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林更生 《农业考古》2000,(4):106-107
一、茶浴是茶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所涵盖的面极广,包括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例如茶话、茶诗、茶文、茶联、茶书、茶俗、茶德、茶艺、茶具、茶馆、茶食,以及茶与名人、茶与健康、茶与贸易、茶与宗教、茶与戏剧、茶与音乐、茶与美术等。而茶浴也是诸多茶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茶浴及其重要意义。用茶汤沐浴,在我国南部山区人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为普遍。研究表明,早在殷商时期,居住在福建武夷山九曲溪一带的闽越族就流行有一种洗岩茶浴的习俗。茶浴,说起来比较简单,就…  相似文献   

2.
湖北茶联     
湖北饮茶历史悠久,各地名胜、茶凉亭、茶馆等,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茶联,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拾掇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余悦 《农业考古》2002,(2):300-303
“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与酒作伴;多少文人墨客,与茶结缘。“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此为茶诗;“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此为茶联;更有茶匾,如“陆羽遗风”;茶碑,如“龙井问茶”。以茶为题材……  相似文献   

4.
彭一万 《农业考古》2019,(2):143-148
香港产茶的历史比较悠长,如今也是重要的茶叶贸易港口。香港的茶联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这些茶联对于传播茶文化知识,促进茶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襄岸生 《农业考古》2005,(2):295-296,299
茶联属对联,是文艺园地中的一朵极为别致的奇葩,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人们在创作茶联时,常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其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武回忆 《农业考古》2006,3(5):220-225
我国是一个茶的国度,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在这个万紫千红的茶苑文化中,回族茶文化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回族人饮茶、赏茶、喝茶、卖茶,开发茶产品等等,创造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本文以西北回族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了回族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7.
李荣林 《农业考古》2005,(2):306-309
中国名胜文化中一个引人连目的风景就是楹联,不你游历哪一处名胜,几乎所有的建筑迎面而来便是一对楹柱,柱上留着历代名家题写的对联,历代名胜,何止万千,而奇异的是这些留下墨迹的先辈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受到中国茶风的熏陶,每每将茶事写入名胜,使得联语生辉,茶墨俱香,我们试以此演绎一篇楹联茶话。  相似文献   

8.
潘林 《农业考古》2004,(2):32-34
我国的茶政制度均始自于唐代。唐代茶业的长足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在隋代或唐代初期以前,茶叶最多只能说是一种地区性的生产或文化。至唐代中期以后,随着茶业的发展,茶就成了一种全国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茶政与茶法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长春  康芬 《农业考古》2003,(2):293-298
在中国古代,茶业是中央政府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大事。因此,茶业政策的制定,茶政法规的颁行,茶税的征收管理,茶叶贸易体制的建立与调整,都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明朝立国以后,在茶政与茶法上基本沿袭了唐宋旧制,同时又对茶叶的生产、运输、贸易、检验及榷税等方面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管理,逐步建立和制定了一系列茶业政策和制度法规,它主要包括榷茶制度、茶马制度、茶法制度和贡茶制度四个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因研究者们对明代的贡茶制度多有涉及,本文仅就其他三个方面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市场消费新趋向,近年来我国有关生产和科研单位研制开发了颗粒状、圆形、钩形、串形、花形、片状、胶囊状等特形茶新产品,现综介如下。一、颗粒状茶1、颗粒绿茶。此茶加工分初、精制二道,初制工艺流程为:鲜叶-→杀青-→揉捻—→初烘-→锤切-→揉切-→解决筛分-→毛火-→足火-→毛茶。精制工艺流程为:毛茶-→筛分-→风选-→静电拣梗-→撩筛-→补火-→清风-→匀堆-→装箱-→成品茶。此茶品质特点是:外形色泽翠绿,呈颗粒状并匀净重实。内质香气高长,滋味鲜醇,汤色黄绿明亮,略含花香。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为:…  相似文献   

11.
茶联趣谈     
茶联趣谈江西武宁正国我国的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在茶文化的百花园中,茶联更是其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从某种意义上说,茶联是茶艺的升华,是茶文化的瑰宝,是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大凡茶场、茶园、茶馆、茶庄,大凡楼台、庭...  相似文献   

