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采用压汞法研究不同冷冻羊肉冰晶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不同冷冻羊肉冰晶结构特征,该文以空气冷冻和液浸冷冻2种不同冷冻方式以及冻贮3和90 d不同时间的冷冻羊肉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将冷冻羊肉体内冰晶升华,用压汞法对冰晶升华留下的孔隙结构进行测定,并观察解冻复温后肌肉微观组织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压汞法可有效测定冷冻羊肉冰晶升华后留下的孔隙分布特征,以此来表征冰晶结构特征。通过比较空气冷冻和液浸冷冻后冻贮不同时间羊肉的孔隙结构以及解冻复温后肌纤维组织结构变化特点,发现不同冷冻羊肉冰晶升华后孔隙分布特征存在差异,空气冷冻后冻贮3和90 d以及液浸冷冻后冻贮3和90 d的冷冻羊肉最大累计进汞量分别为2.16±0.08、2.33±0.07、1.76±0.01和2.29±0.05 mL/g,孔隙平均直径为10.09±0.30、25.73±0.91、3.21±0.46和14.45±0.64 µm,存在显著差异(P<0.05),迂曲度分别为2.27±0.05、3.88±0.05、3.15±0.08和4.41±0.16,存在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结果可为压汞法在冷冻肉冰晶结构参数的测定应用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对要素替代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冷冻羊肉冰晶结构特征,该文以空气冷冻和液浸冷冻2种不同冷冻方式以及冻贮3和90 d不同时间的冷冻羊肉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将冷冻羊肉体内冰晶升华,用压汞法对冰晶升华留下的孔隙结构进行测定,并观察解冻复温后肌肉微观组织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压汞法可有效测定冷冻羊肉冰晶升华后留下的孔隙分布特征,以此来表征冰晶结构特征。通过比较空气冷冻和液浸冷冻后冻贮不同时间羊肉的孔隙结构以及解冻复温后肌纤维组织结构变化特点,发现不同冷冻羊肉冰晶升华后孔隙分布特征存在差异,空气冷冻后冻贮3和90 d以及液浸冷冻后冻贮3和90 d的冷冻羊肉最大累计进汞量分别为2.16±0.08、2.33±0.07、1.76±0.01和2.29±0.05 mL/g,孔隙平均直径为10.09±0.30、25.73±0.91、3.21±0.46和14.45±0.64 μm,存在显著差异(P<0.05),迂曲度分别为2.27±0.05、3.88±0.05、3.15±0.08和4.41±0.16,存在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结果为压汞法在冷冻肉冰晶结构参数的测定应用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压二氧化碳技术速冻双孢菇工艺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解决果蔬速冻加工产品冻结时间长、易发生干耗的问题,该研究采用了高压二氧化碳技术(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HPCD)对双孢菇进行了速冻。原料在热烫钝酶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合速冻产品感官评价试验对速冻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HPCD速冻双孢菇最佳工艺参数为处理釜初温6℃、处理釜设定压力7 MPa、卸压时间4 min,且卸压时间为影响速冻产品品质最显著因素。HPCD速冻技术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冷冻猪肉在高真空度下(100 Pa)解冻过程中温度分布和解冻速率的变化规律以及解冻对产品品质的影响,以空气自然解冻为对照,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猪肉三维数学模型对真空解冻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解冻模型的可靠性,为真空解冻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真空解冻和空气解冻模拟所得时间分别为8.90 h和27.30 h,而试验测得结果分别为8.83 h和28.40 h,真空解冻速率明显快于空气解冻,而且两者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分别为0.79 %和4.03 %,误差均较小;真空解冻后猪肉的保水性(解冻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pH值和质构性(硬度、弹性、咀嚼度等)均优于空气解冻(P < 0.05),即与空气解冻相比,真空解冻能更好地保持冷冻猪肉解冻后的品质。