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忻城县桑蚕白僵病暴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忻城县2013年上半年桑蚕白僵病暴发,危害面广,蚕农损失大,笔者经过调查找到引起发病的几个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蚕农采取措施,控制白僵病害、增加养蚕收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我县在秋蚕期和晚秋蚕期,常常遭遇连绵阴雨天气或较强降雨,空气湿度大,为僵病的发生、蔓延创造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桑螟、桑尺蠖、野蚕等野外昆虫危害桑树的高峰期,这些害虫在感染僵病后可通过其污染的桑叶,传染给家蚕,导致家蚕发生僵病。我县家蚕发生的僵病有白僵病、赤僵病、黄僵病、绿僵病等几种,以白僵病为主,约占全部僵病的95%左右。白僵病发生将造成蚕量减产,最终影响蚕农收入,所以应搞好白僵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金坛市秋蚕白僵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秋季,金坛地区的蚕农遭遇了白僵病的严重爆发,从蚕儿二眠时,就发现蚕座中有蚕僵在蚕座中,蚕技员经综合分析后认为,是由于桑叶上野外昆虫尸体上带有白僵病病菌发生交叉传染,从而导致全市白僵病的大面积爆发。  相似文献   

4.
<正>白僵病是家蚕真菌性病害之一,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蚕死后,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多湿地方,多雨季节,蚕就容易被传染发生白僵病.1995年晚秋蚕期,裴圩乡白顶、水银和单庄等村白僵病大流行.据调查这几个村共养蚕2450张,发生白僵病1911张,发病率高达78%.不但蚕农的经济损失大,而且影响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真菌病是养蚕生产中的常见病,目前许多蚕区真菌病的防治已不再是蚕病防治的重点,近几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真菌病危害又呈上升趋势。笔者在宜兴、溧阳等蚕区进行了调查,每年曲霉病、白僵病、绿僵病造成的损失达5%-10%,有的蚕农在夏秋季甚至颗粒无收,直接影响了蚕农经济收入,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我省部分蚕区大规模地爆发白僵病。不仅给蚕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了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据三台县1987~1988年蚕茧生产情况调查如下表:  相似文献   

7.
夏永寿 《北方蚕业》2006,27(1):53-54
2005年7月上旬至10月上旬夏秋蚕饲养期间,我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持续性强降雨过程。由于部分蚕农对此危害认识不足,防病意识不强,技术处理未跟上等多种原因,使我区夏秋蚕白僵病连续流行发生,生产损失达10%,个别蚕农绝收。特别是一些蚕农不能正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把蚕  相似文献   

8.
罗平 《广西蚕业》2003,40(2):54-54
时下,由于气温高湿度大,农村养蚕发生家蚕白僵病的现象较多,并有蔓延趋势,对农民养蚕增收影响很大,白僵病如何被传染和怎样防治?是蚕农常咨询的问题。 家蚕白僵病是由真菌中的白僵菌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到桑叶或蚕体上。在气温24℃~28℃、相对湿度85%以上的条件下,白僵菌的分生孢子发芽并侵入蚕体寄生、繁殖、分泌毒素,从而引起蚕儿发病。蚕死后,随着体内寄生菌的增殖逐渐变硬,再过1~2天后,尸体被菌丝和白色粉末状的孢子所覆盖。孢子通过风力扩散到环境中,继续传染。因此,养蚕发生此病,如处理不好,很难控制。其预防措施为:一、严格消毒。…  相似文献   

9.
陆宣  王三九 《蚕学通讯》2005,25(3):39-39,50
僵病又名硬化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因病蚕尸体产生不同颜色的孢子而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和曲霉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对生产危害很大.秋季因气候恶劣,桑叶质量较差,加上春蚕、夏蚕连续饲养,积累的病菌较多,极易爆发僵病.宿城区部分乡镇曾在1998年中秋、2000年晚秋爆发白僵病对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根据近几年的防治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杨增群 《广西蚕业》2004,41(4):44-45
家蚕被僵菌侵染发病死亡,因病尸僵硬,故称僵病或硬化病,僵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近年来,僵病逐年抬头,损失日益严重,对广大蚕农的经济收入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毕凤银  周全宽  童永红  余永福 《四川蚕业》2019,(收录汇总):47-49
白僵病是荣县常见的一种蚕病,每年都有发生,但真正成灾的时候不多。一般是部分镇街的一些村社在正秋或晚秋季危害严重。荣县曾经出现过一些养蚕户几乎年年都发生家蚕白僵病的现象,似乎白僵菌难以杀灭一样。事实上,这些养蚕户频繁暴发白僵病,主要原因是消毒不彻底。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当前黄僵病的流行概况: 黄僵病病菌与白僵病病原同属同种,为Beauvaria.bassiana的另一种血清型。黄僵病是以白僵病蚕分化出来的一种新的真菌病。黄僵病菌的致病力较白僵病菌,绿僵病菌弱,但由于其寄主范围广泛,包括6个目200多种昆虫,自然界内菌量分布多,与昆虫、野蚕、白毛虫、桑尺蠖等发生交叉感染故发病率高于白僵病和绿僵病。当前,在  相似文献   

