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稻主要病虫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善忠  曾宜杰 《江西植保》2003,26(1):16-17,15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与不防治对水稻产量有明显的影响,水稻整个生育期完全不施药防治,各种病虫害为害严重。主要病虫害施药防治与完全不施药防治比较,水稻产量增加明显。主要病虫害对水稻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钻蛀性螟虫>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稻。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上高县2014年早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这几类水稻主要病虫害在防治与不防治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对比,对不同处理病虫情况及产量情况进行调查,对防治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完全不防治产量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完全不防治的效益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效益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2014年上半年雨水多,湿度大,造成纹枯病重发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中等发生,二化螟和稻瘟病轻发生。  相似文献   

3.
早稻抛秧田病虫发生特点与为害损失调查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早稻抛秧田水稻主要病虫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均比移栽田发生为害重,穗期更为突出。在不防治的情况下,抛秧田病虫为害损失也重于移栽田。  相似文献   

4.
稻纵卷叶螟的简易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地水稻上的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来势猛、发生重.稻纵卷叶螟原是局部发生、间歇为害的害虫,但现在随着施肥量增大、种植优质稻和矮秆品种等因素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为害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影响水稻生产的常发性害虫.  相似文献   

5.
蒋日盛 《江西植保》2000,23(3):71-73
通过抛秧田主要病虫发生动态调查,对比插秧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抛秧有利于纹枯病水平发展,而不利于垂直发展;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而不利于1代二化螟及稻飞虱的发生为害;对轻发年份的穗瘟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组合用药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是恩施自治州水稻生产主要害虫,而这两种害虫往往在田间同时发生为害,为了评估20%氟虫双酰胺WDG与防稻飞虱药剂组合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比较这些组合的优缺点(防治效果、持效期、安全性等),  相似文献   

7.
李云兴  熊俊 《植物医生》1996,9(5):33-36
再生稻螟虫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研究李云兴,熊俊(四川省内江市植保站内江641000)再生稻的病虫种类主要有螟虫、纹枯病、蝗虫、稻纵卷叶螟、稻曲病、稻飞虱等,但以螟虫、纹枯病的发生最普遍,为害最重,个别重害田减产50%左右。为了有效控制螟虫、纹枯病...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革新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以来,稻田病虫害系统发生了相应变化。在重庆地区,水稻中后期主要病虫有稻飞虱、二化螟、二代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等,主要集中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期进行复合为害,单个病虫的防治时间也较为吻合。通过田?..  相似文献   

9.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水平的提高,特别二系稻,优质稻和超级稻的推广,水稻病虫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大螟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叶鞘腐败病、细菌性条斑病发生面积扩大,因此,必须加强水稻病虫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汉中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为害是影响水稻丰歉的主要因素之一。汉中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病虫的发生。2007年稻飞虱在洋县发生,最高虫口密度每667m2达140.8万头。2008年稻纵卷叶螟在各县区普遍发生。2009年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在城固、洋县、宁强、略阳等县区发生。为了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病虫监测预报为指导,参照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抓好防治工作。笔者现介绍汉中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识别、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褐飞虱为害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二次旋转回归设计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受褐飞虱为害,水稻产量损失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动规律。结果表明,在同等虫量下,受害生育期越早,损失越重。抽穗期和乳熟期的连续为害对实粒数的影响较大;灌浆期受害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大。3个生育期间的互作效应明显,表明褐飞虱连续为害,产量损失有加重的趋势。总受害量大于3个生育期受害量的简单线性累加,前期受害可降低后期的水稻生活力和光合强度。  相似文献   

