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双矮苹果栽培是一种特定的栽培管理作务模式。也就是说双矮苹果自育苗一开始就采用了与一般矮化栽培不同的方式,即在实生砧木上嫁接矮化中间砧,再在矮化中间砧上嫁接短枝型品种,用这样的苹果苗木进行栽培的模式即为双矮模式。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双矮苗木栽植面积较大。当地建苹果园(水浇地)重点是栽植双矮苗,双矮栽培有利于提高土地利  相似文献   

2.
富土:“双矮”栽培就是将富士短枝型品种嫁接于矮化中间砧上,由于综合了短枝型品种和矮化砧栽培的双重矮化优点,更适于高矮密栽培。近年来,陕西一些富士苹果产区已开始应用和推广这种新的栽培技术。“双矮”树由于枝条成花容易,利于高产稳产;树冠紧凑,光照良好,花芽质量高,利于改善果实着色和提高品质;树体矮小,适宜密植,易于管理。“双矮”栽培方式的出现,为提高富士苹果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梨矮砧密植栽培是利用矮化砧木来实现矮化密植。矮砧密植栽培分为矮化自根砧和矮化中间砧两种。目前我国还没有成形的矮化自根砧在生产上应用。而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选育的中矮1号和中矮2号做梨的矮化中间砧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且具有与嫁接树亲和性好,促使嫁接树矮化、早结果、早丰产的特性。现将利用矮化中间砧进行梨树密植栽培的整形修剪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前,欧洲许多国家苹果矮密化栽培面积占总面积90%以上,美国主要大量发展优良短枝型品种,1989年统计,日本的苹果矮密面积占21%.中国矮化密植栽培起步较晚,60年代以前,主要是乔砧稀植,70年代以后,开始大量推行矮化密植,但由于受矮化砧木及栽培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目前生产上大量采用的仍是乔砧苹果密植栽培.由于苹果幼树生长势强,树冠扩大快,早期成花难,这是乔砧苹果密植栽培中的最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 矮化密植栽培是当今世界以及我国苹果生产发展的总趋势.矮化的途径有三:一为乔砧人工制矮,二为利用短枝型品种,三为利用矮化砧;而利用矮化砧培育,中间砧苗木,发展苹果生产更适合我国的国情和自然条件;因此,大力培育中间砧苹果苗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特拟定本意见,供在生产过程中参考执行.  相似文献   

6.
苹果栽培 ,从传统的乔化稀植发展到矮化密植 ,主要是通过矮化砧、矮化中间砧和短枝型品种的应用 ,以控制树体的生长量 ,达到树冠矮小、早果丰产的目的。然而 ,由于矮化砧和矮化中间砧在生产中存在砧木对土壤的适应性、砧木与接穗的嫁接亲和性以及大小脚等问题 ,所以我国目前的苹果生产中还没有一个较为理想并可大范围推广应用的矮化砧木类型。短枝型品种又不同程度存在果实个小、品质偏差的问题 ,在生产中未能占到主导地位。正因为如此 ,我国目前苹果生产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仍然是以海棠为砧木的乔化密植栽培方式。在这种栽培方式下 ,如何控制…  相似文献   

7.
<正>经过实践,笔者已摸索出了双矮苹果树高效栽培技术,现总结出来,供广大果农参考。所谓双矮苹果树,就是矮砧(中间砧或自根砧)上嫁接短枝型品种,如中间砧为M26,接穗为首红。在平原灌区积极推广双矮栽培是灌区苹果持续发展的新方向。1双矮苹果树的优点和缺点1.1优点:早果优质高产短枝多,易成花,一般栽后2~3年开始结果,第4年就可以进入盛果期;光能利用率高,苹果易丰产,质量好。据在礼泉县建陵乡凉西王  相似文献   

8.
利用短枝型苹果品种是苹果矮密栽培的有效途径之一。辽宁安山地区从1979年春开始试栽了一批短枝型苹果新品种,有好矮生、新红星、阿兹威矮生、金矮生等,株行距2×3米,同时还定植了矮化中间砧树金  相似文献   

9.
<正>双矮栽培就是在矮化中间砧或矮化自根砧上嫁接短枝型品种的栽植方式,陕西乾县现已发展以中间砧为主的双矮苹果园4万余亩。在生产过程中,虽然双矮栽培模式表现出易于成形、方便管理、早产丰产、经济效益高(6年生树亩最高纯收入2.7万元)等显著特点,但同时也出现了主干不挺、树体易倒斜早衰、枝条结构比例失调、交接郁密、负载量降低等突出问题。我们认为,落实好以下七点枝小化培养关键技术,可从源头上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省矮密栽培多以乔砧或矮化砧嫁接普通型品种为主,而作为矮密栽培途径之一,利用短枝型品种进行密植栽培则起步较晚。为了给大面积生产提供依据,从1981年开始我们进行了短枝型苹果新红星的栽培试验。试材为1981年春定植的一年生新红星,基砧山定子。接穗品种引自中国果树所,株行距(?)×5米,以同期定植的红星品种为对照。  相似文献   

