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并结合图像分析软件研究了胃泌素、β-内啡肽、胰高血糖素、5-羟色胺、生长押素在鸭腔上囊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鸭腔上囊小结相关上皮细胞呈胃泌素强阳性反应;滤泡间粘膜上皮呈β-内啡肽中强度阳性反应;淋巴滤泡皮质部有少量的β-内啡肽、胃泌素、5-羟色胺阳性细胞,呈中、强度免疫反应;淋巴滤泡髓质有胃泌素强阳性细胞;生长抑素和胰高血糖素均呈阴性反应.结果说明,鸭腔上囊中存在β-内啡肤、胃泌素、5-羟色胺弥散神经内分泌细胞,它们在淋巴滤泡皮质部的表达特征有利于其通过内分泌和旁分泌方式调节B细胞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并结合图像分析软件研究了β-内啡肽、胃泌素、胰高血糖素、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Y、生长抑素细胞在鸭胸腺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7种神经内分泌细胞在胸腺中呈强阳性表达;β-内啡肽阳性细胞在皮质部较多,而胃泌素、胰高血糖素、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Y、生长抑素阳性细胞在髓质和皮髓质交界区的数量高于皮质部;除胰高血糖素外,其余6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在胸腺小体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本试验结果说明,鸭胸腺不仅是中枢免疫器官,而且具有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功能;β-内啡肽阳性细胞在T淋巴细胞的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胃泌素、胰高血糖素、5-羟色胺、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Y阳性细胞在髓质部和皮髓质交界区的表达有利于其通过内分泌、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调节T细胞的发育。同时,也探讨了胸腺小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应用3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1、10、30、60、90日龄籽鹅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五羟色胺、生长抑素、胃泌素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长,3种内分泌细胞的数量都逐渐增多;五羟色胺细胞大量见于肠管各段,尤其是十二指肠和直肠,并偶见于幽门部;生长抑素免疫阳性细胞于胃部分布较多,幽门部密集,十二指肠偶见;胃泌素免疫阳性细胞在幽门部非常密集,在十二指肠有少量分布。  相似文献   

4.
应用3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1、10、30、60、90日龄籽鹅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五羟色胺、生长抑素、胃泌素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长,3种内分泌细胞的数量都逐渐增多;五羟色胺细胞大量见于肠管各段,尤其是十二指肠和直肠,并偶见于幽门部;生长抑素免疫阳性细胞于胃部分布较多,幽门部密集,十二指肠偶见;胃泌素免疫阳性细胞在幽门部非常密集,在十二指肠有少量分布.  相似文献   

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鸭腔上囊胚胎及胚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强阳性细胞出现于20 d胚龄至胚后14周龄的滤泡间上皮,20 d胚龄至胚后17周龄的小结相关上皮,新生雏至胚后14周龄的滤泡皮质,24 d胚龄至胚后14周龄的滤泡髓质,20 d胚龄至胚后14周龄的肌层和小动脉平滑肌.结果说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于鸭腔上囊的不同部位及不同发育阶段;在腔上囊退化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这可能是导致腔上囊退化的原因之一;滤泡间上皮与小结相关上皮在神经肽表达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海南鸦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及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海南鹏的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布、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及形态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海南鹏的胃及小肠各段都有嗜银细胞,其中胃和前肠分布最多,中肠、后肠逐渐减少。银染细胞在胃组织中以圆形和不规则形的居多,在小肠段以长棒状、圆形的居多。应用生长抑素抗血清、胰高血糖素抗血清、胃泌素抗血清对海南鹏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发现生长抑素细胞在胃肠道均有分布,其中在腺胃和前肠最多,往后逐渐减少;在胃肠道均未发现胃泌素细胞和胰高血糖素细胞。  相似文献   

7.