该结果对猪肉真空解冻的深入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冻藏温度条件下速冻汤圆品质变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究不同恒温冻藏条件下速冻汤圆品质的变化规律,将速冻汤圆置于-5、-15、-25℃ 3种恒定冻藏条件下,定期测量含水率、酸价、过氧化值、质构等品质指标,并结合核磁共振成像、快速黏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粉团水分迁移、糊化特性、微观结构等,揭示冻藏温度对其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藏温度对速冻汤圆的含水率、过氧化值、酸价、质构等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冻藏时间越长,冻藏温度越高,速冻汤圆含水率下降越多,过氧化值、酸价、硬度、咀嚼性增加也越大,其中在第40天,-5℃与-15、-25℃冻藏条件相比,速冻汤圆含水率率先下降至平稳点,过氧化值、酸价增长率(14%和20%)远高于其它2组,第90天,-5℃冻藏条件下速冻汤圆含水率减少11.32%,过氧化值、酸价分别上涨23%和30%,硬度、咀嚼性由392.11、66.24 g增大到511.78、90.11g,且与-25℃冻藏条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核磁共振、糊化特性、扫面电镜显示:较高温度冻藏条件下速冻汤圆水分自由度增长较大,冰晶的生长及大冰晶的形成使得淀粉颗粒受到机械损伤,破损淀粉填充糯米粉团空隙,致密的组织结构抑制蒸煮时水分进入以及热量的传递,使得速冻汤圆硬度、咀嚼性大幅上涨;破损淀粉易吸水膨胀,占有较多的空间,致使峰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降低,从而影响速冻汤团品质特性。以上研究结果为速冻汤圆在冻藏期间的品质保持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冷冻虾肉糜的蛋白质易发生冷冻变性而失去3D可打印性的问题,该研究以添加不同抗冻剂的虾肉糜为研究对象,对虾肉糜冷冻贮藏过程中3D打印精确性和稳定性、流变和质构特性的变化开展试验研究,采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虾肉糜3D打印精确性和稳定性与流变和质构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冻藏天数的延长,所有处理虾肉糜的3D打印精确性和稳定性、黏性常数、流变单元之间的连接强度、硬度、弹性、黏附性、持水性等均呈下降趋势;添加抗冻剂的处理可以减缓虾肉糜这些指标的下降;3D打印精确性和稳定性与虾肉糜的黏性常数、流变单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弹性、硬度、黏附性、持水性等呈正相关。添加8%海藻糖+0.3%多聚磷酸盐(即TP处理)抑制虾肉糜肌原纤维蛋白冷冻变性的效果最好,冻藏30 d后虾肉糜仍具有较好的3D可打印性,打印精确性和稳定性分别为96.64%和97.61%,该研究结果为保障虾肉糜3D打印的原料供应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冷冻过程中退火条件对真空冷冻干燥固体果蔬食品模拟体系冰晶结构、干燥特性、微观结构和质构的影响,该试验通过建立真空冷冻干燥果胶-蔗糖凝胶体系模拟果蔬天然网络结构,考察了不同退火条件对冷冻模拟体系的冰晶结构、冷冻干燥模拟体系的微观结构和质构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温度范围和退火次数是影响冰晶结构、干燥过程和产品质构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冷冻模拟体系冰晶的直径均值、冰晶比例随退火温度范围增加和退火次数增加而降低;模拟体系的冷冻干燥速率随退火温度范围和退火次数增加而加快;冻干模拟体系的硬度和脆度随退火温度范围和退火次数增加而降低。采用0℃退火3次条件下,干燥时间最短约为14.0 h,此时模拟体系冰晶分形维数为1.616,冰晶直径极差为0.98 mm,直径切尾均值为0.16 mm,冰晶比例为75.00%,在脆度阈值为0.784 N时脆度保留效果最好,峰个数为4.3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模拟体系的干燥时间与冰晶直径分布的离散程度、直径均值呈正相关,与分形维数呈负相关,与冰晶的直径均值和退火到达温度呈正相关。该研究明确了退火条件对模拟体系冰晶形态和冻干后多孔结构的影响,可为真空冷冻干燥食...  相似文献   

8.
高密度CO2诱导制备虾糜凝胶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索高密度CO2诱导制备蛋白凝胶的可行性,以南美白对虾虾糜为材料,以常压热诱导凝胶为对照,研究压力5~30MPa、时间10~50min、温度50~70℃等因素对虾糜凝胶特性以及基本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CO2处理能够使虾糜形成凝胶,压力、时间和温度对虾糜凝胶特性均有显著影响,在20MPa、60℃、30min和25MPa、60℃、30min条件下制备的虾糜凝胶品质相对较好;与热诱导凝胶相比,高密度CO2诱导的虾糜凝胶强度更大,同时也显著增加了虾糜凝胶的持水能力,减少了营养物质的流失。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CO2具有促进凝胶形成和改善凝胶特性的作用,可以成为替代热处理成为蛋白凝胶制品生产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南美白对虾脱壳工艺比较及其对虾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为了确定较优的南美白对虾脱壳工艺,该文比较了不同脱壳工艺下南美白对虾脱壳的效果、虾仁品质及能耗。通过对脱壳时间、虾仁得率和虾仁完整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表明速冻和超高压脱壳均具有突出的优势,差异不显著(P>0.05),进一步综合脱壳对品质的影响及能耗分析发现,速冻和超高压脱壳可降低品质的破坏程度,但速冻脱壳对虾仁的色泽破坏显著(P<0.05),色差ΔE值达到6.4;另外,超高压脱壳的能耗较低,仅为速冻脱壳的1/3。综合以上结果,确定超高压脱壳工艺更适合于工业生产,且各参数中200MPa、3min脱壳后虾仁完整性最高,外观色泽好,而300MPa、1min的脱壳效率较高且咀嚼性好。