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农村》2017,(10)
<正>晚稻生长后期,由于受到某些病虫危害,往往出现白穗现象,而被病虫危害的白穗症状是比较复杂和容易混淆的。正确区分不同原因造成的白穗,是指导病虫防治和测报的重要环节。现将几种晚稻白穗形成的原因与识别介绍如下。1.稻瘟病危害造成的白穗在稻瘟病特别是穗颈瘟发生严重的年份,由于穗颈瘟和枝梗稻瘟病菌的侵入,极易造成大量的白穗。其症状是病部初为水渍状褐色斑点,逐  相似文献   

2.
大螟防治适期及药剂对白穗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时期防治大螟,对大螟引起的白穗进行了药效考查和药剂作用后白穗数量的动态变化观察表明,大螟白穗的防治适期在水稻破口期至破口后4d,此时防治大螟种群数量得到控制,大螟转株为害相应减少,从而提高防治效果,而破口后8d防治,防效直线下降,破口后12 d防治基本无效.在没有药剂因素影响下,随着水稻抽穗,由大螟为害引起的白穗陆续出现,在抽穗后30~40 d内由于大螟不断转株为害,白穗数量直线上升,药剂作用后,大螟种群数量得到控制,转株为害相应减少,白穗数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小麦生长期间经常出现白穗现象,其原因有多种,现总结如下,以便根据不同原因,有的放矢开展防治。一、土壤原因引起的白穗(一)发生原因重盐碱地小麦的早死白穗,群众比较重视,而对于次生盐碱化造成的白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水稻上化学农药减量增效的目标,从害虫综合防治的角度,探讨昆虫性信息素、害虫天敌生物防治措施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进一步降低水稻白穗发生率。试验初步确定了二化螟性信息素和赤眼蜂的使用均能够有效降低水稻二化螟对水稻所造成的白穗,明确了安徽喜丰收、宁波纽康、昆明猎虫性诱剂诱芯在辛街镇邹里村、金鸡乡东方村对二化螟的诱捕头数可达36~40头;对二化螟的防效可达50%~60%;赤眼蜂对水稻螟虫造成水稻白穗的防治效果可达43%~51%。该试验为云南水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及进一步研究水稻无公害生产提供一个重要手段,为农药的减量使用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是水稻增产增收的重要管理措施之一。因此,抓好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当引起农技部门和种植户们的高度重视。 一、稻瘟病 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在汉中各地均有发生。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尤其以叶瘟和穗颈瘟危害最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相似文献   

6.
寒地水稻白穗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2年以来水稻白穗在黑龙江省大面积发生,现已成为影响寒地水稻生产最为严重的因素之一.分析其产生原因主要为水稻品种不抗病,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栽培管理不当加重白穗的产生,另外,二化螟也是产生白穗的因素之一.针对其产生原因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选用抗病品种,适当推迟播种期,科学管理以及正确的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7.
赵敏  丁淑英  张美丽  吴蓉 《农技服务》2013,(10):1056-1056,1058
为了减少水稻白穗的发生,总结了贵州省盘县水稻白穗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杨振廷 《河南农业》2008,(15):14-14
近几年小麦在乳熟期出现白穗成为了常见现象,一般年份减产5名~3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形成小麦白穗的主要原因是存在某种诱因,造成养分、水分的供给突然中断,穗部快速干枯死亡。笔者多年观察研究认为:造成小麦白穗的原因可分为由病虫危害引起的,主要是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赤霉病及金针虫;气候条件原因引起的主要是低温和干热风;土壤和品种原因引起的是土壤缺素、品种抗性以及灌溉污水等。其中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干热风造成白穗最为常见。各地应根据不同原因对症下药,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9.
水稻常见的几种黄叶病、叶斑病、青枯病、枯心病、白穗病等病害,对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及收益影响很大,由于发病原因不同在田间辨别较难易造成混淆,正确的识别将会因症施药,大大提高防治效果,用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是我市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钻蛀水稻茎造成枯鞘,枯心,枯孕穗和白穗等,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大量应用化学农药不仅影响稻米质量安全,而且破坏水田生态环境,2007年我们试验应用二化螟性诱剂进行防治,使田间成虫雌雄比例失调,减少受精卵量,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近年来宁河县水稻白穗现象呈上升趋势这一情况,对水稻白穗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是由病害、虫害和气候等几方面因素所导致。解决水稻白穗要掌握田间症状,对症下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水稻是凌海的主栽作物,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二化螟在凌海地区1年发生2代,严重威胁水稻生产。二化螟可造成水稻枯鞘、枯心、死穗、白穗,发生时间长、防治难度大,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由于多年大量连续使用化学农药防治,造成二化螟抗药性不断增强,防效明显下降,天敌数量减少,稻田生态环境被破坏,为安全有效的防治水稻二化螟,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在安屯水稻示范基地、建业平安村等试验示范了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控水稻二化螟技术600亩,效果好、无污染、无农药残留、成本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莒县地处鲁东南,常年种植水稻10万亩,是典型的稻麦轮作区。近年来,随着本地产业结构调整、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水稻品种的更换,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时间及为害程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些次要病虫害逐渐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并造成严重危害,其中在水稻穗期经常出现的白穗现象,就有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影响着水稻产量和品质。根据本站多年的观察,发现本地水稻发生白穗的原因主要是由病害、虫害和气候三类因素造成的。快速鉴别和分析其产生原因,对科学指导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本研究应用40%富士一号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瘟病,将防治效果总结成文,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小麦在乳熟期经常出现白穗现象,一般年份减产20-30%。严重地块可达50-60%,甚至绝产。据我们多年观察研究,造成小麦白穗的原因主要是由根腐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以及灌溉污水等原因造成的。应根据不同原因对症下药,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16.
一、稻螟虫白穗 水稻如在孕穗至齐穗前被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都有白穗出现.二化螟危害的穗茎较软,茎内外的虫粪均似木屑状,鲜虫粪粒大;三化螟危害产生的白穗在田中呈明显的团状分布.防治二化螟:一是秧田采卵块;二是拔除虫伤株;三是用杀虫双或螟除净等农药狠治一代,挑治二、三代.防治三化螟:一是在幼虫未下移前拔除虫株;二是保护青蛙;三是在各代螟蛾盛发期点灯诱杀;四是亩用25%杀虫双水剂250毫升或螟除净100毫升对水50公斤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7.
一、稻螟虫白穗水稻如在孕穗至齐穗前被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都有白穗出现。二化螟危害的穗茎较软,茎内外的虫粪均似木屑状,鲜虫粪粒大;三化螟危害产生的白穗在田中呈明显的团状分布。防治二化螟:一是秧田采卵块;二是拔除虫伤株;三是用杀虫双或螟除净等农药狠治一代,挑治二、三代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在下乡调查中发现,滦南县小麦在生长后期田间易形成白穗,发生程度轻重不一。如遇重发生年份,会对小麦造成大量减产,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小麦形成白穗的原因主要是由病虫害造成的。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均能使小麦受害产生白穗。结合滦南县实际,发现小麦田间形成白穗主要是由小麦全蚀病和纹枯病引起的,做好这两种病害的防治工作对防止小麦后期形成白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为害分蘖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造成水稻减产。为此,我们对吉林省八达农化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20%阿维·唑磷乳油进行了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近年螟害特别严重,尤其造成晚稻损失惨重。如湖南省新邵县一些晚稻由于螟害引起的白穗率达10%以上。虽然没少施农药,但没能有效控制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甚至越用药,螟害越严重。因此,防治螟虫还必须采取结合农业措施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