40元,既节省能源又降低饲养成本,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黑龙江省散栏式泌乳牛舍存在的环境问题,试验采用现场测试的方法,测定了散栏式泌乳牛舍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结果表明:散栏式泌乳牛舍的平均气温为0.2℃,平均相对湿度为96.3%,CO2浓度为4 189 mg/m3,均不符合奶牛舍环境的行业标准。说明散栏式泌乳牛舍的通风量严重不足,而舍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差是牛舍内气温低、空气潮湿和污浊的根本原因,通风换气设施不完善、水气产生量大是泌乳牛舍环境恶劣的辅助原因。  相似文献   

8.
肉牛舍的环境指标如温度、湿度、通风,对肉牛的健康和增重有重要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测定夏季肉牛舍环境指标,评价牛舍环境状况并提出意见建议。结果表明,该牛舍舍内平均温度为23.4℃,平均湿度为51%,平均风速为0.26m/s,CO2平均浓度为681mg/m3,采光系数为1∶15,NH3浓度不足1 mg/m3,这些指标总体上可满足夏季肉牛生产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冀北山区夏季奶牛舍风机的降温效果。选择结构和饲养工艺相似的两栋舍饲散栏牛舍,分析安装风机对舍内温热环境、奶牛生理指标及产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安装风机舍的昼夜均温比对照舍低1.5℃,平均风速比对照舍高0.49 m/s,可达0.66 m/s。风机开启期间安装风机舍温湿指数(THI)显著低于对照舍(P<0.05)。此外,安装风机舍的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显著低于对照舍(P<0.05),且每头牛每天产奶量比对照舍显著提高了17.0%(P<0.05),但乳脂率、乳蛋白和乳糖与对照舍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冀北山区奶牛舍安装风机可改善舍内温热环境,缓解奶牛热应激,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钟楼式通风系统在冬季南方肉牛舍的应用效果,试验选择江西省高安市肉牛试验站建筑尺寸相近的钟楼式彩钢舍(A舍)以及双坡式卷帘舍(B舍)作为试验牛舍,选取肉牛舍的三个剖面,对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二氧化碳浓度、氨气浓度等环境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测定期间A舍日平均温度为(10.2±2.3)℃,显著低于B舍[(10.5±2.3)℃,P0.05];A、B舍日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90.2±14.2)%、(91.5±13.3)%,差异不显著(P0.05);A舍平均风速为(0.18±0.64)m/s,显著高于B舍[(0.14±0.52)m/s,P0.05];A舍内二氧化碳、氨气浓度均显著低于B舍(P0.05),日均二氧化碳浓度值分别为(1 185.50±76.82)、(1 260.41±64.58)mg/m~3,日均氨气浓度分别为(1.37±1.34)、(2.12±1.48)mg/m~3。说明钟楼式彩钢舍较双坡式卷帘舍通风状况好,空气质量优,温度适宜,有利于肉牛生长。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冬季肉牛舍环境指标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通过测定西北地区冬季肉牛舍环境指标,评价肉牛舍环境状况并提出改进建议.选择木屋架草泥屋面肉牛舍2栋(其中1栋地面加2 cm垫料)、单层彩钢板屋面肉牛舍1栋(屋顶换气缝覆盖塑料薄膜)测定各项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草泥屋面牛舍内平均温度为-9.56 ℃、湿度为78.71%、风速0.17 m/s,牛舍温度过低,不能满足肉牛生产要求;单层彩钢板牛舍同期的温度比草泥屋面牛舍高3 ℃,但湿度要高15%(达到93.75%),风速为0.03 m/s,其环境综合评价不如草泥屋面牛舍.牛舍地面加垫料即可提高舍内温度,又可保证地面温度在0 ℃以上,同时可以降低相对湿度4%,是改善牛舍环境条件的有效措施.建议:肉牛舍屋面采用草泥屋面或双层彩钢板,屋顶换气缝改为0.36 m,地面垫料厚度可增加到5 cm.  相似文献   