研究结果为超高压技术应用于南美白对虾的脱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高密度CO_2(dense phase carbon dioxide,DPCD)诱导蛋白质形成凝胶的机制,以凡纳滨对虾肌球蛋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DPCD处理压强、温度和时间对虾肌球蛋白形成凝胶的临界浓度和对虾肉糜凝胶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DPCD处理压强和温度对虾肌球蛋白溶液形成凝胶的临界浓度有显著影响,处理时间对肌球蛋白溶液形成凝胶的临界浓度无显著影响,但增加处理时间,可以形成更加紧实的凝胶。在40℃和5~30 MPa时虾肌球蛋白溶液形成凝胶的临界质量浓度为14 mg/mL,在50℃和5、10 MPa时虾肌球蛋白溶液形成凝胶的临界质量浓度为12 mg/mL,在50℃和15~30 MPa时虾肌球蛋白溶液形成凝胶的临界质量浓度为11 mg/mL,在60℃和5~30 MPa时虾肌球蛋白溶液形成凝胶的临界质量浓度为10 mg/mL。DPCD处理压强和温度对虾肉糜的凝胶强度也具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着压强增加和温度升高,虾肉糜凝胶强度呈增加趋势(P0.05);在50℃和25 MPa下处理虾肉糜20 min,形成的凝胶强度较好,达到了(14.28±0.57)N·mm。DPCD处理温度越高,虾肌球蛋白形成凝胶的临界浓度就越低,而虾肉糜形成凝胶的强度越高;DPCD处理压强越高,虽然对虾肌球蛋白形成凝胶的临界浓度影响较小,但能使虾肌球蛋白和虾肉糜形成凝胶的强度增加。从分析中还可以推断,DPCD低压(5~10 MPa)诱导虾肉糜形成凝胶主要是热效应的作用,DPCD较高压强(10 MPa)诱导虾肉糜形成凝胶是热和CO_2分子效应的共同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DPCD诱导蛋白质形成凝胶的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冻结速率对脆肉鲩鱼片冻结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冻结速率对鱼片冻结品质的影响程度、产生原因及其机理,该文以脆肉鲩鱼片为对象,研究了4种不同冻结速率(3.69、2.64、0.60、0.34 cm/h)对鱼片冻结曲线及其品质(理化特性和质构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脆肉鲩鱼片的冻结点为(-0.6±0.1)℃;随着冻结速率的增加,汁液流失率减少,盐溶蛋白含量的降低率以及Ca2 -ATPase活性的损失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冻结过程提高风速则导致干耗增加;与新鲜鱼片相比,速冻样解冻后硬度与耐咀性无变化,而慢冻样解冻后硬度与耐咀性却有所下降;4种冻结速率下解冻样的回复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综合理化指标和质构特性的检测结果,在注意减少干耗影响的前提下,提高冻结速率有利于保持脆肉鲩鱼片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含水量变化对冻融指标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冻融侵蚀面积 12 5万km2 。将试验土样分两组按一定密度和一定含水量装入试样盒进行试验 ,得出同种土质不同含水量、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冻胀系数和融沉系数等有关冻融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 :含水量及其变化是影响土体冻融指标的关键因素 ,土体的冻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进行冻融侵蚀评价时 ,要充分考虑土质和土壤本身的含水量及冻融过程中的水分补给、环境变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在国内条件下对牛体外受精胚胎的冷冻保存进行了系统研究。胚胎在含 4 .0mol/ L乙二醇的 PBS中停留 15~ 2 0 min,对其随后孵化无明显影响 ( 72 .2 %比 82 .4 % ,P>0 .0 5) ;当乙二醇的浓度升高到 5.0 mol/ L和 6.0 mol/ L时 ,胚胎的孵化率明显下降 ( 2 5.0 %和3.2 % ,P<0 .0 1)。在胚胎的常规冷冻保存试验中 ,当冷冻液为 1.8mol/ L乙二醇加 0 .2 0 mol/ L蔗糖时 ,- 7℃植冰后缓慢降温到 - 30℃投液氮保存的胚胎冻后存活率 ( 86.3% )和孵化率 ( 72 .5% )明显高于 ( P<0 .0 5)缓慢降温到 - 2 5℃投液氮保存的胚胎冻后存活率 ( 57.1% )和孵化率( 35.7% ) ;当冷冻液不加蔗糖时 ,胚胎的冻后存活率明显下降 ( 60 .9% ,P<0 .0 5) ,且胚胎冻后无一孵化。在胚胎的超速冷冻保存试验中 (在 - 2 3℃平衡 30 min直接置液氮保存 ) ,冷冻在冷冻液为 3.0 mol/ L乙二醇加 0 .30 mol/ L蔗糖中的胚胎冻后存活率 ( 84 .0 % )和孵化率 ( 60 .6% )明显高于冷冻液为 2 .5mol/ L乙二醇加 0 .30 mol/ L蔗糖、 2 .0 mol/ L乙二醇加 0 .30 mol/ L蔗糖和2 .0 mol/ L乙二醇加 0 .2 3mol/ L蔗糖的胚胎冻后存活率 (分别为 59.0 % ,4 3.5%和 2 5.0 % ,P<0 .0 5)和孵化率 (分别为 4 5.5% ,30 .4 %和 0 % ,P<0 .0 5) ;7日龄胚胎的冻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冬季果树冻(寒)害低温预报预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普查分析1963-2004年福建冬季(11月-次年2月)气候资料得出:造成福建省冬季低温天气过程的冷空气路径有57.1%为西路冷空气(即冷空气经新疆于青藏高原东侧河套以西南下)影响,地面高压中心强度、路径、Φ568(500hPa 568线与120°E经线交点的纬度)和Φ850(850hPa 0℃与120°E经线交点的纬度)与最低温度关系密切。