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甜菜叶螟在苏北沿海垦区一年发生5代.2-5代主要为害糖甜菜,第5代亦为害越冬采种甜菜,以第4代为害最重。作者对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做了十分详尽的观察与描述。经试验,选用内吸杀虫剂效果优于触杀剂。最有效的杀虫剂为50%胺敌磷,防效为60—100%。此外,农业措施、保护捕食性与寄生性天敌均为有效防治手段。当3、4代每百株甜菜有虫分别在600—670头、700—799头时为初拟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2.
2011-2012年,在147团棉田进行奇农素和新型杀棉铃虫剂15%茚虫威混配防治棉铃虫试验,结果表明奇农素和茚虫威混配使用可提高防效,在蕾铃期使用防治棉铃虫效果明显;同时还可以促进棉花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丽绿刺蛾在海南胡椒种植区每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主蔓上结茧越冬。该虫1年有2次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1代幼虫发生量大,危害严重,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根据其发生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甘蔗二点螟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蔗二点螟以幼体休眠和滞育两种方式越冬,年年姓1-4代。采用“控制虫源,压低基数”的防治策略,与过去“狠治第1代,压基数”的防治策略相比,成熟期虫蛀节率相差25倍以上,农业防治对该虫防治有重要意义,能起到化学防治所起不到的作用,化学防治主攻对象是越冬后的越冬代幼虫和休眠越冬的第1代蚁螟。  相似文献   

5.
江永香芋斜纹夜蛾发生规律及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2年的系统调查和试验研究表明,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Fabricius)在江永县1年发生5~6代,有5~7个高峰。该虫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迁入成虫成为在江永香芋田暴发的主要虫源。采用5种无害化防治技术,特别是古有信息索引诱的组合防治技术,可获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5%噻虫嗪水乳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噻虫嗪水乳剂有效成份用量为15.00、11.25、7.50 g/hm2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有效成份用量7.5 g/hm2,药后第1天防效高达90.34%,药后第3天防效高达95.03%,药后第7天防效高达92.43%,且在试验作物上未见药害发生。  相似文献   

7.
总结萧山棉区红铃虫防治情况,对提高防治策略是很有必要。六十年代初是在治早、治少、治了的思想指导下,棉农见虫就治,防治红铃虫重治一代,普治二代,弃治三代。结果产量低,品质差。重治前期,杀  相似文献   

8.
稻小潜叶蝇在辽宁省各地稻田均见发生。田块低洼,周围为荒地、沼泽,禾本科杂草丰度较大的稻田发生较重;弯穗型品种较直立穗品种受害重。稻小潜叶蝇年发生4~5代,以第2代于水稻返青分蘖期发生为害水稻为主。登记药剂匮乏,以潜叶蝇、斑潜蝇登记药和防治返青分蘖期其他害虫的稻田常用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采用育秧播种前拌种、移栽前苗床施药带药移栽和本田返青期全田施药3种处理方式施药,其中,苗床施药带药移栽方式最为经济有效。考虑到兼治其他害虫,农药品种以呋虫胺和氯虫苯甲酰胺为最优,防治效果为87.12%~91.76%,对稻水象甲等害虫的兼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经室内饲养和室外调查观察,初步摸清了甜莱夜蛾的发生规律和防治对策。甜菜夜娥在我市一年发生5代,7~8月危害棉花,以第3代为主,幼虫共5龄,2龄前群集危害,3龄后分散危害,并危害加重,抗药性增强成虫表现昼伏夜出,趋光性强,趋化性较弱。防治策略抓住2龄前的适期防治,狠治第3代,兼治其他代。防治方法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并结合灯光诱杀;以及做好灌溉或中耕等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研究营口地区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营口市6个地点进行美国白蛾检测,并放置柞蚕蛹(白蛾周氏啮小蜂)实验分析。[结果]防治区与对照区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第1代白蛾防治区比对照区有虫株率减退率为34.3%;防治区比对照区网幕密度减退率为17.83网/株;第2代白蛾防治区比对照区有虫株率减退率为35.1%;防治区比对照区网幕密度减退率为23.78网/株。[结论]白蛾周氏啮小蜂在营口市区能够有效抑制美国白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三化螟种群时间格局并为预测建模提供信息,对常德市鼎城区1960~1990年三化螟冬后及各世代幼虫高峰虫量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三化螟年间总虫量、第1代、第3代和越冬后虫量序列数据结构性较强,可预测性较好;世代间幼虫高峰虫量和年间第2代虫量序列数据的结构性较弱,第4代虫量基本是随机性的。三化螟虫量发生无长期趋势,间歇性发生特点较为明显;世代间幼虫高峰虫量呈现4代(1年)的季节性周期。采用缺失或插入法分析了各世代虫量和冬后基数对整个世代间虫量数据系列的重要程度,结果表明第2代和第3代虫量对整个世代间虫量数据系列有一定影响,而冬后基数和第1代、第4代虫量的影响甚微,三化螟发生量更多地受栽培制度、气候、食料和天敌等因子的影响。初步总结并建立了种群时间格局分析的地统计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鱼藤酮和吡蚜酮防治茶绿盲蝽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绿盲蝽是日照春季茶树主要害虫,该虫在日照茶区一年发生1代,山区个别地方发生2代,一般以卵在茶树、苜蓿等作物上越冬,常年4月中下旬卵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若虫盛发,5月中下旬成虫出现,5月底6月初成虫羽化。日照茶区长期施用辛硫磷、菊酯类农药防治该虫,但近年来防效下降。为更好地推荐防治茶绿盲蝽新型农药,开展了7.5%鱼藤酮EC和25%吡蚜酮sc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调查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豫西山区马铃薯瓢虫发生的规律和防治措施。马铃薯瓢虫在豫西山区1年发生1~2代,主要以成虫越冬,根据确定的经济允许损失水平L=2.67%,求得防治指标为越冬代成虫3.6头/丛,1代的虫2.5头/丛.防治方法为:①消灭越冬虫源;②及时处理马铃薯残株,清除附近茄科杂草;③采用化学药剂5%来福灵乳油或2.5%敌杀死乳油防治。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对金龟甲卵毒力高、持续控制效果好的药剂,采用毒土法测定了几种代表性药剂对铜绿丽金龟卵的毒力及对不同发育时期卵的毒力差异,并评价了药剂对卵的持续杀卵作用及综合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虫酰肼的杀卵活性最高,LC_(50)为8.620 mg/kg,噻虫胺、吡虫啉和噻虫嗪次之,LC_(50)分别为15.776、19.249和22.669 mg/kg,毒力均高于常用药剂辛硫磷;而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腈的毒力较低。药剂对不同时期卵毒力以对1日龄卵的毒力最高,对5日龄卵次之,对9日龄卵的毒力最低。3种药剂卵期处理的综合防效及持效性以噻虫胺最好,以有效成分33.33mg/kg处理30d时,综合防效仍达95.88%;虫酰肼次之,以有效成分33.33mg/kg处理20 d时综合防效为75.00%;辛硫磷最差。因此,噻虫胺用于防治花生田铜绿丽金龟甲具有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生物农药BT—8010的正确使用赵健,张勤河南柘城县陈青集乡科技文化站4762001用药时机由于Bt—8010的使用效果是杀卵不见虫。6月25日、7月25日、8月底左右分别是二、三、四代棉铃虫产卵高峰(一代棉铃虫发生在麦地里,二、三、四代主要危害棉花...  相似文献   