12.
湿帘冷风机降温在南方奶牛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夏季奶牛热应激是南方奶牛养殖业的首要问题,以往主要采取加强牛舍通风、改善营养、加强管理等方面缓解奶牛热应激,但效果不理想。随着湿帘降温在猪鸡舍中的成功应用,近年湿帘冷风机在牛舍降温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肉牛生产中牛舍类型的选择及牛舍环境的控制提供参考,试验以棚式牛舍、半开放式牛舍、有窗牛舍为研究对象,对舍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氮气和风速等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类型牛舍内上述环境指标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半开放式牛舍内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极显著高于棚式牛舍和有窗牛舍(P0.01);温湿指数及氨气浓度高低依次为半开放舍有窗舍棚舍,且半开放舍与棚舍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种牛舍内的温度和风速指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地区肉牛舍冬季建筑热环境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设计中国西北地区满足肉牛冬季温度通风要求的肉牛舍,采用建筑环境模拟软件DEST模拟了不同围护结构和通风率肉牛舍的冬季自然舍温。结果表明,在屋顶传热系数为1.0W/(m2·K)时,非保温窗牛舍在通风率分别为5次/h、10次/h和15次/h时,1~2月日平均温度最低值分别为-7.4℃、-12.3℃和-14.4℃,高于肉牛低临界温度,但需对饮水加热;在通风率为10次/h时,保温窗和非保温窗牛舍1~2月日平均温度分别为-11.6~-8.7℃、-12.3~-8.2℃;在通风率为5次/h、10次/h和15次/h时,非保温窗牛舍1~2月舍内外温差分别为8.8~12.2℃、5.2~7.6℃和3.7~5.4℃。建议西北地区肉牛舍采用非保温窗,屋顶材料采用单层彩钢板或者传热系数为1.0W/(m2·K)的材料,冬季通风率取10~15次/h;天窗和窗户分别选用阳光板和塑料膜卷帘窗。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冬季肉牛的饲养水平,试验根据张掖地区的气候状况和建筑日照参数对牛舍进行采光与通风设计,并应用于实际生产。该牛舍设计为东西朝向,共饲养240头体重约400 kg的育肥牛。根据太阳日照确定牛舍屋顶2条1.2 m采光带,冬至10:00—14:00光线可直接照射牛体,减缓肉牛冷应激。将建造后的牛舍应用于实际饲养,并对舍内环境因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通气缝开启状态下,舍外日平均温度为-5.2℃时,舍内日平均温度为1.68℃,舍内最高温度为10.6℃、最低温度为-5.6℃;风速为0.23 m/s,总通风量为21 772.8 m~3/h;相对湿度08:00时为81.7%,14:00时为34.5%,20:00时为56.8%,基本符合肉牛生产要求;舍内NH_3浓度为0.7 mg/m~3,CO_2浓度为705.0 mg/m~3,平均照度超过50 lx,均达到饲养标准。说明牛舍设计合理、通风与采光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针对北京地区发酵床猪舍夏季热应激严重以及冬季通风不足的问题,试验在发酵床猪舍改造安装湿帘-风机负压通风降温系统,研究其对冬夏季节舍内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在舍外日平均温度33.7℃时,与对照舍相比,妊娠试验舍和育肥试验舍内日平均温度分别低3.0℃和2.8℃(P0.05),有效环境温度(EET)分别低10.0℃和9.8℃(P0.01),猪只处于舒适区域而对照舍猪只处于热应激水平;在高温时刻14:00,妊娠试验舍内发酵床表面温度、母猪的呼吸频率和皮肤温度比妊娠对照舍分别低2.9℃、17.2次/min和1.6℃(P0.05)。冬季在气温较高时段开启小风量风机短时间通风期间,试验舍内温度降低0.4~1.3℃,NH_3和CO_2浓度及细菌总数降低幅度分别为58.1%~71.2%、49.6%~53.5%和21.9%~36.0%;当舍内相对湿度75%时机械通风后舍内PM_(2.5)和PM_(10)降低幅度分别为12.3%~20.0%和11.3%~24.9%,当舍内相对湿度75%时机械通风会增加舍内的粉尘浓度。因此,发酵床猪舍使用湿帘-风机系统既能满足夏季降温通风的需要,还能在冬季潮湿环境中改善空气质量,但冬季在适宜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应控制较小的气流速度。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河北省冬季不同地区肉牛肥育舍的温湿环境,试验采用常规检测方法,对拴系肉牛舍内垂直空间(0.1,0.6,1.2,1.8 m高度)的气温和气湿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牛舍内垂直温差和湿差明显不同,平原丘陵地区牛舍的温差和湿差变化不大,而燕山山区牛舍的温差和湿差变化明显,呈下低上高趋势,尤其是早上和晚上,0.1 m和1.8 m处的温差最高可达4.6℃;另外,牛舍早上气温普遍较低,多数牛舍气温低于0℃;而气湿较高,最高可达89%。说明冬季河北省肉牛舍处于寒冷状态,应重视肉牛舍的保温设计和环境调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适合东北地区的肉牛舍设计和管理方案,试验在黑龙江省选择2种具有代表性的牛舍(钟楼式彩钢结构的妊娠牛舍A和双坡式砖混结构的育肥牛舍B),对其冬季温热环境及空气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牛舍A内牛只活动时平均温度为-14. 1℃,温度较低;平均相对湿度为87. 1%,较标准值略高;风速、CO_2和NH_3浓度均适宜肉牛生长。牛舍B内平均温度为-1. 6℃;平均相对湿度为100%,严重超标;舍内风速为0 m/s,CO_2和NH_3浓度较高,不利于肉牛生长。牛舍A保温层薄、门窗密封不严;牛舍B通风换气系统设计不完善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肉牛生长环境要求,牛舍A更适宜肉牛生长。  相似文献   

19.
试验探讨了两种通风降温系统对苏南地区夏季反季节养鹅环境及种鹅繁殖性能的影响,以期为高温地区开展反季节养鹅提供参考。A舍采用负压通风联合湿帘降温系统,B舍仅通过纵向负压通风为鹅舍降温,试验测定了A、B舍温度、细菌与粉尘变化,并对两舍高温期种蛋的受精率和活胚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夏季高温时段,负压湿帘降温系统能够有效控制遮光程序期间鹅舍内温度,与单纯纵向通风及室外温度相比,最高分别低3℃和6℃;较之单纯纵向通风降温系统,鹅舍内相同采样点总细菌、大肠杆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属和沙门志贺氏菌属的细菌气溶胶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六次孵化数据统计显示:采用负压湿帘降温系统的鹅舍表现出更好的繁殖性能,种蛋受精率达到87.88%,高出单纯纵向通风鹅舍5.6%(P0.01);平均受精蛋活胚率达到77.82%,高出单纯纵向通风鹅舍5.95%(P0.05)。由此表明,采用负压通风湿帘降温系统,能为种鹅创造一个舒适、卫生、健康的环境,使种鹅表现出优良的生产性能,提高反季节繁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通过45天(2003年5月10日至6月25日)在普通牛舍(石棉瓦屋顶)和温棚牛舍(泡沫板屋顶)内饲养2~3岁育肥牛,进行两种畜舍的小气候环境参数的平行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温棚牛舍一天中温度变化比较小,比普通牛舍温度高0.91℃,差异极显著(p<0.01);湿度比普通牛舍平均相对湿度高3.6%,差异极显著(p<0.01);气流速度比普通牛舍低0.15m/s,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温棚牛舍环境条件有利于肉牛的育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