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辽西北地区是辽宁省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该地区林农间作方式普遍,但是由于存在不合理的间作模式和耕作方式,大部分林地树木的保存率很低且引起了土壤二次风蚀。本文在对彰武县、昌图县的林农间作现状进行的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九点林农间作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勐腊县柚木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有:其一是以柚木为上层,咖啡为中层,豆科作物、蔬菜等作为下层组成的柚木咖啡农作物复合经营模式;其二是柚木林农间作模式。由于柚木大面积造林才开始起步,该项工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油茶林与农作物间作,既能促进油茶的生长发育,又能使农作物增产,是一种高效丰产的种植模式。在油茶林地推行间作,是林农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对油茶林地间作的机理、意义及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油茶林与农作物间作,既能促进油茶的生长发育,又能使农作物增产,是一种高效丰产的种植模式。在油茶林地推行间作,是林农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对油茶林地间作的机理、意义及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云南山区林农结合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云南山区农村的综合治理和开发的现实,面向山区农业的两个转变及体制改革,遵照生态经济原则,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协调出发,遵循林农结合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把云南山区区划为冷湿性湿润型、温凉性湿润型、暖温性湿润型、暖温性半湿润型、暖热性湿润型、热性湿润型、热性半干旱型7种林农结合系统,分系统论述该区域的行政范围、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农林生产特点、林农结合的经营模式。经比较分析,归纳与发掘出80种以上的云南山区林农经营模式。每个系统中都有10种以上模式。即反映山区自然的特点,又具有地方、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祁术栽培     
祁术为白术中佳品,特产于祁门县的高山土地和气候条件。祁门县地及零散闲地较多,实行粮药、林药、果药间作套种,既能充分利用地力,又能扩大药源,增加山区林农收入。  相似文献   

7.
杨树林地郁闭前林农间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郁闭前的杨树人工速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林农间作研究,结果表明:林农间作不仅能获得短期经济效益,对林木生长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在滇南热带地区造林地进行林农间作对幼林生长的影响,文章选择了6个热带亚热带速生造林树种,定植于景谷益智乡斗母信村造林地上,对每一树种分别采用林农间作管理和一般管理(每年进行两次砍草和铲塘)的两种方式进行幼林管理;定植后3 a时测定保存率、地径、树高、冠幅生长量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林农间作方式管理造林林地平均可以提高保存率10%,加快地径生长1.98~4.30倍,加快树高生长1.89~4.51倍,使造林地提前1~3 a达到郁闭,而使造林具有较好的效果并减少林地抚育的年限和抚育的投入。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板栗园林农间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板栗园林农间作是在退耕还林造林地块中间作套种具有农作物的林业立体种植模式。论述了农林间作对板栗生长的影响,重点通过对"板栗+辣椒+豌豆"和"板栗+烟草(蔬菜)+绿肥"间作模式的分析,分别从效益、种植技术、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林农间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农林间作,给作物施肥、浇水,同时也给林木补充了肥料和水,相互促进加速了树木的生长;合理间种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栗园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以现有5种主要印楝(Azadirachta indica)林农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对5种主要印楝农林复合模式的印楝生长情况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探讨印楝与其它物种搭配种植对印楝生长结实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结果显示:与印楝纯林相比,印楝与其它物种搭配种植不会显著抑制印楝生长结实,同时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以净现值进行比较,5种林农复合模式经济效益从高到低排序为印楝-辣木间作印楝-咖啡间作印楝-甘蔗间作印楝-玉米间作印楝-木薯间作。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云南山区农村的综合治理和开发的现实,面向山区农业的两个转变及体制改革,遵照生态经济原则,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协调出发,遵循林农结合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把云南山区区划为冷温性湿润型、温凉性湿润型、暖温性湿润型、暖温性半湿润型、暖热性湿润型、热性湿润型、热性半干旱型7种林农结合系统,分系统论述该区域的行政范围、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农林生产特点、林农结合的经营模式.经比较分析,归纳与发掘出80种以上的云南山区林农经营模式.每个系统中都有10种以上模式.既反映山区自然的特点,又具有地方、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杨树人工林林农间作经济效益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安徽省乌沙林场,模范洲林场场树人工林林农间作的试验,得出在安徽省长江中下游江河冲积洲滩地区的杨树人工林下间种农作物,有利于杨树生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试论林农复合经营模式与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林农复合的经营原则,从技术手段上,提出林粮、林菜、林药间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仪征市低丘林农复合经营模式研究的结果表明,实行林农、林经、林笔渔复合模式,是开发仪征低丘之路。在林农复合经营模式中,林网建设以意杨与杂交柳组合较好,能在短期内产生效益;在经济林模式中,以梨与茶、甜柿与茶、板栗与茶组合效果好;在林牧渔模式中,板栗、牧草与鹅,桃树、牧草与鹅,板栗与鸡,桑与猪,鸭与鱼配置较佳。从林农间作的模式投入与产出比看,以经济林与花灌林组合效益最高,在经济林与农作物组合中,以板栗与玉米+蚕豆、板栗与山芋+雪菜、板栗与芝麻+胡萝卜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5.
潜山县在实施退耕还林中,将生态建设与林农增收有机结合,全县5万亩坡耕地造林国家每年补助1150万元,全部实行“一卡通”到农户。据统计,退耕还林为全县山区林农增收7150万元。  相似文献   

16.
兴化地处苏北里下河腹部,境内河沟纵横,素有“锅底洼”之称。全市土地总面积359万亩,其中耕地191.7万亩,非耕地118万亩(含滩地17.02万亩)。从1979年开始在周奋乡崔四村开发滩地,营造池杉林,至今已采用林经,林粮、林渔等林农复合模式营造池杉速丰林基地28534亩,其中以林为主的垛田造林21791亩,林粮间作式埂田造林3493亩,以养殖为主的鱼池埂造林2050亩,造林、养鱼并举的复合型造林1200亩。为了总结综合开发经验,不断优化开发模式,提高林农复合经营效益,使林木生长和间作效益同步增长,促进滩地开发的稳步发展。现将主要造林模式及林木生长和间作效益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7.
林农间作是林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杨国英,李成建(舒兰市大北林场)近年来,随着植树造林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地区的造林绿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更新造林一项,每年都给企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之可采伐木短缺,导致大多数林业企业处境十分艰难。...  相似文献   

18.
《林业科技》2021,46(4)
通过对沈阳市新民地区杨树与花生、大豆、玉米、西瓜及苗木等作物不同间作模式进行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得出沈阳地区杨树林农间作模式中,大行距比小行距经济效益高,因此在沈阳地区,进行速生杨造林时,在满足单株营养面积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大行距造林,即4 m×8 m或3 m×10 m株行距。  相似文献   

19.
“山腰植核桃果,坝子养石斛草,山洼种草果”,‘两果一草’鼓了林农腰包”,这是对龙陵县山区群众靠山吃山,致富奔小康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广大林农渴求科学技术并形成了需求的多样化,为山区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服务成为林业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文章在分析辽宁省林改工作和林业科技工作的基础上,对林改后林业科技如何为林农服务提出了几点建议:①开展林农科技需求调研活动;②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③开展实用技术进村入户活动;④建设实用技术示范基地;⑤对广大林农开展技术培训活动;⑥建立林业科技服务信息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