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扩散行为与迁飞可能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作者于1987和1988两年在河北省衡水市当地越冬代亚洲玉米螟成虫盛发期,采用人工标放回收方法对其扩散行为及迁飞可能性进行了研究。两年分别释放人工饲养的标记玉米螟成虫15万和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 diamondback moth60万头,在45.5km半径范围内分别回收到标记雄蛾461和2650头,首次明确了我国北方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的田间扩散飞行规律,95%集中在距释放点4km半径范围内;部分个体可扩散到6—30km半径范围内,最远距释放中心45.5km。成虫扩散飞行受风力、风向和温度影响。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虽有远距离迁飞的潜力,但至少在越冬代发生期基本不存在大量远距离迁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螟虫长距茧蜂对棉田玉米螟发生影响的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旱粮棉区玉米螟寄生性天敌有8种。其中优势种为赤眼蜂及螟虫长距茧蜂。玉米上一、二代玉米螟幼虫受螟虫长距茧蜂的寄生,对棉田玉米螟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可使发生期推迟2-5天,发生量可减轻1-2个等级。  相似文献   

3.
学术活动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主持的第二次全国小地老虎科研协作会议,于1980年11月与全国粘虫科研协作会议同时召开。 会议交流了一年来协作研究小地老虎的进展。河南、甘肃、山东与气象部门协作,分析了小地老虎越冬代蛾峰在大面积同期“突增”与大气环流的关系。甘肃农科院就1978年省内资料和1979年省内标记回收过境越冬代成虫,分析标放及回收时的风向、风速和气温,绘成时空分布图,计算风向频率。证明越冬代小地老虎成虫在甘肃是由低纬度、低海拔向高纬度高海拔迁飞。 四川凉山州昭觉农科所,于1980年3月19日至4月11日标放了500多头成虫,在距标记地点以东偏北方向490公里的武隆县,于3月27—29日回收到1头标记蛾。  相似文献   

4.
江苏沿海旱粮棉区玉米螟寄生性天敌有8种,其中优势种为赤眼蜂及螟虫长距茧蜂。玉米上一、二代玉米螟幼虫受螟虫长距茧蜂的寄生,对棉田玉米螟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可使发生期推迟2~5天,发生量可减轻1~2个等级  相似文献   

5.
葡萄透翅蛾大田性诱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1993年作者在上海市松江县苗圃用性引诱剂诱捕葡萄透翅蛾,苗圃葡萄种植面积约2.8ha,设置粘胶诱捕器53-55只,每只用一含E3,Z13-18:OH300-500μg的硅橡胶塞作诱芯,6年依次诱杀雄蛾457、579、551、541、881和768头。试验期间,用雌蛾缚翅拴放法检测,雌蛾田间交配率高于47.6%;用雄蛾标记释放法检测,诱捕器的田间诱蛾率为30.6%。试验证明,此种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观察河北省馆陶县2013—2018年7—9月份气温及3代棉铃虫、2代玉米螟盛期诱蛾量的变化,分析了高温天气对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出现高温天气的2013年和2018年(8月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7.3和27.2℃,旬平均最高气温为31.1~35.1℃),3代棉铃虫成虫盛期灯诱蛾量分别比2代增长2.0、2.2倍,2代玉米螟成虫盛期灯诱蛾量分别比1代增长19.4、157.7倍。由此推测,夏季出现明显高于常年的高温天气,是3代棉铃虫、2代玉米螟成虫种群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杀虫效果, 分别对2种害虫人工饲养的成虫进行颜色标记后, 在距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不同距离处释放, 根据杀虫灯下回收数量确定有效防控距离。同时对高空测报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2种不同光源测报灯诱集到的2种害虫的性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距杀虫灯15~45 m内, 亚洲玉米螟的回收率随着距离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距灯45 m的回收率最高, 为4.95%, 在距离增加到60 m时, 回收率显著下降。草地贪夜蛾在距灯30 m处的回收率为6.08%, 随着离灯距离的增加, 雌、雄蛾回收率均呈下降趋势, 且回收的雌蛾比例减少。杀虫灯在1.2 m高度时对亚洲玉米螟的回收率高于1.5 m和1.8 m, 3个高度雄蛾的回收率均高于雌蛾, 随着高度增加, 回收率下降, 雌蛾的回收比例也呈下降趋势。高空测报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捕获的2种害虫雌雄性比均低于0.45∶1, 2种害虫的趋光性均存在雄性偏好。  相似文献   

