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碳强度与能源强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降低碳强度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能源强度的降低有助于碳强度的降低。选取1953~2007年中国碳强度和能源强度数据,通过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碳强度与能源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碳强度和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来看,碳强度与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动态调整机制;非均衡误差项的存在,能够保证碳强度与能源强度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误差修正系数为负,调整方向符合误差修正机制,并且误差修正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理想。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降低碳强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LMDI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区域节能减排政策的科学制定,并对中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基于扩展的Kaya模型和LMDI分解法定量分析了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五个因素对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拉动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人口、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变动也对碳排放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但作用强度不大;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抑制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文中对制约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延伸性讨论,认为中国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抑制因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而引致的碳排放过快增长,并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能源消费两个层面,提出了抑制碳排放不合理增长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冲击效应和贡献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强度变动的重要因素。文中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SVAR)分析1980-2009年时间序列中国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数据,并进行平稳性检验与协整分析。通过S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冲击效应和贡献度。结果表明:能源强度受能源结构的冲击效应较小,最大值为负向7.3%;受到产业结构的冲击效应较大,最大值为负向23%。能源结构对能源强度变化的贡献度最大为5.70%,稳定值为3.65%;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变化的贡献度最大值为51.75%,稳定值为51.5%。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4-2014年内蒙古12个盟市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探索了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全域、边境地区、非边境地区的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之间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2)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内蒙古全域的出口贸易、进口贸易是入境旅游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边境地区的出口贸易、进口贸易是入境旅游的单向格兰杰原因,非边境地区的入境旅游是出口贸易的单向格兰杰原因;3)内蒙古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间的关系表现为两类:贸易促进旅游型,包括内蒙古整体和边境地区,表现为进口、出口贸易推动入境旅游发展;旅游推动贸易型,主要指非边境地区,表现为入境旅游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的国际旅游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文中依据1978-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Eviews6.0软件,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方法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两者间的推拉关系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陕西国际旅游消费与地方经济存在着协整关系,且国际旅游消费是地方经济增长的原因;陕西国际...  相似文献   

6.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给基地,合理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整理新疆各类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对新疆2000—202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天山东坡碳排放强度较高,准噶尔北缘、天山北坡和昆仑山北坡则相对较低,并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3)在全球变暖与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新疆需要从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入手,建立差异化的能源结构调整策略,通过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网络,促进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新疆1978~2006年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分析模型和宏观经济模型分别测算了各产业以及产业变动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还较低。需要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提高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综合分析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变化对甘肃省1995-2009年各部门终端能源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是甘肃省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各产业部门中,工业的快速发展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拉动者,其次是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农业。人口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是碳排放增长的次要拉动者。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强度下降和能源结构变化。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过去三十年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文中分析了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时间效应,用协整的方法检验了我国城镇化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并采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影响的短期波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化进程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短期内也存在波动效应。协整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碳排放增加1.4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碳排放相应增加1.86个百分点;中国的能源效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相应减少0.04个百分点。而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短期波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工业化会向负向调整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碳排放趋向均衡。  相似文献   

10.
认清甘肃省的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特征对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在分析甘肃省1990~2009年能源碳排放量及其构成的基础上,利用IPAT等式分析了能源碳排放量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对甘肃省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进行了情景预测。结果表明:在人口、收入和碳排放强度的共同作用下,2009年的能源碳排放量达到了3684.54×104t,为1990年的2.54倍。能源碳排放量的构成主要取决于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通过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根据"脱钩"理论分析表明,甘肃省的碳排放还处于弱减物质化阶段,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着力引进并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有利于甘肃省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宁夏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碳排放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研究宁夏1990-2008年间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基础上,依据IPCC2006年提出的各类能源消耗排放二氧化碳量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宁夏碳排放的演变过程与趋势。采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的关系,运用回归分析法预测了宁夏2020年的碳排放量。提出了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  相似文献   

