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白夹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是华蓥山山区重要的基底生态经济资源,笋用经营开发是华蓥山白夹竹林经营转型的方向。通过对邻水县国营罗过铺林场不同坡位(沟槽、坡下部、坡中部、坡顶)白夹竹林的立竹数量、胸径、发笋情况的调查、观测,分析研究了不同坡位白夹竹的生长和发笋,提出山地乡土小径竹笋用经营存在着集约经营、近自然经营、品牌塑造3大技术体系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2.
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山区竹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化县峰丛洼地山区石多土少平整耕地少,无林山地多,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竹子仅有7属13种,竹林面积340 hm2,其中吊丝竹(D end roca lam us m inor)占66.7%。竹林分散,管理水平差异大,生长量较低,竹材加工技术落后,竹林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竹产业发展缓慢。据调查,该区域宜竹面积达到4.92万hm2,适宜发展的竹子资源十分丰富,广西林科院研究出的石山竹林培育技术先进实用,推广应用后竹林产量增幅大,因此石山区竹产业的开发具有很大潜力,应促使山区群众改变观念,重视竹业,选择良种,合理栽培,提高笋、材产量和竹林利用率,充分发挥竹林经济效益,同时加大交通和通讯基础建设,拓宽竹产业市场,确保山区竹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怀化地区毛竹资源丰富,蓄积量达4064.57万株,群众素有经营竹林习惯,加工利用竹笋历史悠久,具有发展笋用竹的良好条件。为了致富山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怀化地区决心发挥本区优势,奋战五年,利用现有毛竹林改建笋用林,建设5万亩笋用竹商品基地。1988年4月在会同县召开了全区笋用竹基地建设工作动员会,要求各县市认真推进这项大有可为的山区开发事业。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组织验收,提出了广开  相似文献   

4.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地处中亚热带的北缘。境内水热资源充足,生态环境多样,竹类资源比较丰富,全县现有竹林2.7万hm2,竹类植物7属55种(含种下等级),均居安徽省首位。但长期以来,竹子多以材用为主,不少优良笋用竹种不能很好地发掘利用。为物尽其用,现将该县笋用资源简介如下,并对今后的开发利用进行初步探讨。l主要多用竹种及经营现状1.l主要笋用分种资源概况该县笋用竹种约16种,其中分布较广、面积较大、产量较高、经营历史悠久的有9种,其可资利用的资源量及分布概况如表1。表三中均为乡土竹种,其中开发利用价值最高当推毛…  相似文献   

5.
竹笋以其低糖、低脂肪、高纤维等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竹笋销量日益增加,产量与品质成为笋用竹林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笋用竹林的丰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笋用竹林的经营效益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当前笋用竹经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笋用竹丰产栽培的关键技术,并对笋用竹林可持续经营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笋用竹林的高产培育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三元区现有竹类标本园,通过对104种中39个竹种的产笋期、年产笋量,以及鲜笋的品质综合评价,筛选出17个较具开发潜力的四季笋用竹种,并提出了配置模式,为笋用竹林基地建设提供竹种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湄潭县属于典型的适竹少竹县,现有竹林面积4 691.3 hm2,新增竹林潜力较大,可以通过退耕还竹、低效林改竹和"四旁地"造竹新增竹林15 600 hm2,达到20 291.3 hm2的竹林总量。发展竹产业存在竹林分布零散、利用率不高、加工基础薄弱等问题,但也有立地条件和土地资源等适宜竹林培育的优势条件。由此文章提出了竹产业发展的对策:分类培育,提高现有竹林质量;挖掘土地潜力,规划培育笋、材、景观兼用竹林;扶持笋竹加工,开发竹产品市场;强化科技服务,保障竹产业技术需求;设置管理机构,有序推动竹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观察早竹、雷竹、红竹、高节竹、角竹、五月季竹6个竹种在笋期的出笋始末期限,出笋数量和质量,以系统地揭示和掌握它们的生长规律及各自的经济性状,为发展和选择笋用竹种以及笋用竹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四川竹业区基地原料林的竹种选择与定向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四川竹产业发展规划和竹资源拓展实践,竹材制浆造纸和竹笋食品是发挥四川竹业综合比较优势的根本性产业。丛生竹及其资源拓展是进行纸浆、笋用原料林培育的首选模式。从区域基地的层面着重进行了竹种配置介绍,概述了丛生竹培育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丽水市笋用竹类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认为丽水和竹类开发利用应立足本地资源,积极引种优质、高产、高效竹种,通过多点栽培驯化,选择活生竹种进行推广。并根据各个竹种不同的笋期加以配置,形成四季均衡产笋周年供应的格局。同时提出了照水市笋用竹类资源开发利用应以”主攻毛竹、大力推广雷竹,抓好其他小征工发“为经营方针。  相似文献   