13.
蚕僵病防治4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僵病,又称硬化病,是一种由真菌寄生引起的蚕病。因病蚕尸体外面产生的颜色不同而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灰僵病和褐僵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对蚕僵病的防治,可采以以下4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赣榆县处于沿海地区,水产、渔业比较发达,养蚕业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全县2008年晚秋共发放蚕种9130张,养蚕结束,张产仅25kg,同比往年减产了28%,蚕农反应说是蚕种质量问题,但我们在养蚕期间到各乡进行了现场调查,发现蚕儿普遍得了白僵病和绿僵病,是导致蚕茧减产的原因,因此我们及时分析蚕发病原因,并提出科学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缙云县由于海拨较高,森林覆盖面广,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僵病发生。近年来,广大蚕农认为使用防僵粉,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对人影响较大,蚕病净、402等药品效果也不理想。为此,我们从2000年起,从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引进了熏烟剂———“熏消净”进行防治,效果很好,深受蚕农欢迎。“熏消净”的使用,一是在养蚕前的二次消毒时,先用漂白粉、消特灵等水剂消一遍,第二次再用“熏消净”进行熏烟消毒;二是在蚕期中用于防僵熏烟消毒。使用“熏消净”后,僵病损失明显减少,如:2002年晚秋,较多农户发生僵病,但由于及时用“熏消净”进…  相似文献   

16.
蚕白僵病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蚕死后,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多湿地方、多雨季节,蚕就容易发生白僵病。蚕期如果忽视消毒防病工作,就会造成白僵病的大流行。 一、白僵病发生原因 1.小蚕共育室的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没有按规定的标准进行消毒,蚕室、蚕具白僵菌残留量多。 2.大小蚕套养。多数联户育蚕的农户没有专用室、具,房屋里间养小蚕、外间养大蚕,或者前屋养大蚕,后  相似文献   

17.
在晚秋蚕饲养期间,气温常会出现大幅下降并伴有阴雨天气,早晚温差大,如果蚕农不及时做好蚕期中消毒防病工作,就可能造成僵病暴发。因此,及时掌握僵病发生的特点和原因,结合生产实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确保晚秋蚕的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18.
白僵病是由真菌寄生所引起的蚕病,虫、蛹、蛾期都会发生,尸体发硬,故又名硬化病,是大田生产上威胁性较大的一种蚕病。据南海县志所载:通常之蚕病,一病僵,二病肿,三病头黑,四病肚白,五病口软,六病头大尾尖。可见此病不但久已有之,1950~1953年春夏期此病仍发生严重;但到1954年我县已基本上扑灭了白僵病。近两、  相似文献   

19.
<正> 我站于一九八四年春,在安康县建设乡进行了部分新蚕药的中间对比试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建设乡地处月河川道,近年耒,各种蚕病发生比较严重,特别是僵病,极大的影响着蚕桑生产的效益,尤其是夏、秋季蚕病量大面广,致使少数蚕农秋季有叶不敢养蚕,  相似文献   

20.
前言近三年来我省蚕区僵病猛增,局部地区已严重成灾,给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当前防僵消毒药剂以防病1号(敌蚕病)、402、漂白粉防僵粉为主,防病1号是广谱高效的蚕体蚕座消毒剂,由于成本高,大蚕期蚕农用药量不足,影响消毒效果,漂白粉需现配现用,易于失效;402是强挥发性药剂,小蚕浸网复盖,大蚕体喷消毒,往往因药效失散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