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柠檬酸提取土壤有效钼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端卫  刘雄德 《土壤学报》1991,28(3):339-343
长期以来,人们总想寻找一个更为适合的土壤有效钼测试方法,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常规方法如Tamm液提取法提取的土壤有效钼往往偏高,在许多缺钼的酸性土壤的测试中,该法提取的土壤钼量不能较好地反映植物需钼的实际情况[1]。另一方面,土壤有效铝含量极低,普通的分析方法在测定土壤有效铝时,很不容易做到准确、快速。  相似文献   

2.
黎耀辉 《土壤学报》1964,12(1):78-82
在前一报告中[1],作者通过室内化学分析及生物试验证明,在所试的六种测定土壤有效磷的方法中,以Olsen的0.5M NaHCO3法与生物反应的相关性最好,马乞金的1%(NH4)2CO3法和Radet的3.5%柠檬酸钠法次之,Egner-Rim的乳酸钙法、Burriel-Hern-ando的混合浸提液法和Joret-Herbert的草酸铵法又次之。另外,从浸提出的磷量看,碳酸氢钠法、马乞金法和柠檬酸纳法相当接近,可以列为同一数量级。乳酸钙法、混合浸提液法和草酸铵法浸出的磷量也很接近,可以列为另一较高的数量级。  相似文献   

3.
红壤旱耕地速效磷测定方法与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允甫  周鸣铮 《土壤学报》1987,24(4):325-334
本文以二年多田间试验(玉米)与一年32P同位素标记肥料盆栽试验(小麦),先后证明对红壤旱耕地的速效磷提取法,酸性提取优于碱性提取。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试验结果,继续采用4种方法来确定红壤旱耕地速效磷的主要形态:(1)各级形态磷与3个参比标准之间的统计分析;(2)各级形态磷与10种提取方法结果之间的统计分析;(3)小麦盆栽后的土壤与空白土壤各级形态磷的差减;(4)同位素32P平衡法与土壤磷分级分析相结合。四种方法的研究结果一致证明,红壤旱耕地的速效磷主要形态是Al-P而不是Fe-P;从而说明了酸性提取优于碱性提取的原因。因为Al-P是一种两性化合物,新沉淀的Al-P酸溶性较大,而Fe-P只可能碱溶。Mehlich,Ⅲ法是一种不分土壤类型与地区的通用提取剂,本试验的结果证明其同样适用于红壤旱耕地。本文最后推荐Brayl法与Mehlich Ⅲ法为红壤旱耕地上的速效磷提取剂,并针对玉米作物确定相应的磷养分丰缺指标。  相似文献   

4.
施肥对青岛市设施蔬菜产量、净产值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进一步提高设施蔬菜的施肥效率, 减少肥料成本和对环境的污染, 对青岛市设施蔬菜施肥状况及其对产量、净产值和土壤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设施黄瓜和番茄氮、磷、钾肥施用均明显过量。黄瓜N、P2O5、K2O年施用量分别为1 841.5 kg·hm-2、864.0 kg·hm-2和1 978.7 kg·hm-2, 番茄N、P2O5、K2O年施用量分别为1 436.7 kg·hm-2、833.6 kg·hm-2和1 643.7 kg·hm-2。施肥中有机/无机肥料养分比例较为合理, 重视了有机肥的施用。年度施用N、P2O5、K2O量及其总量对年度蔬菜产量、净产值有明显影响, 存在着线性方程关系。随着年度施氮量的增加, 土壤NO3--N含量明显增加, 31.4%的农户设施蔬菜田土壤NO3--N含量居高和较高水平。土壤速效磷含量随年度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 74.3%的农户设施蔬菜田土壤速效磷为高水平。68.6%的农户设施蔬菜田土壤为酸性和微酸性, 有向酸性发展的趋势。生产中应适量减少氮、磷和钾肥投入,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生物处理等技术, 促进青岛市设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集了福建省10个典型地区50份菜园土壤样品及32份小白菜样品,测定了土壤及蔬菜(小白菜)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单项及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及蔬菜的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分析,通过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测定了土壤中铅和镉的形态含量和分布,并对蔬菜中铅和镉的污染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菜园土壤和蔬菜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主要表现为以重金属Cd和Pb的污染。其中,德化浔中所采集的菜园土壤及蔬菜样品分别受Pb和Cd的污染特别严重;只有厦门同安、龙岩新罗地区的土壤及蔬菜则均未受重金属污染。此外,蔬菜对土壤中的Cd表现出极强的富集能力。土壤中Cd的酸可提取态比例平均为36.6%,而土壤中Pb的酸可提取态比例(除德化浔中达到13%外)则不足2%,但酸可提取态Pb的含量与蔬菜中的Pb含量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r=0.952,P0.01),而Cd相应的相关系数只有0.66(P0.01)。  相似文献   