12.
王长建  杜宏茹  汪菲 《干旱区研究》2014,31(6):1163-1169
以系统分析法研究新疆能源消费、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演变及特征,并采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其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①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能源消费分别与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② 能源消费与工业化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能源消费与城市化不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对能源消费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素。③ 新疆的工业化水平提升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将增长0.56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增长1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仅提升0.209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提升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将分别增长0.848个和0.571个百分点。当前新疆的工业化进程、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有利条件仍是丰富的能源资源本底优势,如何保障本地能源消费的持续、有效、稳定供给以及能源的高效利用,将是关系到新疆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命题。  相似文献   

13.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碳排放数学模型,根据2001-2010年中国电力能源实物消费量测算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演变特征和产业间差异性。结果表明: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0.3035Gt逐年上升至2010年0.7454Gt,平均增长9.99%。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波动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下降4.42%。第二产业电能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碳排放量平均增长9.77%,碳排放强度平均下降4.95%;2010年工业部门的电能消费碳排放量为0.5488Gt、占总排放量的73.62%,碳排放强度为341kg/万元。第二产业及其工业部门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明显超过第一、第三产业;但是第三产业碳排放的快速增长值得关注。期望为优化电力能源结构、发展生态产业经济以及制定行业间差异化的碳排放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尾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结构和碳排放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对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文中采用中国1990-2014年样本数据,在经典Romer"尾效"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放宽"经济规模报酬不变"假定,对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同时约束下经济增长"尾效"值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发现:受碳排放量和煤炭消费同时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降低0.818%;受碳排放量和石油消费同时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降低1.398%;受碳排放量和天然气同时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降低1.808%。而且不管有无碳排放约束,能源消费结构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碳排放的限制,能源消费结构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改进传统LMDI(log-mean Divisia index)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14年内蒙古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5-2014年,内蒙古综合能源强度下降了39.41%,其中生产部门和生活部门分别贡献了92.7%和7.3%;工业对效率效应和结构效应的贡献远大于其他部门,是驱动综合能源强度下降的关键生产部门;城镇对效率效应、结构效应和劳动效率效应所做的贡献均大于乡村,是驱动综合能源强度下降的关键生活部门。内蒙古仍可把提高工业能源效率作为未来节能的重要途径,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节能的长期战略同时积极引导居民形成节能的生活方式,减缓生活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6.
在估算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包括西藏)1997-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各省域间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空间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而随距离增加不断衰减.2)LISA分析显示,多数省域碳排放在局部空间上存在”俱乐部”现象,即形成HH型和LL型集聚,各省域碳排放类型在时空演进上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3)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对省域碳排放量影响显著,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正向作用也不容忽视,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并未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利用河北1981-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变量平稳性和协整关系,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算法实证测算了研究区间河北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表明:1981-2012年,河北省短期和长期能源回弹效应较高,均值分别为1.096和1.212,没有实现技术进步的预期节能效果,说明节能努力被经济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费增加所抵消;河北回弹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效提高发挥了一定的节能降耗作用;由于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必须改变单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能效的传统节能思路,将技术进步与能源价格改革、产业结构升级和政府税收补贴调节等辅助手段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预期节能效果,解决河北能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力能源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省际间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碳排放数学模型,测算了2001~2010年中国及各省电力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和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303Mr逐年上升至2010年745Mt,平均年增长9.99%;各省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五省碳排放属超重型(≥40 Mt);西部省份碳排放速度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全国电能消费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年下降4.42%;西部省份碳强度普遍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说明西部经济发展对电能消费碳排放的依赖性强,东部地区电能消费低碳经济格局开始形成.省际间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性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消费水平等因素相关,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和电力产业发展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1995年~2007年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在考察期内呈"U"型变动趋势,且存在较大的行业差异,能源密集型行业碳排放总量较大,能源效率、能耗总量与结构上的行业差异是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其次,经济总量是促进碳排放逐年增长的主要因素,且呈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其年均贡献达到48.51%;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技术进步与能源结构优化是减缓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其中以能源技术进步的减排效果最为显著;制造业减排的关键在于重点耗能部门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与煤炭等高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相似文献   

20.
从"资源诅咒"假说出发,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济增长和能源优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证明新疆确实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在进一步检验的基础上,文中研究发现新疆"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为典型的"荷兰病"效应,即能源产业对制造业、人力资本和制度公平都产生了"挤出"。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破解新疆"资源诅咒"的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