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岭南盆景艺术造型是以截干蓄枝法为基础,不用蟠扎法构图造型的。这与南方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植物生长快有关。截干蓄枝法,已成为盆景艺术造型的独特方法,被世界各国盆景爱好者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2.
郭君作品选     
雀梅是岭南盆景的传统树种,由于其枝线硬朗,极尽岭南枝法中剪蓄的艺术效果,近年几乎成为每次大型盆景展览中数一数二的夺魁树种,故深为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3.
杂木盆景会随季节变化,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图景,这是松柏盆景及其它艺术品所无法比拟的。杨积德的这几件作品,以寒景裸姿的形象出现,展露出杂木盆景的内在精华,它们或遒根强劲,或干古嶙峋,或虬枝峥嵘,无一不体现出自然树木的风姿神韵,让欣赏者清晰地看到:树势、树姿的定向定位,枝态细部的处理,鹿角枝、鸡爪枝的运用搭配;树的向上态势脉络,内部结构,层次,疏密,动静,刚柔及整体构图的匀称协调以及景深的艺术处理等等,使你一目了然,毫无保留的展示在你面前。盆景作品能以这种形式出现,并不是随便什么盆景都适合。这样的作品让你能认识到作者的养护培育创作盆景功底的深浅,这样的景象既别致而又富有韵味。笔者认为它给欣赏者的感受,一点不亚于其它季节所展示出的图景,甚至更具魅力及吸引力。有这样的“身子骨”想必让其穿上“盛装”同样不俗。  相似文献   

4.
雀梅是盆景常用树种,但以往的雀梅盆景多为采集树头上盆培育的。笔者近年试用硬枝扦插造型制做雀梅盆景成功,方法如下。 1.黄化处理硬枝直接扦插极难生根,必须经黄化处理才有较好效果。11月底至12月初,结合修剪取直径0.6厘米以上的一年生枝  相似文献   

5.
安徽盆景属北方盆景范畴,主要是以远树造型为主,注重表现盆景的整体效果,观赏期主要在春夏两季,观赏其“只见叶片不露枝”。传统的徽派盆景主要形式有游龙劈干三台式等。三台式,主干做三个弯,上部枝叶分三片,修剪成水平半球形。而现在的作者是就势起托,几托一顶,每一托的主枝弯曲较多,其优点古朴雄奇,缺点是枝法杂乱,没有规律,不美观。有人说传统安徽盆景的做法没有自然依据,只是花匠所作。而花匠的文化水平低,见识少,只能做到不出次品出成品,不能保证出作品;如果出了一个好的作品,也是无心扦柳柳成荫。  相似文献   

6.
嫁接技术是盆景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盆景人必须掌握、忽视不得的技术。我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嫁接在盆景制作中的三个主要用途,补头、补枝,化残缺为完美所谓补头、补枝,就是在制作盆景时,有些桩材残缺不美,或无正头,或在该出枝处由于芽眼坏死与无芽眼,无法出枝。这时,盆景制作者可通过嫁接,给其补接上正头或侧枝,使原本残缺的桩材,化为完美无缺的桩材。  相似文献   

7.
在盆景制作中,一般都将枝托位置设计在主干弯曲的外侧(凸出部分).这样会显得盆景动感较强、有力而美观,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而内弯出枝显得呆板、别扭,动感美感较差,是盆景制作中的大忌,故很少有人采用。在树桩盆景制作中,枝托只能按侧枝在主干上的位置来确定,尽量安排在主干凸出部分,多余的侧枝可作成舍利干或剪去。当树桩主干外侧无枝,内侧有枝时,也只好因桩施艺了。笔者在3年前得到一桧柏树桩(见墨线图  相似文献   

8.
岭南盆景始于何时,现仍未有确凿的资料可证。而真正被称之为岭南派盆景的,则是近数十年之事情。大约在本世纪初期,中国和日本的盆景艺术都已发展到高度兴盛时期。审美观随着时代的改变,日本提出创作自然型盆景而称过去的为“美术盆栽”。与此同时,广东的盆景爱好者也相继提出要参考画法、画理使盆景形态自然,从而使之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并能抒情寄兴,借物喻人,以表现作者的情怀。在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了蓄枝截干法。在造型上,使远观的“枝片”成为近观的“枝法”,故称枝片为“枝托”。值得一提的是,任何艺术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从千变万化的形式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规律宋,将不定型的  相似文献   

9.
月季除作盆栽、地栽和切花用外,还可制作盆景,其古桩月季盆景根干苍劲古朴,早春时节满树新芽嫩叶,晚春至秋季花朵满枝,气味芳香。而微型月季盆景玲珑清秀,花色绚丽,两者均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0.
附石盆景是中国盆景中的一门传统技艺,它通过树与石的互相依附,紧密配合,去开拓盆景艺术的表现范围,增强盆景的表现力。柽柳作为河南盆景的地方树种之一,在历次盆景展出中受到盆景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张瑞堂先生的《丰收在望》开创了柽柳“垂枝式”盆景的先河,王选民大师又进一步深化,细作了柽柳的“垂枝式”,使柽柳得到了升华。除做“垂枝式”外,柽柳还可作“仿松式”、“朵云式”、“自然式”等等。  相似文献   