6.
中国土壤类型丰富多样,不同区域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各异,难以实现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比较与评价。为筛选建立适宜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评价的方法,该研究选择滇东地区5种性质差异较大的典型农地土壤(黄棕壤、黄壤、红壤、石灰土和紫色土)运用正交试验法将AB-DTPA法的提取条件(固液比、提取剂pH值和振荡时间)进行正交组合,建立土壤-作物Pb迁移模型与总量法、CaCl2-DTPA法和AB-DTPA法进行拟合优度对比,并以白菜和菠菜为指示作物开展盆栽试验,探讨不同分析方法与作物Pb累积能力的相关性,进而综合评价不同方法的适宜性。结果表明,1)固液比(g/mL)1:3、提取剂pH值7.6以及振荡时间120 min对Pb有效态的提取量有较大的影响;2)与其他方法相比,优化AB-DTPA法(固液比1:3、pH值7.6和振荡时间120 min)能更好地预测作物对Pb的吸收能力;3)盆栽试验表明,优化AB-DTPA法提取的土壤 Pb有效态含量与白菜和菠菜吸收Pb含量具有更好的相关性(R2=0.898, R2=0.752),Pb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9.5%~113.0%,准确度高。4)将土壤pH值加入预测模型表明,土壤pH值对土壤Pb与在作物可食部分中相关性影响很小,表明优化AB-DTPA法很稳定。因此,优化AB-DTPA法适用于滇东地区农田土壤Pb有效态的提取,该法具有可行性、广普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为区域农田土壤修复技术效果及污染风险评价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壤有效钼含量测定对评价土壤钼对作物的有效性和土壤钼供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极谱法和石墨炉原子光谱法测定土壤有效钼,但因操作复杂,多有不足和不便。采用草酸-草酸铵溶液浸提土壤有效钼,不经分离与富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e碰撞模式测定浸提液中钼(95Mo),以103Rh为内标元素。结果表明:方法检出限为1.02μg/L;2个国家土壤标准物质(GBW07413a黄潮土和GBW07416a红壤)有效钼的测定值与标准确认值一致;加标回收率在95.1%~152%之间;对5个土壤样品分别重复测定6次,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结论认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e碰撞模式可以用于测定草酸-草酸铵浸提的土壤有效钼,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快速方便。  相似文献   

8.
徐俊祥  朱其清 《土壤学报》1983,20(2):197-204
土壤中钼的含量很低,根据现有资料,我国土壤中钼的平均含量是1.7ppm,有效态钼的含量更少,一般在0.1ppm以下.为了明确土壤的含钼量和合理施用钼肥来提高农作物产量,有必要测定土壤中有效态钼.过去习用的测定方法是硫氰酸钼比色法和极谱法[3],测定下限为1ppm,因此取样量大,分离手续烦琐,分析过程冗长,每周每人仅能分析10个左右标本.  相似文献   

9.
土壤速效氮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鸣铮  于文涛  方樟法 《土壤》1976,8(Z1):316-323
土壤速效氮测定的实验室方法可分为培养法与提取法两大类。培养法或称为矿化率法,早在四十年代已有研究[1]。至五十年代,有很多人对好气培养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2,3,4,5]。  相似文献   

10.
滇池流域大棚土壤硝酸盐累积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滇池流域主要大棚土壤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大棚年限的增长,土壤剖面(0~60 cm)土层中硝态氮在不断累积,加重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大棚内0~20 cm、2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全盐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对大棚区的地下水、地表水的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中NO-3含量与土壤NO-3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5**,大棚种植区土壤的NO-3累积严重威胁地下水环境;地表水中的总氮含量与大棚土壤NO-3含量的相关性很好(r=0.994**),大棚种植区土壤的NO-3累积将加重滇池面源污染的负荷。  相似文献   

