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统计吉林省四平市1961-2012年夏季逐日降水资料,找出区域大雨以上量级降水的个例进行气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明显降水平均每年发生4次,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明显降水的次数较多;2)明显降水主要集中发生在7月中旬-8月中旬,7月份最多;3)大雨和暴雨四平市东南部多,而大暴雨西北部多,双辽地区虽然大雨和暴雨发生次数最少,但大暴雨的次数却是最多的;4)明显降水日数存在8 a和16 a的周期。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菜农经济效益,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双辽市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引种黑番茄,并从栽培时间、播种育苗、移栽定植、田间管理等环节,探索出适合双辽地区种植的黑番茄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以促进黑番茄在双辽地区的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3.
利用长治地区11个气象观测台站1960—2013年逐月降水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突变分析、主分量分析等方法,对近54年来长治地区干旱事件的时空异常分布和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长治地区降水的分布特征是东少西多,区域内干旱频繁;长子县是长治地区干旱发生最为频繁、也是近年来旱情趋于严重的地区。从长治降水变化的分布型来看,全区一致旱涝的分布型占主要地位,其所贡献的方差达总方差的70%以上。长治地区降水存在着年代际变化(周期为准4~14年)和年际变化(周期为准2~4年)2个显著的振荡特征;1972—2013年长治地区降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且从1972年开始可能出现了趋于明显减少的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4.
分析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针对双辽地区的发展情况提出大豆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以为大豆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1年~2000年整编资料和NCEP/NCAR(1971年~2000年)再分析资料中的月可降水量资料,针对呼和浩特地区的降水情况,从降水量、降水强度、阴雨日、降水变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降水效率,并对农业生产及人工增雨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正>辽河垦区双辽种羊场依托本地区的自然条件,从旱作农业的实际出发,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旱地杂粮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基础。双辽种羊场耕地总面积8.7万亩,因连续严重旱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损失。2017年,双辽种羊场党委,认真总结几年来的经验教训,积极引导农民从旱作农业结构的实际出发,围绕市场需  相似文献   

7.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47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3年逐月的降水量观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与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从时间上分析了南疆地区的降水规律,并运用surfer9.0做出了年与季节降水量的等值线图,对南疆地区降水量进行了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南疆地区近53年来降水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降水量集中在春、夏两季,但以夏季为主;降水空间分布非常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中部降水稀少。  相似文献   

8.
1979—2010年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黑龙江省27个气象观测站1979—2010年夏季降水的月平均资料,采用趋势分析、EOF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黑龙江省30年来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与环流、海温的相关关系及其异常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东南夏季降水相对较少,且从中部向西北和东南有递减趋势。通过EOF分析,从第一模态可以看出,黑龙江地区基本呈现全区一致变化趋势;而第二模态则表现出黑龙江南北的距平分布呈现反向分布的特征,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异常与海温有着一定的联系。第一模态表明黑龙江省夏季降水与前期冬季中纬度太平洋呈正相关,与中纬度大西洋呈负相关;第二模态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南北反向变化与海温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
松原地区是吉林省内严重的缺水地区,降水是影响旱灾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了解降水的演变特征及趋势,准确预测降水量,可为松原地区防旱、抗旱提供有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松原地区4个气象站从1956年~2015年共60年的降水资料,对其干旱特征及降水量预测等进行研究,运用Z指数分析松原地区干旱特征,1982年~2007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极端干旱年份主要集中在1958年、1982年、2001年、2007年。利用蒙特卡洛法对松原地区年降水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蒙特卡洛程序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对降水序列的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71~2007年每年5~9月份阿拉善盟地区发生的中雨以上降水天气时空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阿拉善盟地区中雨以上降水时间分布特征为,年际变化不大、无明显增减趋势.月际变化明显,一般从5月份开始增多,进入7月份后迅速增加,8月份达最多,9月以后又迅速减少;.空间分布特征为:西北部的额济纳旗为我盟中雨以上降水最少的地区,巴彦浩特为中雨以上降水日数最多的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增多.  相似文献   

11.
姚付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40-15143,15154
根据天山北坡东部地区3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及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47a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47a来天山北坡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及季节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1980年以后是气温上升最显著的时期,从线性拟合来看,冬季气温升高最为显著;该地区年平均降水呈上升趋势,春、夏、冬季平均降水量变化与年平均降水量变化一致,秋季平均降水略呈下降趋势;该地区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李景龙  冯杰 《北京农业》2012,(33):139-140
作者通过对NCEP分析资料和台站年降水观测资料进行相互插值,分析和比较了两种资料的差异。并且对NCEP再分析资料和台站降水观测资料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大部分地区NCEP年降水总量较观测值偏高。并且除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其它地区NCEP再分析资料和台站观测资料随时间相关性都较好。  相似文献   