神经肽Y及其Y1受体在神经-免疫-网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在许多脊椎动物胸腺和脾脏中的表达已有研究,但它们在腔上囊中的表达及发育变化特征还未见报道。本试验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神经肽Y及其Y1受体阳性细胞在鸭腔上囊胚胎及胚后发育中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鸭腔上囊中神经肽Y及其Y1受体分别最早表达于26和22d胚龄。神经肽Y阳性细胞分布于黏膜上皮、滤泡、肌层和小动脉平滑肌。Y1受体阳性细胞分布于黏膜上皮、滤泡淋巴细胞。各部位神经肽Y及其Y1受体阳性细胞数量表现出明显增龄变化特征。结果说明鸭腔上囊中存在神经肽Y及其Y1受体,二者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胚后发育阶段,这与B淋巴细胞的发育与分化以及腔上囊的退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胚胎及胚后发育期鸭腔上囊淋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CNA免疫组化法和TUNEL染色法,并结合光、电镜技术研究天府肉鸭胚胎及胚后发育期腔上囊淋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胚胎期腔上囊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其滤泡淋巴细胞增殖指数(PIF)随胚龄增加而逐渐增高,26d胚龄达峰值。胚后期各组滤泡皮质淋巴细胞增殖指数(PIC)和髓质淋巴细胞增殖指数(PIM)均呈下降趋势;各组PIM均明显高于PIC。胚胎期腔上囊滤泡淋巴细胞凋亡指数(AIF)随胚龄增大而逐渐增高。胚后期O~3周龄滤泡髓质淋巴细胞凋亡指数(AIM)继续增高,滤泡皮质淋巴细胞凋亡指数(AIC)则无明显变化;AIC和AIM在5周龄下降,17周龄明显升高,29周龄达峰值。胚后0~14周龄,各组AIM均明显高、于AIC,而17~29周龄AIM则明显低于AIC。凋亡淋巴细胞核呈现多种形态,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结果提示淋巴细胞增殖与凋亡在鸭腔上囊胚胎及胚后发育的整个过程中普遍存在,具有明显增龄变化特性,二者协同参与腔上囊发育和退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雏鸭腔上囊的生长及组织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49日龄雏鸭腔上囊绝对质量和生长指数测定以及组织学观察,探讨雏鸭腔上囊生长及组织发育规律。结果:随日龄增长,腔上囊绝对质量逐渐增高;腔上囊生长指数21日龄达最高;黏膜大皱褶高、宽度、淋巴滤泡面积、皮质宽度均不断增加;小结相关上皮向腔面形成突起,并不断增高增宽。结果表明,雏鸭腔上囊1~14日龄生长较为缓慢,14~35日龄生长较快,35~49日龄发育基本趋于稳定,其中21~28日龄是雏鸭腔上囊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28日龄时,雏鸭腔上囊组织结构基本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0.
论文系统分析了禽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不仅广泛存在于鸡的胃肠道,也在其他组织器官有分布.另外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在鸡消化道内出现的时间也不同,五羟色胺、胰多肽、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抑素细胞出现较早,蛙皮素和神经降压肽次之,脑啡肽最后出现.对于其他禽类,北京鸭和中国白鹅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在胃肠道中的分布有一定的相似,但它们与鸡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分布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用免疫金银法(IGSS)对兔出血症病毒(RHDV)在淋巴-网状器官及其靶细胞中的动态分布进行了观察,发现兔出血症(RHD)病兔各淋巴-网状器官均有不同量的胶体金颗粒沉着。肝、脾、骨髓阳性反应较强,淋巴-网状组织阳性反应较弱。在淋巴-网状组织中,髓质阳性反应比皮质强,皮质以淋巴滤泡周围为主;淋巴滤泡内仅有个别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同时发现病毒主要定位在胞浆中,后期进入细胞间。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中国优良地方猪种梅花猪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与形态特征,本试验选取6头30日龄断奶健康梅花仔猪,在相同条件下饲养至65日龄,所有仔猪饲喂相同日粮,自由采食饮水。试验结束时,收集仔猪胃肠道各段组织样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种胃肠道内分泌激素5-羟色胺(5-HT)、胃饥饿素(ghrelin)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特征,并对阳性细胞密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梅花猪的肠道不同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均存在5-HT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肠上皮组织中,呈锥形、圆形、梭形等形态,可分为开放型和闭合型,其中十二指阳性细胞肠密度显著高于其他肠段(P<0.05);梅花猪的胃肠道不同部位均有Ghrelin阳性细胞,阳性细胞密度也是随胃肠道走向递减,胃腺体部密度最高;梅花猪的肠道不同部位均有GLP-1阳性细胞,阳性细胞密度沿肠道走向呈抛物线分布,其中回肠数量最多。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梅花猪胃肠道生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激素可称之为是一类调节胃肠、胰生理功能的化学信史 ,包括胃泌素、缩胆囊素、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降压素、缩氨酸YY、胰高血糖素样肽 - 2和生长抑素等。对胃、肠和胰的分泌、运动、消化和吸收都有不同效用 ,亦能促进肠黏膜层细胞和胰脏生长。对乳房和前列腺癌也有类似效应 ,通常在胃肠道癌症组织上发现有胃肠道激素受体的异常表达 ,这些激素也能通过阻断某些相关受体来改变动物的生长性能。虽然绝大部分胃肠道激素体现促进效应 ,但也不能忽视生长抑素对消化组织的抑制作用。生长抑素生长抑素 (Somatostatin ,简称SRIF或SS)最初从…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Leica 显微图像处理系统,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的动态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Bax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固始鸡免疫器官内均有表达,但表达量不同;Bax蛋白表达于固始鸡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Bax蛋白表达阳性细胞在固始鸡不同免疫器官内分布位置不同,呈散在或簇团状分布:脾脏内不同部位均有分布,主要在动脉周围淋巴鞘、红髓、淋巴小结边缘、边缘区,很少出现在淋巴小结内;胸腺内主要分布于胸腺小叶的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其次是胸腺小叶髓质,极少出现于皮质;法氏囊内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靠近上皮细胞的固有膜层内、淋巴滤泡间的区域,在淋巴滤泡边缘的少量淋巴细胞也有Bax蛋白表达,淋巴滤泡内极少有阳性细胞。