11.
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几种化学测定方法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采自于黄土高原差异较大的25个农田耕层石灰性土壤为供试土样,以淋洗和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小麦和玉米两季盆栽试验作物累积吸氮量为参比,对8种反映旱地土壤供氮能力的化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有密切关系的土壤全氮或有机质,反映有机氮或全氮存在较大差异的土壤供氮能力,但其灵敏性较差。石灰性土壤矿质氮,特别是NO3--N与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作物吸氮量之间有较高相关性(r=0.884,P0.01),而与淋洗土壤起始NO3--N作物吸氮量间相关系数仅为0.472(P0.05),说明矿质氮可反映土壤当前供氮水平,而不能反映土壤潜在供氮能力;石灰性土壤起始NO3--N对各化学方法与作物吸氮量之间相关性影响较大。酸性高锰酸钾法既可反映土壤潜在供氮能力,也可反映土壤总供氮能力;酸性高锰酸钾法的修订方法,即硫酸高锰酸钾法提取出的NH4+-N值接近于KCl水浴法提取出的NH4+-N值,该方法在反映土壤总供氮能力方面与酸性高锰酸钾法相当,但在反映土壤潜在供氮能力方面不及酸性高锰酸钾法优越。KCl水浴法在评价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方面,与酸性高锰酸钾法的效果基本相同;沸水浸取法和NaHCO3-UV法在评价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方面效果较差。总结以上发现,在以盐类溶液提取法中,酸性高锰酸钾法、硫酸高锰酸钾法和KCl水浴法可作为反映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的化学方法,其中以酸性高锰酸钾法最优,其次为KCl水浴法和硫酸高锰酸钾法。这3种方法在不包括起始NO3--N时,可反映石灰性土壤潜在供氮能力;包括起始NO3--N后,可反映土壤总供氮能力(当前供氮能力+潜在供氮能力)。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铁观音茶园土壤钼含量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福建铁观音茶园土壤钼供应能力,对福建省安溪县、华安县及永春县14个铁观音生产乡镇133个铁观音茶园表层土壤和相应的茶叶钼含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33个供试铁观音茶园土壤全钼含量在0.29~23.17 mg/kg之间,平均为2.41 mg/kg,其中以闪长岩类发育的土壤全钼含量最高,而砂岩类发育的土壤全钼含量最低。供试土壤有效钼平均含量仅为0.17 mg/kg,土壤普遍缺乏有效钼。土壤有效钼含量与0.02~0.002 mm颗粒含量及土壤钼全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钼有效度与<0.002 mm颗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茶叶中钼的含量在0.04~0.36 mg/kg之间,平均为0.10 mg/kg。茶叶中钼含量与土壤有效钼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与土壤有效硫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建议通过改良茶园土壤酸性、避免过度施用含硫肥料和叶面喷施钼肥以改善铁观音茶园钼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改良剂对镉污染酸性水稻土的修复效应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为探明田间条件下施用石灰、钙镁磷肥、海泡石和腐殖酸等改良剂对Cd污染酸性水稻土的修复效应和作用机理, 通过在Cd污染区建立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了改良剂单施和与石灰配施对Cd污染酸性水稻土中Cd作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改良剂有效地改变了土壤中Cd的存在形态, 除腐殖酸外, 其他改良剂均使土壤酸提取态Cd不同程度地转化为可还原态Cd和残渣态Cd; 施用改良剂可使0.1 mol·L-1 NaNO3和 0.01 mol·L-1CaCl2提取态Cd 降低26%~97%, 降低效果为石灰+海泡石>海泡石>石灰+钙镁磷肥>钙镁磷肥>石灰>石灰+腐殖酸>腐殖酸; 改良剂使水稻地上部分的Cd吸收量降低6%~49%。试验结果还显示, 施用改良剂提高土壤pH是引起土壤中Cd作物有效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田间试验的结果, 海泡石可推荐作为Cd污染酸性水稻土的改良剂, 而腐殖酸则不宜使用。  相似文献   

14.
天津地区土壤中若干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昭华  黄衍初 《土壤学报》1984,21(3):314-319
土壤中的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1],但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的迁移与富集能力各不相同。为了寻求土壤中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判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状况,元素间的相关分析法是良好的方法之一。例如,Ure等[6]测定了苏格兰不同母质的土壤中多种微量元素含量,并讨论了各元素间的相互关系。Pilotte等[5]用相关性分析法对河口地区沉积物中元素含量进行判断,浅见辉男等[4]用元素相关性描述了沉积物中元素分布,梁伟[5]用元素相关性对土壤背景值进行判断等。本文根据天津地区土壤表土中16个元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探讨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对元素间的相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顾永明  汪寅虎 《土壤》1986,18(3):120-125
自从张守敬和Jeckson(1957年)提出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以来,国内外许多土壤农业化学家对土壤有效磷与各级无机磷之间的关系[1],作物吸磷状况与土壤无机磷组成的相关性[2],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有效磷增加的机理[3],以及磷肥对土壤无机磷组成的影响和转化等方面作了广泛的研究[4]。  相似文献   

