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它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干物质重量是大豆高产的物质基础。为了研究大豆高产栽培,许多单位曾从栽培生理角度进行过单因素的试验研究。但水分、肥料、密度等因素与大豆干物质重量之间的综合关系研究得不多。为此,我们在单因素试验研究基础上,于1980—1982年研究了水分、施氮肥、施磷肥、密度等四个栽培因素与大豆产量间的综合关系及其数学模型(《中国油料》,1983年第3期),同时也研究了这些栽培因素与大豆干物质重量间的综合关系及其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是中国纤维用亚麻生产的主要基地,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国的80%以上。为了探讨亚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曾进行过品种、密度、施肥、灌水等单因素试验,以探讨对亚麻原茎产量的影响。但是,原茎产量是受多种因素综合的影响。因此,只研究单因素的作用不能反映出亚麻原茎产量与各因素之间综合关系。为此,我们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于1991年研究了密度、灌水、氮、磷、钾等五个主要栽培措施与亚麻原茎产量之间的综合关系,为亚麻高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试验方法与设计试验采用密度、灌水、氮肥、磷肥、钾肥五、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  相似文献   

3.
间作大豆的竞争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明忠 《大豆科学》1990,9(1):51-59
通过多因素和单因素试验资料的相关和回归分析,证明玉米和大豆对光照和肥料的竞争明显,但水分与间作大豆产量无显著相关。玉米通过株型、叶面积等影响大豆冠层光照度,光照度与大豆产量呈正相关。N肥降低间作大豆产量,NPK复合肥增加大豆产量。本文还提出了提高间作大豆产量的栽培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4.
重茬条件下黑农37大豆高产综合技术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立成  林蔚刚 《大豆科学》1996,15(2):130-135
本文对1994年重茬(一年)条件下大豆高产综合农艺措施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在哈尔滨田间试验测定参数,建立函数模型,利用计算机解析了密度、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等主要因素间相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提出了高产栽培最佳农艺措施,为重茬条件下大豆高产计划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黑河九号大豆综合高产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质卿  马景瑞 《大豆科学》1993,12(2):175-182
本试验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黑河九号大豆主要栽培因子(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与大豆产量的关系,建立了黑河九号大豆在本省第四积温带黑河地区土壤中等肥力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数学模型。通过微机对模型的解析,得出各因子对产量效应的主次关系,两因子搭配的产量效应以及等产量线图。通过边际产量分析了经济效益,并通过频数分析,得出指定产量水平下的最佳综合高产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黑河九号大豆大面积生产规范化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旱作条件下“黑农26”大豆高产综合技术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旱作条件下大豆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进行了探讨,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参数,建立函数模型。使用微机及我所编制的程序,解析了播期(x_1)、密度(x_2)、氮肥(x_3)、磷肥(x_4)、钾肥(x_5)等主要因素间相互效应及与产量的关系,提出了大豆高产栽培最佳综合农艺措施,为旱作条件下大豆高产计划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豆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产量除与品种有直接的关系外,与密度、种植形式、施肥、田间管理等诸多因素也有密切关系。笔者在大豆常规栽培技术的前提下,于1997年进行了大豆超稀植高产栽培试验,旨在通过稀植达到大豆产量突破。一、试验过程试验地设在所内试验地,面积为1.8亩。土壤为沙...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大豆高产栽培规律,以提供生产应用,我所于1971~1979年进行了大豆高产栽培试验研究。九年来曾应用当时当地主要推广良种和综合应用农业技术措施,多年多次获得了亩产400以上的产量(表1)。从试验结果初步体会:种、肥、水、密、管五个环节是增产的主要关键。  相似文献   

9.
通过5年10项次的系列试验,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栽培因子的单因素、多因素对大豆器官生长发育和群体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栽培因子的实施效应。播期、密度、行株距配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夏大豆品种较早播种,生长稳健,分枝、有效荚数和单株粒重增加,有利于高产;不同株型类型品种的适宜密度有显著差异,主茎型>分枝紧凑型>分枝松散型,在适宜密度条件下均可达到较高产量水平;缩小行距,有利于增加群体数量,叶面积指数增加;适当增加株距,有利于改善单株生育状况和后期透光条件,提高单株生产力。因此,夏大豆产区实现田间最佳分布措施是缩小行距,扩大株距。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牡丰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栽培密度、施肥量及有效含量3方面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每个因素设置5个水平,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因子效应的大小依次为有效含量>栽培密度>施肥量,适当增加施肥量、减小栽培密度将获得牡丰7号大豆的高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最优设计试验研究了基施氮、磷、钾肥与覆膜夏大豆产量、经济效益及成本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施氮磷肥是覆膜夏大豆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关键。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明确了不同条件下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2.