11.
刚步入不惑之年的陆志伟,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中最年轻的常务理事,从事岭南盆景创作已近30年。陆志伟是盆景岂术大师陆学明的次子,自幼接受父亲严格的专业训练。儿时父亲给他的玩具是小品盆景,学龄时在课余长年累月参与家中盆景园的栽培管理。近三十年来,经他制作的盆景有数万盆。父亲的悉心指导加上自身的刻苦勤奋,使他很快就成为岭南盆景创作的好手。岭南盆景要求枝位要长得恰到好处,这要用嫁接的办法解决问题。以往用的是靠接法,但成活后伤口必留卜不能消除的“脐带”,直接破坏了盆景的美观。针对这一情况,陆志伟与父亲共同研究,摸索出“丁”字枝嫁接法:他们选用有一横枝(分叉枝)的枝条,  相似文献   

12.
柽柳盆景姿态优雅,枝叶细密、翠色如柏,枝细而柔、自然下垂,柔媚似柳,是中州派的当家盆景树种。但养护不当的话,很容易退枝,甚至出现整株死亡的现象。其实只要注意栽培和养护的细节问题,退枝完全可以避免。剪枝是盆景制作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盆景成型的速度和品位的高下,也是是否造成退枝的最主要因素。1、剪迟不剪早一般都认为冬季树木停止生长,是修剪枝条的最佳时机,强调应该"冬剪"。这个观点不够全面的。冬季短剪后,其枝条一旦有伤口容易失水,所以对柽柳进行冬剪  相似文献   

13.
微型盆景一般指高度不超过10厘米、一掌之内可放数盆的特小盆景。近年来有人还制作了超微型盆景,据说需要用放大镜观赏。作为盆景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有其独到之处。但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艺术性差。作为盆景最重要的是意境的创  相似文献   

14.
盆景,特别是树桩盆景,都有一个最佳欣赏面。精确地讲,就是要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欣赏位置,才能将作品的精华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就涉及到线条的透视变化,也就出现了前、后、左、右四岐枝法如何布局才更合理的问题。前枝,是指与欣赏者视点接触最近的正前方枝。顶心枝,是指正好落在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点,也即是心点位置上的枝(图1、图2)。顶心枝,顾  相似文献   

15.
梨树生长快,寿命长,是制作果树盆景的良材。但要制作出好的盆景,笔者认为有三个重要环节需要认真把握。选桩育桩求树势一个优秀的果树盆景作品,必须具备优秀杂木盆景的树势,梨树盆景也不例外。因此,首先要按杂木盆景的树桩标准去桩材市场、果农果园,选购有较好树势、根盘完整、主干扭曲过渡自然、出枝合理的棠梨树桩,也可用种子自育或从市场选购幼苗。按照"意在笔先"的原则,在地培过程中,用剪扎结合的方法,将树势、出枝布局定型后,加强水肥管理与病虫害防治,七八年后上盆,也能制  相似文献   

16.
树桩盆景创作需要一个长的时间过程。岭南盆景中的一些大型桩、巨型桩,成型时间约为12~15年,或者更长;中型桩8~12年;小型桩也要3~5年。岭南盆景的特征是截干蓄枝。蓄枝的艺术要求是干、枝逐级收尖,最后达到任剪下  相似文献   

17.
<正>垂枝式在岭南盆景中称为"柳格"或"柳型",是树木盆景树冠造型重要形式,是利用某些植物枝条能够自然下垂或在经人工造型能够下垂的习性,采用一定的技法,使树枝都呈下垂之状。由于树种及作者的理解不同,垂枝式盆景也有不同风格,或清高脱俗,或险象环生,或飘逸柔美,或刚健倔强。大致可分为藤蔓型、跌枝型、垂柳型等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曾先生:你好! 读过好几篇你在《中国花卉盆景》发表的文章,得知你对盆景修剪造型颇有功力。本人有缘得一九里香大型树坯,高160厘米×宽230厘米(侧宽130厘米),树头直径约16厘米,从根部上25厘米处分成两枝(第一分叉分成一斜枝约直径8~9厘米、一直枝直径约10厘米),斜枝从第一分叉上35厘米有一分枝3~4厘米、再上约50厘米有一分枝3~4厘米、上约20厘米又一分枝3~4厘米到顶枝2~3厘米。直枝在第一分叉处有一横枝2厘米,一直枝4厘米(象鸟头),从第一分叉到80厘米  相似文献   

19.
作为盆景起源国的中国,学习日本盆栽艺术,是否会改变中国盆景的传统特色?怎样才能达到“洋为中用”,进一步提升中国盆景的艺术品位?值得我们思考和研讨。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也是很正常的现象。神枝舍利干是习文中的汉字名称,借助佛教语言来形容其亘古不化之骨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枯枝枯干。为了表现盆景枝、干苍古残缺的景象,一种是保留有修饰自然生成的枯枝枯干使其白骨化;另一种是通过人工制作,将部份活性枝、干进行雕刻,摹仿出自然式白骨化形态;或者两者合一,使其更加贴近自然,贴近野  相似文献   

20.
笔者是一个盆景制作的爱好者。多年来业余从事树桩盆景的制作,总有这样的感想:树桩盆景好象特写镜头,画面常常难以开阔深远;因为树桩盆景一般都要靠采集的天然桩形来决定其整体形象,尽管其枝形、树冠等可由人工控制培植,但终不能尽如人意。山石盆景也有这局限。而水旱盆景独树一帜、结合了水土、植物、山石、配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