16.
粤北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虫源性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系统赶蛾、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2011年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1961-1976年、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高峰日和高峰日蛾量,分析了不同年份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消长的差异性。1)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一年可发生6个世代,早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晚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8月底至9月上旬;2)明确了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3)在1961-1976年和2000-2011年两个时间段之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早稻和晚稻田间蛾量高峰日差异不显著,但2000年以来早稻田间高峰日平均蛾量却显著高于20世纪60-70年代;4)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的最高峰在早稻期间的出现频率高于晚稻,早稻和晚稻的主害代分别为第3代和第6代,但个别年份第2代、第7代稻纵卷叶螟也会暴发成灾。可见,2003年全国稻纵卷叶螟大暴发以来,前期迁入蛾量的成倍增加直接导致了粤北地区早稻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而秋季回迁虫源则受北方稻区的自然环境和人为防治因素的干扰,与前期迁入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陈小飞 《江西棉花》2008,30(2):19-21
2006年,对农三师五十一团棉铃虫进行了详细地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在5月18日至8月10日期间,棉铃虫共发生了3代,即第1代、第2代、第3代;随后对黑光灯、杨树枝把和性诱剂3种测报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棉铃虫第1代、第2代、第3代发生期,黑光灯诱蛾的方法最为准确,能较好地反映出棉铃虫成虫的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不同药剂对麦蚜的防治作用及对麦田天敌昆虫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了明确杀蚜药剂对麦蚜的防治效果、适宜的防治时期、对生态环境安全性和粮食作物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对4.5%氯氰菊酯、40%氧化乐果、40%毒死蜱、3%啶虫脒、10%吡虫啉等9种防治麦蚜的药剂进行了筛选,发现各药剂对麦蚜的防效较好,喷药后7 d防效均在90%以上.9种农药在喷施后的3 d内,对麦蚜的主要天敌蚜茧蜂和瓢虫影响较大,两种天敌数量锐减,但到7 d时各处理蚜茧蜂数量均有回升,其中不同剂型的吡虫啉、啶虫脒和鲁植顺克处理的蚜茧蜂数量同对照相差不大.由于瓢虫本身数量较少,而且喷药期内麦田瓢虫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因此,种群数量回升不明显.在5月3日、5月8日、5月13日用4.5%高效氯氰菊酯、40%氧化乐果、5%蚜螨虫净超微乳油、20%吡虫啉可湿性液剂四种药剂进行了不同时期防治麦蚜农药试验,表明在麦蚜发生初盛期喷施杀蚜剂可以有效防治麦蚜.各农药处理小麦收获晒干后的农药残留量均在国家安全标准之内.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麦蚜发生初盛期喷施吡虫啉或0.7%阿维.BTWP,可以减少喷药次数,提高作物产量,同时保护田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椰心叶甲防治的新方法,室内测定了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的胃毒、杀卵和触杀作用。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胃毒作用,24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1.25和0.52 mg/L;对椰心叶甲也有显著的杀卵作用,在供试浓度为0.5~5 mg/L时,对椰心叶甲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均在50%以下;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也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其24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0.188和0.178 mg/L。烯啶虫胺具有防治椰心叶甲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1 虫源发生了转移 虫源基数为下代发生的主要预测依据之一,过去棉田残虫是下代发生的主要虫源,预报时往往忽视粮食、蔬菜等作物田基数的重要性.近年随着抗虫棉(转Bt基因棉)的普遍种植和棉花面积的减少,棉田残虫在虫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而其它作物田残虫量明显升高.临清市1992~1997年平均植棉面积2.45万公顷,二、三代残虫量分别占总虫量的44.6%、51.2%,而1998、1999年平均棉花面积8333公顷,二、三代棉铃虫残虫量分别下降到占总虫量的7.7%、10.5%和7.5%、8.3%,而且存在棉田棉铃虫因取食中毒、发育迟缓使残虫龄期明显偏小;玉米等作物田因为轻视防治和难以防治而龄期偏大的现象,因此,必须重视各种作物田残虫量的调查,采用加权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提高下代发生期和发生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