Bcl-2蛋白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的表达与Bax相似,但表达量与Bax相比较少。以上结果表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参与了固始鸡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的凋亡调控,对免疫器官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天府肉鸭腔上囊胚胎及胚后发育期Bcl-2、Bax、Fas、FasL蛋白的表达。将20只天府肉鸭分为4组,即24天胚龄(E24),胚后3、8、29周龄(P3、P8、P29),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结果显示,Bcl-2、Bax、Fas、FasL在各组滤泡淋巴细胞中均有表达,FasL还表达于滤泡间上皮。滤泡皮质和髓质淋巴细胞Bcl-2阳性率呈递减的变化趋势(髓质P3~8除外);皮质和髓质淋巴细胞Bax阳性率在E24~P8恒定,P29上升;皮质和髓质淋巴细胞Bcl-2/Bax值呈下降趋势,但皮质在P3~8恒定,髓质在P3~8上升;滤泡皮质和髓质淋巴细胞Fas阳性率在E24~P3上升,P3~8下降,P8~29上升;皮质和髓质淋巴细胞FasL阳性率变化规律与Fas相似,但皮质在P3~8恒定。滤泡皮质淋巴细胞Bcl-2阳性率及Bcl-2/Bax值在E24~P8明显高于髓质,在P29则显著低于髓质;皮质淋巴细胞Bax阳性率在E24~P8与髓质无显著差异,在P29则明显高于髓质;皮质淋巴细胞Fas和FasL阳性率在E24~P8明显低于髓质,在P29则显著高于髓质。结果提示,Bcl-2、Bax、Fas、FasL是鸭腔上囊胚胎及胚...  相似文献   

16.
以持家基因β肌动蛋白(β-actin)作为内参照,通过竞争PCR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犊牛肝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mRNA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直接调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mRNA的表达,胰岛素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mRNA的表达,而胰高血糖素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mRNA的表达,存在量变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观察贵州小型猪胃肠黏膜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IR)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特点,试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显示成年贵州小型猪胃肠黏膜5-HT、SS-IR阳性细胞,观察其分布规律和形态,并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结果表明:成年贵州小型猪胃肠黏膜5-HT-IR、SS-IR阳性细胞呈椎形、圆形、卵圆形、梭形等多种形态,多分布于腺体的底、体部,黏膜表面上皮细胞间较少;5-HT-IR阳性细胞于十二指肠分布最密集,其次为胃黏膜,在小肠各段中呈下降的分布趋势;在大肠各段的分布又呈上升趋势;SS-IR阳性细胞在胃窦最多,从小肠起始段至大肠末端的分布呈减少趋势。说明贵州小型猪胃肠黏膜5-HT-IR、SS-IR阳性细胞形态多样,两种细胞的分布规律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分布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18.
山羊黄体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查山羊卵巢黄体中是否存在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细胞,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对12~18月龄妊娠奶山羊卵巢中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细胞标志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体组织中各区均含有催产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突触素和5-羟色胺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这些细胞散在或成团分布,多呈圆形、卵圆形和三角形,一些细胞具有明显的突起。阳性细胞数由多至少顺序为:催产素、突触素、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5-羟色胺。鉴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突触素和5-羟色胺是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广谱的、共同的细胞标记物,结果提示山羊卵巢黄体中存在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小脑内雌激素受体(ER)、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表达的影响。建立去卵巢SD大鼠模型,以小脑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通过补充17β-雌二醇对ER、NGF和ChAT在小脑中的表达和分布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R、NGF和ChAT免疫阳性反应物在小脑皮质主要分布于蒲肯野氏细胞,而在小脑核中主要定位于小脑顶核、间位核和齿状核;ER阳性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突起中,也存在于胞膜和胞核中。去卵巢大鼠小脑中3种阳性物质的表达强度及阳性细胞数量总体呈显著降低趋势,在补充17β-雌二醇后,3种阳性物质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回升。本试验证实雌激素可促进小脑中NGF和ChAT的表达;另外ER、NGF和ChAT表达变化的相似性提示三者在雌激素对小脑的作用中是相互调节和影响的,同时表明雌激素可能既通过基因组机制,也通过非基因组机制途径在小脑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麻雀(Passer montanus)消化道内的5-羟色胺(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和胃泌素(Gas)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和形态学研究,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法。结果表明: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在麻雀消化道中除了食管和嗉囊外均有分布,分布密度高峰在空肠,腺胃分布密度最低;Gas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只分布在肠部,且空肠是其分布密度的高峰。2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相似,以锥体形为主,其次是圆形,偶见梭形,主要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根据内分泌细胞形态认为其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