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现象并存显得较为突出,这是多对矛盾综合的结果,包括农民工进城就业成本与收益矛盾、农民工素质与企业需求矛盾、就业年龄门槛与农民工年龄结构矛盾、企业用工苛刻与新生代农民工逸乐享受矛盾。解决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应该多管齐下,各方都应有所作为,本文从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促进就业的角度,从户籍制度改革、禁止用工年龄歧视、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农民工安全培训不足造成农民工生产安全事故高发.相关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用工单位短视,农民工自身轻视,培训单位安全培训质量不高,这些都是农民工安全培训不足的因素.为此,有必要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提高用工单位的重视程度,加强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提升培训单位培训质量,以便有效提高农民工的安全知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3.
用工荒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来源于社会发展、转型这个大背景,如:经济危机、候鸟式的流动打工,订单式用工现象等,二是来源于农民工自身特点。笔者就农民工自身特点,浅谈一下造成就业难和用工难矛盾的原因及对策。1.农民工就业难原因分析(1)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眼高手低就业难据了解,新生代农  相似文献   

4.
司聪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3):61-62,73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职业愿景、居住条件、福利待遇、文化生活等生活质量状况,代表着农民工群体的缩影,党和政府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文章就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技能问题,对在苏州务工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调查,发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建议,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顺利地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持久的历史性的消除贫困运动使贫困在我国的政治重要性正在逐步降低,而与农民相关的精神贫困正在走入政治视野。城市正带给农民工持续的精神寂寞,在农民工发家致富的热切渴望中,缺少对于精神富裕的自觉期待,他们正成为文化消费的漂浮者。创新以针对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引导农民工现代生活观念的建立,建设农民工文化服务子机制,推动用工单位文化建设,重视"农民工文化"的文化价值等是超越这一困境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日,"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在重庆成功运营,作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和"用工企业寻找农民工"的专属平台,它以专业的第三方精确匹配和全流程服务,成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安全便捷通道。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只要拨打4007654321,就可得到全免费服务。  相似文献   

7.
关于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活跃在城镇经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已经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但由于农民工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的局限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日益提高的要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的长期稳定就业。因此,要不断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使其适应不断升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需要。  相似文献   

8.
金融风暴改变了以往农民工靠体力就可以赚钱的方式,工作岗位都需要相应的技术证书,这让农民工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农村成人教育学校是农民工进行再就业、创业培训的主要力量,强化他们的责任,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励他们潜心钻研,制订出适应农民特点、符合农民需要的课程是提高对农民工培训水平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用工荒"问题凸显的原因,并提出"用工荒"问题不单单事关企业,事关工业、服务业,也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息息相关。造成"用工荒"的原因不仅有农民工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福利水平、社会保障不到位等,还与传统用工模式的弊端,新生代农民工远大的就业创业理想有关。解决"用工荒"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理解与深入,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今新生代农民工也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更是当前产业工人中的生力军。要想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水平,就必须要重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开展,并制定完善的动力机制,从政府主导型培训模式、企业主体型培训模式以及市场依托型培训模式几个方向进行完善,真正有效的提升农民工培训效应,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文章通过对农民工培训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其动力机制进行研究,为农民工未来发展奠定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正>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依托"百村观察"平台,前不久对31个省份615位长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外出农民工依旧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在工作、健康、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农民工成为"裸工"。此次调查发布的《中国农民社会文化状况报告》显示,当前农民工用工不  相似文献   

12.
<正>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依托"百村观察"平台,前不久对31个省份615位长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外出农民工依旧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在工作、健康、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农民工成为"裸工"。此次调查发布的《中国农民社会文化状况报告》显示,当前农民工用工不  相似文献   

13.
<正>又到岁末,"讨薪"又将成为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为何这一顽疾总是屡禁不止?笔者认为除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企业管理混乱、用工不规范等原因外,农民工讨薪本身也存在四大误区。一、主体不明当前在工程建设中挂靠、转包现象很是普遍,农民工甚至搞不清真正的老板是谁,遇到劳资纠纷往往不知从何"讨"起,从而增加了讨薪的难度。二、合同不清《劳动合同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大多数农民工往往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的八零后、九零后农民工,而在用工大省江苏,民工荒缺口大大超过了往年,以江苏省农民工流入地南京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研究江苏省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因素具有典型意义,并对目前"民工荒"现象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错位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5.
籍雁南  孙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778-12779,12781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乎我国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建设的成败,而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问题的解决是其中关键性的一环.结合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特点与挑战,分析了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合格的技能型产业工人的战略性意义,并指出相关建议,旨在通过政府、企业、各种培训机构及农民工自身的共同努力,使农民较高质量的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为了了解农民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挖掘农民工现实或潜在培训需求。【方法】通过向农民工发放问卷调查并通过统计分析对农民工的学习意愿、学习效果、所能接受的学习条件进行分析。【结果】大多数的进城农民工接受过一定的学习或培训,其内容包括法律知识、文明习惯、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企业规章制度等,培训效果因培训主体而有所不同,其中以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企业为培训主体的效果较好。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愿望不尽相同,但如果能给他们提供较好的学习机会、较低的学习费用、较充分的学习时间他们中的大多人是愿意接受培训的。【结论】为解决农民进城就业问题,要从培训的主体、内容、费用、生活、收入、劳动时间等各方面关怀他们并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同时具有农民和工人身份的双重职业者,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动者。农民工被动回流会导致企业用工短缺,损害城市便民服务体系,加深城乡隔膜,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分析了农民工被动回流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减少农民工被动回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就业培训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实现非农就业的关键。在回顾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变迁特征,给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实施要点,以期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促进其非农就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首要任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前提是农民要实现"安居乐业"。农业化、城镇化、工业化相互依存,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助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加速农业化、工业化进程的生力军。创业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创业素养与创业专业技能。要通过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教育与培训内容,加大政府及社会对其教育与培训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与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提高他们返乡创业能力,保障创业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彻底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对近几年农民工就业市场连续出现的"用工荒"与"就业难"两种现象同时存在的"悖论"现象进行释义和评估,并探析该现象的成因,认为该现象的出现和持续,既有中国传统礼俗的直接原因,也有深刻的人口红利消失和农业吸引力有所回升的深层影响;既有企业用工需求变化、人才培养失衡及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的客观原因,也有农民工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主观因素,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