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新疆自治区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迅速扩大,从2008年的3.2万hm2增加至2012年的5.7万hm2,年均增长16%,目前已占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的20%左右,主要分布于北疆沿天山一带的山前平原或洪积扇,以及伊犁河谷的地方乡镇、兵团农场和南疆的阿克苏等地。新疆自治区玉米制种的主要优势是光热资源丰富、灌溉条件适宜、适合规模化种植。  相似文献   

2.
新疆玉米高产保纯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拥有丰富的光、热、水资源,在玉米制种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常年制种面积在3万h㎡左右,制种产量达到15万t以上.新疆杂交玉米制种主要分布于北疆沿天山一带的山前平原或洪积扇,以及伊犁河谷的地方乡镇和兵团农场,南疆的阿克苏等地.这些制种基地土层深厚,水源和灌溉条件较好,>10℃的积温3200℃左右,适合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高产的首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优良的种子,因而制种在生产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几年实践摸索,总结出一套高产保纯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3.
新疆杂交玉米制种概况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概况2012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为25.3万hm2,而新疆制种面积为5.7万hm2,占全国整个玉米制种面积的22.4%,成为我国重要的玉米制种产业基地。新疆杂交玉米制种主要分布于北疆沿天山一带的山前平原或洪积扇,主要在玛纳斯、昌吉、石河子以及伊犁河谷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吴小勇 《种子科技》2011,29(2):37-39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境内独特的小气候、天然隔离条件和完善的农业水利设施,使其成为国家级玉米、蔬菜制种基地,常年制种面积10万余亩,其中蔬菜制种面积3万余亩。尤其是番茄的人工杂交制种有  相似文献   

5.
周婷 《中国种业》2016,(10):16-19
昌吉州杂交玉米制种是朝阳产业,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杂交玉米制种面积由2009年的18.11万亩增至2015年底的52万亩,位居我国玉米制种地区前列。根据昌吉州多年各制种玉米基地的无霜期、≥10℃活动积温、年平均日照时数、抽雄吐丝期间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等气象因子和海拔高度等地理因子,利用SAS软件分析工具,采用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将昌吉州制种玉米区划分为不适宜区木垒县,次适宜区吉木萨尔县、阜康市,适宜区奇台县、呼图壁县和最适宜种植区昌吉市、玛纳斯县4个气候生态区。结合昌吉州玉米制种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提出推动昌吉州杂交玉米制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刘忠元 《种子世界》2005,(10):40-41
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地区,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良好的土壤和灌溉条件、隔离条件以及交通运输条件。近年来玉米制种面积不断扩大,其中2004年制种7.4万hm^2,产种量4亿kg,其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玉米制种基地。由于走廊沙漠沿线区较走廊中部传统农业区气候生态条件恶劣,但热量及隔离条件更好,因此该区域制种面积扩大很快。在该地区玉米高产优质制种的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兵团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04年播种面 积5.4万hm2左右,其中大田面积约4万hm2,制种 面积1.5万hm2。兵团已成为全国杂交玉米制种基 地。"九五"期末,兵团杂交制种面积约占自治区的 70%和全国的15%。  相似文献   

8.
强化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玉米制种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亚军 《种子科技》2008,26(4):36-38
农四师六十六团位于伊犁河谷西部,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8.9℃,≥10℃有效积温3656.1℃,年无霜期166天,年均降水量225.8mm,年日照时数2724.9h,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水源充足,灌溉农业。团场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从1995年开始从事杂交玉米制种。经过10余年的发展,凭借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过硬的质量管理和先进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9.
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四师六十六团地处伊犁河谷西部,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8.9℃,≥10℃有效积温3656.1℃,年日照时数2724.9h,无霜期166d,年均降水量225.8mm,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该区水源充足,为灌溉农业。为充分利用地理和光热资源,农四师六十六团从1995年开始生产玉米杂交种,经过10余年的发展,制种面积已由过去0.003万hm2发展到目前的0.13万hm2,  相似文献   