13.
河西地区近58年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翔宇  周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59-5561,5607
[目的]分析河西地区近58年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依据河西地区1951~2008年月降水资料,运用滑动平均、小波分析及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河西地区近58年来降水的变化规律。[结果]河西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4 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59.08%,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2.57%。河西地区降水年代际变化不剧烈,各年代平均降水量为120.8~139.0mm。河西地区1951~2008年降水系列存在5、10、21和32年左右的周期。未来,河西地区年、春、夏及冬季降水将呈小幅增加趋势,其中,疏勒河流域年降水增幅较大(5.231~0.062 mm/10a);黑河流域南部和东南部比西北部增幅相对较大;石羊河流域年降水增幅最小,为3.280~0.098 mm/10a。[结论]该研究可为当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乌兰察布地区1971—2010年的降水与气温进行了分析。趋势分析表明,近40年来乌兰察布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春、秋季降水量为增加趋势,夏、冬季节降水为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并在1987年以及1997年发生了明显的跃变;小波分析发现年降水量存在着5年、10年、20年以及28年左右的周期,年平均气温存在着6年、15年、20年以及28年左右的周期;旋转主因子分析发现乌兰察布地区夏秋季降水、气温的区域划分具有一致性,南部地区降水多,气温高;北部地区降水少,气温低,但北部地区气温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5.
宋长远 《农技服务》2009,26(10):110-111
利用本溪地区2006~2007年区域自动气象站气温及降水资料,从年、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及降水量对其空间分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为西部地区呈自西向东递减,东部地区呈自南向北递减的分布规律。春、冬季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大体与年平均气温分布一致,夏、秋季平均气温略有差异,年平均最高气温分布不太明显。降水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呈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趋势,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多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安庆地区1961~2010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分别运用旱、涝分级标准和降水集中度、集中期,分析安庆地区近50年夏季降水及旱、涝规律。结果表明,安庆地区夏季旱、涝出现年份表现出连续性和间歇性并存的特点;重涝年与重旱年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均匀;旱涝年份西北部多于东南部。降水集中度年际变化特征明显,东部地区降水集中度大于西部地区;降水集中期主要出现在6月11日~7月5日,年际变率大;降水集中期较大值出现时间西部站点最早、北部站点最晚。  相似文献   

17.
利用石河子地区4个台站1964—2016年近52年降水资料分析石河子地区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降水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南部地区的降水量明显高于北部地区;石河子地区各地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降水气候倾向率为11.4 mm/10年;降水通常集中在4—8月,其降水占全年降水的47.5%左右,其中又以4月、5月降水最多。  相似文献   

18.
董一平  陈权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29-6332,6440
利用1974~2008年川渝地区22站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OLR资料,通过SVD方法,分析研究了川渝地区夏季降水与春季、夏季热带OLR场的关系,并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合成分析方法从高度场、风场等方面分析了热带对流活动对川渝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对流活动与川渝地区夏季降水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即夏季热带对流活动强(弱),川渝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少);当春季经纬度75°~110°E、25°~10°S区域的OLR偏低(偏高),表明这一地区对流活动强(弱),夏季川渝地区降水将偏多(偏少),南印度洋春季热带对流活动的强弱对川渝地区夏季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若夏季经纬度85°~120°E、15°~5°N区域OLR偏低(高),这一地区对流活动强(弱),夏季川渝地区降水将偏多(少)。热带对流活动异常引起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异常,强(弱)热带对流活动年,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东),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自南海进入中国的水汽输送偏强(弱),经向环流偏强(弱),有更多的暖湿空气自热带地区输入到川渝地区,川渝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辽阳地区97个气象自动观测站降水实况数据和Micaps实况数据,对2020年11月17日至19日的大雨天气过程,分别从高空环流背景、地面形势、各种物理量、卫星云图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同时结合辽阳地区的地理特征,揭示造成此次降水的主要原因,得出如下结论:此次过程是由于高空槽叠加并与副热带高压形成对峙,配合江淮气旋迅速北上,在辽阳地区产生11月强降水,此次降水为系统性降水,降水分布较平均。  相似文献   

20.
周广学  李普庆  周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873-12875
对朝阳地区的自然降水状况从区域分布、季节和年季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根据朝阳地区的几个代表站近50年降水和蒸发的气候资料,对朝阳地区干旱状况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首次将朝阳地区不同季节的干旱划分为不同类型,并利用产量分解的原理和科学模拟的方法,对朝阳地区5个县近50年的主要农作物产量与4~9月份的降水距平进行科学的相关分析,找出了在气象产量部分起主要作用的气象限制因子。同时,根据农田水分平衡的基本原理,利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于如何提高朝阳地区自然降水利用率、充分挖掘水分资源、争取农业生产的全面丰收,提出改善生态环境、培育抗旱品种、调整作物布局等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