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根据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与数据共享研究项目的要求,探讨了中国1∶100万土壤元数据库标准与土壤元数据,土壤名称分类编码系统;对1∶100万土壤空间数据库建立以及与其关联的典型剖面数据库选取,土壤属性数据库设计,数据标准与规范以及空间数据库精度控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余江县土壤信息系统建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介绍了江西省余江县土壤信息系统的建造框架及内容,讨论了土壤信息系统的建造技术, 有关土壤属性的编码技术和图形线划的数字化仪输入技术,进行了土壤信息系统的土壤数据处理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DNA编码的人工免疫模型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该文通过分析人工免疫模型中二进制编码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DNA编码对其进行改进,构造一种基于DNA编码的人工免疫模型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利用该模型对东莞赤红壤现代农业试验区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将试验区土壤质量分为4等,根据实地抽样对照评价的结果,结果表明采用基于DNA编码的人工免疫模型进行土壤质量评价时与实际相符,并具有稳定、结果可靠等特点,能较好地解决在进行土壤质量评价时,对于具有空间特性、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多指标的对象难以评价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藏那曲地区碾压干扰矮嵩草草甸群落不同恢复演替阶段土壤物理性状调查,分析不同演替阶段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对其物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有效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对侵蚀动力的抵抗能力;退化草地恢复演替阶段与土壤物理性状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联系,植被恢复与演替有效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对侵蚀动力的抵抗能力。(1)碾压使土壤暴露,致使侵蚀作用加剧,松散、不黏结的砂粒和粉粒流失量较大,而粒径小于0.02mm和黏结性较强的粘粒流失量相对较少而表现出百分比相对增加;碾压改变原有土壤的正常质地层次构造,对公路沿线的土壤物理性质产生不良影响,促使土地进一步退化。(2)随着恢复进程,表层土壤总孔隙度增大,土壤容重减小,与演替阶段均极显著相关;随着土壤的通气性和渗透、排水率的改善,土壤有效水分增加。  相似文献   

5.
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凌  章莉萍  张淑杰  周增坡 《土壤》2011,43(5):842-849
本文在研究和分析现有国内外土壤数据库建设方法及其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土壤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的相关标准和行业规范,探讨了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的编码设计、结构设计及数据组织与存储方式,并以江苏省土壤环境质量数据为案例建立了示范性的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6.
梅花山土壤诊断特性及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健飞 《土壤》1997,29(5):235-239
鉴定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的诊断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分析对比了本区土壤在地理发生分类制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制中的类型归属,初步探讨了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山地土壤系统分类类别的垂直分布规律,并就本研究供试土壤涉及到的问题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提出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7.
土壤矿质氮和可矿化氮对当季作物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壤矿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土壤可矿化氮3个指标研究了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有效氮对作物吸氮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指标反映土壤供氮能力状况不一。土壤硝态氮和土壤可矿化氮与作物吸氮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而土壤铵态氮与作物氮关系不密切,在深度120cm之上的土层的土壤可矿化氮对作物吸氮有较大的贡献,在考虑土壤供氮能力时,建议应该考虑120cm深层以上的土壤。  相似文献   

8.
有机农业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综述了国内外有机农业施肥方式对培肥土壤及土壤主要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有机农业施肥方式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调控微生物种群结构,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倍数增加。阐明施用有机肥料对维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稳定性的必要性,并展望了施用有机肥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土壤变暖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讨论了土壤变暖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其后果。许多研究表明,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描述这种关系所用的模式有线性回归分析、A10关系式、幂关系式、Arrhenius关系式及其它关系式,但这些模式通常不能准确地估计呼吸率。尽管如此,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显示土 壤温度强烈地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呼吸。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土壤变暖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呼吸率。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机制是微生物群体组成随温度升高而改变。文章最后指出,为了得出更加的结论及更加准确地预测全球变暖对土壤的影响,应进一步加强土壤变暖对土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日光温室土壤生物学特性与施肥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肥对日光温室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叶面追肥增加了土壤细菌数量;施用化肥和沼肥增加了真菌的数量,施用有机肥降低了真菌的数量;施肥增加了放线菌的数量。施肥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影响较小。施用有机肥提高了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化肥和沼肥对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影响无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土壤颗粒尺寸分布及维及对粘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Tyler和Wheatcraft推导的土壤颗粒累积质量一尺寸标度关系,计算了我国主要土壤的颗粒尺寸分布(PSD)分维,结果表明,淡栗钙土,黄绵土,黑垆土,褐土(Lu土)潮土,灰漠土,黑土,黄棕壤,黄壤,红壤及赤红壤(砖红壤)的PSD分维依次增大,土壤粘粒含量增加使其PSD分维增大。结合土壤颗粒表面分形特性及土壤粘附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土壤PSD分维对土壤-固体表面粘附行为的影响。PSD分维高的土  相似文献   