10.
1种子基地基本情况 保山市种子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隆阳区、施甸县、昌宁县,制种作物主要是以杂交玉米为主。全市制种面积50%以上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在种子生产的季节,雨量充沛集中,水热条件好,但山地缺乏灌溉条件,基本靠天吃饭,玉米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靠自然降水供给,但是在玉米生长期间,特别是玉米生长的中、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玉米播种面积都在4亿亩以上,年需玉米种子约9亿公斤.巨大的种子需求使(杂交)玉米种业成为一个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赢利丰的"黄金产业".伊犁河谷气候条件适宜,是玉米种子生产的理想之地.2002-2008年伊犁河谷每年玉米制种面积都在14万亩以上,主要集中在团场,产量占全国需种量5%以上.玉米制种业已成为伊犁河谷团场职工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伊犁河谷团场已经把玉米制种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中国种业市值从250亿元增至了1000亿元,其中,玉米从60亿元增至222亿元。据报道,2012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为29万hm2,其中甘肃10万hm2,新疆6.67万hm2,黑龙江3.33万hm2,宁夏1万hm2。上述4地玉米产种量占全国的80%以上,其他还有辽宁、吉林、内蒙等基地。2012年风调雨顺,气候适宜,制种产量较高,创下连续十年玉米制种产量的新高。据全国农技中心资料,2012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量为15.7亿kg,有效库存约5.5亿kg;2013年可供种量为21.2亿kg,预计玉米种植面积约  相似文献   

13.
张延秋 《作物杂志》1991,7(1):13-14
一、杂交玉米种子计划生产的必要性我国杂交玉米已种植2.5亿亩,占玉米总面积的83%。近几年,玉米种子时多时少,供需矛盾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1987年全国玉米杂交种制种面积585万亩,产种9亿公斤,1988年需种约7亿公斤,种子积压约2亿公斤,各种子公司一年仅支付利息达  相似文献   

14.
甘肃河西灌溉农业区,由于其独特的光、热、水、气制种条件,玉米杂交制种产业发展迅速,生产的玉米杂交种子享誉国内市场,从而成为全国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为使玉米杂交制种更趋规范、程序化,现将近年普遍采用的玉米制种技术总结如下,可供甘肃河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的类似制种区域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新疆推进"四个百万亩"制种基地建设新疆将推进"四个百万亩"制种基地建设,涉及12个地州市70个县市区的1 292个村,面积419.68万亩。新疆已确定了各地州市小麦、玉米、棉花、特色作物"四个百万亩"制种基地的建设规模和细化到村的区域布局,到2025年新疆(地方)小麦、玉米、棉花、特色农作物制种基地总面积达近420万亩。(天山网)新疆残膜污染防治科研攻关取得新突破超薄地膜当年全降解以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16.
金昌市于1995年引进杂交玉米制种技术,当年种植效益明显高于同类地区其他作物.随着农民群众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技术及种业市场的不断成熟,2006年玉米制种面积达1万hm2,占甘肃省玉米制种面积的7.5%,产量达5.5万t,占全省杂交玉米种子产量的10.5%,实现产值1-3亿元,玉米制种已成为促进本市农业结构调整和部分乡镇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  相似文献   

17.
豫玉1号是一个株型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的优良玉米单交种,河南省年种植面积约300多万亩。但我地夏玉米制种产量较低,一般亩产100公斤左右。为了提高制种产量,我们于1986~1988年进行了豫玉1号夏播高产制种综合技术措施的研究,并在较大面积上进行生产示范,增产效果极显著。  相似文献   

18.
武威具有生产各类农作物种子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经过几年的发展,制种产业已成为增加制种农户收入、增强种子企业经济实力的支柱产业.2003年,全市种子基地面积发展到2.455万公顷,生产各类农作物种子1.7亿千克.其中制种效益好的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达1.355万公顷,产种量达8430多万千克,并呈现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9.
由于西安市玉米制种均委托甘肃、新疆、榆林等地开展异地制种,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制种面积达到70%左右。近日,对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武威市、张掖市的制种情况进行调研,为本市制种企业在异地开展制种提出对策及意见,确保杂交玉米种子源头质量安全,为西安市粮食作物安全生产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0.
刘国祥 《中国种业》2011,(Z1):69-70
辽西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00~580mm,灌溉条件是玉米杂交制种高产稳产的保障。近年来,由于春小麦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玉米杂交制种的发展。为此,本研究进行了春小麦套种玉米制种试验,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套高产稳产高效栽培技术经验,一般小麦667m2产260~360kg(混合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