12.
肥、水、菌对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综合效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应用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和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定量分析了田间菌核量(X1)、施氮量(X2)、灌溉方式(X3)对水稻纹枯病初侵染病株率(DP)、水稻蜡熟期病指(DI)、水平扩展速率(Rh)、垂直扩展速率(Rv)的综合效应,并分别组建了数学预报模型。因子解沂结果表明,三因素对DP、DI、Rh、Rv的作用大小分别是:X2 > X1 > X3,X2 > X3 > X1,X2 > X1 > X3,X2 > X3 > X1。其中X2是左右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导因素,X3主要影响病害垂直扩展速率及蜡熟期病情指数,X1主要影响初侵染数量及水平扩展速率。文中从定量的高度探讨了控氮栽培、适时露田及减少初侵染源对控制病害流行的意义和作用,对各因素的作用方式及作用原理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境中稻飞虱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菊酯类农药对水稻螟虫有优异的防治效果,但引起稻飞虱的更大发生。作者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及对稻飞虱高效的噻嗪酮等杀虫剂和对稻飞虱不同抗感水平的水稻品种组成不同的化学、品种环境,系统观察稻飞虱种群动态差异。结果表明,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农药,稻飞虱种群增长量不一样。同一农药,不同水稻品种,稻飞虱的发生亦不同。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用到感虫品种上,有利因子重叠,稻飞虱的发生量最大;用到中抗品种上,有利因子与不利因子重叠,有效地抑制稻飞虱种群的增长。先将溴氰菊酯喷洒到感虫品种上,10天后再用噻嗪酮,两个有利因子重叠后再加一不利因子,仍可控制稻飞虱的为害。  相似文献   

14.
养蟹稻田稻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明确了养蟹稻田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养蟹田和非养蟹田稻飞虱的发生期基本一致。由于螃蟹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养蟹稻田稻飞虱的发生量比不施药对照田明显偏低,一般发生年份,不用药防治,即可控制稻飞虱的为害。养蟹田稻飞虱的分布与距养殖沟的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距养殖沟越远,虫量越高,防治时应注意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根据稻飞虱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在做预报时 ,对下列几个问题应进行具体分析。①灯诱问题 :不能把全年灯下诱得的虫量都称为迁入虫源 ,灯诱常受到风、雨等天气的影响 ,必须注重田间调查。②迁入长翅型成虫的有效率问题 :长翅型成虫迁入时如遇适宜食料等适生环境 ,则有利其繁育滋生 ,如迁入期太早或太迟 ,遇不到适生环境 ,则不利其繁育滋生。③种群问题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的越冬、寄主、迁飞规律、历期、繁殖力、田间分布、为害特点等有其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水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80年代以来我国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白背飞虱种群发展与生态研究协作组组织全国9个单位于1986—1989年开展的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的结果表明,受害稻株谷粒千粒重下降,空瘪率增加,在前中期受害其稻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减少;杂交稻受害后表现出较强的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合种群为害时,产量损失大于单一白背飞虱种群为害时的损失。根据虫量与产量损失的预测模型,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经济效益以及天敌和防治风险等因素,本文提出了我国多数稻区现阶段白背飞虱允许为害损失率和不同稻区、不同生产水平的经济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测定了8204、8533、农虎、测48、秀水620、秀水664、秀水678及汕优六号等8个品种对与褐飞虱种群发育、存活和生殖等有关的11项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秀水620、664和678等品种的抗褐飞虱性状与汕优六号相似,可使种群内禀增长力下降,平均世代历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延长,净增殖力较对照品种降低79.5%—88.1%。影响种群内禀增长力的主要原因是成虫生殖力和若虫存活率下降,引起世代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是若虫历期延长和成虫存活和产卵动态的改变。但是,在秀水620和664上连续饲养的第三代,若虫存活率明显提高。田间试验证实,秀水620和664对褐飞虱自然种群的增长有明显控制作用,其主害代高峰虫量分别较对照下降79.9%和72.5%,发生期亦有所推迟。  相似文献   

18.
苏南稻区二化螟上升原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析,苏南水稻二化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水稻品种结构调整,粗秆大穗型品种的推广。栽培方式、抗性变化等因素对螟虫的上升也起了促进作用。根据苏南实际,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应采取以栽培避螟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再生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和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福建,白背飞虱是再生稻的重要害虫。文中进行了再生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的测定。根据虫量和产量损失的关系,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等因素,确定允许为害损失率,同时建立了防治指标模型。按照防治指标模型,制定出不同产量水平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20.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接虫笼罩法,研究了二代白背飞虱在武育粳三号上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61),关系式为Y=14.2503lg(X)-29.0955(X为7月19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18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