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保县扶平乡驮良村共产党员黄开记,六年如一日,上山安家垦荒,办家庭林场,还先后扶持二十家贫困户也上山办林场。黄开记今年五十六岁,一九五四年入党。二十多年来,他先后任过村团支书、农会主席、乡长、党支部支书等职务,一九七九年后他在乡办的扶平水电站工作。党的十一届  相似文献   

2.
去年春 ,73岁的老党员李秀生从他的小林场“退休”下来了。李老曾任田阳县雷圩乡雷圩村党支书、主任,1988年卸任后带上民兵苏吉龙、苏福展等五人,承包本村千亩荒坡,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李老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 ,听说父亲要承包荒坡 ,当年在罗城矿务局的大儿子回家要把他接走 ,在家的二儿子儿媳也不同意他上山 ,要他在家带孙子。但李老不愿享这个清福 ,于1989年3月毅然带上4个民兵荷锄佩刀上山,栽活杉树5万余株 ,松树4000多株 ,八角3200株 ,还有油茶20多亩 ,把千亩荒坡变成了绿洲。为了做到以短养长 ,保种保收…  相似文献   

3.
临危不惧   1991年7月刚满20岁的卢定军,从南宁警官学校毕业.来到三门江林场马步分场当林警.他刚来不到两个月的一天,他和李明学到石路村大路林区护林.刚走进大路林区,就听到山上传来“哒哒“的声音.卢定军抬头向山上一看:两个盗伐分子正在偷砍林场木材.他们飞奔地追上山去,当场将盗伐分子抓获,然后,将人及盗伐工具带到马步分场处理.……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岑巩县天马区落坑林场场长黄召成,严重违反林木抚育间伐规程、私订木材购销合同、私自上山砍伐树木,受到县林业局的严肃处理。落坑林场是1966年由落坑村群众集资兴办的集体林场,现有杉、柏、马尾松等树林共300多亩.均已成林。黄召成自1979年当选为场长以来,带领场员和群众曾为维护管理这片山林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85年,他既不经林业部门调查设计间伐量和批准间伐,也不报村民委员会批准,竟于7月初私自与江口县的王义龙订立木材购销合同,收取木材购销合同抵押现金100元,  相似文献   

5.
汝阳县王坪乡响地村林业专业户李双健。1988年联合村中5户农民,承包荒山3700亩,办起汝阳县第一个联户林场。93年户均收入1.1万元,成为办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李双健同志也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1988年,在县林业局的支持下,他们贷款承包本村3700亩荒山。办起王长沟林场,短短六年  相似文献   

6.
最近,国家林业局以林场发[2000]602号发文,号召全国林业系统开展向杨文洲同志学习的活动。 杨文洲生前系陕西省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党委副书记、主任、眉县国有太白风景林场场长,2000年7月28日病逝,享年56岁。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林业工作第一线上奋战了40多个春秋,特别是他负责眉县汤浴林场以来,带领全场干部群众锐意改革、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将一个以伐木为主的按传统方式经营的国有林场建设成为以开展森林旅游为主导的新型林场,把一个难以维持生计的县办林场发…  相似文献   

7.
外行是怎样入门的? 我们这里的妇女过去没有造林的习惯。1970年,为了加速绿化荒山,大队党支部决定到海拔1,200米的扶王山办个林场,并决定从各生产队抽调20名女民兵上山开荒造林。妇女办林场的消息一传开,广大贫下中农都热情鼓励我们,但也有个别人冷言冷语说风凉话。我们自己虽然热情蛮高,却也存在怕搞不好的思  相似文献   

8.
去年6月19日,东安县人民法院对一起滥伐林木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刘增杰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1.2万元。刘增杰系东安县花桥镇白井村农民。1999年5月初,他涉足木材生意,伙同刘增祥(已判刑)、周承炎(已判刑)、卿志佐(另案处理)等人,以5.5万元山价购买了东安县南桥镇马皇村林场“龙庙”山场的杉树。双方约定:采伐手续及税费由买方负责。当月下旬,被告人刘增杰等4人在仅办理了200立方米杉树采伐指标的情况下,雇请劳力将所买青山全部砍伐。经林业技术鉴定,刘增杰等4人超砍杉树蓄积279.5立方米。案发后,被告人刘增杰因涉嫌滥伐林木…  相似文献   

9.
农历一九八四年腊月十日,罗山县定远乡春秋村这个偏僻的小山庄传出了一条新闻:四十七岁的共产党员毕家林,承包集体荒山三百亩,办家庭林场。一时间,议论纷纷,有的赞赏,有的怀疑,有的讥笑。老婆也反对说:“大队办了好多年还是荒山一片,你有什么能耐,就是干出点成绩,政策一变,收归集体,咱图个啥。”面对一些人的非议和家庭的反对,毕家林没有退却,他耐心地做家人的思想工作说:“咱队人多地少,光靠种粮食不行。现在政策好,允许勤  相似文献   

10.
1984年初春,呼市郊区后夭子村来了林业干部,动员大家承包荒山种树。不少人摇摇头说:咱后天子村祖祖辈辈就没栽活过树。再说这荒荒漫漫的秃山,凭村里几个人栽树,哪辈子能变绿?这时,一向寡言少语的郭白小却发了话:“包给我两千亩,三年栽完!”一打春,郭老汉带着两个儿子上山整地  相似文献   