11.
正矮化密植栽培的苹果树生长健壮,树体小,树形紧凑,结果早,而且产量高。矮化密植有利于苹果园集约化管理、机械化作业。1品种选择苹果树矮化密植栽培一定要选择与栽培密度相适应的苹果树品种,这样有利于早结果,能达到优质丰产的目的。1)选择短枝型苹果品种。短枝型苹果品种是指树冠矮小、树体矮化、密生短枝,并且以短果枝结果为主的矮型突变品种。常见的短枝型苹果品种有:元帅系苹果新红星、首红、超红、瓦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果树所培育了一批适于小面积高密栽培和大面积加密栽培的矮化苹果苗木,品种有矮化中间砧M_(26)、M_7的北斗、富士、王林、新红星、短枝国光;山定子砧的短枝型金矮生、新红星、短枝国光以及早果品种锦红、秦冠、王林等。上述品种形色俱佳、早果丰产、  相似文献   

13.
新红星苹果密植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矮化密植栽培是苹果生产发展的方向.提高质量是高效农业的有效措施.新红星属短枝型浓红品种,结果早、丰产.用M26作中间砧嫁接新红星,使树体更加矮小.我们利用新红星和矮化中间砧新红星,实行高密栽培,栽后精细管理,高肥水供应,在促树快长的同时,采用早果、优质配套技术措施,实现了三年生树基本成形,树势强健,并有一定经济产量,四年丰产,五年亩产超万斤,达到了优质高产的预定目标.现将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苹果树的合理密植,可以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率。选用短枝型品种和矮化中间砧是两个很有效的矮化密植栽培途径。但短枝型受品种限制,用矮化中间砧又受育苗困难的制约。所以在一些果区,特别是分户承包以后建立的苹果园,多采用乔砧密植,株行距2×4  相似文献   

15.
一、矮化栽培不仅是苹果栽培体系改革的方向,也是所有果树栽培努力的方向,因为它便于科学管理、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矮化栽培的途径大致有三个:①利用矮化砧或矮化中间砧,我国华北地区以M26作中间砧为好;②采用短枝型品种,目前国内已有红星、金冠、富士、青香蕉及印度等品种的短枝类型,可以直接用乔砧使树体矮化;③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如应用生长延缓剂──B9、PP333等或采用特殊修剪技术等,以达到矮、密、丰的目的,然后再分阶段间伐临时性密株,成为普通型栽培。 矮化密植目前尚有一定局限性,如多数矮化砧不耐寒,不适应山区或沙滩瘠薄…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间砧进行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是兼有矮化和乔化两者优点的一种栽培方式。用乔砧作基砧,增强对土壤的适应性,扩大栽培范围;用矮砧(包括品种砧)做中间砧,可控制树体大小,进行适度密植。试验证明:这种矮砧组合可在苹果矮化密植栽培中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一)基本情况    本试验于1977年春开始,园地选择莒县浮来山园艺场四队果园。山地梯田,砾质粘土,前茬巴梨。栽前深翻80cm。土壤中速效氮25ppm,速效磷4.5ppm,速效钾90ppm,有机质含量甚微,旱地果园,无水浇条件。    (二)试验材料    基砧系该场一株莱芜难咽(西…  相似文献   

17.
<正>苹果矮砧栽培包括矮化自根砧栽培与矮化中间砧栽培两种类型。矮砧栽培树体比单一乔砧栽培的矮小,可有效地控制树冠大小,成花容易,适宜密植,从而实现早结果、单位面积产量高的生产目标。为此,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利用矮砧,实行苹果密植栽培。目前,国外大都已经成功实行苹果矮砧密植栽培,中国  相似文献   

18.
杨进  鹿世晋 《北方果树》1991,(4):35-38,4
苹果矮化栽培是迅速提高产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矮化苹果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全国已发展到近400万亩,约占苹果面积的15%,搞好这批幼树的管理,对加速实现果品生产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根据各地的研究成果和生产经验,提出矮化苹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管理意见,供参考。一、矮化苹果的概念 (一)矮化苹果树:指利用乔化砧木嫁接的短枝型品种,矮化砧木(包括根砧和中间砧)嫁接的普通型品种或矮化砧木嫁接的短枝型品植株。  相似文献   

19.
苹果密植栽培是果树生产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七十年代以来,我省苹果密植栽培发展很快,其主要途径是利用矮化砧木和短枝型品种,也有用乔砧进行密植栽培的。实践证明,各种矮化密植途径均表现出各自独特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利用国外矮化砧 M 系和 MM 系在我省中部地区适应性差;利用短枝型品种果实风味淡、回交  相似文献   

20.
利用短枝型品种是苹果矮密栽培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寻求或筛选出适于鞍山地区栽植的短枝型品种,1979年春,我们以2×3米的株行距,在相同条件下定植了一批短枝型苹果新品种,如好矮生、新红星、阿兹威矮生、金矮生等,同时还定植了矮化中间砧树金冠/M_(26),以普通金冠做对照。通过几年的观察比较看出金矮生很适合在我地区栽植,初步认为它是我地区苹果矮密栽培中很有发展前途的短枝型品种。现将其在我地区的主要表现简介如下。一、适应性强试验看出:定植后第二年各品种成活率虽均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