通过对历史资料分析,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福州、厦门和邵武三个探空站最低气温td的短期预报方程,再利用各地当晚20时的云量、风速、湿度(N20、F20、U20)值估算当晚的降温幅度(Δt)、进一步对最低气温td进行短时临近预报,然后结合各地果树主栽品种及其抗低温冻害指标、及时发布低温冻害预警预告,构成了福建省冬季果树冻(寒)害低温预报预警模式。研究结果对福建各地减轻或避免强低温对果树造成的灾害、提高水果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蔬菜水果速冻过程是一多物理参数变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导热系数,比热)并含有冻结潜热的复杂过程。该文建立了球形蔬菜水果流态化速冻过程的偏微分方程组,并用控制容积法推导出有限差分方程组,提出用当量温度计算冻结界面潜热,编制了计算机软件。用所提出的方法模拟速冻过程可以分析任意时刻的温度分布、冻结界面位置,以及任意点的温降曲线和通过最大冰晶生长温区所用时间。模型稍做修改可计算片状、圆柱型果蔬的速冻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选择东北地区棕壤为供试土壤,采用人工控温方法进行冻融处理(冻-融时间为12h-12h,冻-融温度为-30℃-30℃),进行不同含水量和冻融频次处理下土壤镉的静态等温吸附试验和动力学等温吸附试验,并选择不同模型对吸附曲线进行拟合,研究冻融作用与土壤镉吸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冻融和冻融处理土壤对镉的吸附量均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冻融作用会增加土壤镉的吸附量,加快土壤镉的吸附速率;Henry模型和Temkin方程可以较好拟合土壤镉静态等温吸附曲线,双常数方程、Elovich方程和型曲线方程则可以很好拟合土壤镉动力学等温吸附曲线。  相似文献   

17.
Winter varieties of canola (Brassica napus L.) are susceptible to winterkill. Measurements of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and survival of field-grown canola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hloride (Cl), potassium (K), and phosphorus (P) nutrition on winter field survival in northwestern USA. In a growth chamber experiment, effects of calcium chloride (CaCl2), potassium chloride (KCl), ammonium chloride (NH4Cl), or sodium chloride (NaCl) on the ability to tolerate subfreezing temperatures were evaluated. In the field, overwinter survival was higher, and greater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continued later into the autumn in plants with increased sap Cl concentrations. In the greenhouse experiment, significantly greater survival occurred in plants with higher sap Cl concentrations, but only in plants that had not been cold acclimated.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 greater concentration of chloride ion in the sap of canola plants is related to an increased ability to tolerate subfreezing temperatures, but other processes resulting from cold acclimation may largely obscure this effe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坨地—草甸地土壤温度与冻结深度的变化规律,为合理指导该区农工生产和建设提供支持。[方法]基于2007—2015年冻融期人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科尔沁沙坨地与草甸地冻融期多年土壤温度与最大冻结深度变化规律。[结果]研究区100cm处沙坨地与草甸地多年土壤温度的标准差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草甸地要小于沙坨地,但融解后期由于草甸地融解期历时较长,其标准差大于沙坨地;同时考虑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对最大冻结深度的影响时,沙坨地在200cm处和草甸地在140cm处的R2分别为0.959和0.788。[结论]研究区内沙坨地先冻结与先融解,沙坨地最大冻结深度较草甸地深,同时考虑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的最大冻结深度的拟合优度最好,沙坨地与草甸地中最大冻结深度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均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