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泉生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8):179-180
根据农业部制订的绿色食品生产对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农药使用准则、肥料使用准则等有关规定,并结合优质绿芦笋生产要求,制定绿芦笋病虫害无公害技术的范围、定义、基本要求及病虫害相关栽培控制和药剂防治技术,为绿芦笋病虫害防治规范化、标准化和无害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绿芦笋品种的筛选、配方肥使用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系统应用,基本明确了能适应本地区生产、品质佳、产量高的出口绿芦笋品种及其安全生产栽培技术。出口绿芦笋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结果表明,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示范区,较常规生产对照区,出口绿芦笋的产品的商品率提高10.1%~11.6%,化肥用量减少10.87%~23.91%,农药用量减25.12%~49.28%,增加收入23811.0~40552.5元/km~2。140hm2绿芦笋取得经济效益987.5万元;出口绿芦笋安全生产示范区生产的产品中,重金属、化学农药、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等12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检测结果表明各项检测结果显著低于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3.
绿芦笋作为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蔬菜,在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绿芦笋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但在种植技术上却遇到很多问题。本文从莒县绿芦笋的选种育苗、定植,到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莒县绿芦笋栽培技术,为当地绿芦笋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绿芦笋具有极高的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在国际市场十分畅销。近年来,中国绿芦笋栽培发展很快,但栽培技术尚有待提高。从品种、育苗技术、田间管理、设施栽培、病虫害防治、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等方面综述了中国绿芦笋的栽培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通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实现高产、优质和高效益,是中国绿芦笋生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北方高海拔地区绿芦笋套种胡萝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方地区进行绿芦笋试验种植,不仅可增加蔬菜生产种类,与其它蔬菜进行套种,还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绿芦笋套种胡萝卜栽培技术的介绍,为绿芦笋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无公害绿芦笋标准化周年生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棚绿芦笋的不同氮肥用量、农家有机肥及秸秆覆盖试验,以及物理、生态控制病虫害技术,不同栽培技术对绿芦笋影响的研究结果,制订了《无公害绿芦笋标准化周年生产操作规程》。经在3 hm2示范、150 hm2辐射区应用,结果表明,化学农药分别减少91.6%、70.4%;化肥分别减少55.6%、43.8%;产量增加108.4%、61.9%;无公害绿芦笋标准化周年生产示范区和辐射区,合计增收节支1 046.0万元(人民币,下同)。绿芦笋上市时间从5个月延长到11个月(除12月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无公害绿芦笋标准化生产与周年生产示范区生产的产品,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对其中重金属、化学农药、硝酸盐(NaNO3)等9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相似文献   

7.
无公害绿芦笋生产栽培及贮藏加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又名石刁柏,属多年生植物。芦笋不经培土长出土面的绿色嫩茎,称绿芦笋。绿芦笋营养丰富,富含很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并且香脆鲜嫩、口感纯正,是一种高档的营养保健蔬菜。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对鲜芦笋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但由于很多菜农对栽培技术和贮藏保鲜技术掌握的不够全面,导致绿芦笋农药残留量超标严重,贮藏过程中芦笋失水严重,纤维老化,降低了品质,影响了口感,减少了经济效益。因此正确掌握无公害绿芦笋的生产栽培及贮藏加工技术也越来越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8.
根据鲁东南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从品种选择、育苗、整地施肥、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绿芦笋的标准化种植技术,以期为绿芦笋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绿芦笋食用部分为幼嫩的茎尖,含水量较高,呼吸作用强,采收后不耐贮藏。阐述了绿芦笋的采收方法、采后处理、保鲜技术,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绿芦笋采收和保鲜技术。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芦笋生产大国,其产品主要用于出口。现把绿芦笋保鲜技术介绍给大家。一、采收原料嫩笋生长至24~28厘米即可采收。采收时,要求在上午9点以前进行,所用的采笋刀要锋利;尽可能不要沾带泥沙,不损伤嫩笋。二、原料验收出口绿芦笋的原料长度要求17~24厘米,粗0.8~1.8厘米,全绿,不散头,无虫伤及病斑,符合上述标准的可收下。三、冲洗去杂将绿芦笋平放在水槽中漂洗,水面应高出芦笋10厘米  相似文献   

11.
芦笋,又名石刁柏,属多年生植物,芦笋不经培土长出土面的绿色嫩茎,称绿芦笋。绿芦笋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并且香脆鲜嫩、口感纯正,是一种高档的营养保健蔬菜。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对鲜芦笋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但由于很多菜农对栽培技术掌握的不够全面,导致绿芦笋农药残留量超标严重,贮藏过程中芦笋失水严重,纤维老化,降低了品质,减少了经济效益。因此,正确掌握无公害绿芦笋的生产栽培技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芦笋因栽培方式不同,可分为白芦笋和绿芦笋,前者多用于加工罐头,后者主供鲜食和速冻。河南省地处芦笋易生区,自上世纪80年代大面积种植以来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为我国几个主要生产省份之一,其采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从技术上和设施上对芦笋生产季节进行调整,变1年2季为1年3季;压缩春季产量,增加秋、冬季产量,尽量与北方产笋旺季错开,在北方芦笋休闲期间生产出优质绿芦笋、白芦笋,从而提高芦笋生产的整体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正>芦笋连作高产栽培技术,主要环节包括选择优良一代杂种、培育壮苗、定植前土壤消毒、母茎留养前期清园消毒、防治病虫害等,其中以土壤消毒最为关键。该技术适用于芦笋栽植区域,尤其是芦笋栽培历史较长、耕地资源紧缺的地区。浙江省富阳市自1986年开始种植芦笋,是著名的"中国绿芦笋之乡"。由于老芦笋基地出现了产量下降等连作障碍现象,采用该技术后平均产量比常规生产增加20.1%。  相似文献   

15.
绿芦笋在辽宁省生产的可行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绿芦笋的利用价值、销售现状、经济效益、以及环境因素等几方面论证了其在辽宁省生产的可行性,并根据生产实践提出了绿芦笋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概述野生绿芦笋的性状和营养价值,并总结了其栽培现状;提出野生绿芦笋开发对策,并确立其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芦笋属百合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嫩茎风味鲜美、营养丰富并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浙江省三门县2000年引入种植,2003年组建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全面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产品供不应求,效益显著.总结了无公害绿芦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北方地区绿芦笋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通过试验我们总结了一套适合北方冷凉地区,特别是适合承德、张家口以北地区绿芦笋高产栽培的技术,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芦笋,属多年生作物,其不经培土生长出土面的绿色嫩茎称为绿芦笋,可供鲜食,是一种高档的营养保健蔬菜,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对鲜芦笋需求量目益增加,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由于绿芦笋含水量高,存放1~2天后,纤维老化,颜色变浅,笋体萎蔫,失水严重,甚至腐烂,不耐贮藏,给绿笋鲜销带来许多困难。因此,绿芦笋加工贮藏、保鲜、运输技术的提高,直接关系到绿芦笋的质量和效益。现将其保鲜加工工艺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北方大棚种植模式单一,套种模式不常见,北方大棚绿芦笋种植同时套种香菜,既可以增加蔬菜种类,又可以提高复种指数,还能增加芦笋种植户的收入.该文通过大棚绿芦笋套种香菜栽培技术的介绍,为北方绿芦笋大棚栽培大面积推广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打破大棚种植单一的模式,对种植模式起到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