大豆干物质日生产量受叶面积和净光合生产率高低影响。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大豆插墒以后净光合生产率对干物质日生产量起主导作用。丰产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特点是:全株干重积累速度在生育进程中是迅速而稳健的递升,开花以后,茎、叶干物质积累速度缓慢上升;结荚或鼓粒期缓慢下降;花荚、籽实干重迅速递增。 大豆生物学产量与经济产量呈正相关,经济系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大豆由低产变高产应着重提高生物学产量;而高产再高产应在获得一定生物学产量前提下提高经济系数。 栽培措施对提高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有显著作用,也相应地提高了经济系数。应当因地制宜地选用良种,培肥地力,合理密植以及采用灌水、喷洒激素等促进与控制相结合的栽培措施,达到大豆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王明喜  严换胜 《大豆科学》1993,12(2):123-130
甘肃渭河流域夏大豆种植区位于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最西端,海拔高,麦后无霜期短,单产低。本研究采用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研究与单因子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双目标”(产量、效益)筛选,提出了该生态区在灌水条件下夏大豆亩产165—200公斤(比习惯栽培增产25%以上)、技术性增投比2.5—6.5的优化栽培方案,经生产示范,实用有效。 本文并就密度、氮、磷对产量的影响与东北春大豆区、黄淮流域夏大豆区的低海拔地区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半干旱地区不同品种大豆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半干旱地区不同品种大豆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区,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影响是显著的。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不同的品种大豆的在一定的密度条件下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大豆品种垦农5号、绥农14高产栽培适宜密度是3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栽培因子对高油大豆品种产量及其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以高油大豆品种鲁豆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施肥、水分、收获期等栽培因子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播期F1=9.72>R0.01=4.8、密度F2=5.67>F0.01=4.8,二者均呈极显著性,且F1>F2,播期和密度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且播期因子作用大于密度因子;施肥F3=4.26>F0.05=3.0,水分F4=3.11>F0.05=3.0,二者均呈显著性,施肥和水分对大豆产量有较大影响,但没有播期和密度因子影响作用大,且施肥大于水分作用;收获期F5=3.27<F0.05=4.5,即收获期对产量影响不大. 该研究还从叶面积指数、单株生物产量、群体生物产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验证了栽培因子对大豆产量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了黑河54号大豆主要栽培因子(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与大豆产量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微机对横型的解析,得出各因子对产量效应的主次关系;两因子搭配的产量效应以及等产量线图。通过边际产量分析了经济效益,并且藉助微机模拟试验(频数分析),求出指定产量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为总结大豆栽培经验与指导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播种是大豆一年生产过程中的第一关,也是决定大豆产量的关键环节,人们常讲的一年之季在于春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措施是在播种时实施的,如选用什么品种,采取什么栽培方式,确定多大密度,施多少肥,根部病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应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了夏大豆主要栽培措施(行距、密度、氮肥和磷肥)与产量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得出了各因素与产量的主次关系和双因素搭配的产量效应。根据模型求极值找到了亩产204公斤的最佳农艺措施(行距35厘米,密度2.3万株/亩,三料磷9公斤/亩,尿素9公斤/亩)。利用微机模拟仿真试验,得到了指定产量水平的最优农艺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19.
试验应用农业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探讨了密度、氮、磷、钾肥用量及氮肥施用时期五个主要栽培因素与原茎产量的相互关系。通过田间试验测得原茎产量参数,建立了亚麻原茎高产栽培数学模型,初步探讨出各栽培因素对亚麻原茎产量的影响、相互作用关系及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亚麻原茎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永孝  本发武 《大豆科学》1993,12(3):225-231
1986~1989年,在本所试验田,运用四因子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对夏大豆产量与种植密度、底肥用量、追肥时期、灌溉间隔天数等综合栽培技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山东省气候条件和本试验土壤肥力水平下,夏大豆亩产225kg以上,种植密度为1.87~1.99万株·亩~(-1),底施复合肥(N:P_2O_5:K_2O=15:15:15)18.5~21.4kg·亩~(-1),出苗后43~47天追肥(尿素10kg·亩~(-1)),每9~10天灌溉一次。密度和灌溉间隔天数是影响夏大豆产量最主要的因素。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夏大豆产量影响很大。单因素边际产量随环境条件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