11.
毛竹笋用林覆盖促成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竹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为了促进毛竹笋用林覆盖促成技术的推广,进一步提高毛竹笋竹林的经济效益.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及毛竹春笋早产丰产原理,总结了毛竹笋用林覆盖促成栽培中竹林选择与管理、覆盖材料及覆盖方法、时间等几个关键技术,提出了覆盖促成栽培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分析了毛竹笋用林覆盖促成栽培的经济效益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高州市是广东省的山区市,竹资源丰富,竹子栽培和利用历史悠久,积极培育、开发和充分利用竹资源,加快竹产业发展,对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发展以竹代木、增加山区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高州市现有竹林面积1.06万hm2,但在开发利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章深入分析了高州市对竹资源开发利用的迫切需求,指出了竹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经营模式落后、技术缺乏、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并从产业布局、改变经营模式、培育企业、挖掘竹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竹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竹产业是事关民生与生态建设的重要产业之一。为促进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增加竹农收入,在毛竹林分类经营的同时,积极探索笋用林高效可持续经营模式,即毛竹林早出春笋、鞭笋“两笋模式”,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文章从林地和林分选择、竹林管理、覆盖施肥以及笋期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毛竹林经营“两笋模式”的关键技术,以期为高效、可持续经营毛竹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实施我国国家竹材储备战略计划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实施国家储备材和储备林制度是保障我国木材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竹林资源丰富,竹子种类与竹林面积均居世界首位,竹材长期以来对维持木材供给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竹林作为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被纳入国家储备材或国家储备林计划进行管理。文中在分析我国木材安全现状与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实施国家竹材储备战略计划的重要意义与保障措施,提出建设竹材储备国家体系,制定长期国家规划,对每年成熟的竹材当年采伐、合理利用、及时储备,对于充分发挥竹资源潜力、促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最近50年,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毛竹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材用和笋用竹种。竹产业已成为我国广大竹区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进行毛竹灾害性气候与防灾减灾对策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野生竹类种质资源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优良的竹类种质资源对竹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野生竹类种质资源蕴含着多种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基因资源,是培育优良竹子新品种不可或缺的资源。通过对河南省境内的野生竹类植物进行全面调查,结果发现,河南野生竹类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信阳、南阳和洛阳等地区的山地及丘陵地区,海拔在20~2 000 m;共计4属20种,其中刚竹属植物占13种(含种下等级4个),箬竹属植物4种,箭竹属植物2种,茶竿竹属植物1种。本研究对于河南野生竹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引种栽培、育种及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南洞庭湖区森林资源贫乏,引种适合当生长的树种对于发展当地林业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表明,慈竹、青皮竹和黄竹等部分丛生竹种适合在南洞庭湖区栽植,可以营造工业原料林。文章重点介绍了丛生竹在当地的繁殖与造林的技术,为南洞庭湖区发展丛生竹工业原料林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世界竹业开发利用现状、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概述了亚太、美洲和非洲3大竹区的竹林资源及其经营情况, 综述了各国用竹造纸、竹笋生产、竹材加工, 以及竹制品和竹建筑、竹林环境利用现状, 提出了发展竹林资源、开发竹产品、开拓市场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竹材无动力管道运送下山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子是我国南方林区主要的森林资源之一,总面积达601万hm2。长期以来,伐竹下山是困扰和制约竹林经营、竹农增收和竹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通过管道无动力运送竹材下山的技术,克服了传统竹材运送下山作业方式的不足,为高山毛竹材下山开辟了新思路。该技术具有设施安装方便快速、集材方便省力、毛竹破损率较小、综合成本低、安全性高等特点,经初步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