12.
土壤电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天仁 《土壤》1999,31(5):231-235,254
虽然在土壤学中“电化学”这个名称由来已久,但文献中对土壤电化学的含义的认识却很不相同。60年代初,我们分析了土壤化学的发展史和现状,也参考了电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土壤电化学的范畴是研究土壤中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学表现,近40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关于土壤电化学的这个定义及其范畴是适当的。根据土壤化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土壤分布的特点,我们从水稻土的物理化学、可变电荷土壤的电化学和土壤电分析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发展土壤电化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较完整的土壤电化学体系,有关的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及提高我国土壤学的国际地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我国的土壤电化学仅仅走过了开创阶段,真正的理论上的突破则有待于今后的努力。除了学科本身的发展以外,土壤电化学的实际应用也应是逐渐开拓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理由相信,土壤电化学基本理论在国民经济包括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将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章明奎  厉仁安 《土壤》1999,31(4):190-196
本文应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探讨了浙江省平原旱地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并比较了土壤系统分类和发生了分类和发生分类对本区土壤划分的异同,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土壤基膜吸力的关系,将土壤发泡点,即土壤导气率由0突变为非0时的基质吸力,与微生物的最高呼吸活性相联系,试图证明土壤微生物的最高活性发生于略高于土壤发泡点的基模吸力。对粗沙土、细沙土和砂壤土三种轻质地土壤的测定表明,土壤微生物的最高呼吸活性发生在略高于土壤发泡吸力的基质吸力。土壤基模吸力较小时微生物活性到达最高值的速度较慢,土壤基模吸力在发泡点附近时,微生物活性到达最高值的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土壤抗蚀性的微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土壤微形态的研究方法观察了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土壤的微观特征,用以研究土壤的抗蚀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发育处于初始阶段,土壤在矿物成分,有机物质,土壤形成物等方面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冲积物的特征,土壤微结构差,抗蚀性弱,微生态系统脆弱,土壤经人为扰动后易发生水土流失,由三角洲顶部向河口地区。土壤发育愈来愈差,也愈容易遭受侵蚀,因而土地开发利用中,必须重视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砷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生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杨居荣  任燕  刘虹  王力平 《土壤》1996,28(2):101-104,109
通过模拟试验及污染现场调查,研究了砷对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综合砷对农作物,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效应,拟定了土壤中砷的生态基准。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的土壤系统分类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何毓蓉  黄成敏 《山地研究》1995,13(2):73-78,T001
应用土壤系统分类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元谋干热河谷主要土壤的土壤铁铝特性、弱腐殖质化(层)特性、变性特征、岩性特征等诊断特性。据此提出了当地高级分类单元的土壤系统分类(草案)。分析了主要土壤的剖面特征和理化性状,并对亚类以下分类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8.
杨东伟  姜文莹  王丽丽  陈方园  章明奎 《土壤》2023,55(5):1097-1105
为探讨农旅融合背景下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在浙江省绍兴市境内选择代表性土壤剖面,分层采集土壤样品,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水田改制后土壤剖面性态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演变。结果表明:水田改林地后地下水位明显下降,表层土壤坚实度增加了6.79倍,容重增加了33.7%;土壤颜色亮度和彩度增加,土壤结构体增大;表层土壤全铁和游离铁含量增幅分别为7.44%和8.70%;表层土壤活性铁和亚铁含量降幅分别为18.20%和91.56%;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总量下降44.57%,好氧细菌/厌氧细菌比值增加92.6%,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比值下降45.3%。总之,农旅融合背景下水田改林地后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变化,对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生长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土壤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与土壤肥料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唐近春 《土壤学报》1989,26(3):234-240
建国40年,中国开展了两次全国土壤普查。本文简要回顾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着重综述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在发展土壤肥料科学方面的成就。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是《1979-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重点科技研究项目内容这一,在科技顾问组的指导下,采用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和遥感、测试、微型电子计算机等调查制图和化验手段,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对于发展中国土壤分类科学、充实了土壤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建立土壤测试网络、改进土壤分析方法以及普查成果在制订农业区划、科学施肥、土壤改良、基地建设等方面广泛应用,为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服务。并对土壤普查中建立的土壤肥力监测网作了论述。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土壤肥料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侯广利  刘岩  杜立彬  张广华 《土壤学报》2008,45(6):1135-1141
提出了一种快速、现场分析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物的方法。对臭氧与沉积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过程中的发光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原理试验样机测出了发光规律曲线,根据发光曲线分析了沉积物和土壤中对应的有机物含量和特征,如活性有机碳、难氧化的有机物等。通过与现有检测方法相比较,验证了使用臭氧氧化发光原理分析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物的有效性。根据实验中得到的不同沉积物和土壤的氧化发光特征有很大区别的现象,提出了建立土壤特征编码"土壤指纹"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