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虾稻田养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志如 《水产养殖》2012,33(3):22-25
在稻田里养殖淡水小龙虾,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辅以人工措施,种稻养虾,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目前稻田养虾方式有混作、连作和轮作。根据几年的生产实际,淮安市稻田养虾采用混作加连作的养殖方式,不失为一种好形式。这种方式是稻虾在同一环境下共同生长  相似文献   

2.
2.虾稻连作 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稻田养殖为农民的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以稻田鱼类养殖和稻田河蟹养殖模式最为常见,而稻田克氏原螯虾养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养殖形式,其中尤其以湖北的稻田养虾模式推广应用面积较大,其养殖模式是:利用农田水稻种植的闲置期进行养殖。该养殖方式通常在稻田中留有较高的稻茬和少量秸秆,是一种生产成本较低的稻田养虾方式,其主要养殖模式分为三种:  相似文献   

3.
我国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以下简称稻田养虾)起步于本世纪初,尤以湖北潜江为代表,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在克氏原螯虾几个主产省份形成较大规模,成为克氏原螯虾主要养殖方式之一,形成了以稻虾连作、稻虾共生等为主的稻田养虾模式。本文对我国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现状及展望作了分析综述,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志谦 《河南水产》2001,(2):3-23,20
稻田养殖罗氏沼虾技术是开展稻田综合利用,发挥农业生态优势的重要内容。发展稻田养虾,不仅拓宽了淡水养殖生产领域,增加了水产品产量,且能促进水稻增产,是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勤劳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只要稻田选择得当,管理得好,每公顷可获得150-300kg的罗氏沼虾,产值可增加7500元以上。因此稻田养虾成本低、收效快、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5.
<正>在稻田里养殖淡水小龙虾,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时节,辅以人工措施,种稻养虾,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效益,改善稻谷、小龙虾品质的一种生产形式。近两年,广东省连南瑶族高寒山区充分利用稻鱼生态工程建设和小龙虾养殖基础,大力引进和示范推广小龙虾稻田生态养殖,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养殖模式介绍目前连南稻田养殖小龙虾方式有稻虾共作、稻虾连作以及稻虾共作加连作的混合模式。稻虾共作模式:连南高寒山区多  相似文献   

6.
杨玉凤 《齐鲁渔业》2004,21(12):20-20
稻田冬季养虾,是利用稻田收获后的冬闲沟,进行冬季养殖的一种模式。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康民 《科学养鱼》2002,(10):18-18
稻田养龙虾的模式在美国南部的实践常常被称之为一种稻田轮作系统。实际上,轮作的意思只是指两种作物有不同的收获季节罢了。水稻在早秋收获,而龙虾要到隆冬收获,直到晚春、甚至到初夏均可上市。不过,龙虾的繁殖和幼虾的早育正好在稻谷生长的时候直到稻谷收获后,几乎同时发生。整个稻谷的生长期内都有龙虾存在。一定意义上说,龙虾的养殖一部分和水稻同时,一部分是轮作。稻田养龙虾有三种模式可以采用:水稻—龙虾—水稻模式;水稻—龙虾—大豆模式;水稻—龙虾—休耕模式。它和大多数的养殖系统不太一样,向稻田放养的是成熟的亲虾,…  相似文献   

8.
稻田养殖罗氏沼虾技术是开展稻田综合利用,发挥农业生态优势的重要内容。发展稻田养虾,不仅扩大了淡水养殖生产领域,增加了水产品产量.且能促进水稻增产,是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勤劳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只要稻田选择得当,管理得好,每公顷可获得150~300公斤的罗氏沼虾,产值可增加7500元以上。因此稻田养虾是一项成本低、收效快、经济效益高的农村副业。  相似文献   

9.
自80年代起,江苏省就开始了生态农业建设和试点工作。稻田养殖就是一种成功的生态农业模式。进入90年代以来,全省稻田养殖已进入了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发展时期,1995年已发展到了19607公顷(29.41万亩)。稻田养殖模式的推广,对于中低产田的改造、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稻田立体养种类型与实绩稻田养殖类型有稻鱼虾、稻鱼蟹、稻鱼蚌等。如江苏郑州徐塘乡1994年推广了1510亩稻田养蟹养虾,亩利润获2575元。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的江都市自1992年开始利用中低产田及废荒地进行了稻田养虾、养鱼、养蟹的…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市稻田养殖发展较快,1998年全市稻田养殖面积16.95万亩,其中稻田养蟹9.4万亩,稻田养虾3.1万亩。由于稻田养殖户多半单一养蟹、养虾、养鱼,养殖水体未能充分利用,养殖效益难提高。1998年我们承担了淮阴市科委下达的“稻田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