16.
明确土壤磷的活化潜力及释放特征是土壤遗留磷资源化利用的前提,以长期定位施肥的灰漠土为试验材料,选取不施肥(CK)、施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3种处理,以高浓度(10 mmol·L-1)和低浓度(2 mmol·L-1)柠檬酸对土壤遗留磷进行多次浸提,探究柠檬酸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灰漠土遗留磷的活化潜力及特征。研究发现: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遗留磷的活化总量为NPK > NPKM > CK,与土壤总磷含量变化一致;高、低浓度柠檬酸对供试灰漠土遗留磷的活化潜力基本相当(>80%)。供试土壤遗留磷的急剧释放伴随土壤pH的大幅下降,说明酸溶解是主要活化机制。高浓度柠檬酸活化整个阶段,NPK处理土壤磷的释放量均高于NPKM处理;而在低浓度柠檬酸处理前期,NPKM释放的磷量大于NPK,相关元素中仅与镁元素的释放一致,可见低浓度柠檬酸活化前期NPKM处理土壤磷的活化很可能来自镁磷。高浓度柠檬酸对灰漠土遗留磷的活化前期以无机Ca8-P活化为主,后期以无机Ca10-P活化为主。综上,柠檬酸可显著促进不同施肥处理灰漠土遗留磷的活化,鉴于灰漠土遗留磷的高活化潜力,可通过适当减量施肥及土壤磷高效利用管理等措施促进作物再利用。  相似文献   

17.
轮作对设施蔬菜大棚中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离子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7 年8 月在江苏省宜兴市采集10 个典型大棚土壤及其邻近露地蔬菜地土壤调查其离子组成和电导率, 并选择2 个土壤具有次生盐渍化特征的大棚研究轮作(蓖麻-白菜-蓖麻、辣椒-白菜-辣椒)对土壤电导率(EC)和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棚蔬菜地土壤EC 显著高于露地蔬菜地土壤, 20%的大棚土壤已发生次生盐渍化(EC>500 μS·cm-1); 大棚土壤的SO42-、NO3-离子浓度显著高于露地蔬菜土壤, 说明SO42-、NO3-是影响大棚次生盐渍化的主要离子。2 年3 茬大棚蔬菜地轮作试验结果表明, 蓖麻-白菜-蓖麻轮作导致土壤EC 下降5%, 辣椒-白菜-辣椒轮作使土壤EC 下降33%, 表明后者对土壤次生盐渍化改良效果优于前者。两轮作系统盐分离子累积差异主要在于SO42-, 辣椒-白菜-辣椒轮作能降低土壤SO42-的累积, 而蓖麻-白菜-蓖麻轮作则不然。建议根据次生盐渍化土壤主控盐分离子以及不同作物对盐分离子吸收累积偏向性选择合适的轮作系统, 实现轮作改良次生盐渍化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孙含元  刘志光 《土壤》1987,19(6):320-323
近十几年来,对土壤中Zn行为的研究日益增多,结果表明,Zn的生物有效性与土壤中Zn的形态密切相关。测定Zn的方法因其形态而异。通常,测定全Zn量、有效态Zn量和DTPA溶液提取Zn量可用比色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或普通极谱法[1,2]。当天然水和土壤溶液中可溶态Zn含量低至只有几十个ppb或更少时,则需要用灵敏度更高的阳极溶出伏安法(ASV)或差示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DPASV)进行测定[3,4]。  相似文献   

19.
徐仁扣  季国亮 《土壤》1997,29(5):270-274
本文介绍氛离子电极零点电位法测定强酸性土壤溶液中的游离F-,并区分无机单核铝离子的形态。结果表明,零点电位法对F-的检测下限为10-7 mol/L,在合成的Al-F体系中,该方法的相对误差在±5%范围内。对几种强酸性土壤的研究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测定强酸性土壤溶液中的游离F-并区分无机单核铝的形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离子交换树脂膜测定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5℃恒温培养条件下,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膜(IERM)连续提取法研究了不同肥料(尿素、氯化钾、磷酸二氢钙、缓释复合肥)养分(氮、磷、钾)在土壤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几种肥料养分释放速率各异,缓释复合肥氮、磷养分释放在前期(28 d)释放较慢。用该方法提取肥料养分(N、P、K)在土壤中的释放累积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用Elovich、双常数、一级扩散、抛物线扩散4种动力学方程来描述二者的关系,拟合度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r=0.863**~0.999**)。用该法测定肥料在土壤中释放养分的变化特性与用其测定的土壤本身养分的变化特性相似。从而提出了离子交换树脂膜法作为一种评价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的变化特性的较理想方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