12.
郑立盛 《农业考古》2003,(2):286-289
北苑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东面 (宋属建安县 ) ,北苑茶产生于闽龙启元年 (933年 ) ,作为贡茶持续了四个朝代 4 5 8年 ,上贡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为我国茶叶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特别是在宋代 ,北苑贡茶的精工制作 ,把我国团茶加工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天下之茶建之为最 ,建之北苑又为最” ,( 1) 翻开宋代茶书 ,北苑之名随处可见 ,关于北苑茶的专著最为丰富和系统 ,由皇帝为北苑而作的茶的专著《大观茶论》也是史无前例的。朱自振教授曾两次专程到北苑考察 ,指出 :“建安不但形成为宋朝茶和茶学的中心 ,而且宋朝茶书大多以建安贡茶为内容” ,进…  相似文献   

13.
颗粒茶及其设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茶叶制作的角度,介绍了一种新型茶颗粒茶的制作。并重点介绍了颗粒茶制作设备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刘德清 《农业考古》2007,(2):114-117
咏茶诗是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它题咏茶事,抒写茶趣茶兴,是茶文化与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素来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龙凤盛世”,反映文人幽情雅致的咏茶诗,勃然盛行于宋代诗坛。一代文宗欧阳修,生活在茶文化兴盛的北宋中期,在他的传世作品中,就有一些咏茶诗。  相似文献   

15.
开展无性系茶树品种中茶108和陕茶1号在汉中地区的抗性、适应性、生长表现和绿茶品质试验研究,旨在为汉中茶产业发展提供适宜的无性系良种。结果表明,中茶108和陕茶1号茶树的适应性好,抗寒性、抗旱性和抗病性均强,栽植成活率达95%以上,育芽能力强。中茶108茶树品种的一芽一叶期在3月下旬,比福鼎大白茶早5~8 d,陕茶1号物候期与福鼎大白茶相当。中茶108和陕茶1号所制绿茶品质优良,宜在汉中地区栽培及推广。并且总结了中茶108和陕茶1号无性系在汉中地区的快繁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福建农业科技》2006,(4):66-66
2006年6月12日,漳平市举办2006年春季水仙茶“茶王赛”。漳平市南洋乡、双洋镇有50多名茶农选送了28个茶饼、散装茶样参加比赛。经专家的严格评审,南洋乡梧溪村茶农李发金选送的茶饼,以其色鲜、味醇、工艺独特、品质超群捧走了本届漳平水仙茶“茶王”的桂冠。  相似文献   

17.
我的茶书缘     
爱书藏书已有很多年了,我的书房兼卧室里几十书柜里塞满了书,连睡觉的床上也堆积了一摞摞的书。由于近几年来业余爱好茶文化研究,又收藏了大量的茶书以及茶的报刊杂志和音像制品。自唐朝第一部茶书《茶经》到清末,中国古代茶书绵延千年,卷帙丰硕,可惜已佚不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明清茶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探讨了明清茶书的历史价值。指出明清茶书承前启后,对我国传统茶学做了多方面的总结,同时肇始了我国近代茶学。提出了应当重视和加强对明清茶书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4):120-133
所谓茶俗,是民间长期生活积累、演变、发展而自然积淀起来与饮茶相关的文化现象,简单地说,茶俗就是民间的饮茶习俗。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信仰、经济等等条件的不同,各地的茶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盛局面。特别是有些地  相似文献   

20.
施和森 《农业考古》2019,(2):185-188
王褒的《僮约》最早记载了我国西汉时期的饮茶风尚、茶叶商贸和饮用的干茶。中国第一部中草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不仅记载了茶叶的起源,还列明了300多种中草药及其炮制方法,其中"阴干暴干"是全草和叶类中药材的初加工方法,也可能为古代早期制作干茶的原始制茶法。我国汉代及之前的科技发展与进步,似有可能推动制茶技术的发展和革新。然而,现有与茶叶相关的文献记载太过简单,使汉代的制茶法之谜,仍是待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