8.
苹果金纹细蛾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纹细蛾属鳞翅目细蛾科。主要以幼虫潜食叶肉,1994年以来在豫西苹果园上升为主要害虫。1996~1998年3a两头大发生,1998年全市发生面积2.67万hm2,为害盛期一般果园虫斑叶率约30%,严重者达70%~80%,一片叶上有数十头幼虫为害,造成果树大量早期落叶,严重影响苹果树势和产量。1 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1.1 发生规律 金纹细蛾在灵宝市1a发生6代。其各代为害盛期分别为越冬代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一代5月中旬至5月底,二代6月中旬至6月下旬,三代7月中下旬至7月底,四代8月中下旬至9月上…  相似文献   

9.
玉米螟的防治工作近几年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防治面积逐年扩大,防治方法也不断增多。有药防的、有蜂防的,也有高压汞灯防治的。这些方法大都是防治一代玉米螟,而玉米螟1a发生2代区除一代为害外,二代玉米螟也相当严重。据1998年高压汞灯诱蛾统计:二代玉米...  相似文献   

10.
空心莲子草叶甲地越冬保护和大量繁殖释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空心莲子草叶甲是生防所1986年从美国Florida引入,该虫在我国湖南省中部及湖北地区,由于冬季温度太低,不能自然越冬。1987年进行了成虫冬季人工和接种释放越冬后成技术的研究。11~12月在田间采集成虫,1-4月温室盆栽空心莲子草上饲。1-2月下旬温室温度5~10℃下,叶甲能保持低度活动,3月间温室停火后开始产卵,冬季在温室中能繁殖两代。5月上旬将成虫按每公顷3000头释放在空心莲子草为害的水  相似文献   

11.
椰心叶甲的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在田间扩散距离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软皮尺实地丈量,使用OP3000水准仪测量和使用地球定位仪———Gps72测定椰心叶甲的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在田间释放后的扩散距离及向上扩散的高度。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啮小蜂在田间有一定的向周边扩散能力,在田间释放后20d,啮小蜂可向周边扩散10~50m。7个月后,最远可扩散6 km。扩散距离与风向有关,东北风较多情况下,向西南扩散最远距离可达6060 m,向东北方向扩散仅仅890 m。啮小蜂在田间扩散呈椭圆形状向各方向扩散,顺风面扩散距离远、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12.
亚洲玉米螟棉田为害型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的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显著。取食玉米雌穗的种群世代存活率最高,棉铃次之,棉了低。以玉为雌穗、棉铃、棉茎为食料的世代净生殖率依次为45.62、27.91和0.48;其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0962、0.08466和-0.0143。在一定距离内玉米田的虫源可影响棉田的为害程度。分析了江苏棉区玉米螟不同为害型的形成机理,棉田、代玉米螟缺乏适宜食料和外来虫源可能  相似文献   

13.
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是粉虱类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设施蔬菜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防控。本文在温室条件下对丽蚜小蜂的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扩散距离、释放时间等因素对其寄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丽蚜小蜂成虫释放后其扩散行为是渐进的、不连续的,主要在1~4 m范围内扩散,少量个体可扩散至6~8 m。番茄植株高度对丽蚜小蜂寄生率没有明显影响,这说明其释放后可成功地搜索到不同高度植株上的寄主。丽蚜小蜂释放后第2 d,距释放点l和2 m处其寄生率分别为92.5%和85.3%;释放后4 d,距释放点l和2 m处其寄生率分别为53.1%和39.7%。同一释放时间距释放点l和2 m处丽蚜小蜂寄生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却显著高于距释放点4、6和8 m处丽蚜小蜂的寄生率。因此,从寄生率也可以看出丽蚜小蜂成虫主要在1~4 m范围内进行扩散。利用丽蚜小蜂的有效扩散距离和寄生率可以确定其在温室的释放数量、释放点之间的距离和释放次数,研究结果对于更好地发挥丽蚜小蜂在生物防治中的控害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四种诱集源对棉铃虫成虫的诱杀效果及有效半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斋压汞灯、双波灯、性诱剂和杨树枝把四种诱集源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诱杀效果及有效半径,结果表明:四者均具有较明显的诱杀作用,其各自的诱杀效果有差异,并与棉铃虫种群数量有关,发生量大的世代或年份,效果较好,反之不明显或较差,综合比较各处理的诱蛾量、百株卵量、幼虫量及其活动态天敌碍,发现其诱杀效果的优劣次序为高压汞灯、双波灯、性诱剂、杨树枝把;2种灯的有效诱杀半径约为80-160m,性诱剂约30m,杨树枝把约在10m内,该范围内高压汞灯、双波灯区内的百株卵量比对照分别降低31.7%-33.8%、40.1%-41.5%,性诱剂降低10.7%-21.5%,杨树枝把降低4.8%-14.6%。  相似文献   