11.
正离卸任驻村第一书记还有9个多月,民德村的农民已经开始劝说杨川留下来,至少再干一任。2019年7月,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民德村务微信群里,时不时弹出这样的信息:"时间过得真快,我们舍不得你走""希望杨书记留在村里多呆几年""不想和你说再见"……有心人数了数,这样的留言有100多条呢!杨川是广西国有雅长林场营林科科员。2018年3月,他主动请缨担任民德村第一书记。  相似文献   

12.
“大会山,火焰山,绵绵十里无人烟;飞禽走兽踪迹少,只因山火烧连年”。这曲民谣说的是皖南绩溪县与旌德县交界处历史上有名的大会山。大会山主峰1259.4米,曾历经战火烧掠,满目青山化作一片焦土。建国后,在当地林业部门的组织安排下,飞播造林几次,均因1983年连续两次大火,烧毁山林15519亩,大会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火焰山”。 1984年3月15日,在绩溪县委县政府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许家政牵头,带领234户农民创建了“大会山合作林场”。 当年的许家政,担任绩溪县浩寨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兼管林业生产,仕途远大。当他第一次登上海拔700米高山时,举目望去:莽莽十里大会山,满目凄凉,万亩山场,一片荒芜。这位安农林学系毕业的大学生,顿觉林业工作者责任的重大。他暗暗立下“誓叫火焰山变成花果山”的誓言,毅然放弃仕途,连续打了三次报告,要求“辞官包山办林场,带领农民上天堂”。从此,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13.
我们大队是个黄土丘陵地区。有八个生产队,二百七十四户,一千三百二十二人,耕地面积一千七百七十四亩。解放前,黄土岗上不但没有树,而且有的连草都不长。一九六四年,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为了落实毛主席“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我们大队办起了林场。办场后,我们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带领广大贫下中农,胸怀朝阳,破除迷信,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与错误思想斗,经过九年来的艰苦努力,终于在草都难长的黄土岗上造起了四百三十亩杉木林,并因地制宜地栽了松、竹、桑、茶、果等林木七十多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会昌县小密乡杉背村乌石下村小组农民邓寿清,自1990年以来,带领全家开发荒山办起家庭林场,植树造林500亩,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得郁郁葱葱。在他的带动下,全乡涌现出一大批造林大户,全乡森林覆盖率达81%,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称号。  相似文献   

15.
他,已年近古稀,依然一股年轻人赛不过的朝气和充满探索、永不知足的劲头,令每个了解他的人都称奇不止。他,就是绩溪县临溪镇临溪村造林专业户、优秀护林员何冬云。 18年前,何冬云同志毅然挑起了村林场护林员这副重担。打那以后,他就和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盛复酷暑,还是寒冬腊月,始终坚持巡山护林。晚上,他就住在林场的工棚里,逢年过节也很少回家,村里的干部群众说:老何真是个热心人,有他护林,谁也别想从林场偷走一棵树。  相似文献   

16.
在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集乡林家山村涌现出一位靠植树造林成为百万富翁的先进人物——汪东福。1984年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山林、耕地都由农户承包经营。当时已担任林场场长3年的汪东福也想承包林场。可亲友们知道后都纷纷劝阻。有的说:“林场在深山,离家远,生活苦”。有的说:“5个人办了  相似文献   

17.
民勤县薛百乡宋和村原党支部书记石述柱,数十年如一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战风斗沙,在风沙线上创建了一座远近闻名的万亩防沙林场,有效地遏制了风沙的侵袭,保证了宋和村1700多人3000多亩耕地的生产生活安全,为全县防沙治沙和造林绿化树立了典型和榜样。石述柱已年近七旬,而他在这个林场治理风沙却整整50个年头了。谈起这50个春秋的奋斗历程,他只是淡淡说这是大伙儿的劲使到了一起的结果,可宋和村的百姓都清楚地知道这个淡淡的回答背后掩藏了太多的辛酸和他动人的故事。宋和村四面环沙,历来就是民勤县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在石述柱…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六年建立的巴林右旗益和敖尔公社林场,经过七年多的努力,越办越好,为牧民群众开展杨树造林活动树立了榜样,成为全旗林业生产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益和敖尔林场是一个只有六人,经营面积仅五千亩的小型社办林场。他们从建场的第一天起,就本着“面向地区,树立样板,一场带全社”的精神,充分利用就近的水利资源,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每年都承担着三百亩左右的造林任务。这个林场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的  相似文献   

19.
桑植县竹叶坪乡鸡公垭村,有山地15300亩,耕地仅160亩。曾经是个“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小伙子娶不起媳妇,大姑娘嫁不出去”的穷山窝。近几年来却甩掉了穷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林业专业村,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1000多元,正向小康生活迈进,1995年被评为“全国千佳村”。人们都说:“鸡公垭村发了“木财”。1985年初,刚任村支部书记不久的喻相建在乡党委领导的启发下,带领大伙走兴林富民的道路。号召全村群众把人均30多亩宜林地开发好,奋战10年,摆脱贫困。他集思广益,听取群众意见,决定采取县林业局、乡政府、村委会联办林场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三月三日下午二时,蒙山县黄村乡百合村发生了大山火,一时延蔓十多个山头,县乡干群紧急动员,奋不顾身,上山与火魔搏斗了十七个小时,终于把山火扑灭,抢救了大片林木,谱写了一曲精神文明的凯歌。火情就是命令。当百合村农民发现村办林场冒出浓烟时,立即向村长报警。村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