15.
亚洲玉米螟为害棉花及其卵量与为害数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棉区亚洲玉米螟1年发生3代,各代均可为害棉花。由于耕作制度的不同,各代在棉田内发生为害程度不一。夏玉米—棉花混作区棉田一代发生量大,二、三代很少为害棉花;春玉米—棉花区主要以二、三代为害棉花;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棉田各代均发生为害,发生轻重与距玉米区远近有关,愈近发生愈重。一代幼虫为害棉花形成的被害数与其卵块在棉田内的密度呈线性关系,而二、三代的为害棉花各受害部位数量与卵块密度呈非线性关系。此外,被害量还与卵块在棉田内的分布有关,在一定的面积上,同样的卵块密度分布集中所引起的为害要轻于分布疏的。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了解国内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种群的性信息素组分及其田间引诱效果,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其雌性信息素进行了分离鉴定,利用标记-回捕技术测试了5 h内暗黑鳃金龟的扩散距离,并在此基础上测试了诱捕器颜色、离地高度、密度、单诱芯性信息素含量等对田间诱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L-异亮氨酸甲酯和(R)-(-)-芳樟醇为国内青岛种群暗黑鳃金龟雌虫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两者含量比为7:1;暗黑鳃金龟5 h扩散距离可达400 m以上,平均扩散距离为55.9 m,扩散距离在20~60 m的个体占总虫数的77.5%;黄色诱捕器对该虫的引诱效果显著优于黑色和绿色;诱捕器离地2 m引诱到的试虫数目显著高于1、1.5、2.5和3 m;单个诱芯性信息素含量360 mg引诱效果最好,显著高于180 mg及以下浓度;诱捕器间隔20~60 m防治效果较好,结合使用成本和试虫扩散距离,间距60 m最优。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LED风吸式杀虫灯对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的防治效果,室内测定诱虫光源对茶小绿叶蝉卵和若虫生长的影响,温室内测定不同灯高和不同灯距组合下杀虫灯诱捕的茶小绿叶蝉数量,并计算杀虫灯对茶小绿叶蝉成虫的有效控制范围、诱杀中距离、诱杀黄金距离,并通过2年田间试验比较杀虫灯有效控制范围内不同灯距处、有效控制范围外茶小绿叶蝉成虫数量。结果显示:诱虫光源对茶小绿叶蝉卵和若虫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若虫生长历期为18.5 d,存活率为46.85%。随着灯距和灯高的增加杀虫灯对茶小绿叶蝉的诱捕量下降,灯高20~40 cm时,杀虫灯对茶小绿叶蝉的平均有效控制范围、平均诱杀中距离和平均诱杀黄金距离分别为58.17、30.41和23.86 m。茶园内灯距5 m处,茶小绿叶蝉成虫数量率先达到5个灯距中的最大值,不同灯距下茶小绿叶蝉成虫数量随时间推移而呈现出显著差异,虫口峰期时灯距25 m内的茶小绿叶蝉成虫数量为灯距120 m处的49.5%~64.4%。表明LED风吸式杀虫灯可通过诱杀茶小绿叶蝉成虫显著抑制其诱杀黄金距离内茶小绿叶蝉的成虫数量。  相似文献   

18.
大螟幼虫田间扩散及成虫飞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螟的抗性演化将成为制约Bt水稻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实施预防性的害虫抗性治理策略,明确大螟成、幼虫的运动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和飞行磨测试的方法研究了大螟幼虫在田间的迁移扩散行为和成虫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大螟幼虫在不同水稻穴之间及同一水稻穴内的不同分蘖间均存在频繁的迁移扩散,且其在分蘖期水稻上的迁移扩散能力显著高于孕穗期水稻。在整个幼虫发育过程中,大螟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水稻上的平均迁移扩散距离分别为62.29cm和51.02cm,最大扩散距离为120cm。吊飞结果表明,大螟的有效飞行时间为4~5d,能多次飞行,约有75.5%的个体累计飞行距离≤5km。因此,对于幼虫扩散能力相对较强、成虫飞行能力相对较弱、求偶前期相对较短的大螟来说,建议其抗性治理策略应设置为分区种植的庇护所,且庇护所与Bt稻田的距离最好不超过5.0km。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德宏州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及主要危害区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亚洲玉米螟信息素监测亚洲玉米螟在云南省德宏州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德宏州发生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低海拔(1 000m)地区亚洲玉米螟全年均有发生,二是在高海拔(1 200m)地区集中在4-8月份发生为害。亚洲玉米螟在德宏州世代重叠严重,因海拔高度不同,每年发生4~7代。高海拔地区以老熟幼虫滞育越冬,低海拔地区部分幼虫不滞育,但种群数量较低。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德宏州分布较广,不同地区发生为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发生严重地区亚洲玉米螟为害率最高可达97%,为害级别多为3~4级,集中分布于东经97°51′~97°60′区间,呈带状分布。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在不同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为害率和为害级别分别是57.75%和4级。在不同海拔和纬度之间亚洲玉米螟发生概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在901~1 100m和1 301~1 500m海拔和24°46′~25°59′纬度之间发生概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